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玛丽读后感
玛丽读后感
这本书讲了一个惊人的故事。这个主人公是一个小女孩,在路上遇到朋友一起去丛林冒险。朋友有梦想要实现,而小女孩要找回家的路,他们在一起冒险非常的幸福,以为有大家互相帮助。
开头写这个小女孩,被送到舅舅的画眉庄园,刚开始这个小女孩玛丽一点都不喜欢这里反而很讨厌这里,她从没来过这、也没听过妈妈说过舅舅的事情,所以玛丽对着很陌生,晚上玛丽经常听到一个小男孩的哭声。一天玛丽终于忍不住内心的好奇,便沿着哭声找去。原来是舅舅的.儿子——克林,克林很自卑,他总觉得自己是个怪人——因为“自己”是个驼背,每天都在床上或在轮椅上,玛丽帮助克林找回了信心,经过一段时间克林把有信心的自己找了回来。克林长大后成为了画眉庄园的继承人。
我了解到,主人公玛丽从小是个任性娇身冠养的小孩,后来玛丽乐观向上,喜欢乐于助人,这样的转变使我非常震惊。
第2篇:玛丽和马克思 读后感
《玛丽和马克思》读后感1340308205蔡祎灏
毫无疑问,《玛丽和马克思》这部电影,是我看过最有感触的一部动画。我觉得每个人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应该由一部标签式的电影,时隔数年翻出看的时候是滑稽可笑的,但那的确是当时的的状态,等哪天想追忆过去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让电影里的演员上演自己的回忆。人生就好像一个放碟的包,有些好看,有些难看,有些价值不菲,有些可能就是几张塑料,这是天生所有的,改变不了的,但是里面的碟片是自己往里面放的,能放多少张,放什么样的电影,那就是取决于后天的获取和拥有了。然后贴上标签,列个目录,一次次的增添,最后就是完整的人生。《玛丽和马克思》应该是很多人都会收集的,因为每个人都曾孤独过。
马克思最后说:“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电影的开始以火车轨道般平行线的方式介绍了两个人的概况,色调一明一暗,故事便顺着这两抹色彩发展开来。两个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两个人,一个生活在美国一个生活在墨尔本,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了通信,他们很相似,鲜有笑容,在旁人眼里他们古怪难以接触,马克思患有精神病终日与虚构的朋友和金鱼做朋友,玛丽因额头的胎记而生性自卑。跨越了地域局限在虚拟世界的相遇让他们找到了最了解自己的人,他们不停的通过信件倾诉着自己对于社会、爱情、友情、性和精神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并不断的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喜好和经历,诉说着自己平时无法说出口的一切并且互相安慰,一段真挚的友谊就这样的升温,等对方的信成了两人生活中最值得期待的事情,信一封接着一封,在倾斜寒冷的世界里两个人“拥抱”在了一起,成为了彼此世界里最忠诚的依靠。
玛丽可以问很多的问题,因为这个人是无防备的,他们没见过,除了几个字,甚至都不知道照片是不是真的,我们只是遥远的地方的陌生人,你再远的望远镜也看不到我南半球的孤单,只是我希望你知道我的孤单是什么样子,也希望你知道那种孤单的滋味,因为你也曾感受过,所以当我说起,你就能够分担,我也就真的可以倾诉了。
年幼的玛丽暗恋邻居,渴望爱情,但却一次次被爱所伤,她对马克思说“我知道爱情让我痛苦不堪所有我不想尝试了,我想爱情并不是为我而准备的”,她的一生充满了变故,她失去了父母,失去了爱人,最后险些连马克思这个朋友都失去了。但最后马克思还是原谅了他,因为马克思坚信他没有选错这个朋友,他也只有这么一个朋友,而就在玛丽几乎对生活绝望的时刻,也正是这个老朋友的原谅,让她重新站了起来,原来这时光匆匆流逝的20年,两个人的友谊早已被打磨的坚不可摧,这甚至胜过了玛丽所拥有的爱情甚至亲情。
影片最后的镜头是整部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多年后玛丽终于鼓足了勇气去找马克思,可进屋才发现马克思已经安详的坐在沙发上离开了这喧嚣的尘世。马
克思的身上,正是用来辨识表情的小册子,看来他已经做好迎接这位老朋友的准备了。马克思在房间的屋顶上贴满了来自玛丽这么多年以来的信件,他们工整并且完好无损的晾在那里,一目了然,就像时间从面前静静走过一般,而那架古老的打字机也永远的成为了他们友谊的象征,坐落在窗口的阳光下。此时玛丽看着这一切,泪流满面。我想在两个人惺惺相惜的交流心事过程中,他们早已明白什么是爱,并且实践的比一般人更加深刻,更铭心,更加难以忘怀。
我们一生都在探讨友情的价值,有些人说友情是永恒不变的,有些人说友情是一击就破的,还有人说......爱情友情亲情总是作为选择题出现在我们面前,不同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其实在相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句话是说“你是怎样的,你的世界就是怎样的”,你必须自己先做到完全的能敞开心扉,才能换取到别人的信任和认同,这也许有些冒险,但这也是这场生活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就像这场电影里,玛丽根本不知道信的另一头是什么人,却把最真实的自己交了出来,于是,她得到了对方等同的对待,得到了真正的友谊。我们交朋友不是贪图一时享乐,也不是为了博取利益,更不必去追求所谓的“平等”,我们需要的是最内心的交流和沟通,我们需要的朋友不是每天陪你吃喝玩乐却在你失去一切时弃你而不顾的人,而是能在你被砍的时候为你挡刀、在你犯错的时候给你一巴掌、在你最迷茫的时候陪你走过一条长街,不说话却能完全明瞭你内心所想的人。
友情,这个词写起来很简单,但是它却很难。
第3篇:《玛丽和马克思》读后感
当玛丽背着孩子到达纽约,看到她诚挚的长辈和最好的朋友——马克思,看到挂在他脖子上的表情画本,看到天花板上被熨烫整齐的这些年来他们传递的书信,她笑了,她终于见到了那位在她生命最绝望的时刻给她力量让她重新站起来的“老头儿”,她终于懂得了做自己才是幸福源泉的生命真谛。
