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案编排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26 08:32:4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采薇教案编排

采薇教案编排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项目叙述或回答

归纳·整理

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

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和“荷马史诗”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

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

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2《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发现·创新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

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来( lài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喧嚣( xiāo )寰宇( huán)神裔( yì )

肴馔(yáo zhuàn)宅邸( dǐ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四牡( mǔ )骙骙(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fēi )载渴载饥( zài )整饬( chì )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3解释加点字

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维棠之华( 同“花” )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4文学常识填空

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共收入诗歌 篇,又称“诗三百”,分为“ ”、“ ”、“ ”三部分。“ ”即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是周朝王畿之乐;“ ”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这本诗集的主要表现手法有“ ”、“ ”、“ ”三种。

②相传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为 (国籍)盲诗人 (人名)所作。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④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6默写填空

, 。 , 。 ,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 诵读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有条件的可利用多媒体录音作示范,供学生比较学习)

② 翻译

(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

(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③ 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④ 当堂成诵

3、自主学习《奥德赛》。

整体感知节选部分的结构、内容以及表现手法。

①结构

分为五个小节:

一、思乡之苦,遵旨放行;

二、奥德修斯的疑虑;

三、神女证实;

四、宴席上的再次挽留;

五、返乡的坚定决心。

②内容

节选部分表现了奥德修斯的思乡的愁苦和返乡的坚定决心。

③表现手法

问:《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答:通过场景、动作、对话的描写来烘托表现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比较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探讨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先让学生找出两首诗歌中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联系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揣摩乡思情结的内涵。)

2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① 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

《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奥德赛》写的是将领奥德修斯凯旋途中抵拒女神的场景中的乡愁。

②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③乡思情结的内涵:

(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比较鉴赏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1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六)交流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3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第2篇:《采薇》教案

《采薇》教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熟读成诵。

2、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

【归纳·整理】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于是称为“诗经”。

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周朝王畿之乐)。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 《诗经》按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

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思考·感悟】

1、该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情感的诗句是哪几句? 你如何看待这几句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你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采薇》一诗描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想,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抒发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发现·积累】 古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民谚曰:“五九、六九,顺河看柳。”“西城杨柳弄春柔”(宋·秦观《江城子》),“漏泄春光是柳条”(唐·杜甫的《腊日》),自古以来,柳树以其婀娜多姿的风采深受人们的喜爱,形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逸闻趣事。

插柳游春:我国古代有寒食节那天家家门前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 1 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节扫墓时把柳条插在坟头上以示纪念。

折柳送别: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种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著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柳树姓杨: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挖通济渠,并在大堤两岸栽植柳树,还御笔亲书把自己的姓赐给了柳。这样,柳树就又有了“姓杨”的称号。

植柳思乡: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已成为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以柳喻美:因为柳枝轻柔细长,姿态婆娑,十分动人,所以古人还多以柳喻美丽的女子。如“柳腰”是说服女子身材苗条,腰枝柔软得像柳条;“柳眉”是说女子的眉毛细度秀美,像初生的柳叶。

从以上我们所记录下的民风民俗来看,诗人们以“柳”为自己诗作中的主角,是有着深厚的民文族文化基础。换言之,是我们民族博大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诗人们心中的“柳”。有人将古诗中的“柳”归纳为以下八类:

1、“左公柳”。清人杨昌浚在赞誉骁骑将军左宗棠的诗中云:“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以柳示春,绿柳就是春天的标志。

2、“灞陵柳”。李白诗云:“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清人周志蕙名句“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就是描摹折柳赠别之俗的。

3、“隋堤柳”。李商隐《隋宫》中云:“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以柳吊古,发年华易逝、世事频更之感慨。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就是对六朝的怀故发思。

4、“宛城柳”。贺铸诗云:“宛溪杨柳,依旧青青为谁好?”以柳喻相思春情。吴文英有“一丝柳、一寸柔情”词句。朱淑真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更是妙笔生花,以柳暗示爱情初萌的欢悦。

5、“沈园柳”。陆游《绝句》云:“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以柳怀人、伤情难诉。

6、“章台柳”。韩翊诗云:“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以柳暗喻其宠妓。“眠花卧柳”、“烟花柳巷”,柳即指落入烟花的妓女。

7、“寒食柳”。据《荆楚岁时记》载:“寒食日,皆折柳插门。”张炎诗云:“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以柳寄思亲恋乡之情。倪瓒“旧家应在,梧桐霞井,杨柳藏门。”以柳感怀游子乡情。

8、“金雪柳”。李清照《永遇乐》中云:“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以柳妆扮,更添女儿几分娇美。常言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就是这个道理。

【拓展·创新】

回忆写思乡的诗句,体会家(人)对人生存成长的意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回乡偶书》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

第3篇:采薇教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2、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感知

1、检测预习(1)字音

玁狁(xiǎnyǔn)

不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采 薇》教案

《采 薇》教案

教学目标

.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

背景知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会诗歌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家园之思

●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能力目标:

●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

情感目标: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对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忆学习过的有关诗经的知识

二、阅读全诗完成(一)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 yǔn)之故 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鱼服

靡室靡(mǐ)家 不遑(huáng)启居

(二)掌握以下重点词语

◆通假字

(1)岁亦莫止()

(2)彼尔维何()

(3)维常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采薇教案

《诗经·采薇(节选)》教案

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

一、教材分析

《诗经·采薇(节选)》是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实践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本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轻叩诗歌的大门”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按照学校、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采薇》教案

采薇

教学设计:张飞

【教学目标】

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2、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采薇》教案

《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二、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采薇教案编排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采薇教案编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