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诗经》的婚恋诗与周代的婚姻制度
《诗经》的婚恋诗与周代的婚姻制度
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诗经》中的婚恋诗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这不仅仅因为其真挚的表达方式和自然的艺术魅力,更因为它反映了周代的婚姻制度与现代人们心中所向往的爱情境界。本文从《诗经》中婚恋诗的类别和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反映了周代不同的婚姻制度。
关键词:《诗经》 婚恋诗 婚姻制度
《诗经》是中国五千年文化长河中最古老的优秀作品。《诗经》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对于当时社会的各方面都有十分深刻的反映。朱熹曾在《诗集传》中写道: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作为男女言情的婚恋诗在《诗经》中占了1/3。这些作品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民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当时社会人们的爱情生活、婚姻制度、社会问题等,都有着极大的历史价值。
一、婚恋诗的类别
《诗经》中表现男女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约有50余篇,根据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爱情诗、婚嫁诗和弃妇诗三类。
1爱情诗
爱情诗即描写恋人之间互相爱慕、欢会、思念、烦恼的诗作。由于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男女婚恋禁忌少,所以《诗经》中的爱情诗显得特别自由活泼,生动地再现了男女相爱相恋的世俗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1)恋人间的爱慕
《郑风・叔于田》写女子对男子的悦慕,《郑风・出其东门》则写男子对女子的悦慕。“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抒写了男子对意中人忠贞不渝的感情,诗以城门云集的众多女子陪衬自己心中的爱人,以服饰代人,以色彩显形象,鲜明而突出,表现出男子心中情感的深刻。在历史上讴歌爱情的诗词不少,但歌颂男子专情的不多,而以男子为第一人称来表达的就更少。所以这首诗就更显弥足珍贵。
(2)恋人间的欢会
《郑风・溱洧》写郑国风俗中男女相聚河边嬉戏调笑的情景:溱水和洧水,是郑国的两条河流。每年阳春三月,郑国人就在两水相汇之处举行盛大的节日庆典,有位姑娘不知为什么来晚了,在途中碰到一位往回走的男子,她邀他同去游玩,俩人一起加入欢乐的人群,玩得开心极了;临别,小伙子送给她一支芍药。
青年男女相识大多是在公共场合,但两人一旦相爱,就有了自己的秘密,就需要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了,到这时,喁喁私语就代替了放声歌唱。《邶风・静女》、《郑风・野有蔓草》就是写男女青年于城边或郊外的幽会: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穰穰。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草地上的露珠是那样清纯甘美,美丽的女郎是那样清秀可爱,这是多么美好又让人愁肠千结的境界啊。
(3)恋人间的相思
《诗经》第一首便是人们熟知的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以《关雎》为始篇,说明爱情在我国古代便已成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关雎》描写了一个小伙子单相思的动人情景。他热恋着一位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为了她,竟至长夜无眠“辗转反侧”。但他并没有沉浸在愁苦的情绪里,而是想象总有一天要把她娶过来,共同过着琴瑟钟鼓般的相互协调的欢乐幸福生活。他写自己的相思之情是坦率的、大胆的。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愿望。这种朴实的感情和大胆的表露,只有在民间情歌中才会有。
《郑风・子衿》所抒发的也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思念之情。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但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便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4)恋爱中的烦恼
《周南・汉广》、《秦风・蒹葭》二首都是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而难以实现的忧伤;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秦风・蒹葭》作为一首描写相思之情的诗作,却弥漫着寻不着爱人的悲戚的心灵的叹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于《关雎》所不同的是,这篇诗带有浓郁的感伤情调,然而主人公的伤感不是悲观失望,只是一时寻不着意中人的深深的惆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出的清虚旷远的境界,对于诗中所抒写的执着寻求、可望难即的爱情是很好的烘托。
