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复习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复习资料
快期末考试了,为方便七年级学生备考《中国历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复习资料,供同学们参考。欢迎借鉴和收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复习资料1—5课
第 1 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 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 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朝的灭亡 时间: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4、为什么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隋文帝-“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发展生产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时间、人物:隋炀帝从 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3、分为四段(自北向南)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连接五大河(自北向南)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开凿的目的:①游玩江都; ②加强南北交通; 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6、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 2 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 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 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5、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当政期间, 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 选拔贤才的政策, 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第 3 课 开元盛世
一、 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
(3)农业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 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① 城市布局: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 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 集,商业繁盛。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 ,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 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 4 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完善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诞生阶段: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 5 课 ”和同为一家“
一、 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西南--吐蕃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1、7 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8 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4、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②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③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意义?
① 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5、金城公主入吐蕃
北方--回纥的勃兴:8 世纪中前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
东北--靺鞨(”车书本一家“):7 世纪末,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8 世纪前期,唐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粟末靺鞨有”海东盛国“之称。
西南--苍山洱海见的南诏:六诏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吐番西北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藏族回纥西北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维吾尔族靺鞨东北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车书本一家“ 。满族南诏西南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彝族白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复习资料6—10课
第 6 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 对外友好往来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 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
主要的对外友好往来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
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 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4、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俗等。
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1)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2)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四、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 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 。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 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第 7、8 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科学技术
1、赵州桥 设计者:隋朝李春,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长安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唐朝印刷的《金刚经》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二、医学 ”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诗人代表作特点
李白《早发白帝城》《蜀道难》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诗仙杜甫 ”三吏“”三别“反映社会现实
诗圣白居易《秦中吟》 《新乐府》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1、书法书体书法家代表作颜体顔真卿《多宝塔碑》,柳体柳宗元《玄秘塔碑》
2、绘画阎立本
《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画圣四、艺术宝库莫高窟 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五、盛大欢腾的乐舞
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太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 。
第 9 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 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国的建立:10 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 匡胤就是宋太祖。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与辽的和战---澶渊之盟
(1)时间:宋真宗统治时
(2)内容: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评价:
①宋每年要给辽岁币给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
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 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边境和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
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11 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12 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7 年,北宋被金灭亡,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3、抗金英雄:岳飞 郾城大捷
4、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政权建立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辽契丹
10 世纪初辽太祖阿保机上京北宋汉族960 年宋太祖赵匡胤东京(今开封)西夏党项
11 世纪前期李元昊兴庆金女真
12 世纪初期金太祖阿骨打会宁,后迁到中都南宋汉族1127 年宋高宗赵构临安(今杭州)
第 10 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原因:
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
①南方战乱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南迁的中 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③自然条件的变化,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 持较好;
④引进新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表现:
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 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 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
2、棉织业的兴起: (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 (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 、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而且还出现有早市、夜市。
(2) 、宋朝的海外贸易,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 岛和非洲东海岸;
(3)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趁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复习资料11—15
第 11 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 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衣:宋初崇尚节俭;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住:茅屋、瓦房、宅第。
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2、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第 12 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 ”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206 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 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①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为了便利南粮北运, 他下令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的运河连同,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
②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的《马克 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1)漕运
(2)海运
3、繁华的大都,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意大利旅行 家马克﹒波罗的《马克·波罗行纪》 ,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4、频繁的中外往来,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
5、行省制度的建立,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
行省制的内容
① 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
②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 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 11 个行省(可指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的范围);
③在中央设宣政院,西 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④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元朝,最大的行省是岭北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 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
1、汉族外迁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
4、回族的形成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贡献:
