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学会摆脱》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学会摆脱》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4分)
国学大师饶宗颐
国学大师饶宗颐,是名人,也可算奇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
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
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就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像梵学,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以朗朗而读。
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精神。他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求阙”。“阙”同现在的“缺”,就是要不知足的意思。实际上,天下万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缺”的补齐,可事实上永远也补不齐,这样就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
饶公是史学家,他说,最令我兴奋的是今天中国不断地有很多新东西(出土文物)从地下冒出来了。而这些东西又带出了许多新问题,需要解答。你就要解答了,我是研究这方面的,我有找出答案的责任,我要研究。我不能不研究,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我不理,我对它有兴趣,我就要研究,我就是要找出这个“道理”来。
别看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他周游世界,精通英、法、德、日文。他研究国学,不仅从中国古籍中找材料,还密切关注着考古的新发现。例如,他用四川三星堆考古成果,印证以往古文献资料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取得新的重要发现。他借鉴西方汉学家研究方法,从印度和西域文字典籍入手,拓展汉学研究的视野。他还利用敦煌写卷的新资料,深入研讨诸多史学之谜;通过“比较古文字学”,探索远古中外文化交流问题。
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在一开篇,就从正反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饶宗颐的形象。他既是名人,更是奇人。
B.正因为饶宗颐对佛、道都深有研究,他才把赴聘中大,生病滞留香港,从而正式步入国学之门这一经历看成是一种缘分。
C.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学问分归八个门类,郑炜明却把其细分为十五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非常广泛。
D.饶宗颐和打小就泡在自家的小图书馆里。由此可见,学问可以“熏”出来,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在一定环境中培养而成。
E.“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寥寥数语,源自饶宗颐独立不羁的学术精神。
(2)国学大师饶宗颐是个“奇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4分)
(3)通常认为,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请结合材料,针对这一说法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案:
(1)答C得3分,D得2分,E得1分;答AB不给分。(E从上下文看,准确地说应源自他的“求阙”精神,A没有反面。B前面一层因果关系牵强)
(2)国学大师饶宗颐是个“奇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4分)
答案:①世界知名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②20岁出头整理发表了《潮州艺文志》,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③治学涉猎领域很广,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④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⑤在学术追求上永不知足,有一种“求阙”精神。⑥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每3点2分,答出4点给3分,答出6点4分)
(3)通常认为,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请结合材料,针对这一说法谈谈你的看法。(5分)
(3)答案: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经过努力,可以做到。(1分)饶宗颐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缔造了他学术“专精”。(2分)饶宗颐在学术方面有一种“求阙”精神。就是要永不知足。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从而拓展学问的宽度。缔造了他学术的“广博”。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2分)(其他观点只要结合材料,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首先,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写“博与专“的内容逐层概括,第二: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
美文阅读网阅读答案大全提供中学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供查询。如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说明文阅读题答案,现代文阅读题答案,记叙文阅读题答案等。
第2篇:《学会摆脱》阅读题及答案
《学会摆脱》阅读题及答案
①亚洲草原上有一种野马,长鬃飘飘,骏逸而健壮。那里同时生活着一种吸血蝙蝠,被称作野马的天敌。它个头不大却非常难缠,一旦叮上野马,便如沥青粘身,非得吸饱喝足方肯离去。蝙蝠吸血的时候,野马大概痛痒难忍。于是,野马摇头甩尾,左旋右转,但是,无论怎样狂奔乱跳也不能把蝙蝠甩掉,野马遂变得暴怒异常,愈加跑跳不停,弄得大伤元气,甚至力竭身亡。其实,赶走吸血蝙蝠并不难,只要打个滚就能使它松口,只要找棵树就能把它蹭掉,只要跳进水里就能把它淹死或赶跑。不过,野马的大脑尚欠发达,不会想得到这么多办法。
