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不做“黔之驴”
作者/朱金燕
《黔之驴》是一篇文言文。有的同学认为,文言文很好学,只要会解释每个字,会翻译每个句子就行了。其实,学习文言文,仅仅关注语言本身,即完成由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重视其中的文学因素、文化因素等。下面,就让我们展开对文本的学法探究。
首先,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在翻译中学习。
朗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手边的工具书积累文言字词,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在本文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自主学习,理解“胜”“荡倚冲冒”“窥”“慭慭然”“莫相知”等字词的含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探究,也可以请教老师。
其次,在诵读中学习。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真正“会读”,能够读出“义”,不是件容易的事。诵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还要在读中发现问题。比如,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后来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学习文言文时,同学们要边诵读边思考,准确把握文章的深层意义。
再次,在问题的探究中学习。
例如,从题目看,本文的写作重点应该是驴,其实,这篇寓言还描写了虎,而且篇幅还不少。同学们可以在书上分别画出写虎和写驴的句子,然后圈出表现虎和驴的特点的动词,思考它们有何不同。通过比较,大家就会发现,一开始,虎眼中的驴是很庞大的,虎先是“窥”——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才慢慢靠近驴;而且“慭慭然”,很小心,“莫相知”——它还不了解驴;“然往来视之”——反复地观察,同时还谨慎地试探了一下,等驴的弱点暴露出来以后,虎才吃掉了驴。由此可见,虎是善于仔细观察、冷静思考的。而驴看上去貌似强大,其实并没有战胜老虎的本领,外强中干,这是驴的悲剧。我们还可以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作者参加王叔文发起的政治变革失败了,被贬到了永州;作者写驴,其实是和虎形成对比,嘲讽那些看似强大,其实并没有什么本领的人。
最后,在语文活动中学习。
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同学们可以进行角色扮演。例如,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驴和虎,结合各自的表现及命运,谈谈从中收获了哪些道理。再者,请大家想象一下,虎会有哪些心得体会呢?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可以不断地挖掘文章新的内涵。
总之,我们除了要能翻译文言文之外,还要学会在诵读中、在问题中、在活动中不断地理解文言文,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的语言素养。
第2篇: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方法
小学生如何学习文言文?
月盟文化/书生
按《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对译,更不需要学生了解文言文句式等有关古汉语知识,只要会朗读和背诵,重点词句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大概的意思。缘于此标准要求,小学生学好文言文做如下建议:
一、兴趣培养
想学好文言文,我认为从以下方面做起,从激发兴趣入手;以学习古诗词方法为基础;学习方式要灵活多样;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要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及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自己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从“三字经”“弟子规”开始,从小接触、学习,激发兴趣
《三字经》是古代蒙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枝奇葩。它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我们可以给小孩讲有关《三字经》的故事,听《三字经》儿歌,有条件的话多看《三字经》的动画视频。它儿童的最好启蒙教材,以三字为一句,二句押韵。语言平易浅近,无艰深、古奥、勉强拼凑之弊,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其内容则广博丰富,堪称“传统文化小百科”。讲做人“人之初,性本善”,为学“人不学,不知义”等等,不要求他们理解多少,只要求像顺口溜记下来,小孩子熟读背诵《三字经》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语感,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刺激他们大脑的活跃性,开发智力,同时更可以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增加识字量,进而培养他们的文学审美力和激发他们的古文化学习兴趣,从小就受到古文化的熏陶。
同时接触《弟子规》,弟子规是一部关于礼节的启蒙经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它是古代中国用以规范学童们日常言行的经典书籍,“百善孝为先”“诚信”“仁爱”。孩子爱看动画片如《熊出没》、《喜洋洋与灰太狼》等,我们更应该让他们看《中华弟子规》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不仅有助孩子的语言发展,还能让孩子明辨是非,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约束行为规范。
因此,从小接触“三字经”“弟子规”,学习““三字经”“弟子规”是相当有必要的,同时也激发他们对古文化学习兴趣。可采取编演课本剧、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同学们学习文言文兴趣:
1、编演课本剧,再现古人古事,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演。初次接触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很好的课本剧题材。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去做。首先要理解文本,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同时要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突出课文主题,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课本剧,可以散发无穷的魅力。
2、讲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匡衡凿壁借光、孙权喻吕蒙读书、祖逖闻鸡起舞、班超投笔从戎等故事,以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淡化课本教学的内容枯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了解更多的文言文知识,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坚实的基础。小学生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背诵过的东西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这个很多人都有体会。利用小学时段的美好时光记忆一些属于我们民族文化精华的东西,打下一辈子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础。
二、听好读懂文言文
听好文言文
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首先要听好文言文,听好即是听示范,这包括听录音示范、教师朗读示范等。标准规范的朗读不仅可以达到正音、断句的目的,而且也是初步了解课文语言、感情的过程。因为作为示范性朗读特别是一些播音艺术家的朗读,都是字斟句酌,深入领会文章主旨进行的二度创作。这正如现在小孩会说电视广告词一样,听高质量的示范朗读甚至可能让我们在还没听讲前背诵过文言文最起码一些经典句子会记住。听讲解,就是听老师上课讲解。老师的讲解会让我们更快速更准确的理解,文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理解了、喜欢了、好爱了,当然这个时候学习就变成了快乐的事。
读懂文言文
怎样读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
文言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以学好古诗词为基础,注重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学好古诗词为学好文言文奠定基础,小学学习的古诗词通俗的,篇幅短小的,借助图画、注释、工具书,容易理解内容,语言上朗朗上口,易于诵记。而文言文篇幅相对长,不易理解,需要一定古文做基础,才能走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难的误区。我认为关键引导,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
1、读注。文言文言简意赅,利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来学习文言文,通过了解诗人,解诗题的方法。借助注解,认真阅读课后浅显而详尽的注解,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理、解铺平道路。
