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国学常识读后感
国学常识读后感
国学常识读后感篇一
国学的天空是一部国人都应该看并且能看懂的书。
提到国学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们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
对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谓必修;出世者则与老庄相伴。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
儒道两家亦颇有渊源,孔子多次问礼于老聃。而在百家争鸣后,唯有儒道两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缘,大有说头。
两者既有对立,也有互补。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历史起过很大的作用。在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实施正是对道家之学的借鉴。而武帝时期,重用儒生也是国家要强盛的一种思想需要,正所谓不立不破。
对于中国的士人来说,儒家之学可立伟业,道家之学养天年。两家之学为中国读书之人提供了两条可以选择的路,此路不通还有一条,众人又何乐不为呢?
当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总是很宏伟的。在现实的打击下,理想破灭了,心灵需要慰藉。这就找到道家之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仍可存在发展。当然也和起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有关。
国学常识读后感篇二
读《国学常识》,学经典知识,对我个人来说,有不少收获和体会。一方面,从国学经典中获得了许多新知识,提高了自身素养,特别是书中的管理理念,可以学以致用,对于我做好车间管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确实有用;另一方面,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必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要学。《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通过不断交流、学习可以取长补短,可以使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长足提高。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作为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暴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踏实。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他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特别想感受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古汉语文学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经典拿出来细细品品,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我一直认为学习掌握一些我国的传统文化,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第2篇:《国学常识》读后感-读后感
《国学常识》读后感-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学常识》读后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曹伯韩该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经学、史地、诸子、佛学、理学、诗词曲赋等学术门类,评述其源流、派别及学术观点,要点完备,条理清晰,是民国以来影响较为深远的国学启蒙教材。《国学常识》读后感今天把这本书读完了,正如书名所说,是一些“常识”。遗憾的是,自己活了28年,竟对所谓国学从未有过完整认识。读完这本初版于1943年的中学生课外读物,有一种打通经脉的感觉。既然只是常识,看后仍不足以向外人言国学,有如跟着一位讲解员参观了一遍中国文化和学术的博物馆,出来后不过只剩一张导览图在手。不过,对于社会上各种借国学名谋利的现象,心里多了一些判别或嘲笑的底气。
朋友圈经常有人转发一些号称“清流”的朗读、背诵、领读讲解节目和电台,特地去看去听了一些,实在是有些恶心。看到书里讲“赋”时,作者有一句评论:“(汉赋)这种文学的`产生,是由于天下承平,君主想以文字来装饰太平,夸耀功德,并消遣闲暇,而用利禄奖励起来的。”于是会心一笑。
一路走来,不论是某大学,某学院,还是某出版社,某学园,都有太多我不认同的地方和人事,浮夸、功利、欺骗、狡诈、情怀、刻奇、快餐、盲从、附庸风雅……简单吐槽没有意思,我不想做愤青,也不能做怨妇。总有一天要举例细数之,效仿罗兰巴特《神话学》,揭穿各种意识形态真面目。
不能说太多,怕误伤。我的基本原则是,不牵扯个人,只说制度或一时风气。即便我看不惯的个人,也是大环境牺牲品。曾经同学同事大多是朋友圈里好友,说真话越来越不容易了。我这种直白冲动的性格总是在得罪人,又不服他人训诫,只能避之远之。(比如退守豆瓣)我厌恶表演,但自己有时也情不自禁表演作秀,所以也要先自我批判吧。
太平盛世,我们应该感恩戴德。趁现在还有书读,继续找寻自己的身份和认同。
第3篇:国学常识读后感作文
国学常识读后感作文
读《国学常识》,学经典知识,对我个人来说,有不少收获和体会。小编收集了国学常识读后感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国学常识读后感
收到《国学常识》一书也有一段时间了,由于放假外出,书评也就提交的有些晚了。
说实话,《国学常识》一书并没有看完,里面的东西太多,包含的知识太杂,可以说是中国的一本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书中讲到了很多典故,习俗的来源,每个里面都包含这中国上下五千年中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它包含了职官典制、法律文化、民生礼俗、衣食住行、体育娱乐、哲学宗教、语言文学、书画艺术、戏曲曲艺、建筑园林、中华医药等方面,可以说涵盖了生活中得方方面面,好多问题可以毫不费力的在其中找到答案。
但是,我想说的却是,这些文化,现在知道的人又有几个呢,有几个人会关注呢,社会是进步了,我们
第4篇:《国学常识》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国学常识》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学常识》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常识》读后感1
国学的天空是一部国人都应该看并且能看懂的书。提到国学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们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对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谓必修;出世者则与老庄相伴。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
第5篇:国学常识
国学常识:道家
其创立者为老子(李耳),代表人物为庄子(庄周)道家哲学思想的最高概括是道,德二字,认为世界万物都源于“道”,即“道生万物”:道是事物发展规律,即物得以生,谓之德,德者道之舍;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循坏的,“道”存在于自然界之外,之先。
国学人物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又有人称老聃。老子与道教其实并无关系,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也未创立宗教。他的著作是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后来道教奉他为始祖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他的《道德经》正符合道教宗旨;二是老子出生年代早;三是老子有许多神奇传说。国学语录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之
——《道德经》第四十章
释义:过度的贪爱虚名和地位,对财物的过度追求,其结果必然会耗费大量的精力,付出很大的代价。2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庄子
国学活动
1:真武
第6篇:国学常识
国学知识选择题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月亮
B、姻缘
2.王先生的QQ签名档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4.“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5.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6.《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7.“床前明月光”
第7篇:国学常识
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lǜ féi hóng shòu,指的是花已逐渐开败,而草木枝叶正盛的暮春景色。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词: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仰认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 拒,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词句?()A、岳飞
B、辛弃疾 解:B 出自南宋诗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的名句,诗人登上了哪座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A、黄山 B、泰山 解:
第8篇:国学常识(四)
国学常识
(四)【1】:“床前明月光”其中“床”指的是什么? 答:井上的围栏。【2】:“一片孤城万仞山”的“仞”指的是什么? 答: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3】: 古人婚礼举行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答:傍晚。【4】: 古代尊称对方妻子为什么? 答:令正。
【5】:“度量衡”的“衡”是什么方面的标准? 答: 重量 【6】: 古代大门前的石狮是怎样排列的? 答:左雄右雌。【7】: 墨子主张兼爱,其反对儒家学派的爱有差等。【8】: 算盘是否可以进行开平方运算?答:可以 【9】:“请君入瓮”请的是谁? 答:周兴。
【10】:“实事求是”出自哪部典籍? 答:《汉书》。【11】:我国古代座位最尊的是怎样的? 答:坐西面东。【12】:上古时期人们盛饭菜所使用的是什么器皿? 答:簋。【13】:“三书六礼”是古代的什么礼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