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 任何朝代都辽阔。
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浣深远。
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 和琉球。
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 族的大融合。
第 13、14 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3)15 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2、指南针的应用
(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火药的应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4)13、14 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史学成就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史学上的”两司马“史学家年代著作体例叙事范围司马迁西汉
《史记》纪传体通史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司马光北宋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战国到五代
三、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词人代表作品风格婉约派李清照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 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豪放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慷慨激昂,气势豪迈。辛弃疾
4、元曲
(1)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2)最优秀的剧作家: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
5、绘画
(1)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
(2)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 。
(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
(4)赵孟頫的画,人称”神品“
6、书法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第 15 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 年 都城:应天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1368 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掌民政 司
三司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掌刑狱
都指挥使司(都司)--掌军政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特务统治
锦衣卫成立于洪武年间,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由皇帝亲自主持,负责保卫皇帝安全,侦缉官员 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约束,可直接实行缉捕。
3、八股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八股取士,考试命题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考生不许有自己的见解,严重束缚了人们 的思想。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答题要求: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能有个人见解。
文体: ”八股文“ 。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
2、明成祖加强统治:
①1421 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②强化君权,进行削藩;
③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16-22课
第 16 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 郑和下西洋的概括人物郑和时间1405-1433次数7次人数27000 多人船数200 多艘到达范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设备罗盘针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 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16 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 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 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4、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第 17 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
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 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 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 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时间族名政权建立者唐朝靺鞨渤海1115 年女真金,完颜阿骨打1616 年女真后金努尔哈赤1636 年满洲清皇太极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
(1)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 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 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
(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 18 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明朝后期(1624 年) ,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
2、1661 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 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 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1683 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 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 (1689 年)
(1) 《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第 19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确立册封**、**的制度
(1)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赐予”**喇嘛“封号。
(2)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额尔德尼“的封号。
(3)以后历世**和**,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时)
1727 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影响:清朝的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
1、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帝时下令调兵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的叛乱;清朝在新 疆设置伊犁将军,对整个新疆地区进行管辖;清朝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2、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1771 年初,蒙古土尔扈特部众,在其杰出的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摆脱了俄国的控制和压迫,踏上了 回归祖国的征途。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三、土尔扈特重返祖国
1、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下游(明末)
2、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1771 年)
四、清朝的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
清朝疆域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 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清政府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第 20 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 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 用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 ”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 ”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 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 ”闭关锁国“的影响
(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第 21、22 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1、明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作者著作价值李时珍《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业百科全书, 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 科学知识的书籍。
三、古典小说的高峰年代著作作者题材价值元末明初
《三国演义》罗贯中三国时期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我国最早的 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元末明初《水浒传》施耐庵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明朝中期《西游记》吴承恩唐僧取经的故事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清朝《红楼梦》曹雪芹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戏剧的繁荣
1、明朝后期最负成名的戏剧家:汤显祖,其代表作为《牡丹亭》 。
2、京剧的形成:在徽剧、汉调的基础上,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在 19 世纪中期初 步形成。
五、书画的成就
1、书法:董其昌: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2、绘画山水、花鸟画居统治地位。徐渭:善于泼墨”扬州八怪"
第2篇:中国历史七下册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一、隋朝
1、建立
时间:581 年(589年灭陈统一)都城:长安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年号:开皇
3、隋文帝治国措施:
①改革政权机构;②重视选拔人才;③大力发展农业;④减轻赋税徭役;⑤倡导节俭;
4、开皇之治:
开皇年间,隋文帝勤勉治国,锐意革新,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5、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贞观之治
1、建立
时间:618年
人物:李渊
地点:长安
2、贞观之治:
时间:626年
人物:李世民(唐太宗)
年号:贞观
治国措施:
(1)政治上:①吸取隋亡教训,广开言路,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
②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允许农民用实物代替徭役)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贞观律》)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国子学、太学)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和亲、封赏、迎击),改善民族关系。(天可汗)
表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第2课 走向全盛时期的唐朝
一、女皇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1、时间:690年 国号:周意义: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①打击皇室和贵族集团
②招揽人才,提拔了姚崇、宋 王景等有才干的人;③组织编写农书,指导农业生产; ④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 ⑤减免赋税徭役作用: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二 开元盛世
1、时间:712年,人物:李隆基(唐玄宗)年号:开元
2、治国措施:①任用贤能(姚崇、宋璟)
②采取措施发展生产
③下令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
④实行“宽仁”政策,废除了武则天的酷刑苛法; ⑤倡导节俭
3、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1、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2、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3、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4、科举制度在唐朝时进一步完善
特点:①分科考试;②择优录取。③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进士科(重要),明经科(其次);
制举:皇上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名目繁多,变化很大。固定程序:常科先参加州府的初试,再参加尚书省的“省试”。进士科连考三场。
量才任用:体貌伟壮、能言善辩、书法精良、擅长撰写和处理司法文书。
5、影响:①我国选官制度转变为以考试为主;
②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 ③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④前后沿用了1300年(到清朝末年被废除)科举制度的实施与唐朝的繁荣有何关系?
