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顾城《生命幻想曲》赏析
顾城《生命幻想曲》赏析
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顾城《生命幻想曲》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生命幻想曲
顾城
把我的幻影和梦,
早年天才
顾城,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父亲为顾工。
顾城受到父亲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顾城在姐姐顾乡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上幼儿园时经常自己一个人在一边看树和蚂蚁。顾城因为一次给同学讲《三国演义》,得到了“故事”的雅号,尽管他想讲,但还是不喜欢被一群人围着讲故事。顾城只好寻求姐姐当他“一个人的听众”,姐姐没空听时,“无奈之下他就进了别的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着墙讲起来”。
1969年随父顾工下放山东广北一部队农场,在那里度过了五年,但他并不喜欢农作的生活,这种劳作的生活与他想象中玻璃一样的世界有很大的距离,而这种距离让他感到痛苦。
萌芽阶段
顾城
1973年开始学画,写诗事业也进入社会性作品写作阶段。
1974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过搬运工、 锯木工、借调编辑等。《北京文艺》《山东文艺》《少年文艺》等报刊零星发表作品。
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在《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
1978年底顾城开始阅读张贴在北京西单体育场围墙外(后被称作“民主墙”)的首期地下诗歌刊物《今天》。并通过这份刊物更多更深地认识到外面的世界。
感情生活
顾城
1979年初参加北京西城区文化馆业余诗歌小组。
1979年7月,在上海至北京的火车上与谢烨相识,并堕入爱河
1979年11月,在《诗刊》首次发表诗作,为《歌乐山诗组》。与谢烨的相识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顾城和谢烨原本是非常相爱的,但后来英儿介入了他们的感情。为了追求他的自由王国,顾城和谢烨去了激流岛。这时候英儿已经和刘湛秋在一起了,却同时和顾城保持着联系。奇怪的是谢烨并没有阻拦,而且在一旁促成这件事。顾城和英儿在一起之后,被英儿吸引。谢烨带顾城去了德国,期间英儿跟着一个叫老头的跑了,还结了婚。这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完全为了绿卡。顾城特别痛苦。顾城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叫《英儿》。
事业顶峰
顾城与谢烨
1982年,顾城加入北京市作家协会。加入作家协会,顾城在北京诗坛的地位有了正式的确立。
1985年,顾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使他的身份地位进一步提高了,他的诗也因此获得更广泛的肯定。
1987年5月,顾城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诸国,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后定居新西兰。这段经历使他提高了声誉也赚得了一些钱,但是声誉和金钱并没有使他对这门事业感到兴奋和满足。
遁世隐居
顾城、谢烨与朋友在新西兰自己家中
1988年,顾城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加入新西兰国籍,后来由于不喜欢城市的喧闹还有工作带来的繁琐事情,他才隐居激流岛,在激流岛上过着养鸡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1992年,顾城重访欧美并创作。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第二年也再次获德国伯尔创作基金。这体现了国际组织对顾城的诗歌水平及文学贡献的认可。
猝然离世
1993年10月8日,顾城于新西兰激流岛因为离婚与其妻谢烨发生冲突,用斧头砍妻子谢烨,谢烨受伤倒地,过程成谜,顾城在崩溃之中仓促留下四封遗书,随即上吊于树上自杀,谢烨于其死后数小时不治。
顾城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作品特点
童话阶段
