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散文写作基础精选
散文写作基础精选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小编收集了散文写作基础,欢迎阅读。
一、精于立意
“凡文以意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因此,散文立意只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凭着鲜明的感受,锋锐的观察能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博,深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这诗意,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诗的灵感。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赶紧捕捉住它。因为这里面有心灵的颤动,思想的闪光。刘白羽说:“哪怕是微弱的闪耀也比没有闪耀要好,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这才是文 学。”(《早晨的太阳》序)
譬如,一个作家去看茶花,品种繁多,美不胜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象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这就是思想的闪耀,作家十分宝贵它,就及时把这个意思记下来。后来,他听一位花匠介绍一种茶花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开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并没有引起思索,但他是记住这种茶花的名称的。过了一会,恰巧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这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见孩子们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不休,心灵猛然一颤,不禁脱口说出:“童子面茶花开了。”而花匠听了这话省悟后说:“真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这话使得一个念头突然跳出他的脑海,他说:“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于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写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茶花赋》。这个作家就杨朔。而读者、评论者通过阅读就可以悟出作家写此文的立意:歌 颂如花的祖国,歌颂美化祖国的劳动人民。
二、善于构思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的过程。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篇等问题。这里着重讲讲确定体裁、寻找线索、创造意境三个问题。
第一、确定体裁。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选取了表现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社稷坛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文;你如果是旧地重游,吃到苏州某种土特产而忆起往事,则可以偏重于回忆,写成《小米的回忆》那样的回忆式的散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第二、寻找线索。散文的材料应该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珠互相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写作者要寻找一根线,用笔作针,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那末,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一是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 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二是事物线索。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也是以物为线索的,如冰心的《樱花赞》。
三是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鹜趋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杨朔的《海市》、贾平凹的《丑 石》等。
五是景物线索。“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天山景物记》、《西湖即景》。
六是行动线索。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刘白羽写《长江三日》就以游程为主线来写,当然,全文还有一条哲理性的思绪线索:“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
“文无定法”,散文的线索很多,以上六种线索是较为人们常用的。
第三、创造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意是灵魂,境是血肉。意高则境深,意低则境浅。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动人心弦的,震颤魂魄的,是精神的,性灵的。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全篇着力于“淡淡的情趣”,顺着沿路走来、伫立凝想的线索,通过描绘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树影、雾气、灯光……色彩斑烂,可见可感,而叶香、蛙鸣、蝉声,又可味可闻。更加上心情的抒写,巧妙的譬喻,创造出一种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写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创造的。
构思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鉴,更需自己创新。过去就有一个青年作者发明出一种“散文快速构思法”,为《青春》、《采石》等刊物的编辑所重视。
三、巧于布局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却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难处。这犹如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常常无损大山的壮观。但是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因此,散文的布局——结构十分重要。参观苏州园林,从它精巧的建筑布局上,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可以借鉴它的园林建筑布局来考虑散文的布局。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写道,苏州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和匠师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为散文的写作来说,也要这样讲究材料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但散文布局有时则需讲究对称,或对比。叶圣陶又说:“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度都注意图画美。”那么,散文的整体布局要讲究艺术性,它的局部的布 局不是同样要讲究艺术性吗?至于布局的具体方法是很多的,前面讲的线索问题也与布局有关。这里可以着重提一下的是: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设“文眼”,开头往往似谈家常,结尾则加以深化,画龙点睛, “卒章显其志”,并且首尾呼应,通体一贯,有机结合。初学散文写作,不妨学习这种布局 的方法。
