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必修二离骚 优秀教案
必修二离骚 优秀教案
《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
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 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 课堂训练。
① 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兮
竟周容以为度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②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⑸ 课文总理。
全诗工13节,26句。前7节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后6节抒发不变初衷之决心。
第2篇: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
《离骚》表现老师了诗人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德,教案设计需要紧扣课文深入浅出。
一、内容与解析
1.内容:
本课内容主要是教学屈原的《离骚》
2.解析: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离骚》整首诗通过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革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感情。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美好的德行。这部分内容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对美德的追求,表达了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绝不同黑暗势力妥协而与世同流合污,绝不改变自己的高尚操守和报国情志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一)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 的 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二)解析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从而进一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文章的字、词和句子的不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离骚》中的生僻字较多,二是对骚体诗这种先秦的诗歌体裁形式的陌生,三是对屈原情况的了解不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去疏通字、词,理解句子,对骚体诗这种诗歌形式作必要的补充以及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做适当的扩充。
四、教学条件支持
1.课文录音。
2.投影:用于展示课文结构、词义辨析、语法现象归纳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2课时
问题一:关于屈原的情况?
【提示】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 “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问题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思考文章的大意是什么?
问题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课文里类似的诗句还有一些,试把它们找出来,并以它们为线索,说说诗里写了哪些内容?
问题四: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
问题五:《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问题六: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问题七:《离骚》的句式长短不一,又多用对偶手法,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寓于变化的特点,请具体说说下列诗句是如何构成对偶的。
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4、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六、课堂小结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拓展阅读:经典离骚名言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离骚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名句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名句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离骚》)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离骚》)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离骚名句
第3篇:必修二离骚教案
必修二离骚教案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其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
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
第4篇:必修二《离骚》教案设计
必修二《离骚》教案设计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
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毛泽
第5篇:必修二《离骚》教案设计
必修二《离骚》教案设计(精选20篇)由网友 “社区管理”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必修二《离骚》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必修二《离骚》教案设计
必修二《离骚》教案设计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
第6篇:必修二 离骚 课件
必修二 离骚 课件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教学要点】
1、作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
第7篇:必修二离骚翻译
必修二离骚翻译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下面是必修二离骚翻译,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我是高阳帝的后代子孙啊, 我的伟大的先父名叫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太岁在寅那年,正当新正之月啊,又恰在庚寅之日我降生到世上。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父亲察看揣度我初生的姿态啊,一开始就赐我美好的名字。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为我取名叫正则啊,又取了字叫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我已经有这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上美好的容态。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身披香草江离和幽雅的白芷啊,还编结秋兰作为佩带更加芳馨。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时光飞快,我似乎要赶不上啊,心裏总怕岁月流逝不把
第8篇:必修二《离骚》学案
必修二《离骚》学案
《离骚》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屈原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
《离骚》第一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 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语调和感情。
2、 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
二、预习检查
1.诵读法,首先音读,读准字音;然后意读,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记忆法,熟记关于屈原的基本文学常识。 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
1、 了解屈原生平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