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大学物理Ⅱ课件篇一:大学物理课件
大学物理Ⅱ课件篇一:大学物理课件
大学物理Ⅱ课件篇一:大学物理课件
(1)不同运动的加速度,数值不等
(2)同一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处处相等(与V和t的数值无关)
(3)运动的加速度数值,可以通过V和t的数值来求算:
==V/t
(4)虽然a==V/t,但是V==0(由静止开始云动),t==0,但a不为零。
变加速运动中的物体加速度在减小而速度却在增大,以及加速度不为零的物体速度大小却可
能不变.(这两句怎么理解啊??举几个例子?
变加速运动中加速度减小速度当然是增大了,只有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那么速度就
是增加的,与加速度大小没有关系,例如从一个半圆形轨道上滑下的一个木块,它沿水平方
向的加速度是减小的,但速度是增加的。
加速度在与速度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才改变速度的大小,
速度就是物体位移(物体位置的变化量)与物体运动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物体不是匀速运
动(叫变速运动),速度就又有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之分,平均速度就是作变速运动的物体
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上),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
刻的速度。 比如第一秒内的速度为平均速度,第一秒钟的速度为瞬时速度。
有加速度那么速度就得改变,如果想让速度大小不变,那么就得让它的方向改变,如匀速圆
周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且不为0,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但大小不变。
加速度就是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物体速度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物体不是匀加速运动
(叫变加速运动),加速度就又有瞬时加速度和平均加速度之分,平均加速度就是作变速运
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上),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瞬时加速度就是物体
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加速度。
对比上面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你就会容易理解一点的。
对于高中物理的图象问题,一,二,三章主要是位移-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画
出S T图,V T图。比如匀加速时的
如图: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令t=0是物体的位置为坐标原点,只研究前4s的运动可
知 ()
A.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
B.物体先沿负方向运动,2s后位于原点正方向上
C.在2s末物体位于原点负方向上,2s后位于原点正方向上
D.在t=2s时物体距离原点最远
位移大小要看线与坐标轴围成的图形面积,如果图形在X轴下方,则表示位移为负,在X轴上
方,则表示位移为正.
在0~2S,向负方向减速,初速为5M/S,2S时速度件为零,然后向正方向加速,4S时回到原点.答案
是D .
答案是否:BD?? 可是D答案比较难理解?为什么是距离最远?距离不是刚好在原点吗?
首先,对于位移时间图象来说:
1。图象反应的是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所以可以从图象中读出任一时刻所对应的位移。
2。对于位移-时间图象来说,直线的倾斜程度反应的是速度的大小,即图象的斜率反应的是
速度,斜率为正则速度沿正方向,斜率为负则速度沿负方向。若为直线则好办,斜率即为初
中所学一次函数的比例系数。若为曲线,则需要作曲线上的切线,而切线就反应速度是这一
点所对应的速度。
3。若位移-时间图象是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则表示该物体一直静止。
4。注意,位移-时间图象不是反应的是物体运动折轨迹而是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其次,对于速度时间-图象来说:
1。图象反应的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所以从图象上可以读出任一时刻所对应的速度。
2。对于速度-时间图象来说,直线的倾斜程度反应的是加速度的大小,即图象的斜率反应的
是加速度,斜率为正则加速度沿正方向,斜率为负则加速度沿负方向。
3。若图象为一条倾斜的直线且斜率为正则表示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若图象为一条倾斜
的直线且斜率为负则表示物体作匀减速直线运动。
4。若直线为平行于X轴的直线且不是X轴,则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若图象就是X
轴,则表示物体一直静止。
5。速度-时间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在这段时间的位移。
下述情况中,不可视为质点的有。A 研究小孩沿滑梯下滑 B 研究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 C 研
究炮弹被射出去后的运动轨迹 D 研究人造卫星绕地球作圆周运动
1.一段唯一的初速度是Vo,末速度是V.求重点位移处的速度是多少?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第1个ts内的唯一为x1.第2个ts内的位移为x2/则物体在第1
个ts的末速度为
()
A.(x1-x2)/t B.(x1+x2)/tC (x2-x1)/tD.(x1+x2)/2t
1 由V^2-Vo^2=2as 设中点位移处的速度是V1则有V1^2-Vo^2=2a*s/2
V^2-V1^2=2a*s/2
V1=根号(Vo^2+V^2)/2
2 根据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全程平均速度,第1个ts的末速度就是2t秒内的平均速度,
所以第1个ts的末速度V1为
V1=(X1+X2)/2tD对
1、平均速度=位移/时间 是矢量,有方向的;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是标量(无方向) 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以平均速度8m/S通过前一半位移,以平均速度6m/S通过后一半位移,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前一半的时间平均速度是8m/S,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10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2、速率是速度的大小,是标量(无方向)
