张爱玲作品金锁记赏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27 08:32:1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张爱玲作品金锁记赏析

张爱玲作品金锁记赏析

引导语:著名作家张爱玲的《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下文就是作品《金锁记》原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金锁记》是以民国晚期为背景,以一个小户人家出生的曹七巧为人物主线,向读者展示了那个年代,在金钱、欲望的驱使下,一个很普通的小人物,心理被极度扭曲,她一生的所作所为,都在被身边的家人亲人所憎恶。很少有人能像张爱玲一样,把人物形象刻画的如此生动丰满,仿佛女主人公就站在你身边,你看得见,也摸得着。

文章的开篇,就以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开始着笔,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只是那月亮在不同年龄段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感受。年轻人觉得是模糊而陈旧的。没有经历过的岁月,就如同孩子看着老辈们陈旧的黑白照片,或许脸颊上也有红粉的颜色,只是人工涂抹的痕迹很明显,显得有些滑稽。岁月在纸片上留下了淡黄色的模糊印记,如同朵云轩信笺上落下的一滴泪。老年人回忆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就觉得又大又圆。那是他们经历过的岁月,皎洁的月光下,有他们的青春和欢笑。那种记忆是欢愉的。“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三十年悄然流去的岁月,一路劳顿的沧桑,任凭是谁,终究也逃不过一声悄然的叹息。

也是在那月色下,三奶奶的陪嫁丫头凤箫和二奶奶的丫头小双,半夜起来小解,在貌似无意的闲聊中,曹七巧隐约出场。这样的出场方式,有些接近《红楼梦》中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情节。在丫鬟的眼里,七巧的出身,既不如大奶奶是公侯人家的小姐,也不如三奶奶是做官人家的女儿,她是属于低三下四的一类人,家里竟是开麻油店的!这个开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女子,既不配有陪嫁丫头,也不配有正房的名分,原只配做个偏房。由于二爷是个瘫子,老太太估计正经人家的女儿也不肯嫁过来,二房里没个当家的也不行,为了能让七巧死心塌地的服侍二爷,索性聘来做了正头奶奶。七巧的名分因为二爷的残疾而意外得到提升,这于七巧,不知是幸运还是悲催?

幸运的是,从此,她成了大户人家的少奶奶,生活上有丫头伺候着,虽然暂时“连黄金的边都啃不到”,只要把日子如煎药般的熬着,不怕没有啃到黄金的那一天!她曹七巧,不再是每天站在麻油店里那油腻的柜台前,拿着铁匙子与客户评斤论两卖油的曹大姑娘了。与那个肉铺里卖肉的朝禄,完全是两个阶层的人了。肉铺上的悬挂着的无数铁钩子,仿佛已经将他们分隔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如今的七巧,已经是朝禄高攀不起了的,他就连叫一声巧姐儿的资格都没有!

悲催的是,从此,她每天都要面对着她丈夫那如同没有生命的肉体,“坐起来,脊梁骨直溜下去”还没有三岁的孩子高。那沉重的肉体,就像朝禄卖的那一片片生猪肉,软的,重的,麻木的,“带点腻滞的死去的肉体的气味”。她渴望能触摸到像三爷姜季泽那样“没病的身子”,她深情的向三爷告白:“你不知道没病的身子是多好的......多好的......”但是,她也知道,因为自己没有好的出身,想要啃到黄金的边子,只有嫁给瘫子,这是她必须付出的代价!