②这个故事,让人不由得想到两个字——摆脱。生存竞争,谁也不能把对手全都消灭;漫漫征程,谁也无力将坎坷全都踏平。学会摆脱,在许多时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③人一出世,就开始同摆脱打交道:摆脱摇篮,摆脱爬行,摆脱乳齿,摆脱童声,然后才能一点点长大。长大后,需要摆脱的东西就更多,剪不断,理还乱,你必须独立面对并设法摆脱。
④摆脱需要力量,跑得快,才能摆脱追赶。非洲草原有一种猎豹,速度奇快,常以羚羊为食。但它的耐力不行,最高速度只能维持100米左右。而健壮的羚羊在这个距离内比它跑得还快,且耐力更强。当猎豹风驰电掣般发起攻击时,羚羊同样风驰电掣般逃避,只要100米内不被抓住,就能成功摆脱厄运。
⑤摆脱需要智慧,方法得当,才能摆脱纠缠。如果方法不当,不但达不到摆脱的目的,反而得不偿失。有一次,泰森与霍利菲尔德对阵,老霍采取纠缠战术,一旦两人之间的距离对泰森有利,立即“合理”地将对方搂住。搂得泰森火冒三丈,无法摆脱,情急之下,一口把老霍的耳朵咬下一块,痛得老霍满台蹦高。这下子,泰森表面上是摆脱了对手的纠缠,结果却是受到了严厉处罚,丢了奖牌,更丢了面子。
⑥摆脱需要意志,挺得住,才能摆脱困境。张学良年轻时,曾经吸毒。深受其害后,决心戒毒,但当时没有什么好方法,只有挺过毒瘾发作时难以忍受的折磨,才可能慢慢恢复正常。于是,他命人把自己五花大绑在床上,牢固得丝毫不能动弹。他又严令卫士荷枪实弹把住门口,不管他难受得如何嘶喊号叫,任何人不许动他,违者格杀勿论。靠着这近乎残忍的举措,他硬是挺过了那翻江倒海、撕心裂肺的痛苦,终于戒毒成功。
⑦摆脱需要心态平和,放得下,才能摆脱干扰。有故事说,二僧同行,遇一河须涉水而过。恰有一女子也要过河,却因害怕而不敢下水。一僧袖手,另一僧则把女子背过了河。到达对岸,女子致谢离去,二僧继续前行。走了很远以后,袖手之僧还在批评出家人不该背女人云云。背者说,我早已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还放不下呢?放不下,即不能摆脱也。
⑧如果上述手段都不能奏效,还有最后一个法宝——忍耐。如果野马懂得忍耐,在蹦跳无效后静下心来,索性咬着牙让蝙蝠吸饱后自己飞走,那就不仅不会丧命,而且可以毫无妨碍地继续自己的驰骋。忍耐也有两种结果:一种无碍大局,这种忍耐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另一种有可能伤及身心以至生命,一般人难以承受。这后一种忍耐,是韩信的钻胯求脱身,是司马迁的.忍辱著《史记》,是诸葛亮的空城退魏兵,这需要一种气度、一种胆魄、一种境界。
⑨人类世界,比动物世界复杂得多;现代社会,比古代社会纷纭得多。物质世界高度发达之后,人们更加需要精神世界的祥和安宁。学会摆脱,才能让你的精神家园永远绿意盎然。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1.文中举泰森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22.通读全文,说说如何学会摆脱?(3分)
参考答案:
20.学会摆脱,在许多时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2分)
21.论述了摆脱需要智慧,(1分)如果方法不当不但达不到摆脱的目的,反而得不偿失。(2分)
22.借助力量、智慧、意志、平和的心态和忍耐(3分)
第3篇:《学会摆脱》阅读答案
《学会摆脱》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学会摆脱》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学会摆脱
①亚洲草原上有一种野马,长鬃飘飘,骏逸而健壮。那里同时生活着一种吸血蝙蝠,被称作野马的天敌。它个头不大却非常难缠,一旦叮上野马,便如沥青粘身,非得吸饱喝足方肯离去。蝙蝠吸血的时候,野马大概痛痒难忍。于是,野马摇头甩尾,左旋右转,但是,无论怎样狂奔乱跳也不能把蝙蝠甩掉,野马遂变得暴怒异常,愈加跑跳不停,弄得大伤元气,甚至力竭身亡。其实,赶走吸血蝙蝠并不难,只要打个滚就能使它松口,只要找棵树就能把它蹭掉,只要跳进水里就能把它淹死或赶跑。不过,野马的大脑尚欠发达,不会想得到这么多方法。
②这个故事,让人不由得想到两个字——摆脱。生存竞争,谁也不能把对
第4篇:《学会摆脱》阅读练习附参考答案
《学会摆脱》阅读练习附参考答案
①亚洲草原上有一种野马,长鬃飘飘,骏逸而健壮。那里同时生活着一种吸血蝙蝠,被称作野马的天敌。它个头不大却非常难缠,一旦叮上野马,便如沥青粘身,非得吸饱喝足方肯离去。蝙蝠吸血的时候,野马大概痛痒难忍。于是,野马摇头甩尾,左旋右转,但是,无论怎样狂奔乱跳也不能把蝙蝠甩掉,野马遂变得暴怒异常,愈加跑跳不停,弄得大伤元气,甚至力竭身亡。其实,赶走吸血蝙蝠并不难,只要打个滚就能使它松口,只要找棵树就能把它蹭掉,只要跳进水里就能把它淹死或赶跑。不过,野马的大脑尚欠发达,不会想得到这么多办法。
②这个故事,让人不由得想到两个字——摆脱。生存竞争,谁也不能把对手全都消灭;漫漫征程,谁也无力将坎坷全都踏平。学会摆脱,在许多时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③人一出世,就开始同摆脱打交道:摆脱摇篮
第5篇:《学会低头》阅读练习及答案
《学会低头》阅读练习及答案
学会低头
阮永兴
(1)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年轻气盛的他一进门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模样,笑着说:“很痛吧,可这是你今天来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想要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
(2)富兰克林应该是在这件小事中学会了低头。正是他这种睿智的生活态度,使他对独立战争的胜利和美国国家制度的初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被称为美国之父。
(3)还看过一个故事: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树,而东坡只有雪松。一对夫妻偶然解决了这个谜底,因为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大且密,当雪积到一定的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如此反复雪松便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因为没
第6篇:学会微笑阅读练习及答案
学会微笑阅读练习及答案
学会微笑
张保振
①和谐,是需要微笑的。
②这是因为:微笑是一个标志。它标志着:面部的武装已经解除,嘴上的哨兵已经撤岗。这种标志,犹如联合国大厦门前的那个雕塑:枪管已经扭曲,子弹已经不存,隐喻着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思想。
③微笑是一种宣示。它宣示着:与人疏远的沉默已经结束,与人接近的叙说已经开启。这种宣示,犹如开岁发出的春令:来吧,我们是朋友;滋荣吧,嫩绿的百卉;斗芳吧,艳丽的百花。微笑是一面旗帜。它表达着:吾心谦和,与人为善;相逢一笑,重金胜玉。这种旗帜,犹如君子之交,虽形淡如水,却道直如弦,心心相印。微笑是可亲的。因为微笑传递出的是快乐。《论语·宪问》曾言:“乐然后笑。”可见,笑由喜悦来,相从心头生。微笑是可敬的。因为微笑传递出的'是友善。北宋时期有一个叫程颐的哲学家、教育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