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春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年级:七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春第教时
备课时间:月日备课人:学科组长签字:
一、学习目标:
1、 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 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二、重点: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难点: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四、自主学习内容
1、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并识记作者:
2、阅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积累并识记字词解词
水涨()捉迷藏()酝酿()应和()
薄()烟黄晕()蓑()衣巢()
3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五、探究交流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六、训练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1分)
(1)风qīngqiāoqiāo________的,草软绵绵的()的。
(2)风里带来些新fān________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rùnshī________的空气里酝酿()。
(3)鸟儿将cháo________ān________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hūpéngyǐnbàn________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wǎnzhuǎn________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4)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huángyùn________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2.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B.朗润(明朗润泽)
C.卖弄(向别人讨好)D.宛转(形容歌声抑扬动听)
3.填空。
①《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散文。作者________是现代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本学期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________》。
②《春》由________春、绘春、________春三部分构成,其中“绘春”又是由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五幅画面构成。
③《春》中写春花色彩艳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语晴
第2篇:春第二课时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年级:七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春第教时
备课时间:月日备课人:学科组长签字:
一、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2、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
3、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二、重点: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难点: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体会并学习作者总分结合、动静相生的写景方法。
四、自主学习内容
阅读第3、4、5段
1、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2、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3、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五、探究交流
1、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2、8、9、10三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六、训练检测: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卖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文中第②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感觉上写春风的气息。B.从嗅觉上写春风的花香。
C.从嗅觉上写春风的气味。D.从视觉上写春风的草味儿。
3.第③句中能跟“轻风流水”应和的是()
A.鸟儿B.鸟儿的曲子C.鸟儿高兴起来D.卖弄喉咙
4.选出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5.填空。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作者是________,出处是《________》。
②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背诵全文
张语晴
第3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猫》第一课时学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猫》第一时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默读文,抓关键句,概括三只猫的故事,探究永不养猫的原因,把握作者情感变化过程。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2、借助品味率真质朴的语言,深入理解中心,树立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生生互动,形成共识。
【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前三分钟发言:我家的小动物;生字词音形义
二、新导入:
导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各种各样的动物与人类共存,世界才会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关爱动物、尊重生命,是人类一种本能的高尚情操。这节我们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让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个爱猫家庭竟永不养猫的真正原因和苦衷。
三、初读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文
请用一句话概括的主要内容。
明确:写“我”家三次养
第4篇:春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明标
1、导入新课:
利用春天的诗句导入新课
2、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2.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查询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作品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2.积累词语。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宛转()黄晕()应和()()
蓑衣()抖擞()()笼罩()朗润()
(2)解释词语。
呼朋引伴:花枝招展:
朗润:酝酿:
宛转:欣欣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节奏,感受作者对春天的感情。
(二)、合作探究
1.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
第5篇:五年级语文上册《成语故事》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成语故事》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中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故事《自相矛盾》,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个故事包含的意思。
【课前预习】
一、读三个成语故事,完成下列任务。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画出生词,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理解词义。
(1)抄写文中生字新词,并给生字注音。[例:楚(chǔ)国]
难读的词语:
难写的词语:
(温馨提示:文中田字格中的生字不仅要会读,还要求会写,文中两条绿线中的生字只要求会写,所要找的词基本是这两类生字组成的词。)
(2)重点词语我理解。(在课文中标出这些词语并作批注)
3、查资料,了解三个成语的出处及含义。并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故事写一写。
《》
第6篇:《猫》导学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掌握文中的字词。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3、反复朗读,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基础部分】
【知识链接】
《猫》作者是,他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和文学史家。著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山中杂记》和《海燕》等。
1、给加点字注音:
污涩()蜷伏()惩戒()怅然()
懒惰()一缕()虐待()诅骂()
怂恿()妄下断语()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怂恿:怅然:
畏罪潜逃:
妄下断语:
【要点部分】
(相信自己,我能行!)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情各有什么特点?猫在家中的地位和最终结局怎样?通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来历 外形 性情 地位 结局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2、品味重点句子。
1)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
第7篇:《风筝》(第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
教学内容
了解鲁迅的相关知识。
整体感知二十年前的小事,认识“精神虐杀”的实质。
从散文的心理描写中,了解鲁迅的当时的情感和观念。
课前自测
1、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周樟寿,字豫山。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胞弟)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风筝里的弟弟)。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为什么叫“鲁迅”呢?原由有三:“1、母亲姓鲁;2、周鲁是同姓之国;3、兼取愚鲁而迅速之意”。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