《风・柏舟》、《郑风・蒋仲子》则是描写主人公因家长的反对使得爱情受挫的复杂心理。如《风・柏舟》即是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辞,女子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
2婚嫁诗
婚嫁诗又可分为三类:一是描写结婚仪式与结婚情景,表达对结婚者的祝愿与礼赞;二是表达在婚嫁后的欢乐、幸福等情感;三是写女子嫁后对亲人的思念。
(1)描写结婚的场面或对新娘的赞美
如《卫风・硕人》、《风・君子偕老》、《周南・桃夭》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赞美和祝福新嫁娘的诗,不但赞美她的美丽,而且隐含着多生子嗣的祝愿。
(2)描写男女主人公喜悦的心情或夫妻间的和谐幸福
如《唐风・绸缪》、《小雅・车》及《郑风・女曰鸡鸣》。《郑风・女曰鸡鸣》描写了一对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诗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这对夫妻互相警戒,互相尊重,互相体贴的感情,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
(3)描写女子嫁后对亲人的留恋或对丈夫的思念
如《邶风・泉水》、《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反映的内容是丈夫去服那遥无归期的兵役或徭役后,妻子在家默默地痛苦思念。《周南・卷耳》是一首妻子怀念丈夫的山歌,她为丈夫是邦国英杰而深感骄傲,但又为他的出征而挂念。她想丈夫想得头痛、心痛,所以她想要寻找到忘忧草,以排遣自己的思念之苦。古代妇女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家庭!丈夫的陪伴是她生活的幸福源泉,所以当丈夫离家,就像失去了主心骨,怎不叫人思念?
3弃妇诗
早期《诗经》中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其风格简明而朴素,大都描写男女从爱慕一直到幽会以及互赠信物的故事。这时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以及人们朴素的爱情观。当然,古代的婚恋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在婚姻道德等方面),直接产生的流弊就是大量弃妇诗的'出现。
《卫风・氓》堪称此类诗歌的代表作。《氓》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全篇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巧妙地将事件过程和弃妇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在女主人公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和婚后被虐、被弃的遭遇中,表现出其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此外,《邶风・绿衣》描写了一位“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的妇女,因妾得宠而失位,无可告诉,只能在痛苦中煎熬。这类诗反映的是还维持着婚姻的形式和夫妻的名义,但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另一类则表现婚姻破裂后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惨结局,抒发弃妇的愤懑不平。如《邶风・谷风》、《小雅・谷风》、《王风・中谷有》、《小雅・我行其野》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我行其野》写一个远嫁他乡的女子诉说她被丈夫遗弃之后的悲愤和痛伤。作品开始,作者便把自己情感悲剧的抒写安排在一个似乎暗合其孤独凄凉境况的,生长着樗树和写草、草的岑寂原野上,以此点明以下所抒写的,只是在抒情主人公经历了被遗弃之变故的打击后,离开伤她心的人,在归家途中的心理活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伦理传统,导致了在家庭和婚姻中女子的被动地位。
二、婚恋诗反应了周代不同的婚姻制度
1赘婚制
赘婚是一种男“嫁”女的婚姻形式,对男方而言叫入赘,民间俗称“倒插门”;对女方而言,叫做招亲、招女婿,这是很古老的一种婚俗现象,如《邶风・匏有苦叶》中的“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一句中的 “归”字不指“女嫁”,而借指为“男嫁”。正如著名文史专家高亨先生注释此句所说:
“归和娶正是相对的词汇,可见归妻和娶妻意义不同……此诗不说‘士如娶妻’而说‘士如归妻’,是指男子出赘妻家。”
2媵妾制
媵妾制也是《诗经》时代盛行的一种婚姻形态。所谓媵妾制是这样一种婚制:古代诸侯女子出嫁,以侄娣即姐妹从嫁,说通俗点,就是姐妹共夫的婚姻现象,如《召南・雀巢》写的是男迎女送,娶妻嫁女、庄严、热烈、喜庆的婚礼场面,其中的“维鹊有巢,维鸠盈之”(盈,满也)更是隐喻了诸侯媵妾众多。
3共妻制
如《郑风・箨兮》写道:
