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感遇二首张九龄赏析
感遇二首张九龄赏析
《感遇》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感遇二首张九龄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春天的兰草葱郁繁茂,秋天的桂花皎洁净洁。欣欣向荣充满着生机,各自适应美好的季节。谁知道那些林中隐士,闻到芳香深加爱悦。花木的芬芳出于本性,何求于美人赏识攀折。
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译文:
江南一带生长的丹橘,经过寒冬还绿叶葱茏。哪里是因为地气温暖,全凭自己有耐寒本性。本可以献给贵客嘉宾,无奈阻隔着崇山峻岭。命运决定了这种遭遇,循环的道理难以追寻。世人只是说栽植桃李,难道丹橘就不能遮阴?
评点:
唐开元末年,玄宗沉迷声色,荒废朝政,贬黜张九龄,宠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与只会溜须拍马的`牛仙客。牛、李结成党羽,专揽朝政,排除异己,致使朝政愈加腐败。张九龄对此甚为不满,便以比兴手法,托物寓意,写下感情朴素真挚的《感遇十二首》
这里的第一首即《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一首,是一首哲理诗,是诗人被贬为荆州长史后所写。
诗一开头,用工整的偶句,突现了兰草、桂花这两种植物的高洁性情。由‘葳蕤’二字,可见兰草逢春萌发的勃勃生机;由‘皎洁’二字,可见桂花遇秋吐蕊的湛湛风华。接下来,‘欣欣此生意’一句总起来说,兰、桂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自尔为佳节’又分开来说,一个‘自’字,除指出兰、桂均能应时节而绽放外,还表明了它们虽繁盛却不谄媚、不求人知的高尚品质,对下文的‘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进行了铺垫。
诗的前面四句只写兰桂而未写人,第五句,诗人则用‘谁知’陡然一转,自然地引出了深居山林的美人,他就是那些兰心桂质的隐逸之士。美人因嗅到兰、桂的芬芳,对兰、桂产生了倾慕之情。诗由写人到不写人,是一个急转,诗情也为之一荡。
结尾两句,诗人又用‘何求’二字将笔锋一转。山中美人既然爱兰、桂的芬芳,那么,兰、桂如有心,应该十分愿意被美人折取赏玩。但诗人却没有这样写下去,而是另辟新意:兰草迎春而绽放,桂花逢秋而吐蕊,这是兰、桂的本性,而不是为了获得美人的攀折赏玩。可以明显地看出,诗人以兰、桂‘不求美人折’来譬喻贤德君子的洁身自爱:君子修身养性,只不过是他品性使然,而不是借此来获得外界的赞誉提拔。整首诗的主旨,至此才道出。
整首诗结构紧密、语尽意深,托物寓意,寓理于咏,令读者丝毫感觉不到说教的突兀。
《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二首也依然是托物言志,借歌颂丹橘表达诗人遭受排挤的愤懑心情和坚贞不屈的节操。看到本诗,人们很容易想起屈原的《橘颂》。本诗开篇便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言志之意非常明显。在南国,深秋时多数树木的叶片都会枯黄凋零,更别说能经受寒冬的摧残。可是,丹橘却能‘经冬犹绿林’。句中一个‘犹’字,饱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情。那么,丹橘经冬犹绿,到底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是本性使然呢?若是地理优势造成,也就不值得赞叹了。因此诗人先用反问句‘岂伊地气暖’一‘纵’,有用肯定句‘自有岁寒心’-‘收’,令诗情跌宕起伏,独具韵味。在古代诗文中,‘岁寒心’多指松柏。诗人在此赞颂丹橘与松柏一样具有忍受严寒的节操,是别有一番深意。
《橘柚垂华实》是汉代《古诗》中的一篇,其中一句‘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以桔柚的遭遇抒发了诗人不被世用的愤慨。而本诗中的‘可以荐嘉客’,就是‘冀见食’之意。丹橘经冬而不凋,不因严寒而改变节操,已经是很值得赞美;它结出丰硕的果实,只想贡献给他人,更可见它的品德高尚。按理说,如此优良的树木,果实是应当向嘉宾推荐的,无奈却被重山深水无情地阻隔了!一句‘奈何阻重深’,使人仿佛听到了诗人无奈的叹息声。
而‘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两句,明确吐露了诗人托物言志之意:无论是丹橘还是人,其遭遇好坏与命运相关。而命运好坏的缘由则像循环往复的自然之理那样,无法探究。这两句诗委婉幽深,饱含着诗人复杂的感情。
在末尾,诗人用反问语气结束全诗:世人只说栽种桃李,莫非橘树就无法遮阴、没有功用吗?在诗的前半部分,诗人已写明橘树绿茵耐寒,果实甘美,但它的命运却又如此多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有这样一个寓言: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经亲自培养了一批人才,然而当他有危难的时候,这批人才却都不帮他。因此阳虎慨叹道“虎不善树人。’赵简主说“树桔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只栽种桃李而不栽种桔柚,此类‘君子’,总不能算作‘慎所树’吧!
