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写三个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写三个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的成语,比如狐假虎威、东施效颦、愚公移山等。这些成语同学们都学习了?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愚公移山
【成语】: 愚公移山
【拼音】: yú gōng yí shān
【解释】: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成语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一座山叫太行,另一座山叫王屋。两座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进出家里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愚公突然对家人说:”我们全家一起合作,把挡在门口的两座大山移开,让门口的路可以直通到外面的大路上,你们看好不好呢?”儿子和孙子一听,都点头赞成说:”好呀!好呀!”。可是愚公的妻子却摇摇头说:”不可能的,你连搬一个土丘的力气都没有,还想搬移大山!就算你搬得动,那些挖出来的泥土石块,你要扔到什么地方去呢?”愚公和孩子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那有什么困难的!我们可以丢到海里面去呀!”
第二天开始,愚公和他的儿子、孙子,三个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愚公的邻居京城氏和她的小儿子,也兴致勃勃地帮愚公一起做着移山的工作。这时候,有一个叫作智叟的老先生,忍不住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让你搬到你死掉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开来的!”
愚公听了他的话,笑笑说:”智叟,你才糊涂呢!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只要我们搬掉山的一层,就少一层,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后来,山神和海神知道愚公要移山的事情,害怕愚公一家人永不停止的搬下去,会把山搬光,把海填满,就跑去告诉天神,天神一听:”嗯!这个愚公真是有恒心呀!我来帮帮他吧!”天神就派了两个神仙去把王屋山与太行山背走,放到别的地方去,不再挡在愚公家门口了。
从此以后,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难一直做,我们就说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定会成功的!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东施效颦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言谈微笑,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稍用淡妆,身着衣服朴素,但是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她实在太美了,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着她。
乡下有一个丑女人,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的矫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可用扭捏作态一词形容。结果,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子和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皱眉的样子为什么很美,而去盲目地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
背景
春秋时制度、礼乐崩坏,各国霸主逐渐兴起。孔子因此开始周游列国,劝说各国君主施行仁道,希望能振兴时弊,解决乱象。而孔子从鲁国西行到卫国去的时候,弟子颜渊就问鲁国的太师:「夫子此行结果会是如何?」太师回答说:「因为时代不同,礼法也随着环境而有所改变,必须懂得变通才行。像孔子这样的用心良苦,是出自于对社会的责任,但是许多的制度已经不再适用。这就和东施模仿西施一样。在越国有个美女名叫西施,向来犯有心痛的毛病,每次心痛时,她总是轻轻地按住胸口,微微地皱着眉头。有一次,同里中的丑女看见后,认为这样的动作很美,于是也学西施捧心皱眉,自以为也很美。然而乡里中的富人看见后,却因此紧闭门户而不出门;贫穷人看了,则赶紧带着妻子和孩子躲开。那丑女只知道捧心皱眉很美,却不知道这个动作所以美的原因。」后人就把这个丑女称为东施,以和西施作区别对照。太师举这个故事的意思在于:人也要懂得变通,不要一意孤行,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忽略了整个社会的需要,因此他预料孔子的理想将无法实现。而太师引来作譬喻的这则故事,后来被浓缩成「东施效颦」,用来比喻盲目胡乱地模仿他人,结果却适得其反。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狐假虎威
在茂密的森林里,老虎是最凶猛的野兽,号称森林之王。它每天都要捕吃其它动物。
一天,它碰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刚要溜走,已被它一把捉住。狡猾的狐狸看见自己无法逃脱,就耍了一个花招。它一本正经地斥责老虎说:“你怎么敢吃我?我是天帝任命来管理所有的野兽的,你要吃了我,就是违抗天帝的命。”老虎一听愣住了。狐狸马上接着说:“你要是不信,就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野兽见了我都赶快逃命。”老虎听狐狸说话的口气很大,态度也很强硬,有几分相信了,决定跟着狐狸去看看。
森林里大大小小的野兽们,看见狐狸大摇大摆,耀武扬威地走过来,后面跟着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老虎,都吓得要命,四处奔逃。老虎看着,不知道野兽们怕得是自己,以为真是被狐狸的威风吓跑的,彻底相信了狐狸的话。它怕狐狸怪罪自己,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举动,于是也慌忙逃走了。
“狐假虎威”就是由这个故事而来,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第2篇:写三个表示寓言故事的成语
写三个表示寓言故事的成语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那么寓言故事的成语你知道哪些?
