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矛盾冲突中的人情美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20 08:30:3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边城》:矛盾冲突中的人情美

《边城》:矛盾冲突中的人情美

《边城》里虽然强调的是人性的美丽,但是在小说的世界里从来不会没有矛盾的发生。《边城》是一部小说,但是在《边城》中的美丽的人性就体现在矛盾的中间。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矛盾冲突中的人情美。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矛盾冲突中的人情美

沈从文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不仅在思考那个病态的社会,而且开出了药方,这药方就是墨子为春秋战国那个变态社会开出的药方:“兼相爱,交相利。”

读沈老的《边城》,我们惊喜地发现:这里“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这里“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一句话,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是爱,是善,是和睦的,人情是美的!

什么是人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也。

什么时候最能看出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真假?人们常说国危思忠臣,家难想孝子,患难见真情,说的就是在危难之间最能见出人情的忠诚与奸佞、孝顺与忤逆、真实与虚伪。沈老的确深谙这个道理,在《边城》这篇课文中,他制造了五种矛盾冲突,将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之中,呈现出了湘西这个世外桃源的人情之美。

在差异之中凸显人情的和谐美

从社会环境来看,边城中有强者、弱者,有富人、穷人,有官员、百姓,他们之间有差异。但是,这里穷人不是刁民,富者不为富不仁,没有仇权、仇富的心理,也没有彭霸天、黄世仁,这里确乎“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边城》中船总顺顺应该算一个强势人物,但是他对弱势的爷爷却有恩惠:因为爷爷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在爷爷死后,顺顺也来了,还扛了一口袋米,一坛酒,一腿猪肉,派人帮着料理后事。边城的军官、税官,他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与民同乐,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为增加这节日的愉快,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放入河中,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墨子说:君臣相爱则惠忠。在有差异的社会里,处上者施惠,处下者感恩,人与人就和谐了。

在两难之中凸显人情的利他美

从人物行为来看,在端午节这天,爷爷处在两难的境地,他既想陪着翠翠看赛龙舟,又想照顾那个替自己守渡船的老熟人,虽然不能两全,但是他却以墨家的勤勉来周全:他提前一天询问翠翠,为了翠翠“好玩”,“想了半天”,“到城里去商量”,“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在路上“又问”,发现自己“可有可无了”,就嘱咐“人太多了,站在这里看,不要动,我到别处去有事情,无论如何总赶得回来伴你回家”。本想让熟人也“看看年青人的热闹”,回家后又陪熟人喝酒,在熟人醉倒后,守着渡船,“搭了过渡人口信来告翠翠,要她即刻就回去”。在看到火把时,就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先秦道家哲学研究》中说“儒家的个人是为仁义而存在的个人,墨家的个人是为利他而存在的个人,道家的个人是为自己而存在的个人”。据此,爷爷应该是个墨家人物,他在两难中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利他”,根本没有想自己,更别说“为自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与人就和谐了。

在爽约之中凸显人情的宽恕美

从人物心理来看,翠翠在爷爷爽约后,先是坚信爷爷一定会来;过了很久,“稍稍有点儿着慌”、“着急”,甚至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爷爷会不会死了; 当她记起爷爷的嘱咐,“便又为自己解释这想头的错误,以为祖父不来必是进城去或到什么熟人处去,被人拉着喝酒,故一时不能来的`”,但是不久那个古怪的想头又出现了;当二老哄她离开时,她仍然坚信爷爷一定会来;当她回来爷爷喊她时,她“不理会”;当“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她的那一点儿埋怨“就完事了”。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别人的爽约,我们往往埋怨、责备,甚至会报复!而翠翠在爷爷爽约后,有的只是“利他”的担心。墨子说:父子相爱则慈孝。为长辈,待下以慈爱,为晚辈,敬上以孝顺,人与人就和谐了。

在误会之中凸显人情的善良美

从人物行为来看,二老被翠翠误会了,却以“笑”置之,并以德报怨,让伙计送翠翠回家。从这一点上讲,作者的确不像儒家,因为孔子主张“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人不知而不愠,并回报以恩德,人与人也就和谐了。