四、明于断续散文要“散”得起来,除了选材要有技巧之外,就是在叙写上要注意断续的技巧。明于断续,才能使散文的行文上挥洒自如。贾平凹说:“记住:越是你知道多的地方,越要不写或者写得很少;空白,这正是你要写的地方呢。”他认为,“讲究了‘空白’处理,一是散文可以散起来,断续之,续断之,文能‘飞起’,神妙便显也。二是散文可以含蓄起来,古人也讲过: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看似胡乱说,骨子里却有分数。”(《怎样写好散文》)我们要多阅读古人优秀的散文作品,学习他人的断续技巧,在写作实践中多次运用之后就必然 熟能生巧。
第2篇:基础写作教程笔记之散文
第一章 散文 知识点:
1,世界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后来演变为拉丁文),甲骨文(民国被发现,郭沫若擅长研究)
2,散文,自然加上你心中的世界
第一节
散文的概念和分类
(一)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一种以优美语言非虚构地记叙人事,表达情意的文学体裁。笔记:1,文学体裁是一个上一级的概念 2,优美语言是针对应用文体来说的 3,非虚构是针对小说来说的4,对散文下一个定义可以看出严谨性,鲁迅说过,我只说我记得的。5,一种踏实的学习事物的方法:从历史方面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
(夏兴水利,商兴巫术,西周《尚书》,东周百家争鸣)
(二)散文概念的多种含义
1.古代散文:散行单句的文章。骈文
2.西方散文:不分诗行不押韵的文章。尤利西斯 变形记 追忆逝水年华
3.现代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杂文,报告文学,史传文学,科普小品
二
散文的分类 记叙散文
是内容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表达方式以叙述描写为主的散文。抒情散文
是内容强调书法作者的感情,表达方式也注意用抒情的散文。议论散文
是内容强调发表作者的简介,表达方式以形象议论为主的散文。
散文的特征
题材广泛(非虚构,以小见大)个性鲜明(个人性,第一人称)写法灵活(结构灵活,手法多样)文情并茂(随意,优美)篇幅短小(千字文)
散文的写法
一
叙事散文写法
(一)一事铺陈法 叙述一件事情的方法
通常是前面对事件发生的环境和原因作详细的交待,中间会充分揭示和渲染过程的复杂曲折,后面有可能还会在结局上加以点缀
(二)孙犁《报纸的故事》 线索串事法 物类线索 事类线索
二 记人散文写法
(一)人物二三事
就是通过日常的几件事来写人物的一种方法 例子:1,毛姆写《康德其人》 辜鸿铭:清朝最早剪辫子的人。《失乐园》无韵长诗
(二)自我画像法 全档式自我画像法 年段式自我画像法
张洁:自学成才的女工,《捡麦穗》,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习惯式自我画像法 张爱玲:《天才梦》。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此处随笔:出名要趁早是张爱玲的名言,张爱玲的一生,在外人看来是很光鲜的。有着显赫的家世,卓越的写作才能,她就是一袭华美的袍子。可是,成名背后,孤独与寂寞,谁知?袍子里面爬满虱子,那是我们看不到的寂寞。以至于后来遇到胡兰成,能够读懂她的人,她终其一生都不能忘了她。她爱他,卑微到尘埃里去了,她知道她爱得失去了尊严,因此潜意识里会有一点看不起自己。张爱玲知道自己的缺点,她不喜社交,她是她认为的虱子。(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娱。)
三 景物散文写法
(一)风景记游法 余秋雨:《文化苦旅》
有四个重要的环节:描写逼真生动;游踪交代清晰;结合人文史料(老师的一声提醒,突然想到我还没很彻底的了解大学城的历史);穿插个人感想
(二)状物特写法
对某一物作特写镜头式的描绘的写法。钱钟书:《管锥篇》
四 抒情散文写法
(一)依事抒情法 朱自清《背影》
《给亡妇》 巴金《怀念萧珊》
《小狗包弟》
(二)睹物思人法
章含之 《谁说草木不通情》 季羡林 《二月兰》
五 象征散文写法
象征散文就是借用某个具体形象的事或物,寄寓一种深沉的情或理的散文。
(一)象征寓情法 鲁迅《秋夜》
(二)象征哲理法 徐迟《枯叶蝴蝶》
六 议论散文法
(一)联类推理法
联想多个同类现象归纳推论出一个道理的写法
(二)论题随笔法
第3篇:写作基础
写作基础
公文性质:
公文是一个国家实行行政管理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权力的象征,是实行各种行政行为最根本的凭证和依据,是治理社会、管理国家、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文。
特点:
1. 内容的策令性
公文是党政机关的喉舌和典型的“遵命文章”。
公文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行政约束力。2. 程式的规范性
公文在有特有的办理程序和写作格式,具有规范的程式。3. 作者、读者的专任性
公文作者:具有法定职权和行文资格的机关单位、社会组织及其领导人。读者:特别规定。4. 行文的庄重性
要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对待、处理公文,维护公文的法定权威和庄严,保证公文效用得以实现。公文表达效果要庄重。
行政公文包括:命令 决定 公告 通告 通知 通报 议案 报告 请示 批复 意见 函 会议纪要。
上行文:请示 报告平行文:函
下行文:
第4篇:基础写作
选题参考题库:
一、新闻与传播实践问题的研究
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特色研究
综合性日报头版设计趋势研究
时评特色研究
对一张报纸的《理财周刊》进行内容分析
北方城市“都市报”是否有自己的特色?
《新京报》新闻报道策划有何特色?是何种机制形成这种特色的? 市场化报纸具有同质化问题,其原因是什么?
中国企业内刊研究
白领杂志或白领报纸分析
女性时尚杂志的个案研究
接受与拒绝——中国数字电视作用的现状调查
凤凰卫视《冷暖人生》的品牌为什么成功?
人才招聘节目的发展前景——以《绝对挑战》为例
当代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趋势及其成因
我国社会节目制作公司的生态环境好还是不好?
奥运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建构是正面还是负面的?
当前我国经济新闻中对经济事件的前沿解读方法是什么?
谈
第5篇: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范文 8篇
1.France is the largest country in Western Europe, covering an area of 550,000 square kilometers with
coasts on three sides, and it has a population of 63 million.Paris, the capital of France, not only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cities with a long history in the world, but also serves as the centre of its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Fran
第6篇:应用文写作基础
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
绪 论
人类自从有了文字就开始了写作活动。人类最早的写作即是为了解决各种实际需要而开始的。就写作目的而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学写作,一类是应用写作。文学写作主要用于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反映社会现实,是为人们欣赏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如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应用写作是为了处理公务和个人私务而写的,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人们通常把实用型文章的写作称为应用写作。
应用文的使用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阶层、每个个人。比如你们大学毕业的时候要写毕业论文;工作了,到公司应聘,被录用了,就要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今天有事或者说生病了,不能来上班,就要向公司递交请假条;到机关单位工作,要请示、汇报工作,经常要用到公文;生活中遇到经济纠纷,要打官司就要写诉状等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