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西行漫记》初一读后感
《西行漫记》初一读后感
书橱里,有一本已经泛黄的书――《西行漫记》。现在正是南京解放60周年,爸爸就把它推荐给我看,希望我能明白当年在艰苦环境下一些烈士的精神。而我刚看了一点,就一下子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完后,细细咀嚼,不由的感叹起来。
这本书是美国作家斯诺写的,介绍了红军长征的故事。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怕牺牲,顽强拼搏,体现了大无畏的精神。其中《红小鬼》这一章中说的是有一些孩子才十岁就当上了红军,其后一生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会有一个少年先锋队的模范连,他们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十几岁的少年。
我们现在也跟他们差不多的年纪,可我们现在的生活无忧无虑,生活条件也很优越。就拿吃的来说吧!在那时,吃的东西很少,经常用树皮和树根来充饥,而现在呢?不管在家还是在饭店,吃不掉就扔,真是浪费啊!在那时红米饭、南瓜汤就是美食了,想吃一个苹果都是奢望。
在那时,因为革命的信念,每个人做什么事都尽全力去做,没有一点松懈。而现在我们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做事都会漫不经心,马马虎虎。有时正是这一点点的马虎,就会出现失误,事情就会做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缺少了当年红军的奋斗精神。想想在那时的那些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承受了和大人一样的责任,经受了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苦难,很多甚至为了革命献出了自己年幼、宝贵的生命。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不正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吗?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这就是《西行漫记》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和教育。
第2篇:《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读后感
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
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
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对于不了解红区的人来说,普通人在红区的生活状态,更能真实反映红区的状况,也更为可信。同时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生存状况的描绘,作者在开篇提出的问题也
一一得到了解答。对斯诺而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题,只是西方记者惯用的新闻表现手法。但他笔下普通人的群像和生活状态,却在无意之中为后来的史
学家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社会史学的视角。
在斯诺笔下的那些小人物,看似不加拣析全部写出,但从他们的身上,却反映
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思想、道德趋向的光芒。这些人可能彼此互
不熟识,只是凭借当时共同的社会舞台才得以彼此联系。但通过对他们群体经验的描述,却可以清晰展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如何由显入微地悄然推
动着历史前进的脚步。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他们的思想,也籍由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了更加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它的意义,在于和政治史、经济史、军事
史相互渗透、相互参照,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的视角。
与同时期其他的同类作品比较,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打破国民党新闻
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革命真相的书。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
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正
是这种唯一性和特殊性,使得《西行漫记》的成功在必然性之外,还蒙上了一层
偶然性的神秘色彩。
红色记忆被时下红的发烫的红色影视剧唤醒。好久就想一睹传说的红色记录作
品《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真容。百忙之中终于还是怀着崇敬而疑
惑的心境捧起了它——捡起往日的红色记忆。
第3篇:《西行漫记》读后感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专业:物流管理班级:物流10-1任课教师:赵芳姓名:叶伟强学号:10054030154成绩:
《西行漫记》读后感
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
对于不了解红区的人来说,普通人在红区的生活状态,更能真实反映红区的状况,也更为可信。同时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生存状况的描绘,作者在开篇提出的问题也一一得到了解答。对斯诺而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主题,只是西方记者惯用的新闻表现手法。但他笔下普通人的群像和生活状态,却在无意之中为后来的史学家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社会史学的视角。
第4篇:西行漫记读后感
经管院 会计学
李逸楠
150502213
***
红色西行
---读《西行漫记》有感
首先,来说一下我为什么选择了这本书吧。其实在很早以前我就已经在历史课本上听说过《西行漫记》这本书,但是高中学理之后就几乎没有接触过历史典籍。可是在近期老师推荐阅读的几本书中我又看到了它,所以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著作,为此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并且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读书先读人。”
不同于其他的红色经典,这本文笔优美且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的作者是一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斯诺是一个正直的美国人,爱好和平,主持正义,并且十分关注中国人的命运,热情支持和保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他在来到中国之前,对毛泽东和红军的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对逝去的历史的一无
第5篇:读后感西行漫记
读《西行漫记》有感
《西行漫记》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朋友介绍的,说写的挺不错的。但可能是工作忙的关系,一直没有在意,没去看过。这次活动,突然想起朋友介绍的这本书,就特地买了读了一遍,看完之后,果然此书写的不错。
读这本书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人民对共产党的喜爱,体会到了曾经在课本上看了无数遍却一直无法深刻理解的为什么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为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西行漫记》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苏区无疑是当时全国人民最能幸福生活的地方,当然这个人民指的是农民,而不是压迫者。压迫的取消,陋习弊端的消除,遥遥领先全国的识字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难理解红军为什么能得民心。因为他们不抢劫、不胡乱杀人,他们
第6篇: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作品。全书共十二篇,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每篇看来皆有感悟,以下是我读此书的过程和一些感受。
从一开始,这本书的序言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了,情不自禁的多看了两遍。这不是一部小说,不是一部散文,也不是一本“历史著作”,而是一本新闻报道的作品。它是作者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不畏艰难困境,根据采访所得的一本书。作者在序言中强调指出:“这本书绝对不能算做正式的或正流的文献。在这里我所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这些日。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作者用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如实地向全世界的人民报道了中国的红色革命。中国共产党员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使世界人
第7篇:《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读后感
很早就在历史课本上听说过《西行漫记》这本书,但是好几年过去了,对于它也只是仅仅停留在听说的阶段。近期利用这次活动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著作,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员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本文作者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我为读到这样的情景而无比兴奋,我想我的兴奋丝毫不会亚于写这本书的新闻记者斯诺,他对毛泽东以及红军的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对逝去的历史一无所知一样,我们已经厌烦那些重复播放、没有任何
第8篇: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读后感
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
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内容如小说般精彩,而且是活生生的事实。用斯诺自己的话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