瞬时速度与瞬时速率
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它是矢量,具有瞬时的性质,能比较准确的反映物体的运动快慢。因而我们通常把瞬时速度的大小称为瞬时速率,它是标量。
1.下列情况中运动的物体,能被看作质点的是
A.研究绕地球运转时的“神舟六号”飞船
B.研究飞行中的直升飞机上的螺旋桨
C.沿地面翻滚前进的体操运动员
D.研究火车过南京长江大桥所用的时间
2.下列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且又减小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B.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C.速度的变化率很大,加速度就一定很大
D.物体的速度为零,则其加速度一定为零
3.以v=36km/h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发现前方有人刹车后获得大小为a=4m/s2的加速度。刹车后3s内,汽车走过的路程为
A.12m B.162m C.90mD.12.5m
4.下列所说的速度中,哪个是平均速度
A.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m/s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B.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
C.由于堵车,在隧道内的车速仅为1.2m/s
D.子弹以800m/s的速度撞击在墙上
5.小球从空中自由下落,与水平地面相碰后弹到空中某一高度,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由图可知
A.小球下落的最大速度为5m/s
B.小球第一次反弹初速度的大小为3m/s
C.小球能弹起的最大高度0.45m
D.小球能弹起的最大高度1.25m
6.雨滴从高空由静止下落,由于空气阻力作用,其加速度逐渐减小,直到为零,在此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小
B.速度不断增大,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
C.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D.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小
7.把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就是木块受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B.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弹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木块受的重力
D.木块保持静止是由于木块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保持平衡
8.如图所示, 质量为m的物块在质量为M的木板上滑行, 木板与地面间摩擦系数为 , 物块与木板间摩擦系数为 , 已知木板处于静止状态, 那么木板所受地面摩擦力的大小是
A.μ1Mg B. μ2mg
C.μ1(m+M)g D.μ1Mg+μ2mg
9.如图所示,将光滑斜面上的一物体的重力分解为Fl、F2两个力,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F1是斜面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下滑的力,F2是物体对斜面的正压力
B.物体受mg、N、F1、F2四个力作用
C.物体只受重力mg和弹力N的作用
D.力N、F1、F2三个力的作用效果跟mg、N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10.如图所示,物体静止在固定的斜面上,下面关于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的方向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
A.沿斜面向上B.垂直斜面向上
C.沿斜面向下D.竖直向上
11.从某高处释放一粒小石子,经过1 s从同一地点释放另一小石子,则它们落地之前,两石子之间的距离将
A.保持不变 B.不断变大
C.不断减小 D.有时增大有时减小
12.竖直向上射出的子弹,到达最高点后又竖直落下,如果子弹所受的空气阻力可以忽略,则
A.子弹刚射出时的加速度最大 B.子弹在最高点时的加速度为零
C.子弹落地时的加速度值最大 D.子弹在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不变
13.用手握瓶子,瓶子静止在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手对瓶子的压力恰好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B.手对瓶子的摩擦力恰好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C.手握得越紧,手对瓶子的摩擦力越大
D.手对瓶子的摩擦力必须大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14.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4s内的位移是2.7m,第5s内的位移是3.3m,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这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B、第5s初的瞬时速度是3.6m/s
C、物体开始计时时的初速度为零 D、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0.6m/s2
15.甲、乙两物体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
A.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乙两物体若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就一定会相遇
C.甲的速率大于乙的速率
D.甲、乙两物体若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就一定不会相遇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日照市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高 一 物 理 试 题(理科) 2006.11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
注意事项:
1.第II共4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纸上。
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得分 评卷人
题号 二 三 总分
18 19 20 21
得分
二、实验题:本题共二小题,,共15分。将答案填写在题中指定位置上。
16.(8分)在探究小车速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测量长度的工具是:________,精度是____mm,测量时间的工具是______________,小车的质量________测量(填需要或不需要)。
17.(7分)要测定个人的反应速度,按图所示,请你的同学用手指拿着一把长30 cm的直尺,他的手抓在28cm处,你的手候在2cm处,当他松开直尺,你见到直尺向下落下,立即用手抓住直尺,记录抓住处的数据,重复以上步骤多次。现有A、B、C三位同学相互测定反应速度得到的数据(单位:cm,g=10m/s2)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A 27 26 28
B 29 26 23
C 26 24 22
这三位同学中反应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同学,他的最快反应时间为_________s。(g = 10 m/s2).
三、计算题:本题共四小题,40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得分 评卷人
18.(9分)物体质量m=6kg,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与水平面成370角斜向上的拉力F=20N作用,物体以10m/s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求地面对物体的动摩擦因数?
第2篇:大学物理教学课件
大学物理教学课件
大学物理教学课件1
一、教材分析
在第一节课“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础上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就变得水到渠成。因此本堂课先是在前堂课的基础上由老师介绍物理前辈就是在追寻不变量的努力中,逐渐明确了动量的概念,并经过几代物理学家的探索与争论,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接下来学习动量守恒的条件,练习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知道机械能守恒定律,很自然本节的学习可以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进行类比,通过类比建立起知识的增长点。具体类比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公式表示、应用目的。
三、教法分析
通过总结前节学习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通过类比教学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通过练习来提高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上述能力的提高来进行。
四、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
(2)能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在练习的过程中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理论的应用和理论的价值。
五、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与总结]前一节通过同学们从实验数据的处理中得出:两个物体各自的质量与自己速度的乘积之和在碰撞过程中保持不变。今天我还要告诉大家,科学前辈在追寻“不变量”的过程,逐渐意识到物理学中还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动量,并定义这个物理量的矢量。
[阅读与学习]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动量的定义。具体有定义文字表述、公式表示、方向定义、单位。
[例题1]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 m/s 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的障碍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图二所示),
求:(1)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各是多少?
(2)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
分析:动量是矢量,虽然碰撞前后钢球速度的大小没有变化,都是6m/s,但速度的方向变化了,所以动量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求得钢球动量的变化量,先要确定碰撞前和碰撞后钢球的动量。碰撞前后钢球是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选定坐标的.方向为矢量正方向。
大学物理教学课件2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教科版课标小学科学三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谁更硬一些》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对于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来说,相对缺乏生活经验,尤其是在科学学习当中。在课堂学习中,他们只注重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知识的生活来源,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没有去关注身边的一些事情和现象,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动向以及我们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这是与新的课程观不相适应的。
学生的学习应该以生活为基础,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基石,但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太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他们的生活是那样的单调,没有时间、机会和条件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只能局限在学校、家里。这对孩子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