大户人家有大户人家的规矩,每天早上少奶奶们都要去老太太房里请安。老太太是个古板的人,家中的一切,奶奶小姐们都做不了主,把丫头们“一个个打扮的庄稼人似的”,就连给娶三少奶奶的排场也省俭的没谱了!老太太只要还活着,儿子、儿媳们都不敢怠慢。请安的礼数总是要尽的。大房玳珍和三房兰仙来的要早些。二房的七巧总是要晚到些,因为要抽一口解闷儿,所以要耽搁些时辰。

七巧的出场,有些像《红楼梦》中凤姐的第一次出场,随着丫鬟榴喜的一声“二奶奶来了”,众人都起身让座,七巧并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蓝闪如意小脚裤,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四下里一看,笑道.......”这样的出场有些惊艳,一个俗艳小妇人形象,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场,完全不像是心里是有闷儿的人。她笑言,之所以每天晚到,完全是因为老太太派了一间黑咕隆咚的房子给她,要摸着黑梳头的,因为她那位是个短命的,早晚要落得个孤儿寡母的下场,便由着人欺负了。这番话她是笑着说的,说出的话却决然不像是笑话。兰仙讥讽她是住惯了北京的屋子。玳珍指责她说话没有分寸,小姑子直接避开她去。请安前的一番小聚,成了三妯娌之间的口舌战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众人把矛头直接对准了七巧。一开口就知道她不是清门静户的小姐!动不动就说出些村话!她就如同一副已经快要完工了的画作里出现的一个败笔,扎眼,多余,令人扫兴。

三少爷姜季泽,年轻又结实,眼神中总是透着三分不耐烦。是一个让七巧一看见就要身不由主想要靠近的人。和三爷发了一会子牢骚。忽然来一句:“总算你这一个来月没出去胡闹过,真亏新娘子留住了你,旁人跪下地来求你也留你不住!”不知道她这句话是真心的夸奖还是恶意的挑拨。终归是当着兰仙的面讲出来了。季泽的一句“嫂子并没有留过我,怎见得留不住”的辩驳,就让“七巧笑得直不起要来”。嘴里说笑着,心里却烦着,手也不闲着,把兰仙“揣着捏着,捶着打着。恨不得把她挤走了样才好”。面对着新婚燕尔的三房夫妇,她心里充满了羡慕嫉妒和怨恨!在那一刻,她不在乎三爷出去花了公账上的钱,她仅仅觉得,一个人,身子是第一紧要的。她是为着他身子着想。她渴望有一个健康的肉体可以靠着挨着。她试着在季泽身边坐下,将手贴在在他腿上。她是个女人,她需要感受一下没有疾病的躯体到底有多好。她为自己的所体验到而感动着。她佝偻着背在哭,背影一挫一挫,她的哭像是在翻肠搅胃地呕吐。一个终日陪伴残废的人,似乎也跟着染上了遭人厌恶的气息,即便是哀哀的哭,也哭不出梨花带雨的美感。

面对二嫂七巧的表白,季泽似乎并不领情。申明自己并不是一味胡来的人。七巧瞬间充满了绝望。低声道:“我就不懂,我有什么地方不如人?我有什么地方不好?.难不成我跟了个残废的人,就过上了残废的气,沾都沾不得?”神情鲜艳而凄怆。这时候的她,神志是不清楚的,她沉醉在自己的爱情里。直勾勾的眼睛里看到的前方,有个男人身影飘忽,忽远忽近,像是远山中飘着的云雾,遥遥的看得见,近了边却摸不着。

直到玳珍进来,“她方才醒了过来”,拿了一块锋利的核桃残片,“在红毡条上狠命刮着,左一刮,右一刮,看看那毡子起了毛,就要破了。”好好的一块毡子,她要将它刮破,她不能忍受完美,她的世界就如同这块毡子,是没有生命气息的,是沾都沾不得的,是破败的。这时候的她,忽然又意识到了钱的重要。三爷花了公账上的钱,都是老太太在她们身上一味的省下来的,她不服这口气!至于三爷的身子是不是第一紧要的,此刻已经于她不相干了。这时候的七巧神志已经完全清楚了。既然没了爱情,总不能再没了钱!图的什么呢?

