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MS的IP综合语音接入技术的发展前景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24 08:31:4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基于IMS的IP综合语音接入技术的发展前景论文

基于IMS的IP综合语音接入技术的发展前景论文

1、IMS定义与特征

1.1 IMS的定义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首先由3GPP在Release 5中提出,IMS是一种基于SIP协议的开放式系统架构,是提升网络多媒体业务控制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核心网向统一融合的网络演进的关键技术。IMS吸收与借鉴了互联网的开放模式,天生具备了开放、融合的特性。IMS作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其在软交换网络实现运营商网络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运营商网络控制与业务的分离。 作为R5主要内容之一,3GPP IMS子系统是3G移动网实现分组话音和分组数据,提供统一的多媒体业务和应用最终目标;3GPP IMS采用分组域为其上层控制信令和媒体传输的承载通道,业务/控制网络和承载网络分离,实现独立发展。

IMS采用SIP信令为呼叫控制信令,支持SIP移动终端并通过MGCF和IM-MGW提供与H323/BICC/ISUP终端的互通,IMS为SIP用户提供全网全程漫游能力;明确IPv6为必选,同时考虑与IPv4的互通,充分利用IPv6在QoS、Security、Mobility、Auto configuration等方面的增强特性;它解决了在IP网络中的电信业务所面临的运营问题,如全网服务、安全、计费和支付、网络互联互通。

SIP (RFC 3261) 是IMS控制层协议,是IETF制订的多媒体通信系统框架协议之一,是用于建立、改变或结束多媒体会话的应用层协议,与RTP/RTCP、SDP、RTSP、DNS等协议配合,共同完成IMS中的会话建立及媒体协商;一旦建立会话,媒体流将使用RTP协议在承载层中直接传送,在一次会话中可以灵活的交互多种媒体。

1.2 IMS的主要特点

(1)接入无关性。IMS支持多种固定/移动接入方式。

(2)归属地控制。IMS的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都由归属网络完成,以保证业务提供的一致性,易于实现省内特色业务提供。

(3)控制与业务分离。IMS打破了竖井式业务部署模式,将业务与控制完全分离,从而为运营商网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灵活性。

(4)全IP的端到端系统架构。IMS采用端到端IP化系统架构,IMS网元没有信令点码概念,其采用基于IP的路由方式,通过ENUM/DNS实现路由寻址。

2、基于IMS的IP综合语音接入技术分析

2.1 智能网方式,通过SCP改号,强制路由至IMS

触发机制:通过用户T_CSI签约信息标识用户属性,在IP语音接入业务用户做被叫时,SCP根据用户签约信息,通过改号操作,控制主叫MSC将呼叫强制路由至IMS平台。该方案的业务触发点在主叫MSC,控制点在被叫用户归属SCP。

接续流程举例:以手机VoIP用户呼叫手机VoIP用户且被叫用户手机终端和IP终端同振为例详细呼叫流程,关键流程如下:

(1)SCP通过Connect操作将IMS平台接入号码(如13800100xxx)发送给主叫MSC。

(2)主叫MSC根据13800100xxx将路由接续至GSM 和IMS的网关局GW;IAM消息里携带主叫号码(真实主叫号)、被叫号码(IMS平台号码13800100xxx)、原被叫号(真实被叫号)。

(3)网关局根据13800100xxx将路由接续至IMS平台内部。

(4)IMS平台先将IAM 消息里的被叫号码改为真实被叫号码;并根据被叫手机号码查询到SIP终端号码,并同时向手机终端和IP终端发起呼叫。其中向手机终端发起的'呼叫路由至网关局GW (携带主叫号码、被叫号码,IMS平台在主叫号码前加特殊前缀)。

(5)网关局GW向被叫归属HLR发起第二次SRI查询消息。

(6)HLR查询VoIP用户的数据设置,返回被叫用户签约信息T_CSI。

(7)网关局根据被叫用户T_CSI签约信息,向SCP发送IDP消息(携带主叫号码、被叫号码,且主叫号码前有特殊前缀)。

(8)SCP看见主叫号码前特殊前缀,不再进行改号操作,下发Continue消息指示网关局GW根据被叫号码直接接续。

(9)网关局向被叫VoIP用户的归属HLR发起第三次SRI消息(抑制签约信息)。

2.2 HLR设定呼转方式

关键流程说明:

