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途径论文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途径论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以及江苏大学生等11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南京省11所高校师生、领导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来了解南京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为了确保研究结果具有可信度,利用电话访谈的方式从高校体育部负责人处获取“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涉及到的资源配置情况,最后利用EXCEL和SPSS13.0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设置情况
教育部为了确保各大高校可以更好的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要求高校要通过成立领导小组的方式来作为硬性条件,同时也要作为教育部门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状况进行评价的关键指标,通过表1锁门可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11所高校中,仅南京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以及中国药科大学等7所高校设置了领导小组,占54.5%.另外45.5%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与发展进行指导,就总体形势来说南京省各高校予以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足够重视.
2.2高校体育师资力量情况
根据表2数据可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11所高校中共有76名教师的工作年限在5年以内,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15.2%,近164名教师的任教年限达到了11~15年,仅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32.8%,13名教师的任教年限达到了21年以上,仅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2.6%.这组数据可以充分说明南京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这一特征,对南京省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带来了很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然而,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近50%的体育教师的工作年限都没有达到10年,并且这一部分教师的体育教育经验、专业水平方面良莠不齐,会对南京省高校全面施行“阳光体育运动”产生过大的影响和限制.
2.3学生参与状况
南京省高校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中以三大球、自行车以及慢跑等有氧运动作为主要运动项目,并且在接受调查的1000名大学生中有784人参与了有氧运动项目,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78.4%.另外有少数高校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开展了无氧运动项目,例如,短跑、跳高以及拔河等,占本次调查综述的21.6%.南京省高校大学生喜爱参与健美操、跆拳道以及自行车等有氧运动,主要是这些体育运动具有良好的娱乐性,大学生在运动健身过程中可以享受到快乐,部分高校开展的无氧运动具有运动强度大、耐力要求高等特点,并且学生在开展这类体育运动时容易产生乏味的心理状况,尤其是一些身体健康水平较差的学生不会选择无氧体育运动项目,所以当前南京省各高校在贯彻教育部门精神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依旧存在大学生选择比例不均、甚至是失调等问题.
2.4学生参与动机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动机主要来源于人的精神、物质需求,而行为是满足人需求的重要过程,人的欲望驱动其从事某些行为,以便于其可以获取物质满足或者精神满足.南京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大学生外在的操作程序和步骤是由内隐思维驱动的,而且体育运动自身的需要引起大学生行为趋向,通过研究可以证明大学生是否对“阳光体育运动”感兴趣.从表4可以发现,接受调查的南京省1000名高校大学生中,468人次选择了增强体质是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动机,占本次调查研究总人次的24.2%,400人次选择了应付体育课考试作为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动机,占10.7%,同时还有258人次表示主要参与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师下达的体育学习任务,占本次调查总人次的13.3%.通过对这一结果的分析可以明确认识到,南京省高校大学生没有予以“阳光体育运动”内涵、作用足够的认识与了解,或者是将参与“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大学生受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学习任务,很多大学生都走入了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是体育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开展,因此,南京省各高校在发展中要深入认识到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没有准确认识、了解这一问题,已成为限制南京省各大高校进一步深入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问题之一.
2.5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形式
南京省各高校由于受到自身水平等级、师资力量、地理位置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等因素影响,使一部分高校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中采用了体育课或体育课外活动的形式,还有一部分高校为了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将其设置为俱乐部形式,另外一部分高校采用早操或课间操的组织形式,其中30%的大学生表示本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形式为体育课,22.3%大学生表示本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形式为早操或课间操,20.9%的大学生表示本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以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对这组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些高校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中,教师主导、教师监督以及教师教学管理是主要组织形式,大学生在该种环境下很难培养出积极主动参与的良好意识,还有一些高校定期举办校运动会、冬季阳光长跑以及体育节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
3南京省高校全面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途径探索
3.1高校领导予以“阳光体育运动”高度重视
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些高效的领导人员没有予以“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足够重视,或者是领导人员根本没有意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对提升学生健康水平的积极作用,因此,建议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或者是以硬性文件的方式来引导高校领导人予以该项工作足够重视,消除高校行政力量对“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产生的影响与限制.再者,建议高校领导者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身践行的原则,通过实际行动来引领大学生去认识、去了解、去重视“阳光体育运动”,并要在国家相关教育文件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标的将该项工作落实下去,确保高校全面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取得既定效果.
