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人逸事》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25 08:35:4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亡人逸事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

教学目标抓住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深的悼念之情。2 通过文本分析,学会细节描写的方法,迁移到平常写作中。

教学重点

找出文中对亡妻的生活细节的描述,分析亡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总结细节描写的方法,将其迁移到课外写作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古往今来人们最喜欢吟咏的篇章。大家知道哪些关于爱情的诗句啊?(学生回答)好,老师这里有几句非常经典的爱情句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每个人都渴望爱情的浪漫,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琼瑶式的电视剧情节却非常少,大多数人每天过的还是柴米油盐,平凡无奇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孙犁,走进他的那份平淡中的刻骨铭心。

(二)介绍作者

我们也许对孙犁这个作家还不大了解,首先要知道他是位现代作家。他有几部非常著名的小说,短篇小说《荷花淀》,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作品集。通过预习,我们能够发现,孙犁的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简练,那他这种创作风格影响了一批作家,这一批作家就被称为“荷花淀派”,而孙犁也自然地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三)整体感知这张是孙犁和他夫人的生活照,本文的题目叫《亡人逸事》,“亡人”是指谁?指亡妻,很明显。那有没有人能告诉我“逸事”是什么意思?

明确: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写了哪几件“亡人逸事”?你从中感觉到孙犁的亡妻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天作之合初次见面

叫车接她

回家哭诉

背瓜摔跤

学习织布

卖线卖布

夜抱病儿

临终问布

妻子:贤妻良母

大家说的都很好,我这里用一个词“贤妻良母”来概括,我想这个词语也是当时社会对妇女的最高评价。读到这里,我来问一问,孙犁在他的文章中对他的夫人直接赞美了吗?他说“啊!我的夫人如何如何勤劳,如何如何拥有爱心了吗?”没有,那他是怎样刻画这位女性形象的啊?

我们看一下,他抓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他的文章中更注重细节描写。我们平常一直在提,要注重细节描写,可能有很多同学到现在还不清楚,什么事细节描写?那我们首先来搞清楚这个问题。

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刻画人物时,或点化肖像,或描摹神态,或描写动作,或叙述语言,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根据这段文字,你来总结一下,进行细节描写时,哪些是比较重要的? 明确:典型情节

肖像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往往于细微处不同凡响,往往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让文章细致感人。

(四)局部研读那我们就根据黑板上的这些信息,一起来看一看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来刻画亡妻的? 示例:首先,我来谈谈我找到的一处,刚才说了,细节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那我找到的是这样一句话。在第一部分末尾,妻子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

明确:这句话是语言细节描写,大凡人们感谢上天时,都是因为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幸福。妻子也是如此。用简单的一句话,表达了妻子对婚后生活的满意,表现了两人婚姻生活的美满,寄予了作者对妻子浓浓的思念。

大家觉得我这样的分析可行吗?好,大家可以参考我这样的分析方法,以四人为小组,找出描写亡妻的细节,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讨论)

明确:①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盯,写出了一个姑娘对自己未来夫婿的强烈好奇心。从未见过面,却已是确定的婚姻关系,这种好奇心是如此的强烈,以至她不顾姑娘家的礼节,大胆而用力地“盯”了我一眼。然而这一盯,却暴露了自己,于是不顾稳重,“钻进”了轿车。写出了亡妻的腼腆羞涩,如今早已天人永隔,但这个印象留在了他的记忆最深处。

②“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起来哭了,母亲倒笑了,自己把北瓜一个个捡起来,背到家里去了。

“猛”,说明她没有经验,因为狼狈的形象,所以“哭”了,这一“哭”,将妻子刚嫁过来时的“娇惯”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妻子本来是娇生惯养的,但是为了解决孩子的穿衣问题,自己学织布。作者通过几个形容词,将妻子的吃苦耐劳的性格展示出来。

④文章最后一小节

作者为什么要把花布寄到她娘家去才能让妻子做衣服方便呀? 儿子出门在外,理应多惦念长辈,怎好“有了媳妇忘了娘”,妻子在婆家收到布,也理当先为公婆裁衣,怎可一人独自享用?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会引起不必要的不快,婆媳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很微妙,出了什么问题,婆婆往往会从媳妇身上找原因。作者把花布寄到娘家,就可免去许多妻子不必要的麻烦。总结:大家说的都很好。本文通过细节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吃苦耐劳,具有伟大母爱的女性形象,抒写了自己与亡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浓浓真情。虽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别的悼亡文中的肝肠寸断,只是淡淡写来,清新自然,简练质朴,但我们却从中感受到那份刻骨铭心„„【与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作感情上的比较】

(五)课内外比较

本文的细节描写感人至深,那我们以前还学过哪篇文章中的细节让你动容的? 明确:《背影》PPT展示 我们把《亡人逸事》中的细节和《背影》中的细节摆在一起,来看一下,《亡人逸事》中的细节表现了亡人腼腆羞涩,吃苦耐劳,伟大母爱。《背影》中的细节通过平凡小事,表现父爱。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做到了细节之中刻人物,平凡之中见真情。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

(六)方法指导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通过刚才所有细节描写的分析,你觉得一篇文章要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要从哪几方面着手?