(1)主叫用户在主叫MSC下发起对被叫VolP用户(IP语音接人业务用户简称为VoIP 用户)的呼叫,主叫MSC向被叫VolP用户的归属HLR发起SRI消息。

(2)HLR查询VoIP用户的数据设置,根据用户OCCF_CFU参数,返回IMS平台接入13800100xxx。

(3)主叫MSC根据13800100双x将路由接续至GSM和IMS的网关局GW;IAM消息里携带主叫号码(真实主叫号)、被叫号码(IMS平台号码1380010Oxxx)、原被叫号(真实被叫号)。同时主叫MSC会将呼转标志位置“l”。

(4)网关局根据13800100xxx将路由接续至IMS平台内部,IAM消息格式不变。

(5)IMS平台通过被叫手机号码查询到 SIP 终端号码,并同时向手机终端和IP终端发起呼叫。其中向手机终端发起的呼叫路由至网关局GW(携带主叫号码、被叫号码,IMS平台将呼转标志位置“0”)。

(6)网关局GW向被叫归属HLR发起第二次SRI查询消息。

(7)HLR根据MSC列表确认不再返回OCCF_CFU,而是返回被叫用户签约信息T_CSI。(因此,该方案需建设专用网关局GW ) 。

3、结语

IP综合语音接入业务是现阶段开展固定/移动融合通信的一个典型业务,其业务开放涉及IMS网络的建设、GSM现网配合改造以及与现有GSM业务交互等诸多问题,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实现诸如语音、数据、视频、监控等移动和固定业务需求,在当前的电信行业全业务竞争态势下,我们要通过加强技术交流,掌握主动,拓展市场,促进移动集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IMS系统架构与基本原理.2007.

[2] 中国移动IMS试点总体技术要求(2006 版).2006.

[3] 左伯茹等.NGN中固定和移动网络融合[J].2002.

[4] 张智江等.基于IMS融合、开放的下一代网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第2篇: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前景分析论文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前景分析论文

现代通信技术与以往的通信技术相比,在技术水平以及应用方面都有所转变和突破,正不断朝着绿色和高效的方向发展。人们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着我国的无线通信技术不断的更新换代。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必然会迎来成熟和完善阶段,实现通信事业的高速发展。

1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一般由无线基站、无线终端以及应用管理服务器等组成,已成为当今信息科学技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窝蜂移动通信、无线宽带接入、卫星通讯等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让人们在世界任何位置都能访问数据的愿望成为可能。

1.1无线通信技术的种类

无线通信指的是一种利用电磁波信号在空间的传播以进行信息交换的通讯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的种类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根据信息传输的距离可以将无线通信技术的种类划分为四类:无线局域网、无线个域网、无线城域网以及无线广域网;目前,长距离的无线通信接入技术包括GMS、GPRS以及3G,短距离的主要为UWBW和LAN。另外,根据无线通信技术的接入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是WPAN、WIMA和XWWAN移动接入,二是LMDS、MMDS固定无线通信技术。

1.2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历经了五个阶段,第一个处于20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初,此时的无线通讯技术主要为满足军用而存在,其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通讯技术的传输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最初的传输速度需求。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在此期间无线通讯技术的应用范围稍有扩大,逐渐应用到移动环境专用系统中,同时半导体器件技术的进步实现了公用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持续性。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在这期间出现了第一代通信技术系统,通信技术的频段获得了拓展。第四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出现了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为各类电信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第五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第三代通信技术出现并发展起来,移动通信和多媒体获得了长足发展。

2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无线通信技术虽然不断进步,但是各国的发展并不平衡。我国的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无线通信技术刚刚普及,某些技术还不成熟,但是用户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数据新业务发展较快。具体的表现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被认可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具有接入方式灵活、高宽带、建设快速的特点,同时还存在高频段容易受天气影响较大的缺点。并且目前我国宽带不足,宽带固定接入技术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实践中,为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寻找有效的切入点,扬长避短。

2.23G技术逐渐成熟

3G技术于1996年推出,在2000年完成了整体的标准制定工作。现在我国的3G技术渐趋成熟,我国研发的TD-SCDMA、WCKMA以及CDMA2000已经成为世界上3G技术的主流标准。此技术不仅能够支持移动数据服务,实现不同蜂窝之间直接性的信号切换,还可以传输数据信号和语音信号,此外,我国的3G技术信号的覆盖面比较广。目前,3G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商业网络中,正在向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深入。