2、自读自悟,展开想象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教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全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此外,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句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以列举出来,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了学习方法。
3、反复诵读,体会感情,明诗意的方法,学习文言文,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话说:“熟读百遍,其意自见。”每教一篇文言文,我们都可以把教师泛读或听录音、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增强语感,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那么如何判断一篇文言文中哪个字是通假字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通假字形成以及分类来看,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小学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知识要点汇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古今异义类型
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词义的扩大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当今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当今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亲戚”原是父亲兄弟等亲属,现在指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人。
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词义转移指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当今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当今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已改用“少”字。
词义弱化,如,“恨”,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当今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当今表示埋怨、责备。
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古褒今贬,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如:“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含贬。例:《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贬今褒,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如,“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如《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后,锻炼之吏持心近薄。”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
如,“泼辣”古时指凶悍,蛮横不讲理,为贬义,如《水浒传》(第十二回):“(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辣,行凶。”而现代汉语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
名称说法改变,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如“谢”古义:道歉(也有谢罪,告诫的解释)。
改音变意,如“臭”古义:臭味。例:朱门酒肉臭。
如“臭”古义:香味。例:左佩刀,右备容臭(xiu 四声)。今意只保留第一种读音和意向。
小学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知识要点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出师表》)
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扩大。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泪。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 古义:兵器。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2、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二章》)
13、居 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 古义:“跑”的意思。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 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文言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四、小学阶段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臵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臵句、介宾后臵句、定语后臵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我们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臵、定语后臵、介词结构后臵、宾语前臵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有价值参考文章及链接
文言文断句口诀
http://wx.7399.com/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http://wenku.baidu.com/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http://www.daodoc.com/
第3篇: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会上的发言?
曾有学生戏言: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作人。那为什么文言文的学习会成为大多数同学语文学习的一道坎呢?老师这里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达,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的意思。连起来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古人说话和写文章的表述是不一样的。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口头表达就是“吃饭了吗?”而书面表达就变成了两个字“饭否?”大家会发现,书面表述要简省的多,这无形当中给我们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另外文言文中还存在着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同时文言文在句式表达上也和白话文有很大的不同,这样就给我们的文言文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迈过这道坎呢?下
第4篇: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这样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一、激发学习兴趣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游戏激趣法和旧知迁移法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将旧知成语与新知文言文成语故事相结合,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游戏激趣法和旧知迁移法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将旧知成语与新知文言文成语故事相结合,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这样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5篇:高中学习文言文方法
高中学习文言文方法
文言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但客观上,因文言本身与现代白话相去甚远,且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可能带来艰涩难懂、歧义纷出,自然让学生视为畏途。面对新课程对文言学习提出的更高要求,同学应如何真正学好文言呢?
一、强化熟读成诵
与现代白话文相比,文言文更讲究韵律,追求声韵。入选课本的篇目,更是文质兼美,朗朗上口的佳作。同学熟读、背诵经典名篇,对于培养兴趣、形成语感有益,对于应对考试、准确答题则有用。值得一提的是,一般背诵篇目的“研究与练习”都设置相应题目,引导同学理清结构层次,尽快熟悉课文(语段)。同学如能在此基础上结合老师精心设计的板书,对于提高效率,熟读成诵是很有帮助的。
二、重视预习复习
课前预习的基本要求,即结合注释,疏通文义。对于暂时无法理解的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