明确:1 善于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抓住对象特征,不可泛泛而谈。精心锤炼词语,务求生动传神逼真。准确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生动性。

(七)课外练笔

还剩下大概10分钟左右的时间,昨天我让大家回去写了一篇小短文,为你的一位高中老师画塑像,我看了一下,大家都写得非常认真。那么,通过我们这堂课对细节描写的分析,你来把自己的文章修改一下,一会我请几个同学起来读一下。大家猜一猜,这是哪位老师。

(八)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运用,希望大家以后能更好地运用到作文中。

第2篇:亡人逸事

《亡人逸事》教案

教学目标:

1.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自主、个性化阅读鉴赏,初步实现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教学重、难点:

1.平凡的生活细节描写和融记事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2.“真”中求美,“美”中显真的特色。

3.家常话语中的思念和哀伤。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在妻王弗亡故十年后,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但感情依然诚挚,词中体现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

今天,我们来共同品读散文大师孙犁的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一起鉴赏大师家常似的话语中蕴涵的深情。

二、解题

亡人 逸事

亡人:孙犁之亡妻

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在文章中,特别指生活中的小事情。

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怀念和感激,自责、歉疚之情

三、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具体记述了妻子哪些“逸事”?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给文章四个部分拟写小标题。

明确:

1.妻子跟“我”学认字时的话语。(从“天作之合”写起,回忆起作者和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缘定

2.“我”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妻子不肯跟“我”一同回家,要“我”叫车来接。

——初识

3.妻子向父亲哭诉辛苦;妻子背瓜;妻子学习织布;妻子带孩子;妻子照顾生病的孩子。

——持家

4.妻子临终前回忆起“我”给她寄花布之事。——临别

众多细节描写构成全文的主要内容。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

四、文本分析

分组讨论,“亡人”是个怎么样的人?在文中体现在哪里?

勤劳、质朴、礼教观念重。第一部分:

1.作者与妻子的“缘”是如何“定”下来的呢?

明确:一次偶然的机会定下来。(请学生讲解)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天作之合”。

2.既然是“亡人逸事”,为什么作者一开始没有直接叙写“亡人”,而是围绕“天作之合”这个词语展开?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问题:“天作之合”的含义?联系旧式婚姻的一般情况。突出反差。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天作之合”是表达人们对天意的感谢,因为他们享受到了意想不到或难以承受的幸福。作者将自己与妻子的婚姻记为“天作之合”,因为妻子给他带来了爱、幸福、宽慰、甚至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敬意和感谢。3.妻子的话表达了怎样一种感情?

明确:妻子的话也正是作者的心声,因此才会牢记心中。在此,“天作之合”不仅仅是一句虚言,而是成了带上神话色彩的一句论断。两人对那天的雨,都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与其说作者在谢天,毋宁说他在感谢妻子,对天的感念,实际上也就是对妻子的感念。(语言细节)

——从中我们看到一位懂得珍惜、满怀感恩之情的妻子形象。第二部分:

1.四十多年的相濡以沫,如今天人相隔,在记忆之海的深处,作者最难忘的是与当时还是未婚妻的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

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极其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未婚妻腼腆害羞的神情姿态。这一令人忍俊不禁的语言细节描写,突出了妻作为一个农村妇女浓重的礼教观念,表现了她的质朴。

作者为什么对这件小事记忆到如今?

明确:作者对妻子的深情;这件小事很好地表现了妻子的直率性格。(动作细节)2.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 体现出妻子是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这一让人忍俊不禁的场景,突出了妻子作为一名农村妇女浓重的礼教观念,表现了她的质朴。第三部分:

1.从整个部分来看,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对比。主要通过哪几组对比来表现妻子的变化?

明确:妻子回家诉苦和后来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作对比;从小只会做针线活不会织布与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作对比;小时候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与自己卖线卖布粜米作对比;背不动北瓜与背二斗高粱走三里路作对比。

2.写得最详细的是妻子随母亲去场院摘北瓜这一细节,详细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细节生动地写出了妻子的娇弱、力气小、为下文写妻子的变化作铺垫,也与下文的吃苦耐劳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细节是妻子性格变化的转折点。(动作细节)3.如何理解作者在本部分最后对孩子们说的那句话?

明确:一是因为作者不在家,几个孩子,确实是妻子在战争年代里一手拉扯长大成人的;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子女记得母亲的辛苦;更是作者对妻子的衷心感谢。第四部分:

一个雨天牵出的一段姻缘成就了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也成就了作者的一片深情。无论是当年戏台下那嗔怪的一“盯”,还是那一双因为推机杼而变了形的手,多年以后,都成为作者心中难以忘却的一个个片段,一个个寄托了作者深厚感情的片段。接下来请大家看文章第四部分,体会一下作者在此又是如何表达对亡妻的怀念的。1.作者对亡妻的怀念是直接通过自己的口表达出来吗?