“箨兮箨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箨兮箨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这里的“叔兮伯兮”不是指丈夫的哥哥弟弟,而是这位女子的丈夫――一家的兄弟俩。
4收继制
如《风》中的《墙有茨》和《鹑之奔奔》两首,据说是骂卫宣公“荒淫”之事的。《左传・桓公十六年》载:“初,卫宣公蒸于夷姜,生急子。”夷姜是宣公父亲卫庄公的妻子,是宣公的庶母。庄公死后,宣公便娶了这位庶母,并生了儿子。而后来宣公又夺了儿子急子的未婚妻为己有,占儿媳为妻,是为宣姜。
赘婚制作为母权制度的产物,是《诗经》时代较为普遍的一种婚俗,处于这样婚俗下的女子,其女性意识并未受到父权制度大的影响。而是从媵妾婚制、姐妹共夫制,进而发展到一夫多妻制,这是广大妇女的痛苦与不幸。对《诗经》中的女性来说,失宠是常见的:“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邶风・终风》);受虐待也是难免的:“有笑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邶风・谷风》);被遗弃的命运亦是司空见惯的:“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故也。”(《郑风・遵大路》),还在相恋阶段,她们便诚惶诚恐地担心男子抛弃旧情……
《诗经》中不公平的媵妾、姐妹共夫、一夫多妻等婚姻制度给广大妇女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创伤和精神痛苦,而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大部分妇女采取的是默默忍受与哀求的态度。《小雅・斯干》中有两章诗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其泣,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离。”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女子生来就注定无法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权利,也没有同等的期望与责任。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值非常低,不要求她有自主的能力,只要求她顺从。在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即便是夫妻之间的婚姻生活也遵循着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
综上所述,《诗经》中婚恋诗所表达的情感都是高尚的、纯洁的。婚恋诗的出现,标志着当时的人们对于爱情已经有了十分严肃的认识,已经由原始的性爱升华到情爱,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通过爱情诗中婚恋当事人的命运与遭遇,来透视当时社会历史的本质。周代时值初期封建社会制度日渐形成,而原始社会的某些残余影响尚存,所以男女的结合虽然一定程度地受制于礼教,但整个社会环境还是比较宽松自由的。
参考文献:
[1] 胡敬君:《从〈诗经〉婚恋诗看周代婚姻的多元性》,《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8卷第3期。
[2] 朱熹:《诗序辨说》,《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4] 赵沛霖:《诗经研究反思》,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 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
[6]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 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8]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79年版。
作者简介:杨淑鸿,女,1973―,甘肃景泰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历史文化、教育制度,工作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第2篇:论《诗经》婚嫁诗与周代婚嫁习俗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诗经》婚嫁诗与周代婚嫁习俗 姓 名 李 莎 学 号 081060647 学生单位 望江乡中心小学 所在分校 陕西电大汉中分校 指导教师 南生杰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制
论《诗经》婚嫁诗与周代婚嫁习俗
李 莎
陕西电大汉中分校08秋汉语言文学本科 学号:081060647
[内容摘要]本文从周代婚嫁习俗的角度解读《诗经》中与婚嫁有关的诗章,通过分析具体的诗章中有关的婚嫁习俗元素,结合中国古代文献及史书记载中关于婚嫁的相关论述,进一步探讨周代婚嫁习俗所体现的人文内涵:一是对礼的要求,二是强调宗族血缘的传承。
[关键词]婚姻;诗经;婚嫁诗;媵婚;六礼;
就婚嫁而言,《诗经》中就有多篇与之相关。例如:《卫风·氓》、《豳风·伐柯》、《鄘风·蝃蝀》、《召南·野有死麕》、《召南·鹊巢》、《卫风·硕人》、《齐风·著》、《鄘风·君子偕老》、《唐风·绸缪》等。因前述各诗均与婚嫁有关,姑且称之为婚嫁诗。本文从婚嫁习俗的角度来分析婚嫁诗,以期通过疏通文意,澄清诗旨,加深我们对周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嫁原则及“六礼”婚嫁仪式的了解。
