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16 08:26:4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读后感:

这首诗是苏轼描写西湖美景的佳作.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当时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这在常人眼里,定会抱怨天气的变化无常,败坏了自己的好兴致.而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读诗人的这首诗,我认为不应当只从写景的层面上来理解,更应该从诗人的内心去探究.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一切变故,处处表现出一种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它其实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在 这首诗里,作者已把自然现象上升为哲理,把人生的感受转化为理性的思考:不管是“晴”也好,“雨”也好,事物总有美好的一面,重要的是你自己以何种心态去看待罢了!

第2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 1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晴方好,雨亦奇。”便是苏轼给这西湖的一大评价,与友人在船舱中。把酒言欢,共享晴天里的西湖,金光粼粼的波面荡着点点涟漪,衬着远处的垂柳,云雾朦胧的小山刹是好看。不过比起晴天的西湖,我更喜欢的雨中的西湖。

这“奇”便奇在雨中。毛毛细雨淅淅沥沥,点点滴滴,如西子的薄纱般,笼住了整个西湖。湖面上织起一道雨帘,似乎腾着水汽。从高高的六和塔的塔檐上,到矮矮的雨珠,无声的往下低落,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湖面微微颤抖着。湖中青青的圆圆的荷叶仰望天空荷叶上还缀满了泛着白光的水珠。仔细凝望着它们,便能隐约瞧出荷叶边亭亭玉立的荷花的影子。荷花的几花瓣;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想着蓝色的苍穹。娇艳的荷花在美丽的湖面上,接受着雨水的洗礼。在烟雨中,清高的荷花也倾倒了。

桥上撑着油纸伞的人也放慢了脚步,为这雨中的西湖迷醉。沿着白提,牛毛般细雨扑面而来,在空中不断飞舞,还带着荷花的淡淡清香。放眼望去,天地茫茫,觉得自己也融化在这烟雨蒙蒙中。这醉人的雨,更是的西湖让人沉迷。轻柔的又不像是雨了,倒像是一律白色朦胧的烟雾。弥漫在天地间,笼盖住了花花草草。几处时浓时淡的.绿波,变得更加微妙了。好像总想叫人揭示它去寻找仙境。湖面,霓虹灯亮着,送来一丝一丝的淡红,淡蓝幽黄的颜色,有位西湖平添了几分心意,蒙蒙细雨中的西湖,不正是那淡妆浓抹的西子吗?

雨渐渐停了下来,隐隐绰绰的群山在雨后像一群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含情脉脉,蹉眸不语,似朵朵出水芙蓉。西湖也平静下来杨柳也停止的曼舞,荷花也静了,满山的花草,满湖的荷叶都缀上了亮闪闪的水珠,满目晶莹。这雨后的西湖美得让人不肯挪动脚步,空气中泛着甜润的味道,湖面上的一层薄雾,是这西湖分外妖娆,夕阳在湖面撒下一片斑驳。湖面,垂柳,交相辉映,如梦一般。若让苏轼见到了这副美景,不知道还会不会将这西湖比作西子。

晴方好,雨更奇,浓妆淡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 2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墨总相宜。”这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观赏西湖之后,对西湖精彩的描述,他把西湖比作一位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 初读这篇诗歌西湖的影像是模糊的。在春节期间,爸爸妈妈带我回浙江,趁机游览西湖,对诗中景色描写有深刻体会。

早春时节,西湖如梦初醒,妩媚迷人;湖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岸边柳树的枝条向下垂着,就像一条条线挂在树上。那嫩黄色的.小叶片,就像在线上系的花瓣儿。在公园的码头乘船游览,置身于这湖光山色之中,禁不住让我陶醉,我难以用语言描述迷人的景色,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这美丽的西湖。希望大家有机会一定到西湖旅游。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 3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 4

想必大家都知道这首古诗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今天我就讲讲这首古诗吧!这首诗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作品。一次,苏轼乘着船在西湖中饮酒,恰逢天晴后又下雨,景色十分迷人,乘兴而作此诗。

第一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第二句描写雨天西湖的山色。这水光山色,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奇妙。“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两句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把西湖写活了,突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是因为西施无论是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而西湖,不管是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十分形象的,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其实西湖不仅“晴方好”“雨亦奇”,她的一年四季也是风景各异,漂亮动人。

春回大地,走在西湖百花齐放的白堤、苏堤上远望着湖面,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轻舟荡漾,三潭映月如宝石般嵌在湖面。柳丝时而轻拂你的脸颊,时而轻轻擦过头上、肩上,再配上稍微的摇撸声和远处动听的'琴声,多么让人沉醉啊!