3.2完善高校大学生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建设
高校领导人员通过以身践行的姿态势必会在短期内引起本校大学生的参与热潮,高校能否利用这一机遇来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决定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能否取得更高的成果,避免大学生参与热情下降后失去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建议高校结合国内外体育教育先进成果来完善大学生体育成绩评价体系,例如,学校每学期对大学生进行一次体质达标测试,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期评优评先中.高效管理工作中要结合“阳光体育运动”实施要求来建立匹配的规章制度体系,结合高校专业特点、学生素质特点来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与评价体系,利用多种途径来消除大学生客观因素对其参与性和积极性的影响,使每一个大学生在受高等教育阶段都能积极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这也是高校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3.3教育部门要加大各大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现阶段南京省各高校除“211”高校外都面临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尤其是一些民办独立院校、高职院校等,学校很难拥有足够的经费来支持体育教学物质基础建设,无法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难以引发其兴趣,因此,建议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要针对这一问题来适当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力度,帮助高校建立现代化的体育场馆等基础体育设施.再者,高校在体育器材设施建设中要以《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作为主要依据,如果教育资金过于紧张则可以适当的采购一些低成本体育器材设施,避免体育教育资源的匮乏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最后,高校在面对教育资金短缺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加大学校体育设施社会服务供给力度,通过与省内外一些大型企业来达成合作协议,利用社会资本来建设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完善的体育教育设施.
3.4利用大众媒体动员全社会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现阶段社会各领域并没有深入认识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政府、高校以及全社会共同的义务,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体现在其需要支撑体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要通过大众媒体等众多平台来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和作用,使更多社会居民都能深入认识到高校开展该项活动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在社会上为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再者,充分利用大众媒体来加大“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帮助每一名学生家长都要认识到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彻底改变一些学生家长传统固化的思维模式,让家长可以更好的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
4结语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从多个角度探析了南京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状况,结合部分高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解决对策,推动南京省高校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可以达成党中央、国务院下达的教育目标.
第2篇: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需求探讨论文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需求探讨论文
摘要:目前,在高校大规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教育的情况下,高校的体育教学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问题,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师必须对自身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积极适应教学要求的形势下,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必须做出积极地调整和改革才能足够适应阳光体育运动需求。本文主要探讨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符合阳光体育教育运动需求、高校体育教学为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改变策略。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阳光体育;需求
有句名言“运动衰,民族衰。运动兴,民族兴。”由此可见对于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来说运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从德智体等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才能实现新的高校体育教学培养目标。在教育目标培养中,“体”一直以来作为核心培养目标而存在,健康的体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依赖和基础,只有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才能更好地完成各个学科的学习任务。阳光体育运动是新课改下体育改革推行的教育理念,通过改革能够彻底改变传统体育只重视理论教学的弊端,提高对学位生身心健康教育的重视。
1、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我国的高校教学长期处于传统教学模式束缚之下,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体育课程并不会被学校当作重点教学的学科。目前我国有部分高校已经取消了体育科目的毕业测评,取而代之的是其他科目的必修课程。这种教条式、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违背学生科学的学习规律,还会带给学生逆反心理,造成厌学情况降低了学习效率。
1.2不明确的教学目标。我国有一半以上的高校几乎不开展体育活动,少数学校即使开展了体育活动,其开展的形式也是十分单调,在高校中执行做早操的学校几乎少之又少。因此造成了高校从总体上缺少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导致采取了存在误区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遭到了削弱,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在这样的体育教学基础上,高校开展阳光体育教学不会十分顺利。
1.3较差的体育教学设施。高质量的体育教学必须具有完善的体育运动设施和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在进行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时必须提高学生的安全保障,只有保证了学生的运动安全才能实现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的价值和意义。影响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运动的因素有很多,如不良质量的、软硬程度不同的跑道路面会给学生体育运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甚至是身体伤害,因为软硬度不合时宜的跑道会给学生带来因摔倒等产生的二次伤害。另外很多高校因为经费紧张等问题导致在体育设备老化、松弛等情况下,没有及时更换还依然沿用不合格设备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这样便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身体伤害。
2、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符合阳光体育运动需求
2.1阳光体育运动概述。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可以针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相关改革,开展阳光体育首要工作便是认真了解阳光体育的含义,想要准确科学地了解阳光体育的含义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科学定位阳光体育运动的释义。所谓的阳光体育从根本上是指以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和号召为准,广泛动员以社会青年为主的社会各阶层群体,拓宽参与户外体育锻炼项目的范围,以促进全民身体素质为目的,在具体的健身过程中设立完整的全民建设计划和目标,在和谐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通过阳光提与运动的.倡导和开展促进全国人民保持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2)从阳光体育内部了解其含义。从内涵上理解阳光体育运动,本质上是从运动的内在实质角度出来理解的,阳光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国家高度提倡和策划的体育健身计划,也可以理解成活动的策划。全国以青年群体为主的各阶层社会人员和学生在此项活动计划的倡导下,掀起了全社会人们对生活健康方式的热烈追求,阳光体育运动已经变成人们现行生活方式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矛盾调节剂。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不仅提升了青年人对社会的宽容,也开阔了青年人群的心胸,提高了青年人群的朝气,随之而来的便是青年人处于集体活动中的各种矛盾被解除和消弭。此举对有效防治青年人群出现心理偏激能够起到重要作用。(3)明确阳光体育教学的活动阶段。在培训中做好高校体育教学和社会体育活动的双向对接工作,通过教学改革为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指导。