1969年至1982年是其创作的前期,整体风格明丽纯净,这个阶段出现了两个创作高峰——1970年到1972年以及1977年到1982年。顾城在这个时期写出了许多天才之作,他专注于自然界那些美好、纯净而明媚的事物,辅以丰富奇崛的想象,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不可思议的艺术空间,也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理想的童话世界。他是一个天生的诗人,他此时的创作不是依靠社会经验,而是依仗其对万物的敏感和与生俱来的才华,当然,他也在用心思考和探索,诗中也流露出轻微的虚无和颓废的情绪。
顾城早期的童话诗语言简洁,具有孩童语言的特征,空灵纯净,句式通常很短,意境十分优美,精细的艺术感觉将一切声色光味都混合成一个奇妙的世界。孩子可以说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意象,顾城的诗歌中的孩子意象有自己独特的所指。这样的诗歌意象的营造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同为艺术门类中的不同样式,表演艺术中的意象营造有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顾城在诗歌的内容上,写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童话元素;在技法上多采用拟人态;在写作视角上是童年视角;而在艺术风格上单纯明丽出自一颗童心。顾城的诗句是自然天成的。他的诗固然离纷纭复杂的社会人生的表象远了一些,但他贴近的是安静自得的宇宙生命的本真状态。这恰是诗的最为真实的,也是最好的状态。顾城的诗言简易读,没有意象、语言及形式上的障碍。顾城的诗歌一般句式十分简短,语言不生僻,一般都是司空见惯的词语,文字纯净简单。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诗人构建了一个清新流丽的童话世界,用诗人独有的想象力,打破了现实世界给他的束缚,实现了在心灵上的自由。在《北方的孤独者》和《爱斯基摩人的雪屋里》顾城不仅在艺术世界中参悟婚姻和爱情的真谛,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倾其一生去追求,甚至为了心中的真爱不惜与世俗为敌,向道德开战。
转变时期
1983年到1986年属于他创作的中期,这个时期的作品是诗人自我的探索和转变的时期,褒贬不一。从这部分作品读者能明显感觉出与前期和后期作品的差异与联系,承前启后,这个阶段是诗人创作转变的过渡期。这时期的作品依然保有浓郁的童话色彩,同时也有了更深的内涵,可能是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在顾城身上发生的作用,使他不能继续一成不变地作简单的诗,不得不去处理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他不得不变。
梦幻阶段
1987年之后是其诗歌创作的后期。出国后的顾城几乎停止了对自己诗歌的任何抄整工作,他也越来越感受到写诗对他而言是一种最为基本的纯自然的生命现象。他的诗会随手写在任何地方,旧报纸上,废纸上都可以见到,他自己1992年在德国时说过:“我在岛上写得非常好,有时间便能写,总是有感觉的”,“但保留就有些无所谓了,也没地方放”。他也曾说自己的诗十有八九都是“写了就没了”的。诗人自认为这个时期的作品才是他最好的作品,最有感的作品,他在自己人生最后的这段岁月里完全是处于“无我”的状态,完全独立自己于时世之外,跟从的是梦、是思、是灵感,诗歌语言及其意象有一种破碎之美,从其表象上又好像回到了刚开始写诗的状态,只是少年时他在建立童话世界,现在,他在建造一座更奇幻的梦幻城堡。然而,不论如何分期,童话之美,一直贯穿他的整个创作,这点是我们在阅读和分析顾城作品的时候不能放弃的。即便是后来,他依然是以儿童的眼光在打量这个世界,只是那时他已经有了一个成人的身躯和沉重的心,他对童话之美的追求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乃至于成年后还执着于去一个小岛上建立自己的乌托邦。
第2篇:顾城《生命幻想曲》赏析
顾城《生命幻想曲》赏析
顾城《生命幻想曲》主要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呢?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命幻想曲
顾城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没有目的,
在蓝天中荡漾。
让阳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我被风推着
向东向西,
太阳消失在暮色里。
黑夜来了,
我驶进银河的港湾。
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
我抛下了
新月——黄金的锚。
天微明,
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
碰击着,
“轰隆隆”——雷鸣电闪!
