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空城计课文原文及赏析
空城计课文原文及赏析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他集智慧、忠诚于一身,在整本书的描写中,特别是和司马懿的空城计较量堪称是精彩之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空城计课文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空城计
孔明将人马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备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玄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拓展】
《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它是根据我国古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解析
这则汉语又讲了两个故事。张守圭接替战死的王君焕,正在修筑城墙,敌兵又突然来袭。城里没有任何守御的设备,大家惊慌失措。守圭说:“敌众我寡,又处在城池刚刚破坏之后,光用石头和弓箭是不对退敌的,应该用计谋。”他让将士们和他一道,坐在城上,饮酒奏乐,若无其事。敌人怀疑城中有备,只有退兵。齐祖铤也用近似的方法退兵,他的做法比张守圭又多一招:等贼兵以为人走城空,不设警备时,突然命士兵大声叫唤,更将贼兵搞得糊里糊涂,只得退兵。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变化无穷。在敌乘我虚之时,当展开心理战。一定要充分掌握对方主帅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切切不可轻易出此险招。况且,此计多数情况下,只能当作缓兵之计,还得防止敌人卷土重来。所以还必须有实力与敌方对抗,要救危局,还是要凭真正实力。
出处
《空城计》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空城计,是一种被动作战的被动行为,当那些实力空虚、因遭受意外压力被迫走投无路的一方,采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图蒙混过关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由于此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有许多主动权和机遇还掌握在对方手里,因而,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不宜使用空城计,同时,此计也不宜重复、多次地运用。
在实际战略中,风险往往与机遇、利益和成功共存,“不入虎穴,焉得虎仔”,空城计的奇巧之处在于:要善于正确、及时地把握对方的战略背景、心理状态、性格特性等,因时、因地、因人地以奇异的谋略解除自己的危机。三国时,诸葛亮之所以能大胆地以“空城”退敌,就是他能准确地惴摸到了司马懿谨慎、多疑而心虚的心理状态,而诸葛亮独出心裁、奇异的思维方式,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时的危局。
第2篇:空城计课文原文赏析
空城计课文原文赏析
《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是以三国时魏、蜀、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相互间的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
《空城计》课文原文
话说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了街亭以后,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这个地方来了。
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么抵抗的事,忽然探子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打来。”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五千兵有一半是运送粮草的,不能打仗,听说司马懿的兵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二十个老兵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不要惊慌失措。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讲究的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头两个小童登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工夫不大,司马懿的大军来到了城下,一看这种情况,都不敢前进了,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在马上远远望过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脸笑容,喝酒强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军队向后撤退。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是不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做出样子来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司马懿的兵后退了。
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拍手大笑起来。左右的官员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的,决不敢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地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我才用这个办法的。”部下听了都很敬佩他,说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想出办法来。
《空城计》课文赏析
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描绘的是各路人马在乱世中如何用“计”,获取战争的胜利。
何为“计”?计,策略也。多个主体在互动过程中,如何使用“策略”是博弈论研究的内容。因此,《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由许多博弈案例构成的教材。
诸葛亮所用的“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一个著名的计策。当时,诸葛亮误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诸葛亮在西城,准备后撤,等到安排停当,忽闻司马懿引大军15万蜂拥而来。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身边的5000名军士,已分一半去运粮草,只剩下2500名军士在城中,众官尽皆失色。
我们用博弈论分析这个计策。
当诸葛亮获悉司马懿带领大军而来时,有两种策略选择:“弃城”和“守城”。如若采取弃城而走的策略,因为身边既无多少兵士,又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没有能力阻挡敌兵的追赶,走不多远,必被所擒。如果采取“守城”的策略,两千多名蜀军难以抵挡得住司马懿15万大军的攻城。
如何让司马懿退兵呢?