2.2高校为适应阳光体育运动教学而做出的改革要求。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已经将阳光体育运动作为指导思想之一,因此高校传统体育教学只有做出相应的改革才能符合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改革主要从2个方面入手。(1)从制度动员方面做好能力提升。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动员能力不够是目前高校共同的难题,因此在较低的学生参与度下,高校体育教学要想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一定的难度。而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首要任务便是积极提高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阳光户外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避免各高校出现形式主义,严重挫伤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必须建立新的有效动员制度,保证学生的体育活力有所提高。(2)要求高校储备较高水平的师资力量。目前高校已有的体育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水平低,上课只为了完成任务,对学生的锻炼事项漠不关心。只有少部分爱岗敬业教师积极要求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计划,能够坚守这项倡导的教师十分难能可贵。这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积极响应国家和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倡导,提倡学生走出户外,坚持通过户外运动实现体育锻炼的目的,但是由于高校体育教师的力量有限,只能通过班级活动等小规模范围内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项目活动,提供的相关信息等可靠性便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为了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高校必须提高师资力量储备。
3、高校体育教学为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
3.1从改革方向上适应阳光体育运动要求。阳光体育运动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学具有高度指导作用,因此从指导原则和思想上改革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是为了迎合阳光体育运动的指导要求。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运动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质”,但是在阳光体育运动的指导和号召下发现,传统的体育教学宗旨过于空泛并且可操作性较差。阳光体育运动拥有配套评价标准、户外活动和每天运动计划,因此阳光体育运动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倡导下,高校学生通过走出室内,用户外运动代替了室内对游戏的沉迷,从根本上提升了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2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性适应。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和开展下,高校传统体育教学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体育教学主张和理念的发展,必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做出实践性的增强和适应。(1)坚持多元化原则,采取统一领导措施,尽力做好教学组织的完备工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传统体育教学原有的教学组织体系,进行各种校园体育活动和运动会以及体育竞赛的举办,提升广大学生对投身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但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传统教学组织体系组织的活动应尽量避免教学活动的“作秀”和“官僚化”,这样会给广大学生带来严重的反感,从而阻碍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践和推广。另外,在大学校园有着一种特殊的组织便是各种类型的社团,学校管理方和高校体育教师组织应尽力联合校内各大社团,将很多有共同体育爱好和志同道合的学生组织起来,积极推广阳光体育运动实践活动,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武术社团和远足社团是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户外活动的强有力的合作伙伴。这部分社团的成员都具备积极参与户外运动的习惯和爱好,也有着较强的身体素质,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给与规范化管理指导意见,将这部分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积极提高高校体育教学对阳光体育运动教学需求的适应程度。(2)积极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水平。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从完善考评机制和改善整体培训机制2个方面入手:首先,做好科研考评和教学考评的不同点明确工作,科研和实践教学要做好考评分类,把阳光体育运动按比例纳入到高校教学考评体系综合评价指标内。其次,在高校体育教师培训中首要做好职业道德培训以及师风师德建设,具体可以采取与体育教学质量较高的高校进行互换交流和观访,在立足现实体育运动教学的基础之上,增强对体育前沿教学的研究,最终促进本校体育教学的健康、有序发展。
4、结语
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高校的体育教师应给与高度重视,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做好教学模式和措施的改革,从根本上落实阳光体育教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以不断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如何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探讨[J].运动,2016(5).
[2]宋丽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如何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需求探讨实践思考[J].才智,2017(11).
[3]赵禹.“阳光体育”背景下河北省普通高校篮球教学现状与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4]顾旭锋.苏南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实效性调查及监控体系的构建[D].苏州:苏州大学,2013.
第3篇: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探讨论文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探讨论文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我国各大高校展开了体育锻炼的热潮,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努力增强高校学生的体质。阳光体育运动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在高校中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是对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进行统筹安排,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本文对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展开构想,保证我国体育教学朝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概述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教学理念,其针对高校学生的体质现状形成独特的体育教学形式,促进当前的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增强自身体质,进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阳光体育运动不仅需要高校的积极响应,师生的密切配合,还需要国家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持。通过实践证明,阳光体育运动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高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