我到哪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用金黄的麦秸,
织成摇篮,
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
装好纽扣的车轮,
让时间拖着
去问候世界。
车轮滚过
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
蟋蟀欢迎我
抖动着琴弦。
我把希望溶进花香。
黑夜像山谷,
白昼像峰巅。
睡吧!合上双眼,
世界就与我无关。
时间的马,
累倒了。
黄尾的太平鸟,
在我的车中做窝。
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
沙漠、森林的偏僻的角落。
太阳烘着地球,
像烤一块面包。
我行走着,
赤着双脚。
我把我的足迹
像图章印遍大地,
世界也就溶进了
我的.生命。
我要唱
一支人类的歌曲,
千百年后
在宇宙中共鸣。
**的年代将少年顾城抛入苦海,他在苦海中挣扎,同时也编唱着自己的梦幻曲。当他从苦海中爬上海滩,就“在靠近水波的沙地上”,“用手指一字不改地”写下了他少年时代最好的习作。此时,在河湾里游泳的父亲已经来到他的身后,说:“我们放的猪已不知去向。”
1979年,北京一张区办小报(《蒲公英》第三期)刊登了这首诗,“几万份一售而空”,顾城高兴极了,因为这是诗人 “第一次把自己的心交给世界”。这首诗确定了顾城“应走的道路”,同时奠定了他的创作风格。他决心“用我生命、自己和未来的微笑,去为孩子铺一片草地,筑一座诗和童话的花园,使人们相信美,相信明天的存在,相信东方会象太阳般光辉,相信一切美好的理想,最终都会实现”。
顾城谈到他创作这首诗时的心境:“我似乎真的进入了光的世界——太阳在高空轰响着,把白热的阳光,直泻在广阔的河滩上,直泻在河滩上千百个圆形的小湖里,直泻在我脱皮的手和红肿的肩下……我好象被熔化了!皮肤再不是我的边界,大地再不能用引力把我捕获……我是那么那么地自由,随着滚热的气流在太空中浮动。”就是在这种“神与物游”“物我合一”的心境中,一连串美妙的诗句从心中流出:“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 “我抛下了/新月——黄金的锚”,“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我把希望溶进了/我的生命”。这些诗句用隐喻、通感、意象叠加,造成奇特的美感效果。“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苏轼论诗)词语的反常搭配,表现出知觉之间的转换,表现出孩童眼睛里晶莹、透明、梦幻、神秘的童话世界,表现出诗人对诗美和生活美的追求。
第3篇:顾城生命幻想曲赏析
顾城生命幻想曲赏析
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顾城生命幻想曲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顾城《生命幻想曲》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没有目的
在蓝天中荡漾
让阳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我被风推着
向东向西
太阳消失在暮色里
黑夜来了
我驶进银河的港湾
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
我抛下了
新月---黄金的锚
天微明
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
碰击着
“轰隆隆”---雷鸣电闪
我到那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用金黄的麦秸
织成摇篮
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
装好纽扣的车轮
让时间拖着
去问候世界
车轮滚过
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
蟋蟀欢迎我
抖动着琴弦
我把希望溶进花香
黑夜象山谷
白昼象峰巅
睡吧 合上双
第4篇:顾城作品《生命幻想曲》赏析
顾城作品《生命幻想曲》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顾城作品《生命幻想曲》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顾城《生命幻想曲》原文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没有目的
在蓝天中荡漾
让阳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我被风推着
向东向西
太阳消失在暮色里
黑夜来了
我驶进银河的港湾
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
我抛下了
新月---黄金的锚
天微明
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
碰击着
“轰隆隆”---雷鸣电闪
我到那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用金黄的麦秸
织成摇篮
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
装好纽扣的车轮
让时间拖着
去问候世界
车轮滚过
第5篇:顾城诗歌《生命幻想曲》赏析
顾城诗歌《生命幻想曲》赏析
【顾城《生命幻想曲》原文】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没有目的,
在蓝天中荡漾。
让阳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我被风推着,
向东向西,
太阳消失在暮色里。
黑夜来了,
我驶进银河的港湾。
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
我抛下了
新月——黄金的锚。
天微明,
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
碰击着,
“轰隆隆”——雷鸣电闪!
我到哪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用金黄的.麦秸,
织成摇篮,
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
装好纽扣的车轮,
让时间拖着,
去问候世界。
车轮滚过
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
蟋蟀欢迎我,
抖动着琴弦。
我把希望溶进花香,
黑夜像山谷,
白昼像峰巅。
睡吧!合上双眼,
世界就与我无关。
第6篇:顾城《生命幻想曲》作品赏析
顾城《生命幻想曲》作品赏析
顾城《生命幻想曲》 解读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没有目的
在蓝天中荡漾
让阳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我被风推着
向东向西
太阳消失在暮色里
黑夜来了
我驶进银河的港湾
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
我抛下了
新月---黄金的锚
天微明
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
碰击着
“轰隆隆”---雷鸣电闪
我到那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用金黄的麦秸
织成摇篮
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
装好纽扣的车轮
让时间拖着
去问候世界
车轮滚过
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
蟋蟀欢迎我
抖动着琴弦
我把希望溶进花香
黑夜象山谷
白昼象峰巅
睡吧 合上双眼
世界就与我无关
时间的马
累倒了
黄尾的太平鸟
在我的车中做窝
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
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