夏季,西湖的湖面上,荷叶、荷花挨挨挤挤。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雪白如玉的荷花,娴静、素洁,真是“出淤泥而不染”。荷叶托着那些晶莹如玛瑙般的露珠,又守护着婷婷玉立的荷花和胖胖的花骨朵,简直是一幅大画家的画卷也无法比拟的自然风景画。

秋季的西湖,是一派成熟的景色。岸边十里飘香的桂花呀,真让人流连忘返;湖面上,荷叶像害羞的小姑娘,都低下了脑袋,躲藏了起来,她们在提醒和等待着人们去采摘那根下的莲藕呢,这时候,人们划着轻快的小船,哼着悠闲的小曲,轻轻地采下莲藕。那一只只莲藕呀,白白胖胖的,像一个个一丝不挂的小胖娃娃,让人爱不释手。你要是从筐子里随便拣上一只,洗洗干净咬上一口,脆生生的,那味儿一直能甜到你心里。

西湖的冬天也不例外,虽然花儿都谢了,但湖水还是清亮见底,盛开的梅花更是漂亮无比;雪天,银装素裹,湖边的孩子们在欢乐地玩耍,欢笑声、雪飞声,融合在一起,谱出一曲美妙的交响曲。

生在杭州的我不禁感叹:西湖真美好啊,我们的家园真美好啊!我愿大家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细心呵护我们的西湖。愿诗中的美景常在,愿我们的西湖更加婀娜多姿,愿我们的家乡永远漂亮动人!

第3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

 引导语:《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墨总相宜。”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供大家欣赏,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文学网(http://www.ruiwen.com/wenxue)。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感一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是因为西施无论是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而西湖,不管是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十分形象的,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其实西湖不仅“晴方好”“雨亦奇”,她的一年四季也是风景各异,美丽动人。

春回大地,走在西湖百花齐放的白堤、苏堤上眺望着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能有感 情地朗 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 思,体验诗人的感 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 情。

3、了解苏轼以及其他描写风景的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教学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课前背诵,激发兴趣

老师: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你们一定会背不少古诗吧,你愿意背诗给大家听吗?

学生:我会背《忆江南》

老师:听你背诗我好像看到如血的朝阳在海面冉冉升起,半江瑟瑟半江红。

学生:我会背《望庐山瀑布》

老师:我好像看到了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

(展示课外积累,又已知的知识引导新课新课,一则在检测学生背诗情况,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一则想让孩子们温故而知新。)

二、检查引导新课,了解学情

老师:你会背描写西湖的诗吗?

学生:我会背《饮湖上初晴后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篇课文 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公元 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写的。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起初阳光明媚,阳光照射到湖面,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动,非常美丽。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在 雨幕笼罩下,西湖雨雾迷茫,山色朦胧,也别有一番情调。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 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像,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教学重点 :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赏美景,揭诗题。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秀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出示课件,播放“西湖十景”;教师旁白简介,引导欣赏。)

2、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西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预设: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一般„„)

3、过渡揭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2.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3.能运用想像联系诗文感受诗中美景。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背诵诗句。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西湖风光短片,古琴音乐。

2.学生课前收集写西湖的诗,苏轼及西子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西湖风光短片。

2.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就是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多少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写下不朽的诗篇。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苏轼一起来感受西湖的美。

3.学生交流作者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诗的写作背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杭州任官,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4.师板书揭题,生齐读课题。

5.学生结合插图解题。(苏轼在西湖上饮酒看到西湖先晴后又下

雨的奇异美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翻译: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鉴赏: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