本诗不是雕琢却浑然天成,两个反问句,更使诗情跌宕起伏。但诗的语气始终是温和敦厚的。无论是愤慨,还是忧伤,都是羚羊挂角,不着星际,使全诗意境超然。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子厚集》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汉族。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公元805年(永贞元年)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公元819年11月28日(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卒于柳州任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 《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第2篇:感遇二首张九龄其一赏析
感遇二首张九龄其一赏析
此诗当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秋,王叔文遇害之后。感遇二首张九龄其一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的介绍。
文章摘要: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赏析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沈熙乾)
烧火叫!我要找的是那个只对我好的人。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思念,是心底一种说不出的痛...... 。瞭望群峦矮,魅松舞;红尘一梦醉千年,寂寞一世歌相伴。望着路边成荫的树木花草,屋前嬉戏的垂髻孩童,塘里划过的白羽鹅鸭。后者只是也只能是一个梦,一种奢望!天空晴朗了,日子在眼前蹒跚踱步,过去的会成为历史,现在的正按照约定的旋律行进,将来的凄迷如风中的雨,唯一让我久久不敢忘却的,是房间里音符化身的精灵,它将陪伴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段路程,他们将卸下我的疲惫,陪同如我一般安静的文字,笑看世间风雨。
作者介绍
作者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子厚集》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汉族。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公元805年(永贞元年)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公元819年11月28日(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卒于柳州任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 《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第3篇:张九龄《感遇二首》赏析四篇
张九龄《感遇二首》赏析四篇
《感遇二首》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张九龄《感遇二首》赏析四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张九龄《感遇二首》赏析
【年代】:唐
【作者】: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其一)【内容】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赏析】: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
第4篇:张九龄感遇二首
张九龄感遇二首
开学了,我们学习一下张九龄的诗吧。张九龄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下面是张九龄的感遇两首诗,欢迎阅读,想要了解更多古诗资讯,请关注应届毕业生文学网。
感遇(其二)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赏析】
这是一种修行境界在打坐中感受到(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淡泊明智(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宁静致远(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这种心如虚空唯一至精的感受谁能知道呢(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对自己还没有达道的功夫的谦虚还是经常有一点心乱(飞沈理自隔)想更上一个境界一念不生是谓诚(何所慰吾诚?)
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第5篇: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的两句诗可谓是他性格高洁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翻译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注释
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简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
第6篇:张九龄《感遇十二首》诗歌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诗歌赏析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这两句是说,奸佞小人在君王周围,致使朝政日衰;自己老年去朝,忧思难消。设喻巧妙,委婉含蓄,曲折寓情。
出自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十
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注
①白云:喻奸佞小人。
②南山:喻朝廷。
③日暮:喻自己年老体衰。
“汉上”二句:用《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游女,在外游玩的姑娘。思:句尾助词,无实义。
“欲寄”句:是说想托飞鸟将信捎去。古人认为雁可传书。
“冥冥”二句:冥冥,天空。耿耿,不安。徒空。缄,默。这是说仰望天空,不见飞鸟,只好不安地默忆那位游女而已。
“紫兰”四句:秀,开花。蹊,小路。空蹊:犹空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