教学内容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认识物体需要逐渐从表面过渡到对物质本质,当然这种认识主要是在物理性质方面。材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十分适宜的认识对象。因为颜色、大小和形状这些物理性质已不能满足他们对物体复杂特性的描述,需要认识另外一些物理性质、使用另外一些物理性质。根据组成物体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质来描述物体已成为他们发展的需要。为此,本单元的任务是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物体的认识,帮助他们从材料的角度认识和描述物体。对材料的认识是从4个最基本的物理性质展开的,采用的方法是简单实验比较和测量的方法,通过测量检验常见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并通过调查和观察等多种辅助手段,共同完成对木头、纸、金属、塑料等常见材料特性的了解。硬度是材料表现出来的基本物理性质之一。这一课,学生将用比较的方法检验4种常见材料的硬度,通过简单实验和观察丰富对金属材料特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第3篇:吉林大学物理学院马哲课课件第二章
第二章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 P55-56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的检验。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了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2 感性认识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P59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观。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
第4篇:大学物理论文
大学物理论文
摘要:物理不仅是一门学科,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门科学。物理学的每个知识点在我们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对物理学中牛顿环现象的原理及应用进行概述,对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习过程,对大学物理学习进行概述。
关键词:牛顿环 原理 应用 物理学习
引言:牛顿环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物理现象,这种现象的原理是什么,有哪些应用呢?我们又该从牛顿环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一:牛顿环的原理
在光学上,牛顿环是一个薄膜干涉现象。用一个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和一平面玻璃接触,在日光下或用白光照射时,可以看到接触点为一暗点,其周围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彩色圆环;而用单色光照射时,则表现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单色圆圈。这些圆圈的距离不等,随离中心点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变窄。它们是由球面上和平面上反射的光线相互干涉而形成的
第5篇:大学物理学习心得
大学物理是工科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学位课程。它对培养人才的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注重新概念、新内容的学习。从教学内容和要求看,物理学习到了大学阶段确实出现了
一次飞跃,或者说上了一个台阶。客观地讲,这个台阶的梯度不能算小。这就形成了物理难懂难学的现实。
大学物理的内容不是中学内容的重复或简单的扩展,而是在概念上深化、理论上提高,螺旋式上升。有许多新概念出现,如角动量、热学中的“熵”、量子化、能带等。既学习质点的运动,又研究多粒子体系。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空观代替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量子理论取代了能量连续的看法。从宏观到微观,从低速到高速,从经典到近代,大学物理的内容把同学们带向一个又一个美妙而又神奇的物质世界。对这些新概念、新内容,从一开始就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足够的重视。学习过程,
第6篇:大学物理小结
大学物理小结
1、大学物理热学部分小结
大学物理的热学部分还是相对不是太难的,因为与高中的物理关联很大,很多概念都是以前接触过的,但是没有深入研究,这已经给这部分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果说要有什么不同,主要那有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方法的不一样:虽然很多内容是接触过的,但是重新学习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不一样的是研究方法,随着其他知识的累积,尤其是高数的引入,给物理的学习带来的极大的便利,特别是一些公式的推理过程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公式的来由,更好的便于记忆和理解。
2、准确度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些以前的东西对推翻,因为要考虑的东西越来越多,微观的宏观的等压的等温的„„这些都告诉我们要全面细致地学习,应用的知识越来越多,要把知识串成串。
3、学习方法的不同:大学阶段的物理学习和中学阶段的物理学习存在着
第7篇:大学物理总结
大学物理课程总结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大学物理这门课,主要是电学中的电磁感应以及热学与光学。纵观这学期的内容,我对光学的内容比较感兴趣。课程总结就主要围绕它来说吧。
光学这一部分主要分:振动、波动、光的干涉、光的衍射以及光的偏振。内容彼此联系。前面是基础,后面是详细讲。我主要想就一点,半波损失来简单谈一谈。
所谓的半波损失,就是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反射过程中,如果反射光在离开反射点时的振动方向相对于入射光到达入射点时的振动方向恰好相反,这种现象叫做半波损失。
从一般人的认识中,反射应该是不会改变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从波动理论知道,波的振动方向相反相当于波多走(或少走)了半个波长的光程。入射光在光疏媒质中前进,遇到光密媒质界面时,在掠射或垂直入射2种情况下,在反射过程中产生半波损失,这只是对光的电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