明确:不是,是通过一位老朋友、老邻居的口来表达出来的。

2.妻子的“好”主要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明确:A.在生活上对作者无微不至的照顾;B.在文字工作上的帮助也不小: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写进小说,是作者语言的第二源泉。

3.朋友屡屡劝作者写一写“大嫂”,那么作者又有什么想法? 作者为什么原来一直没有写,到妻子去世12年后,才动笔呢?

明确:当作者“衰年多病”的时候,实在不愿去回顾这些。而如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时,“几乎每晚都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因此记叙这些“断片”,来遥记对妻子的思念。4.文章最后一个细节,在妻子临终前,还向作者问起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的事。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妻子为什么要问起这件事?

明确:“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这句话的理解。为什么说寄到娘家才方便? 体现出丈夫的细心。

这或许是夫妻生涯中,作者为妻子所做的,为数不多的事情之一,因此妻子印象深刻。直到临终时,还牵挂在心。两句对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将夫妻的恩爱之情写到极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正如《诗经》中最单纯明朗的情感,是“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简单的一句话,一位辛劳一生,温柔善良却又不乏坚强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正因为四十多年来妻子付出多,索求少,作者内心深处才会觉得愧疚与不安,才会有“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

五、小结

斯人已逝,当作者满怀愧疚与不安之情来怀念逝者,把思念倾诉于笔端,写下这些“不太令人伤感的断片”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穿越时光,沉淀岁月的目光。“不思量,自难忘。” 3 在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而这些回忆,正是由于作者的真情流露,使得文章的细节充满了真实感,才具有如此感动人心的力量。

这也是我们在以后读文习作之时所要借鉴的。板书设计: 亡人逸事

孙犁

亡人:贤妻良母

(细节)↑(真情)

“我”:怀念、感激、自责、歉疚

第3篇:《亡人逸事》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细节描写的妙处.2.品味语言,感悟真情.教学重点:

1.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学会借鉴运用.2.品味并理解作品朴实语言中所流露的真情.教学难点:

1.在写作中学会借鉴运用细节描写.2.理解作者对亡妻的愧疚自责与思念凄恻之情,收获感动.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九七零年四月十五日这一天,对于孙犁来说,是彻痛彻悲,永志难忘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他的妻子因严重的糖尿病,引起心脏疾病永远的离开了他。四十多年的恩爱夫妻,一朝竟成永世之别,这让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每当静下来时,如烟的往事,就像过电影似的,就像一记记有形的鞭子似的,在他眼前晃动着,在他的心上抽打着。但是,他,作为一个作家,在妻子故去五年后才用零星的文字记录着自己点滴的回忆,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

《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并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和家常话语中的思念和哀伤。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难点:在“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教学过程与内容:

(多媒体1)照片导入:从他们脸上我们看不到“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我们看不到“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这张老照片带给我们的只是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那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我们看到他们嘴角有一丝微笑,这微笑的背后,是半世的磨合、半世的相濡以沫,也许爱到了极处便成了平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亡人逸事新教案

《亡人逸事》教案

教学目标:品读作品细节的艺术魅力,作品的朴素大美。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想必同学们一定知道这句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是啊,爱情和死亡是文学的两大永恒而沉重的主题。中国自古就有悼亡的传统,从《诗经》的“天冷衣单念亡妻”到唐代诗人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把亡妻比成沧海、巫山,无人能超越,表达出深广的思念之情,最有名的要数宋代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了,能背一背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可以说,悼亡是文学的一个审美点。今天让我们走近孙犁的作品《亡人逸事》。

二、题解

亡人,就是指亡妻,逸事,指不为世人所知的事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亡人逸事》教案范例

《亡人逸事》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鉴赏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标: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难点:在“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细节描写及其妙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语:

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何等豪放洒脱,但“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也有其婉约的一面。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从这首词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亡人逸事》的教案

教学思路:

对亡者的悼念总会引发人们的悲侧之感,这篇作品也不例外。细细读来,在作品用真实的细节、朴实的语言所叙述的旧事中,流露的是一种真情。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式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引导学生在真情体验中去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注重以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教学本文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学会借鉴运用。.

2、品味并理解作品朴实语言中所流露的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2、品味语言,感悟真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亡人逸事》说课稿

《亡人逸事》说课稿

正学中学吕家辉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孙犁在晚年对亡妻的悼念之作,朴实的笔调中饱含对亡妻的深情,是“悼亡文学”中的佳作。作者通过对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少埋怨,多劳累,而用情极深的妻子形象,也透露出作者深深的愧疚之情。

根据教材安排,本文是第四板块“慢慢走,欣赏啊”的一篇选教课程,是属于“活动体验”专题。根据《课程标准》和本板块的专题解说,对本文的处理重在引导学生对细节描写的品味和研读,重在对本文真挚情感的体悟,在思辩和讨论中完成活动体验。

(二)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在必修一已经接触过散文,所以知道一些散文的基础。本文关键要加强学生对语言的审读能力和审美能力。而细节描写是高中第一次集中讲到,所以作为重点去突破。使学生培养起更良好的学习的散文的兴趣和方法。作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亡人逸事》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亡人逸事》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