一、《诗经》相关章节分析
在分析诗章之前,我们先对“婚嫁”做以解释。在中国的古籍中,关于“婚姻”一词的解释约有三种:一是指夫妻的称谓。《礼记·经解》郑玄注:“婿曰婚,妻曰姻” [1];二是指嫁娶之事。《诗经·郑风》孔颖达疏:“男因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论其男女之事,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 [2];三指亲家。《说文解字》解释婚姻二字为:“婚,女家也。姻,婿家也” [3]。
通过以上三点,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婚姻的基本特点:一,表明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婚姻双方结为姻亲关系的标志;二,表明婚姻依
礼而行,其仪节约定俗成,是礼仪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在《礼记经解》、《礼记·昏义》、《礼记·士婚礼》等篇中,都对古代婚姻的相关问题做了详细的说明与解释。因此,在对《诗经》相关篇章解读过程中,本文将以以上三篇文章为依据,对其中涉及到的古代婚嫁制度、婚嫁仪式等方面予以归纳。
1.《诗经》所体现的婚嫁原则
《卫风·氓》是一首以弃妇口吻写的关于婚恋生活的诗。该诗就涉及到了婚嫁方面的内容,诗句摘录如下:“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⑵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⑶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意大概是说:⑴男子假借买丝之名,来向女子提亲,未能如愿。原因是男子没有找媒人。⑵经过卜卦问吉凶,卦象上说没有凶象。男子坐车迎娶新娘,并带走了她的嫁妆。⑶新娘乘车去新郎家。在对该诗相关诗句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归纳四条关于婚嫁习俗的信息。首先,婚嫁要有媒人,这说明在周代,媒人对于结婚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其次,占卜吉凶。周人的心理具有很强的神秘主义色彩,历代文献多有记载,婚嫁之事事关重大,占卜吉凶那是自然的事;再次,男子上门迎娶新娘;最后,女子出嫁之时父母会给予陪嫁。
《豳风·伐柯》一诗讲述了媒人的重要性。原诗如下:“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此诗首章以伐柯需用斧头来比喻娶妻需聘媒。二章以伐柯需要有法则,比喻婚姻需备办礼仪。要成就婚事,就要有一定的规矩。这就好比
砍伐斧柄,手中的斧柄就是新斧的样子,要与心中的女孩成亲,就得备办齐礼仪。将盛满佳肴的笾豆等食器陈列整齐,方才合乎礼法。这足以说明在这一时代媒人对于婚姻之事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聘媒人的过程中也是很讲究的,得“笾豆有践”。在《诗经今注》中说此诗:“这是男子请媒人委托他介绍对象的诗。” 《鄘风·蝃蝀》反映的是女子婚姻自主的行为,按照现代的观点看此诗,无疑是值得赞扬的。虽然该诗反映的是现代人所提倡的婚姻自主的思想,可在周代这一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她的行为也必然会受社会舆论的广泛批评,此诗恰好就是批判的女子婚姻自主思想。诗名“蝃蝀”其意就是指彩虹,在当时常用于形容男女婚姻之事。诗文如下:“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行”专指女子出嫁。其中最后一句:“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意思就是说,“像这个人呀,心里只想婚姻,也不知道婚姻大事,应该通过媒人说合,应该尊从父母之命。”从诗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女子因未经父母同意,在没有媒人的说合下自己嫁给喜欢的人,而这在当时是不允许的,是违背礼仪的。婚姻大事只能是父母做主,讲求的是子女听从家长之命。因为该女子是自己嫁给自己喜欢的人,所以,《诗序》和《诗集传》多把此诗斥之为“淫奔”之诗,可见一斑。
经过上述篇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周代,婚姻关系成立的先决条件是:
一、父母之命。男女双方的婚姻大事,必须经过双方家长的首肯才行。
二、媒人的说合。必须请媒人来说合,沟通,以通“两性之言”。
若无前面两条,其婚姻关系会被斥之非法,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卫风·氓》就涉及到了整个婚嫁过程,既有提亲又有迎亲。《豳风·伐柯》更是强调了媒人的重要性。《鄘风·蝃蝀》暗示了我们婚嫁的重要原则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此,我们可以把这三篇归结为:在周代,婚姻关系的成立需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条件下,方能行之。
2.《诗经》中所体现的婚嫁仪式