七巧的娘家来人了,再一次勾起了对哥哥曹大年的怨恨!若不是他卖她到这里来,她也不会过着没有人气的日子。每来一趟,七巧都要把前因后果重新在心里过一过,她受够了!看到哥嫂弯腰检视送来的菜,心里又是一阵心酸,眼里纷纷落下泪来,“那只空了的手去解箱套子上的纽扣,解了又扣上,只是开不得口”。利用解扣子的动作,把七巧纠结矛盾的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箱套上的扣子她能解能扣,她心里的扣子却是她无能为力的。嘴里嚷着要撵了他们出去,眼里又止不住泪水涟涟,呜咽难禁。尽管说了一大堆不得人心的话,临了,终究还是翻箱倒柜的送了哥嫂四两重的金手镯子,金表,金耳挖和一些尺头被胎等等,正如丫环小双说的那样:“装得满满的进来,一样装得满满的出去。”这是她娘家仅剩的亲人,他们的身上有着自己青春的回忆。尽管卑微,却不会像姜家人那样瞧不起她,她给他们一些好处,他们就会感激不尽。如今,她是有了身份的人,自然有了打赏的资本。

第2篇: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金锁记》主要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爱玲《金锁记》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赏析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比如人物描写方面。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在两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闲语,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语,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铺垫之后,七巧终于出场,一开始就写她因为替二小姐云泽作媒,气得二小姐哭,三言两语之下,完全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七巧的独立个性,还把姜府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交代得相当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侧面描写,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关系、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圆满清楚,张爱玲生花妙笔,让我赞叹。

其实这种侧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说中应用得很广。最妙一笔是在后面,当写到七巧约准女婿童世舫见面,要拆散他们,在童的眼中,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子”,而小说在写七巧老年的时候,一处都没有正面去刻画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后才借旁人的眼睛点出,妙笔如斯,再次叹服。

其外,小说跨度三十年,写人物和事情的变迁,《金锁记》里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说最后,七巧把手上的镯子往手臂上推,那镯子在年轻圆润的时候是丝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尽灯枯,镯子能一直推上腋窝,这金镯子好比一把枷锁,三十年的压抑和苍凉无奈,就在这一推之间,纤毫毕现,实在是点睛之笔!

张爱玲在小说不断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苍凉的寂寞的象征,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内心变迁的见证,如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象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象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儿媳眼里的太阳。月圆月缺,正是人物命运的象征。

七巧的悲剧命运是通过一系列矛盾展开的,小说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戏剧冲突牢牢抓住读者的心。一开始,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于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运的开始。然后再通过七巧和妯娌间的矛盾、七巧和三爷季泽的矛盾、七巧和儿女们的矛盾,一环扣一环,结构严谨,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开展来。

七巧表面泼辣强悍,对人性极端不信任,但是,骨子里还是向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时候时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骂俏的猪肉贩,甚至,她大胆追求着三爷季泽。但是,想象终究是想象,而三爷也因着她的狼籍名声而不敢沾染。在幸福丧失之后,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独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断的和自己儿女斗争,其实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气死儿媳,因为在他们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们的性生活,因此近似变态地加以报复,这正是因为她没有得过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儿的婚事,因为她对男人已经是一律敌视的态度,因为她就是被自己所爱的男人欺骗,这几近心理变态了……整篇小说,从表入里,从正到侧,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张爱玲笔下,已然不是纸上人物了,而是写得活了,这样的功力,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内容简介

曹七巧家里本是开麻油店的,由于姜家二少爷是个残废,无法与做官人家结亲,便娶了七巧做正房。丈夫的残疾使曹七巧无法享受女性对爱情的渴求,并造成了她常年的性苦闷。于是她把姜季泽作为爱慕对象,但是传统封建礼教迫使姜季泽拒绝了曹七巧。现实的无情和对金钱的渴望,激起了曹七巧对钱财的无限占有欲,使她一步步陷入自己打造的黄金锁,也一步步走向心灵的扭曲。