表示寓言故事的成语: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表示寓言故事的成语:打草蛇惊
南唐时候,当涂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见钱眼开,只要是有钱、有利可图,他就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在他做当涂县令的任上,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贪腐贿赂,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这样的大小贪官竟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怨气。
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腐贿赂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这样一来,朝廷知道了实情,查清了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真正的惩罚还未到来之前,只要有一点什么声响,他们也会闻风丧胆。
表示寓言故事的成语:各有所长
甘戊出使齐国,前去游说齐王,走了几天来到一条大河边,甘戊无法向前,他只好求助于船夫。
船夫划着船靠近岸边,见甘戊一副士人打扮,便问:“你要过河去干什么?”
甘戊说:“我要到齐国去,替我的国君游说齐王。”
船夫满不在乎地指着河水说:“这条河只不过是个小小的缝隙而已,您都不能靠自己的本事渡过去,您怎么能替国君充当说客呢?”
甘戊反驳船夫说:“您说的并不对呀。您不了解世上的万事万物,它们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规律,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短处。比方说,兢兢业业的人忠厚老实,他可以辅佐君王,但却不能替君王带兵打仗;千里马日行千里,为天下骑士所看重,可是如果把它放在室内捕捉老鼠,那它还不如一只小猫顶用。宝剑干将,是天下少有的宝物,它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可是给木匠拿去砍木头的话,它还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头。就像你我,要说抡桨划船,在江上行驶,我的确远远比不上你;可是若论出使大小国家,游说各国君主,你能跟我比吗?”
船夫听了甘戊一席话,顿时无言以对,也似乎长了不少知识。他心悦诚服地请甘戊上船,送甘戊过河。
若只是拿自己的长处去指责别人的短处,那就太片面了。
第3篇:写成语寓言故事
写成语寓言故事
成语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下面及时有关几篇写成语寓言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写成语寓言故事:象牙筷子
商纣王在刚开始请工匠用象牙为他制作筷子的时候,他的叔父箕子就表示出了一种担忧。箕子认为,既然你使用了稀有昂贵的象牙作筷子,与之相配套的杯盘碗盏就再也不会用陶制土烧的笨重物了,而必然会换成用美玉石打磨出的精美器皿。餐具一旦换成了象牙筷子和玉石盘碗,你就一定不会再去吃大豆一类的普通蔬菜,而要千方百计地享用牦牛、象、豹之类的胎儿等山珍美味了。紧接着,在尽情享受美味佳肴之时,你一定不会再去穿粗布缝制的衣裳,住在低矮潮湿的茅屋下,而必然会换成一套又一套的绫罗绸缎,并且住进高楼大厦之中。
箕子害怕照此演变下去,必定会带来一个
第4篇:写5个寓言故事成语
写5个寓言故事成语
有关含有成语的寓言故事,下面就是小编收集的5个,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写5个寓言故事成语:韩娥善歌
从前,韩国有位歌唱家名叫韩娥,要到位于东方的齐国去,不想在半路上就断了钱粮,从而使基本生活都发生了困难。为了度过这一难关,她在经过齐国都城西边的雍门时,便用卖唱来换取食物。韩娥唱起歌来,情感是相当投入的,以至在她离开了这个地方以后,她那美妙绝伦的余音还仿佛在城门的梁柱之间缭绕,竟至三日不绝于耳;凡是聆听过韩娥歌唱的人,都还沉浸在她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之中,好像她并没有离开一样。
有一天,韩娥来到一家旅店投宿时,店小二狗眼看人,见她穷愁潦倒,便当众羞辱她。韩娥为此伤心至极,禁不住拖着长音痛哭不已。她那哭声弥漫开去,竟使得方圆一里之内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为之动容,大家泪眼相向,愁眉不展,人人
第5篇:写寓言故事的成语
写寓言故事的成语
有关中国的成语寓言故事,大家学习了哪些?下面就是小编收集的,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写寓言故事的成语:亡羊补牢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
第6篇:写成语的寓言故事
写成语的寓言故事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的寓言篇。为什么会出现寓言?有哪些意义呢?
写成语的寓言故事:桀犬吠尧
“桀犬吠尧”由“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战国策·齐策六》)发展来,西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则云“桀之犬可使吠尧”。
西汉景帝时,有个名叫邹阳的文士,“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起初,他和文学家枚乘等人都在吴王刘濞手下做事。因他们不但有文才,而且也有口才,所以很受器重。后来,吴王阴谋叛乱,邹阳不愿随从,便上书劝谏。
可吴王刘濞听不进去,邹阳便和枚乘等人一起投奔了梁孝王刘武。但是梁孝王的心腹公孙诡等人嫉妒邹阳,在梁孝王面前说了邹阳等不少的坏话。梁孝王一怒之下便将邹阳关进监牢,并准备把他处死。邹阳在狱中上书梁孝王,为自己辩白,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名文《狱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