《召南·鹊巢》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嫁娶场面。原诗如下:“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诗以“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比兴女子出嫁时来居男室,诗中出嫁的是一位贵族女子,娶妻的也是一位贵族男子。该诗描写的嫁娶场面宏大,首章说,女子出嫁时,男子有一百辆车子来迎接她。二章说,女子出嫁时,娘家也有一百辆车子送她。三章说,这位女子出嫁时,迎送的车子陪嫁很多,媵妾也多,礼仪非常周到。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嫁娶有一定的仪式:一要男子到女方家去迎娶新娘;二是女方要有陪嫁。这两条在《卫风·氓》中亦有提及。
《召南·野有死麕》此诗可以看作是男方向女方求婚的诗。原诗:“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树,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本诗讲的是一个青年猎人,在山里打到一只獐子,他用白茅草将这猎物包好,送与女子,就此打动了女子的心。不久猎人在山里打到一只鹿,随即就在树林里砍下朴树,用它及白茅把死鹿包裹起来,送给姑娘。男子先后以獐鹿、朴树作为求亲的贽礼。这一细节描写,活脱脱地再现了当时
山野猎户中的婚嫁习俗。然而,经学家们对此却有颇多微词,他们认为:求婚的贽礼应该用雁币皮束帛,用麕鹿,这是非礼。然而,对此观点,本文认为上述两种可能性皆而有之,不管雁币皮束帛,还是用獐鹿白茅朴树,这皆是由家庭的经济承受的能力及各地的风俗习惯所决定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见,此诗所讲的婚姻之事与本文所引其余之诗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求亲的过程,还是婚嫁最后的确定,都与史料记载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也正是《诗经》在民俗文化和史学上的价值,也就是说,他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保存了当时民间的婚嫁习俗,可以说《诗经》就是一本活的民俗风物志。
《卫风·硕人》这首诗涉及到嫁娶仪式。它是写庄姜出嫁的情景。第三章写到:“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大意是说她的婚嫁车队的盛况。其事也有史可考,《左传·隐公三年》载:“卫庄公娶与东宫得臣之妹,曰美而无子,卫人为所赋也。” [4]我们可以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得出:卫侯取妻,所乘之马为四匹,而且都是用红绸缠绕着马嚼“朱幩镳镳”,且饰有彩羽。从这点上与《卫风·氓》中所乘之车有相似之处,说明当时至少在卫国婚嫁以装饰华美的车为主要的婚嫁用具,已经很普遍。或许,只是由于地位、财富等的差别,在婚嫁场面少年宫有高下之悬殊罢了。《齐风·著》这首诗与前几首的区别在于:这首诗写的是贵族男子迎娶新娘,讲述的也是“亲迎”的场面和仪式。原诗如下:“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当时新郎乘车到女方家迎娶新娘,他先到门庭之间等候,这时,主人将
贵宾迎进中庭,然后与主人一起上西阶,再到堂前,等候新娘的出来。新娘伸手给新郎,新郎引新娘下西阶,主人就不再送了。此诗先说:“俟我于著乎而”,再说,“俟我于庭乎而”,后说,“俟我于堂乎而”,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知道男子亲迎的行为和《毛诗正义》相符,该书引;“毛以首章言士之亲迎,二章言卿大夫亲迎,卒章言人君亲迎。俱是受女于堂,出而至庭,至著。” [5]《诗集传》:“东莱吕氏曰:婚礼婿往妇家亲迎,既奠雁御轮而先归,俟于门外,妇至则辑入。” [6]这都说明男方亲迎之礼。同时,此诗和《卫风·硕人》在对男女婚嫁所穿之衣都有详细的描写。《硕人》中庄姜:“衣锦褧衣”,《齐风·著》男子:“尚之以琼华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都说明了男女新婚衣着之讲究,华美。颜色选择上女子多以红为主,男子多以素为主。《齐风·著》是关于婚礼着装问题。《硕人》对此描写的很细致,第一章写诸侯夫人端庄的姿态,二章是写诸侯夫人的容貌与装饰,三章是写她的衣着。关于她的衣着,诗中贵夫人是内外三层华装,外面一层是绛色礼服,色彩鲜艳华美,中间一层是细葛布衣,里面一层是白色的内衣。《齐风·著》中男子是玉石,配饰丰富;那么《硕人》则是妇人衣着之讲究华美。两诗均说明:当时对于男女婚嫁着装上很注重,它已是礼的一部分了,若是衣着不当会被称之不合礼仪。
《唐风·绸缪》这是一首平民闹新房的诗。诗云:“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如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绸缪”就是缠绕的意思。以“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来比兴婚事,这与《召南·野有死麕》中猎人用白茅朴树的风俗相似。这两首诗均反映的是当时社会下层人的婚嫁习俗。该诗也交代了婚礼时间;“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这三句点名了婚礼是从黄昏开始。同时,他还涉及到一个在贵族婚礼上看不见的风俗——闹新房。该诗最后两句:“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活脱脱就是以闹新房者的口吻说的话。翻译过来就是:“新郎啊,新郎,你把这漂亮的新娘怎么办呢?”