2.3蓝牙技术获得发展

蓝牙技术属于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随着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发展的速度也非常迅速。蓝牙技术的出现解决了电线电缆以及IRDA等使用不方便的问题,改变以往红外线路进行连接的方式,采用语音接入点和数据接入点,让软件、硬件以及客户需求的短距离连接更加便捷。在具体应用上,蓝牙技术在因特网桥、家用遥控、家电网络等领域能够完成信号的短距离快速传输,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便捷化。

2.4UWB技术广泛应用

UWB是一种传输速度非常高、运行成本较低、功率消耗很低的时域通信技术,UWB技术传输方式能够直接用超短期脉冲替代传统的载波传输。UWB技术凭借其自身的优点能够提高传输的速度。

2.5WIMAX技术应用广阔

WIMAX技术是一种依托现代化的先进技术进行远距离传输的.先进的通信技术,能够大范围的满足较多用户的上网需求,使得良好的通信信号不再因室内室外存在限制和区别,甚至能够实现全程通信网络的覆盖。

3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社会需求的提高,不断促使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和深化。我国无线通信技术不断向多功能集合发展,向网络技术一体化、多元化以及多技术规格发展。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无线网络与现代通信技术的融合

从目前我国无线网络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社会的需求要求不同的接入网络需要满足不同的应用场合的需求,但是实际情况是移动通信网络以及不同的范围都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因此,无线通信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融合将更为紧密,长此以往,LTE技术将成为无线通信技术的主导,从而有利于提高网络环境的检测,有利于降低不同用户之间的通信干涉。

3.2无线通信技术之间的互补增强

由于不同的技术具有不同的接入方式,因此不同的通信技术也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覆盖面。例如,WLAN主要解决中高距离数据的传输问题,3G技术主要能够实现移动漫游需求。为了促使通信技术的多元化发展,就需要增强无线通信技术的互补性,以提高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未来,移动与宽带无线技术将不断的融合。移动通信、宽带业务、Wi-Fi的成功,促使WIMAX、OFDM等宽带无线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WIMAX的出现又能够推动了3G技术的发展,两者之间实现互补最终走向4G时代。

3.3无线通信技术的创新应用

不同的行业对于无线通信技术的需求不同,为了满足不同用户对于无线通信技术的不同需求,则需要将无线通信技术与其他学科有效的连接起来,实现无线通信技术的跨行发展。另外,还需要促进无线通信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不断实现自我的完善和改革,促进其长远的发展。

3.4无线通信技术个体信息化发展

无线通信技术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并且将更加注重个体信息化的发展。这种趋势在智能手机或者是无线电脑方面的发展和应用上都可以体现出来。无线通信技术在快速发展,用户的服务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只有实现信息的个体化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3.5短距离无线技术与蜂窝网技术相结合

短距离无线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多在商业领域发挥计费和检测功能。近年来,通信技术以及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促使短距离无线技术开始和蜂窝技术结合,并产生新的任务和使命。比如,香港融合了RFID与3G技术的物业资产管理方案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能够有效的缩短物业管理的检查时间以及响应时间。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泛在化推动了短距离无线技术与蜂窝网技术的融合。

4总结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线通信技术凭借其强大的信号传输功能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和生活中难以缺少的一部分。并且我国的无线通讯技术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情况下,探索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实现无线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第3篇:影视后期技术发展前景论文

影视后期技术发展前景论文

摘要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各行各业涌现出了很多新技术。影视后期技术就是其中一例。数字媒体下的影视后期技术以其绝对优势完胜了传统的后期处理技术,成为娱乐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满足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对于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影视后期技术作为当今娱乐产业的“化妆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影视后期技术还能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拥有可观前景。

关键词 :数字媒体;影视;后期技术

数字媒体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渗透入各个行业。影视后期技术也搭上了这个“顺风车”,摆脱传统低效的后期技术,发展成为如今数字媒体下的影视后期技术。数字媒体下的影视后期技术不仅提高了后期制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还为他们的创意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新的影视后期技术拥有独特的优势,帮助大量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基于IMS的IP综合语音接入技术的发展前景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IMS的IP综合语音接入技术的发展前景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