在授受之中凸显人情的淡泊美

从细节描写来看,过渡人“强横”“送钱”,翠翠“紧拉着”,爷爷“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那些人“全笑着走了”,边城中人们授受金钱很淡泊。反观当下,人们对金钱却看得很重,生活就多了争斗算计和烦恼忧愁,人与人自然就少了和谐。

综上所述,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把握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必须把握大的社会环境,必须把握人物的言行、心理等细节。

第2篇:体会《边城》中的人情美

体会《边城》中的人情美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体会《边城》中的人情美。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体会《边城》中的人情美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先生著名的作品,描述的是中国湘西的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讲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1]。故事的主人公有翠翠、翠翠的爷爷,还有天保、傩送两兄弟。这里面有祖孙情、兄弟情,还有朦胧的爱情,体现了湘西别样的风情,赞美了人们朴实赤诚的心灵。具有明显的人情美气息。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翠翠

沈从文是湖南凤凰人,那是一片山美水美的地方,大自然给了他不同的气质。一直喜欢沈从文的作品,因为他的文笔深情而又淡泊,用字极浅而又体现的感情极深,让读者回味无穷。他的《边城》自然也被我仔细的品读过,其中所欣赏到的纯净的自然景色与纯粹的人文情感使人动容。

“边城”指的是一个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浮华的地方,坐拥青山绿水,林子里面有着风声雨声。湘西,可以说是个干净纯粹的'地方,在这个地方生活着故事的主人公翠翠。翠翠似一只小兽在青山绿水中成长着,干净的景色给了她浓黑的眸子还有健康的肌肤[2]。她单纯美好,天真懂事,还怀着少女朦朦胧胧的心事。翠翠的爷爷是个坚强质朴的老人,以撑船摆渡度日。他的笑容爽朗,最亲的人就是自己的宝贝孙女翠翠和一条大黄狗,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当然他心里面也记挂着一个老人应该有的心事,想为翠翠找一位如意郎君。而天保和傩送两兄弟,是在这个小城里面出了名的。老大天保成熟稳重,善良敦厚,老二傩送聪明有能力,这两个兄弟都爱上了美丽的翠翠。而翠翠却钟情于二老傩送。天保和傩送相约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后来天保为成全弟弟和翠翠,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心怀内疚,也离开故乡。祖父忧心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傩送回来。《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成为一种文化概念。

大老与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优秀青年,情深似海,却爱上了同一个女孩。湘西的柔水与净土滋养出的是两个坦荡的襟怀,爱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励,彼此谦让。天保先走了车路,便说什么也要让傩送走马路。两人相约为翠翠唱歌的夜晚动人已极。二老的歌声美妙有如山间的竹雀。自他开口的一刻,大老已经预知属于自己的命运。同去的是两颗紧紧依偎的心,归来时一颗却已破碎。为了成全弟弟,大老决然出走。 两颗双子星,一颗在这头,一颗在那头。无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傩送在岸上遥遥地观望。他一半的热情随着哥哥的死而消逝了,内心的自责又将另一半隐去。在某个寂寞的早晨,二老悄然离开,带着满心的伤痛去寻找自己的命途。

故事的最后,爷爷死了,怀着对翠翠的牵挂。天保死了,带着无尽的遗憾。傩送走了,怀着内疚与不安。唯独翠翠还在原地等着,等着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实现的梦。“他可能明天回来,也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这是一个爱情悲剧么?可能有这方面,但是我认为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个方面。在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上,确实存在着许多遗憾与惆怅,从刚开始的两情相悦到最后的无法在一起、各在一方。但是文章所表达的是更高的高度,展现的是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与深厚的人情美。