以上九首诗,笔者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对于上述诗中出现的婚嫁习俗方面相关的内容加以罗列。以下就婚嫁习俗的具体规则,仪式加以分析总结,并对媵嫁做以简要说明。
二、婚嫁原则及仪式分析
《诗经》主要是周初至春秋中叶这一时段的诗歌,而这一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宗法制度的约束下,社会的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都要求符合宗法制度的要求,婚嫁之事在这一背景下,亦复如此。这就决定了婚姻不仅是男女双方的事,更是两性宗族的事。《礼记·昏义》说:“婚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侍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7]孔子曰:“大婚万事之嗣也。” [8]婚姻关乎宗族兴旺,关乎宗族利益,婚姻由父母做主便顺理成章了。
既然,父母之命有其成因,那么,媒妁之言,也应有其原故。
《礼记·曲礼》说:“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命,不受币,不交亲。”[9]就是说男女的婚事需得媒人的说合,没有媒人那是不行的。《豳风·伐柯》说的明确;“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这都是指无媒不婚的原则。为的是服务宗法制度的,按照宗法来规范婚嫁之事。通过父母,媒人进一步禁绝男女私自婚配的事情的发生,目的还是在维护宗族的利益。
接下来,简要说明“六礼”婚嫁仪式。传统的婚嫁关系,正是在“父母之名,媒妁之言”的前提下成立的;同时,婚嫁双方又得完成“六礼”的仪式,这样婚姻关系才会被社会承认。
所谓的“六礼”,据《仪礼·士昏礼》上面记载,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仪节,泛称为“六礼”。一般认为“六礼”始于周而完善于汉,此后,便成为中国传统婚嫁礼仪的基本模式。
纳采。《仪礼·士昏礼》说;“婚礼下达,纳采用雁。” [10]意思就是说,男方先派媒人去女方家表达求亲之意,女方同意之后,男方送求亲之礼,表示已选择其女为婚配对象。《卫风·氓》一诗中,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见,男女双方从其行为表现上可以知晓,此二人早已熟知或是早已私定终身,但是他们也需要媒人的说合。“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说的就是纳采的意思。
问名。《仪礼·士昏礼》说;“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也就是说男家取得女子的生辰八字,为的是测顶吉凶。
纳吉。《仪礼·士昏礼》说:“纳吉,用雁,如纳采礼”。问名之后,男家把取得的女子的生辰八字归于庙,如获吉兆,要请媒人把合婚佳音通知女家。它是订婚的主要仪节。
关于问名与纳吉,虽然在《诗经》中鲜有反映,但是通过《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这一句诗可以断定,诗中男女双方也是经过请媒人问名之后,占卜获得吉兆后才来迎娶新娘的。
纳征。《仪礼·士昏礼》说:“纳征玄熏,束帛,俪皮。如纳征。”
男方派媒人送聘礼,女家纳聘后,婚礼之事乃成。《召南·野有死麕》中猎人所送之礼——白茅朴树獐鹿等可看作是男家给女家的聘礼。虽与《仪礼·士昏礼》所说有出入,但是亦可看作是纳征之礼。在周代对于难于成婚的人,专门设有“大司徒,媒氏”的官职,以帮嫁娶。足见当时,对于婚姻之事条件差的婚姻当事人聘礼成问题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
请期。《仪礼·士昏礼》说:“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男方卜定吉日,由媒人到女方家询问婚期,一般而言都是由男方确定,但在仪节上仍要先问女方家,以示尊重。
亲迎。娶妻之日。黄昏之处,新郎与宾客前往女家迎娶新娘,将其迎回后,男方设宴共食,夫妻共饮,此称为“同牢”。将瓠瓜分为二瓢做饮器称为“卺”,新婚夫妻各取一卺饮酒称为“合卺”。新郎入室中解下新娘束发的丝绳,称为“结发”。翌日清晨,新妇沐浴梳妆之后拜见公婆并伺候公婆进食表示孝顺,至此婚礼结束。《诗经》关于“亲迎”仪式的场面多有描述,如《齐风·著》《召南·鹊巢》等都做了详细的描述。
关于媵嫁,它是周代社会婚嫁习俗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多见于贵族阶层。关于媵嫁的解说,汉代何休最为详细:“必以侄娣从,欲使一人有子,二人喜也,防嫉妒,重继嗣也。”《诗经》中涉及到这方面的诗有多首,今以其中一首论之。