曹七巧由于心理的重度扭曲,在分家之后转变为一个恶母和恶婆婆,做尽了极恶之事。

女儿长安是她手中的第一个牺牲品。七巧让长安裹小脚,沦为亲戚朋友的笑柄。当长安在学堂呼吸道新鲜空气时,却又在七巧的无理取闹后放弃上学。当长安好不容易和童世舫有了爱情,七巧却从中作梗,变着法让长安吸烟,败坏女儿名声。把长安推向无底的深渊。

长白也在曹七巧的诱惑下吸食烟。母子俩讨论儿媳的秘密,使儿媳被逼绝望,悲惨地死去。而后扶正的娟姑娘,不到一年吞鸦片自杀了。曹七巧自身的不幸使她不能容忍别人的幸福,甚至是自己儿女的幸福。极度的内心扭曲使她做出各种的恶事,毁掉了儿女、儿媳和童世舫的幸福,也造成了更多人的悲剧。

创作背景

张爱玲的写作生涯是从1943年的上海开始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本就是一个浮华的洋场社会,战争的阴云又给它增添了一种及时行乐的颓废气息。十里洋场,华洋杂处,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杂糅在一起,显得光怪陆离。这就是张爱玲写作《金锁记》时的上海,价值虚无,物欲横流。同时,战争与死神又近在咫尺。人性恶在战争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金锁记》正是产生于这种时空背景,它既打上了时代的印迹,也掺杂了作家本人在个人身世背景上所形成的人生经验。

拓展知识:《金锁记》人物形象分析是什么?

1、曹七巧的人物形象分析

曹七巧是张爱玲《金锁记》中的一个血肉丰满,让人可憎又深感可怜的人物。曹七巧形象是立体的,发展的。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2、长安的人物形象分析

七巧让长安裹小脚,沦为亲戚朋友的笑柄。当长安上学时,却又在七巧的无理取闹后放弃上学。当长安年龄越来越大,好不容易和童世舫有了爱情,七巧却变着法让长安吸上大 烟,败坏女儿名声,最终这桩婚事也失败了。

第3篇:张爱玲作品赏析

张爱玲作品赏析

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故事,凄美而感人,无须过多言语的诠释:这又是一首情歌,潜在的情感穿越各种迷离,一生永不褪色。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铭心的话维系着两颗跳动的心,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个亮点,支撑着一个人的理性灵魂。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爱玲不平凡的写作艺术。所以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

张爱玲的文字让你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触及灵魂的痛意。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汇贯通。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有时是冷峻的,甚至是冷酷的。同时张爱玲对人性也有自己独到和稳定地把握,技巧方面也都相当圆熟,文字则更趋于化境。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张爱玲 金锁记

张爱玲 金锁记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在姜家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张爱玲 金锁记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张爱玲《金锁记》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 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 但是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张爱玲《金锁记》

他穿过砖砌的天井,院子正中生着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磁上的冰纹。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淡黄的雏菊。她两手交握着,脸上显出稀有的柔和。

——张爱玲《金锁记》

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张爱玲《金锁记》

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金锁记 张爱玲

金锁记 张爱玲

张爱玲的《金锁记》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金锁记》是以民国晚期为背景,以一个小户人家出生的曹七巧为人物主线,向读者展示了那个年代,在金钱、欲望的驱使下,一个很普通的小人物,心理被极度扭曲,她一生的所作所为,都在被身边的家人亲人所憎恶。很少有人能像张爱玲一样,把人物形象刻画的如此生动丰满,仿佛女主人公就站在你身边,你看得见,也摸得着。

文章的开篇,就以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开始着笔,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只是那月亮在不同年龄段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感受。年轻人觉得是模糊而陈旧的。没有经历过的岁月,就如同孩子看着老辈们陈旧的黑白照片,或许脸颊上也有红粉的颜色,只是人工涂抹的痕迹很明显,显得有些滑稽。岁月在纸片上留下了淡黄色的模糊印记,如同朵云轩信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张爱玲作品金锁记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爱玲作品金锁记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