(答案:①满足了中小地主参政的愿望,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统治者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②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利,选拔了一批促进国家发展的优秀人才。③激发了教育的发展。④看重诗赋文章,促成了唐朝文学的繁荣。)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一、唐与吐蕃
1、生活在青藏高原,是藏族的祖先。吐蕃的首领称赞普。
2、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
3、关系
和亲:①唐太宗嫁文成公主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②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尺带珠丹上书说唐蕃“和同为一家” 会盟:823年,唐蕃正式结盟,立会盟碑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二、唐与南诏
1、生活在云南洱海一带的南诏是彝族、白族的祖先;
2、蒙舍诏统一各诏,建立南诏政权。太和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3、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三 唐与回纥
1、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2、关系:①唐太宗贞观年间,回纥出兵助唐灭东突厥。
②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③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助唐收复长安洛阳。
3、唐朝采取哪些方式来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经济文化交流、册封、和亲、会盟、直接管理 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唐与日本
1、唐朝时,日本派使节到唐朝
目的: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代表人物: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
2、鉴真:唐朝时为中日两国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僧人。他六次东渡日本,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
二、唐与天竺
1、中国古代称印度半岛为天竺。
2、①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
②他学习佛学,求取佛经,他和他的弟子还把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③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④玄奘是著名高僧、旅行家和佛学翻译家。
第八学习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0课
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与君权的加强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明朝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
①政治上: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把进行政务分别交给六部处理。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②特务统治: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强化君权。(朱元璋)锦衣卫、(之后)东厂、西厂
③文化上:用八取士来培养和选拔皇帝忠顺的奴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④思想上: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二、清朝建立与君权的加强:
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建立金国,史称后金。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
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三、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1、从明朝开始实施,考试题目选自四书五经,考生答卷必须按呆板固定的格式来写,内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危害: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2、统治者刻意挑剔文字的所谓错误而兴起的大狱。它在历朝都发生,明清时最厉害,清朝达到顶峰。
危害:文字狱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四、明清加强皇权的措施:
①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把朝廷政务交给六部,皇帝直接控制朝廷军政大权。②明成祖设立内阁,后来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③明朝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 强化君权。
④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时进一步加大了其权力,军机处成为清朝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
⑤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第11课
明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明成祖朱棣时,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
2、概况:1405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等地,第一次出使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影响:①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②比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杰出的航海家。③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到南洋。
二、华侨对南洋的贡献:
早在唐朝时,我国就有人到南洋谋生,明朝后加快。大多来自东南沿海一带,有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为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第12课
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一、戚继光抗倭:
①倭寇: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称之为倭寇。
②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
③抗倭业绩: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寇;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几年后,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④评价: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17世纪20年代,荷兰霸占台湾。
②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回到祖国怀抱。③评价:郑成功是民族英雄。
三、反击沙俄侵略:
①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②康熙帝组织反击,1685年和1686年两次围攻雅克萨,打败俄军。③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划定中俄边界的第一个条约。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从法律上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第13课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一、对西藏的管理:(西部)
1、顺治帝册封五世*,康熙帝册封五世*。
2、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①代表中央与*、*共同管理西藏。②享有行政、军事、财政、外交等方面的大权。③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继承人。
3、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对台湾的管理(东南部)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三、对北部和西北边疆的管理:
①17世纪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将军。②18世纪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了伊犁将军。意义: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清 朝 的 疆 域
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西跨葱岭,西北抵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达外兴安岭及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等,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五、明清两朝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1、抵御外来侵略:①明朝时,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倭;②清朝时,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侵略者。
2、加强管理:①顺治和康熙先后册封五世*和五世*,设置驻藏大臣,与*、*共同管理西藏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的继承人。
②1683年,统一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巩固了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③平定噶尔丹叛乱后,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北方;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立伊犁将军管理西北边疆。
第14课
封建帝国的危机
一、盛世与危机
1、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2、表现为:
A农业方面:①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②棉花种植面积扩大;③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作物的种植不断推广。
B手工业:①制瓷中心景德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工艺水平有了新突破。②南京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③松江、无锡等地棉布畅销各地。C商业:商品流通更广泛,商业更发达。
3、危机
衰落的原因:乾隆中期以后,①土地兼并严重,②统治集团奢侈,③吏治败坏,④军队腐朽,⑤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强大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
二、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与外国贸易
②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力量 ③为了抵御西方国家的入侵。
表现:清朝初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商民出海;到乾隆年间只开放广州一处,并颁行限制外商活动和国内商民出海贸易的条例、章程,形成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①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②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清朝前期对外实行什么政策?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实行些政策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①清朝前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②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第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的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无关;第二,害怕外国商人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威胁其统治。第三,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抗清力量。第四,昌化军胡叛乱。
③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
第九学习主题
中国古代文化(下)
第15课
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一、印刷术
1、隋唐时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成都、江淮新兴。宋朝时进入了全盛时期。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刻印的《金刚经》。
2、北宋中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多年。是印刷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
3、北宋时活字印刷术传到日本、朝鲜,元朝时传到欧洲。
二、指南针:
1、战国时制成司南。
2、北宋时,指南针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初期制成“罗盘针”(罗盘)。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把指南针用于航海业的国家。
4、12世纪,指南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
三、火药
1、唐朝时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硫磺、木炭和硝石)。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3、宋元时期,火器运用广泛。
4、13世纪至14世纪,火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四、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世界的影响(贡献):
1、火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导致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新兴资产阶级凭借火器战胜了落后的封建势力,火药在生产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指南针:指南针传到欧洲后,成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船队环航全球的重要条件;
3、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与交流。第16课
建筑奇观
一、赵州桥
隋朝时,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了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
二、大运河
1、隋炀帝时,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2、元朝又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
3、大运河的作用: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加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明长城:
目的:加强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御。起止点: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意义:明长城是历代规模最大、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四、故宫
1、明清时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构成。宫城又称紫禁城,今天称为故宫。
2、分为前朝和内廷:
南半部—前朝:太和殿(金銮殿,最大)、中和殿、保和殿。辅以文华、武英。(举行大典、筵宴)
北半部—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辅以东西六宫、御花园。(处理政务、居住)
3、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的杰出成就。第17课
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
一、《本草纲目》
1、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
2、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为世界医药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天工开物》
1、明朝末年的科学家宋应星的代表作。
2、广泛记载了各地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方法。
3、着重叙述了纺织、造纸、烧瓷、采矿、冶炼等手工业生产的过程和手艺。
4、全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被外国人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三、《资治通鉴》
1、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2、史料翔实丰富,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第18课
唐诗与宋词
一、唐诗
唐诗是我诗歌发展的巅峰。有边塞诗、田园诗、浪漫主义诗歌、现实主义诗歌。①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称“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人称“诗圣”。“三吏三别”
③白居易是唐代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寓意深刻,达到了通俗的最高境界。《瑟琶行》、《长恨歌》等是他的代表作。
二、宋词
1、宋词有婉约词、豪放词。婉约词代表人物是柳永和李清照。
①柳永突破小令格式,扩展词的篇幅,加大词的容量,完成了北宋词的第一次转变。
2、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人们将辛弃疾和苏轼并称为“苏辛”。
①苏轼扩大词的表现功能,使词摆脱乐曲附庸地位,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水调歌头》《念奴娇》
②歌颂征战,希望完成统一大业是辛词的基调。第19课
明清小说
一、明代小说
1、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文学体裁在明代繁荣起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并称明代“三大奇书”。
2、《三国演义》是 罗贯中 在史书《三国志》和民间传说的基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
3、《水浒传》是 施耐庵 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写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4、《西游记》是 吴承恩 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创作的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被外国学者赞扬可以与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和陀斯耶夫斯基的作品相提并论。
二、《红楼梦》
1、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
2、全书以贾府的盛衰为主线,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核心。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第3篇: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一、生字新词
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巢(cháo)
瞅(chǒu)
雏(chú)
呷(xiā)
垂蔓(chuí màn)眼睑(jiǎn)
眸子(mïu)
流泻(liú xiè)
斑斑驳驳(bān bó)生意葱茏(shēnɡ yì cōnɡ lïnɡ)细腻(nì)
信赖(lài)
肌腱(jī jiàn)逞能(chěnɡ)恍惚(huǎnɡ hū)甜腻(nì)
娴熟(xián)进退维谷(wãi)略胜一筹(lüâ chïu)眼花缭乱(liáo)
狩猎(shòu)
剖开(pōu)
对峙(zhì)姑妄(ɡū wànɡ)
湛蓝(zhàn)
苍穹(cānɡ qiïnɡ)
铰(jiǎo)
劝诱(yòu)抽搐(chù)
沟壑(hâ)
不羁(jī)
叽叽喳喳(jī zhā)
呵斥(hē chì)咆哮(páo xiào)
掠(lüè)
觑(qù)
鬣(liè)
剽悍(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