《召南·鹊巢》中“维鹊有巢,维鸠盈之。”盈,充满。这句就是说女字出嫁时,迎送的车子很多,陪嫁的媵妾也多,礼仪很周到。孔颖达疏引《公羊传》曰:“诸侯一娶九女,二国往媵之。必以侄娣从,往者
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女弟也。”所以,一般而言,陪嫁的媵妾多是自己的直系亲属。
通过上述篇章的分析,我们可对媵嫁制做以下归纳:
一、它多见于贵族阶层。
二、陪嫁的媵妾多是女方的侄娣。
三、在宗法制度的约束下,重继嗣的思想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三、婚嫁习俗的民俗文化内涵
关于婚嫁,在《诗经》具体的诗章中及古史文献中都有一定的记载,今人研究颇多。例如,闻一多,郭沫若、朱自清等人的研究成果至今还影响当今的研究者。闻一多从社会历史知识,如民俗、心理、宗教、思想等意识形态进行研究,从而对诗意作出全新又合理的解释;郭沫若的研究偏重历史方面的考证研究;朱自清《诗言志辨》对汉代诗经学范畴诸种概念进行的考订,在现代诗经学研究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其书所显示出的辨析力及统计方法的运用,都对后人有启发意义。
在对婚嫁诗的分析中发现,它分布在不同的国风中。因而,在《诗经》的婚嫁习俗上,首先,明显表现了地域性。婚嫁在一定的地域上表现仪式具有共同性;其次,婚嫁过程在大的方面具有共同性,小的方面具有差异性。例如:在婚嫁的过程中都遵守婚嫁原则。都经过婚嫁“六礼”的程序。但在个别国风中却没有很好的体现,其中齐国有男不上门迎娶之说,可在《齐风·著》中却分明体现的是男上门迎娶新娘。再次,在婚嫁诗中更多体现的是贵族的婚嫁,更多的是在贵族的主导参与过程中走向规矩化、程式化,以此影响国民;最后,特权婚的出现。例如,媵嫁的出现,它多见于贵族阶层〔诸侯〕的婚嫁中。
《诗经》婚嫁习俗上所体现的人文内涵,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
礼的要求的体现。如在婚嫁具体过程中就详细的规定了男女双方及其所属家庭应有的仪节,同时它在很多情况下强调的是宗族血缘的传承;如媵嫁的出现,它表现了贵族阶层对生殖的强烈愿望和家族对子嗣的关注。
通过对婚嫁诗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传统的婚嫁关系,正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前提下完成的。同时,婚嫁双方又得完成“六礼”的婚嫁仪式,这样的婚姻关系才会被社会承认。现今,在中国人的婚嫁过程中还保留了一些与周代相同或相近的仪式。如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男女双方的婚事还少不了媒人的介绍和说合。再如,新郎的亲迎之礼,至今仍保留着。再比如《唐风·绸缪》中闹新房的习俗在现代婚嫁上还保留着。这都说明民俗的发展和演进与历史的发展相一致,正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下得以继承和发展的。
[注释] ⑴《礼记·经解》郑玄注 ⑵《诗经·郑风》孔颖达疏
⑶《说文解字》解释婚姻二字为:“婚,女家也。姻,婿家也”
⑷《左传·隐公三年》载:“卫庄公娶与东宫得臣之妹,曰美而无子,卫人为所赋也。
⑸《毛诗正义》;“毛以首章言士之亲迎,二章言卿大夫亲迎,卒章言人君亲迎。俱是受女于堂,出而至庭,至著。”
⑹《诗集传》:“东莱吕氏曰:婚礼婿往妇家亲迎,既奠雁御轮而先归,俟于门外,妇至则辑入。”
⑺《礼记·昏义》说:“婚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侍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⑻《礼记·哀公问》 ⑼《礼记·曲礼》
⑽《仪礼·士昏礼》
[参考文献]
[1]余冠英.诗经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杨合鸣.李中华.诗经主题辨析[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4]褚斌杰.诗经与楚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康正果.风骚与艳情.[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7尚丽新.诗经媵嫁诗与周代媵嫁文化[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第21卷﹝第一期﹞
第3篇:浅析《诗经》婚恋诗
浅析《诗经》婚恋诗(2009.8.30)