人情美在故事的每个人物上都可以得到体现[3]。爷爷是一个坚强而温厚的老人。他的女儿、也就是翠翠的母亲自尽了之后,一直都是爷爷一手把翠翠养育大,是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使翠翠健康而善良。像所有的家长一样,他十分爱护自己的孩子,希望给翠翠找到一个好人家。虽然他因为心急与糊涂间接早就了翠翠与二老的爱情悲剧,但是无疑他的初衷是好的。我们甚至不忍心苛责这个善良的老人。

翠翠是一个16岁的少女,她生活在干干净净的大自然里面,她的心也像这大自然一样干干净净的,单纯而善良。她见了二老会觉得羞涩,她帮爷爷干起活来确实精神气十足。在端午的时候她又一次与二老相遇,不禁芳心暗许。然而之后发生的一切确实她始料未及的,当爷爷逝世,大老意外落水,二老迟迟不归,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在原地等待着。她守着爷爷的渔船,等待着二老的归来。“他可能明天回来,也可能再也不回来了”[4],那么她能等多久?我们不知道,但是从翠翠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爱情最初的坚持与纯粹。

天保是船总的大儿子,个性率直,简单,敦厚老实。他当时也爱上了翠翠,并且积极的和弟弟一起以“唱歌”的方式来验证翠翠的芳心落在了哪里。当他知道翠翠喜欢的是弟弟时,他毅然的决定离开。不幸的是,他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落下了帷幕。从他的身上,我们发现了一种人性的魅力[5]。感受到了一片兄弟情。

傩送是船总的二儿子,乐观率直,善良多情。他与翠翠互生爱慕,两情相悦。他勇敢的以歌声来打动翠翠的心,这是一种朴实的浪漫。在得知哥哥的死讯之后他显得内疚而又不安,他认为哥哥的死亡有着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无法再面对翠翠。于是他选择了离开。我们期待着他的归来。从他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崇高的“人性”,爱情与兄弟情,他都在乎,都不想伤害。试问现实的世界还有多少人对自己有这么高的道德约束,甚至我们的身边已经不乏“抢兄弟老婆”、“夺朋友妻子”之类的事情了吧!

“边城”是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有着人性中最珍贵的真善美[6]。在这个浮躁不安的社会里面,我们仍然需要翠翠的善良单纯,希望身边的女性可以不失去中国古典的端庄与唯美。我们依然需要两兄弟这样的手足情,希望现在的人性能够始终淳朴,社会能够像沈从文笔下所描写的那样富有“人性美”。

参考文献

[1]金鸿雁.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修辞艺术[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5)

[2]夏丙乾.《边城》中的人性美[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4)[3]陶宏.美丽的人性 隐伏的悲痛――《边城》中的人性美与爱情悲剧探析[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4]孙钶心.小说《边城》的浓郁抒情性[J].大家.2010(18)

[5]冯晶津.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6]冯祖强.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完美结合――浅谈沈从文小说《边城》所创造的美[J].教师.2011(06)

第3篇: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情美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情美

华中师范大学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摘 要

沈从文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追求及创作风格的作家,虽然生活中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打击,但他仍然执著地向往和追求人性之美。在沈从文创造的文学世界里,寄托着个人美好理想,他用充满“爱”的笔墨描绘着自己心中理想化的世界,“人性”在沈从文心目中一直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在沈从文“美在生命”的人性论当中,他创作了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边城》。在《边城》中,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作家对人生、人性、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探索。《边城》从爱情、亲情、民情等几个方面塑造和表现人情之美,多角度诠释作者追求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以往的研究者对作品中的爱情研究比较广泛,且有一定深度,但是作品中所体现的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边城》中的美

《边城》中的美

从边城整篇小说看,沈从文不同于鲁迅先生《祥林嫂》对民众“劣根性”的揭示与批判,而是努力去发掘“美”,甚至创造“美”。哪怕这“美”是忧伤的。整篇小说渗透的无一不是沈从文对“美”的追求的理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边城》中的美,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一、 执着的美的抒写

1、人性美

小说《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这种情调若和当时由卑鄙的渣组成的动荡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边城》:矛盾冲突中的人情美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边城》:矛盾冲突中的人情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