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世说新语》原文赏析及译文
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选自《世说新语》)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少所推服.()
⑵、时.名士无不至者()
⑶、莫.不垂涕()
⑷、使.君辈存()
10、给文中划线句划分停顿。(2分)
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⑵、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2、王子猷和孙子荆悼念亡者的方式分别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他们独特的悼念方式?(5分)
参考答案
9、⑴、佩服⑵、当时..⑶、没有谁⑷、让.
10、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
11、⑴、孙子荆抬起头说:“让你们这类人活着,却让这个人死了!”
⑵、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了。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12、子猷的悼念方式是弹琴,孙子荆的悼念方式是学驴叫。
子猷与子敬有着深刻的手足之情,子敬“素好琴”,子猷奔丧时抚琴即像抚人,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哀思;王武子生前喜欢听孙子荆学驴叫,孙子荆以驴鸣代替悲歌,表达丧友之痛。
参考译文
孙子荆(孙楚 西晋诗人)仗着自己有才华,很少有他看得起的人,唯独敬重王武子(王济)。王武子去世后,名士们都来吊唁。孙子荆后到,面对尸体痛哭,客人们也受感染跟着流泪。孙子荆哭罢,对着灵床说:“你一直喜欢我学驴叫,今天我学给你听。”他叫的声音和真的一样,客人们都笑了。孙子荆抬起头来说道:“让你们这些人活着,却让这样的人死了!”
二
【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乙】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灵床曰①:“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注释】①灵床:停放尸体的床铺。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2)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8.有同学认为文章开头写子猷先“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自相矛盾的说法。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9.王子猷和孙子荆悼念亡者的方式分别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他们独特的悼念方式?(4分)
参考答案
7.(1)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2)孙子荆抬起头来说道:“让你们这些人活着,却让王武子这样的人死了!”
8.不矛盾。子猷和子敬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两人都患了重病。子猷听不到子敬的病况,猜测他已死,心里非常难过,“了不悲”“都不哭”是勉强抑制住自己悲痛的结果,而并不是不悲痛。等到面对人琴俱忘,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伤了,悲痛之情喷薄而出,所以“恸绝良久”。
9.子猷的悼念方法是弹琴,孙楚的悼念方法是学驴叫。
示例:子猷与子敬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子敬“素好琴”,子猷奔丧时抚琴即像抚人,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哀思;王武子生前常好驴鸣,驴叫就是孙楚和王武子之间的弦歌雅音,类同于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一曲高山流水,以驴鸣代替悲歌,表达失侣丧友之痛。
第2篇:《世说新语》两则原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两则原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世说新语》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世说新语》原文及译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
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俄而雪骤 不久,雪下得紧了
公欣然曰 太傅高兴地说
白雪纷纷何所似 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 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曰: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 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
即公大兄无奕女 (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
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过中不至 过了中午朋友没有到
太丘舍去 陈太丘不再等候友人离开了
去后乃至 他离开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元方时年七岁 陈元方那年七岁
门外戏 在家门外嬉戏
客问元方 客人问他
尊君在不 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 陈元方回答说
待君久不至 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
已去 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 客人便发怒说道
非人哉 不是人啊!
与人期行 和人家相约同行
相委而去 丢下我走了
元方曰 陈元方说
君与家君期日中 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不至 中午了您却没有到
则是无信 就是没有信用
对子骂父 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
则是无礼 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 客人很惭愧
下车引之 下了车拉元方(表示好感)
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解释】
相委:丢下别人。委:丢下,舍弃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乃至:(友人)才到
元方:陈纪,字元方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这里表示友好 )
顾:回头看
扩展:
文章背景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行、形式,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作风。鲁迅曾指出:“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实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然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继于叔父临川王刘道规,袭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时,转散骑常侍、秘书监,徙度支尚书,迁丹阳尹,加辅国将军。后任尚书左仆射,加中书令,出为荆州刺史,再转任南兖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后因疾还京,卒年四十一,谥康王。他爱好文学,“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由于他熟悉两晋士大夫的言行,又参阅了有关论述,加上手下才学之士的帮助,终于编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分类记载汉末到东晋期间士大夫阶层的一些言谈和轶事。南朝梁刘峻(字孝标)为这部书作注,引书多至近四百种,又增加了许多材料。 所记故事都不长,但是写得生动,往往三言两语,也能让读者看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一些人物的精神面貌。全书语言精练,辞意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影响很大,此外,还有《幽明录》等志怪小说。原籍南朝宋国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时期(15-30岁)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对《世说新语》 的编撰奠定良好的基础,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
﹝二﹞荆州时期(30-37岁)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政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时期(37-42岁)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兖州刺史,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于41岁病逝于京师。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
第3篇:《世说新语》原文赏析及译文
《世说新语》原文赏析及译文
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选自《世说新语》)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少所推服.()
⑵、时.名士无不至者()
⑶、莫.不垂涕()
⑷、使.君辈存( )
10、给文中划线句划分停顿。(2分)
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⑵、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2、王子猷和孙子荆悼念亡者的方式分别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他们独特的悼念方式?(5分)
参考答案
9、⑴、佩服⑵、当时..⑶、没有谁⑷、让.
10、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
11、⑴、孙子荆
第4篇:《世说新语》译文及注译
《世说新语》译文及注译
本篇所记载的事例都用了作假的手段,或说假话,或做假事,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从其中想要得到的结果看,有一些手段是阴谋诡计,而另一些则并非如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吧。
【题解】假谲,指虚假欺诈。例如第12 则记孙兴公嫁女之诈是事先策划的阴谋,而第7 则记王羲之幼年为了保全性命而诈孰眠,就只是一种应变之计。还有一些随机应变的事例,虽然也是所谓谲,但全无恶意。例如第14则记谢安不喜欢他的侄儿带香囊,而不欲伤其意。乃诱与赌,得即烧之。又如第2 则记曹操让士卒望梅止渴,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于假谲中见机智,这类假谲似不宜加以指摘。至如第3、4 则叙述曹操的奸诈,惨杀别人来保护自己,透露出士族阶层中掌握生杀大权者的虚伪、残忍。又如第13 则记范玄平喜欢玩弄权术,本是有求于人却又心口不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