在这个空城计的博弈中,有两个纳什均衡,即司马懿攻城,诸葛亮守城;司马懿攻城,诸葛亮弃城。
“如果”司马懿知道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那么,“攻城”是“占优策略”:无论诸葛亮采取“弃城”策略,还是采取“守城”策略,司马懿“攻城”最好,结果都是诸葛亮被擒,司马懿大胜。
然而,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空城计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博弈,各种策略组合下的支付,不是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公共知识。诸葛亮知道双方各个策略组合下的可能结果,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采取“守城”策略,表明城中埋有伏兵,如果他攻城,将会大败。
司马懿如何“得出”诸葛亮在城中有伏兵的结论呢?司马懿带领大军来到西城,看到城门大开,老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而诸葛亮在弹琴,神态自若——这一切均是诸葛亮制造出来的。
诸葛亮了解双方的局势,做出泰然自若的假相,目的就是让司马懿认为采取“攻城”策略,必将遭到失败,并且这种失败的可能性比较大。即,在司马懿那里,采取“攻城”策略,诸葛亮采取“守城”的策略组合下,博弈结果不是司马懿“大胜”、诸葛亮“大败”,而是司马懿“大败”、诸葛亮“大胜”。
可以看出,当诸葛亮采取“守城”策略时,司马懿在“攻城”和“后退”之间进行权衡,自然会作出理性的策略选择——“后退”。
司马懿作出这样的判断,还依赖于对诸葛亮的“了解”。在他看来,诸葛亮一生都是谨慎的,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是不会大开城门的。司马懿的推理是归纳的:既然诸葛亮一生没有冒险,此次肯定不会冒险。
尽管司马懿作出错误的归纳推理,我们不能说他是不理性的。司马懿所作的错误的策略选取,是不完全信息造成的。
诸葛亮通过大开城门,向司马懿发出虚假的信息,使司马懿认为城中有伏兵。诸葛亮的做法,如果我们用概率论的术语说,是加大司马懿对进攻失败的'主观概率。
在司马懿看来,进攻失败的可能性较大,而退兵的期望效用大于进攻的期望效用,即司马懿认为攻城的期望效用低于退兵的期望效用。
在这完全信息下的博弈中,博弈参与人努力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
所谓期望效用最大化,或者说期望收益最大化,是指当人们在结果的实现为不确定的情况下,应当选择给他带来的“期望效用”最大的策略。所谓期望效用,就是收益与实现该收益的可能性(概率)的乘积。
在空城计博弈中,司马懿的选择,也是遵从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在司马懿那里,“后退”的结果是“不胜不败”,但好于“攻城”的结果——“可能大败”。
司马懿所“知道”的各个策略组合下的后果,以及各个策略下的可能性(概率),均是诸葛亮以司马懿相信的方式“告诉”的。
因此,空城计只能使用一次。
第3篇:空城计课文原文翻译
空城计课文原文翻译
引导语:空城计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么相关的空城计课文原文翻译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
第4篇:空城计课文片断赏析
空城计课文片断赏析
教学内容
湘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
教学案例一
师:诸葛亮在什么情况下想到用计的?
生:司马懿刚刚占领街亭打了胜仗,士气正旺,而诸葛亮有一半的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这些兵听说司马懿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对付才好。思量的结果:只能智取,不能强攻。于是就上演了空城计。
师:空城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生:诸葛亮吩咐部下: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用二十个兵卒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即使魏兵到了,也不许慌乱。
师:表现了诸葛亮怎么样?
生:临危不惧。
师:他自己是怎么做的?
生:诸葛亮吩咐完毕,自己把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儿上了城头,坐在城头上喝酒弹琴。
师:说明他遇到事情怎么样?
生:处变不惊。遇
第5篇:空城计课文原文的翻译
空城计课文原文的翻译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空城计课文原文的翻译,希望你喜欢。
1. 空城计
话说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了街亭以后,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这个地方来了。
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么抵抗的事,忽然探子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打来。”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五千兵有一半是运送粮草的,不能打仗,听说司马懿的兵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
第6篇:空城计原文及翻译
空城计原文及翻译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空城计原文及翻译!
空城计原文及翻译
第三十二计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原典】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①;刚柔之际②,奇而复奇。
【注释】
①虚者虚之,疑中生疑:第一个“虚”为名词,意为空虚的,第二个“虚”为
动词,使动,意为让它空虚。全句意: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他在疑惑中更加产生
疑惑。
②刚柔之际:语出《易经·解》卦。解,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震上)。
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坎为雨。雷雨交加,荡涤宇内,万象更新,万物萌生,故卦
名为解。解,险难解除,物情舒缓。本卦初六.《象》辞“刚柔之际,义无咎也”,
是使刚与柔相互交会,没有灾难。
【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