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初三年级语文教案:
《敬业与乐业》
教材分析
《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是教读课文的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和口语特点。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教学过程中,既要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学习生活体验相结合,在研讨探究中,大胆质疑,辩证地理解课文观点。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开拓思路。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学习回顾议论文相关知识,初步掌握“摆事实”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教学难点
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教具 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什么是业?人各有志,你的志向是什么。
业,除了职业,还能是什么?不局限于狭隘的职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2、议论文相关知识回顾(课件)
3、演讲相关知识回顾(课件)
二、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三、预习与交流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画文中的生字词: 旁骛 亵渎 强聒不舍 佝偻 承蜩 骈进 不二法门 断章取义 敬业乐群 安居乐业
2、文体链接
四、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③你认为这几个问题的关系是怎样的?
2、划分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二)深层探究
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中关于有业,敬业,乐业的论述思考;
1、“有业之必要”的三个主要论据是什么?
2、阅读2-5段,说说作者怎样论述“有业”的必有性的。
3、阅读6-7段,用原文回答,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4、文章是怎样论述“乐业”的?
5、文章第8段作者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试着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一个总所周知的事实论据,并结合自身谈谈如何做到敬业乐业。
6、说说本文在论证论点时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分组讨论并举例说明。(1)“有业之必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敬业”一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乐业”一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五、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敬业乐业的名言。
附: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提出论点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敬业
乐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总结全文
敬业和乐业也就是责任心和乐趣。
第2篇:《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七《敬业与乐业》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求:
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五、小结
讲演词的第二部分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
第3篇:《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课文介绍
(一)教材简介
《敬业与乐业》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新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单元的整体感知是这样说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此单元的课文除了《敬业与乐业》外,还有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我国
第4篇:《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3.结合生活体验品味哲理,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建立快乐学习观。【教学重难点】
1.通过范读、跟读、自由读、表演读等方式体会演讲词的特点。2.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的观点。(本文教学拟设一系列紧扣文本又贴近生活的话题,在对话中推动学生阅读、思考和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提出疑问:
1.你理解的“业”指的是什么?职业、工作。2.“敬业”是什么意思?专心致力于工作。3.“乐业”又是什么意思?快乐地工作。4.标题是否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否。
二、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1了解梁启超。结合注解○补充:梁启超自号“饮冰”,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
第5篇:《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把握中心论点和作者写作思路。
⑵ 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⑶ 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
⑷ 体会演讲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2、过程方法目标:
在自主合作中锻炼独立思考和交往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体会演讲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人各有志。同学们老师很想知道大家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那时,你拥有了一份属于你自己的职业,你是否会因为是做家政而自卑地抬不起头或者因为是个官员就趾高气扬?或者当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时就轻
第6篇: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设计者:关庙中学 徐啸 教材简析:
《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是教读课文的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和口语特点。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教学过程中,既要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学习生活体验相结合,在研讨探究中,大胆质疑,辩证地理解课文观点。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
第7篇: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乔家屯学区南网头中学 孟士春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根据:
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联系实际,面向未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敬业与乐业》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深入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与乐业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教材
第8篇: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第一课时)
梁启超
执教:张新中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演讲和口语特色的体会。
3、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4、生字词、经典名句及格言的积累。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人各有志,志向不同,那么将来从事的职业也不会相同,下面图片中的几种职业,你会怎样选择呢„„
我们作为学生,有没有职业呢?如果有,我们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职业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来解答一下我们心中的疑惑吧!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背景资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