摘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学创作的优秀成果。《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字的源头,同时也是当时民俗风情的真实记录。本文在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婚恋诗的细分类,取代表性篇章,对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做出进一步分析。关键词:爱情 婚姻 起兴 艺术特色
《诗经》共计305篇,是古人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学遗产,它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对当时社会各方面都有十分深刻的反映,同时以它独特的文学修养、文学表现方法和文学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影响了无数诗人作家。
有关恋爱婚姻的诗篇《诗经》105篇,是其中最具生命力、最为强烈的旋律。这些诗篇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感染激动了几千年来的无数欣赏者。究其内容,可将此类诗篇分为两
第4篇:《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中的婚恋诗占有极大的比例,诗歌所描写的婚恋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少女怀春之情,又有两情相悦之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中的婚恋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婚恋是文明社会中人的一段最为重要的人生经历,因而婚恋也被文学家作为了永恒的文学主题,而在上古社会的诗歌中,婚恋诗止如千百年来那样表达养人们在恋爱婚姻之中的酸甜苦辣《诗经》中的婚恋诗表现了人们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相许,再到相弃相别的人生境遇,木文也主要把其分为恋爱诗和婚姻诗两大类。
一、《诗经》中的恋爱诗
中国人对于感情的表达是含蓄的,但在西周时期,社会礼教并非十分严厉,因而男女婚恋还较为自由,因而在《诗经》中,其对爱情的描写是细腻而真诚的,其在诗歌之中描述了恋爱之中男女心理、神态与动作等,例如《诗经》中的《邶风·静女》就极为细腻
第5篇:诗经中婚恋诗思想内容
浅析《诗经》中婚恋诗的思想内容
摘 要:我国最早的情诗汇集在定比例的。《诗经》中写爱情婚姻问题的诗,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点内容;歌唱男女的相悦之情;抒发男女的漫漫相思;描述幽会的动人情景;体现追求爱情的反抗精神;以及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简要概括为:爱河初涉;漫漫相思;甜蜜约会;为爱反抗。
一、《诗经》中的“爱河初涉”
《诗经》主要反映的是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当时原始性文化自由发展,人们的感情尚未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在追求爱情婚姻的追求上显得更加自由、热烈、浪漫。《诗经》中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大都描写男女从互相爱慕慢慢发展到幽会以及互赠信物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表达出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和人们朴素纯洁的爱情观。歌唱男
第6篇: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篇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六篇笙诗有目无词,记载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
第7篇:《诗经》的婚恋诗分析
《诗经》的婚恋诗分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而爱情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与时代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诗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