影片的结局也许不算完美——玛丽失去心爱的丈夫,马克思走了,但“你我的人行道已相交在了一起”,他们已经懂得人生的意义,他们不是孤独卑微的,这份坚不可摧的友谊已使他们找到他们曾经一度可望而不可即的幸福,而且定将鼓舞着长大的玛丽和她的孩子勇敢快乐的走下去。
家住墨尔本的玛丽八岁大时,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父母亲整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一个反映心情变化的戒指和一只从外面捡回来的小公鸡的她更加渴望温情与爱情。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这两条长短相差十万八千
第4篇:《悼念玛丽·居里》读后感
面对这样一篇对居里夫人的悼词,我不禁思忖:居里夫人是知识分子,是震惊世界的科学家,可作者为什么不详谈她的丰功伟绩,偏要赞叹她的道德品质呢?通读全文,我发现作者无不是在夸耀、赞赏居里夫人的谦虚,坚强、热忱等美德,只字不提她的才智,难道知识分子的品格比才智更重要吗?应该是吧。人皆需要优秀的品格,更何况是有知识的人,他们必须执着,才不会被困难打倒,他们必须坚强,才能够坦然面对得失,他们必须谦虚,才能够给自己更多成功的机会。
伟大的人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与才智有关,更与品格有关,比如说居里夫人,她博学,她亦有诸多美德,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而我们呢,向着知识分子的目标前进的学生,有时用作弊考取假假才智的方法,简直有些得不偿失,我希望自己居里夫人一亲,永远把品格放在第一位,成绩置于第二位。
第5篇:《玛丽的新生活》读后感
《玛丽的新生活》读后感((共19篇))由网友 “Xiao晴”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玛丽的新生活》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玛丽的新生活》读后感
《玛丽的新生活》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玛丽的新生活》这本书。
玛丽是一个12岁的女孩,她的父母在她刚十二岁的时候离婚,并且都各自找到了新的另一半,从此她的世界崩塌了。她要用自己的双手重建自己的世界,而不是接受大家的欺骗与背叛。所以她准备上寄宿学校,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梦想、思考、愤怒的力量是伟大的。我很欣赏书中的主人公玛丽,因为她是那么的坚强、勇敢、有主见。但同时又为她感到惋惜,她是多么好的一个女孩,但却要一个人忍受父母离异的痛苦。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她,我不会像她这么勇敢,不会
第6篇:玛丽女王读后感范文
玛丽女王读后感范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玛丽女王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玛丽女王读后感 篇1
《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苏格兰玛丽女王》讲述1561年,苏格兰还是个未开化的国家。当年轻的苏格兰女王从法国回到苏格兰时,起初,他的人民非常高兴见到她。她的丈夫――法国国王死了,现在,她需要一个新的丈夫。可是玛丽,这位苏格兰女王是个一主教徒,而当时大多数的苏格兰人都是新教徒。当时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也是位新教徒。
在那个时代,人们都错觉于为他们自己的。教会而战,并不惜献出生命。年轻的玛丽女王该嫁给谁呢?谁是她的朋友,谁是她的敌人?玛丽既美丽又聪明,她热爱生活,
第7篇:《玛丽的父亲》读后感
《玛丽的父亲》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玛丽的父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玛丽的父亲在一场霍乱中丧生,她被从印度送回英国约克郡的密素斯庄园,和性情古怪的姨夫一起生活。于是,从小被父母疏远,一直放任自流、任性而自私的小玛丽,在神秘、古怪、阴沉的大房子里被无助包围了。多亏知更鸟引路,玛丽闯入了一个禁闭已久的花园。当被痛苦、绝望折磨的姨夫听从早已经去世的妻子的神秘召唤,重回花园时,他也找到了开启从前的钥匙。
我印象最深的句子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她醒来时心烦,当看见没人站在她床边。
我有过这样的遭遇,一天早上,我一醒来,一到客厅,一个人的'踪影没有,我心里很害怕,后来才知道父母出去开会了。
第8篇:《悼念玛丽居里》读后感
《悼念玛丽居里》读后感
(一)
居里夫人一生获得了如此之多的成就,但她却视名利如粪土,将奖金全部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 ,并把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在当今社会中是非常缺少的,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在所有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居里夫人的一生都投入到了对放射性的研究中去,据说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这可以看出居里夫人那远大执着的追求。
玛丽·居里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是常人所无法比拟的,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在学习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但是我经常会灰心丧气,半途而废,一遇到困难就会退缩,而不是去想办法克服、解决它,因此使错题、难题越积越多,把一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