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我眼中的苏轼
我眼中的苏轼
内容摘要
作为宋代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苏轼这个具有鲜明个性的词人,他与家人、朋友、妻子、政敌之间的故事,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距离我很遥远的人物。
关键词
爱民; 爱家人;爱朋友;高风亮节; 一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二 苏轼的生活
(一)他与苏小妹
为了替小妹找到称心如意的郎君,苏家准备以文选婚。豪门公子方若虚对苏小妹的文采倾羡已久,闻讯后连忙上门应选。他的诗文苏小妹一看,觉得平淡无奇,便提笔在上面写了一副对联。联曰: 笔底才华少 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一见小妹写的联语,担心触怒了方府豪门,惹出是非,便悄悄地在小妹的上下联尾各添一字,把对联改成: 笔底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方公子读后欣喜若狂,急欲求见苏小妹。苏东坡知道小妹生性憨拙,担心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之。他借用小妹长相戏作的诗去诓骗方若虚,说:“我胞妹脸长,额突,其貌不扬,你若不信,有诗为证。”说着,念道: 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还未到腮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信以为真,也就不强求
(二)他与朋友
有一天,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三)他与妻子
他有三任妻子,第一任王弗16岁嫁给他,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虚心改正妻子对于自己待人接物不周之处的指正,王弗死后为了表达对妻子的爱种树30万于墓前。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第三任妻子王朝云,这个最能理解苏轼的女子,陪伴了处于困顿时期的苏轼,我个人认为他对王朝云的爱是特别的,像知己一样,朝云死后,苏轼没有,除年事已高外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是一种悼念。
(四)他与政敌
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狂炮猛轰。面对苏轼长期的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审。乌台诗案后王安石变法失败,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很难想象曾经权倾一时的丞相此前给他带来的困境有多少,但是面对这样这样一个绝佳的可以报复的机会,他确如此的高风亮节,这样的一个人,你能不敬仰,不爱吗? 三 我喜欢的苏轼
我一向喜欢他的词,特别是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哪里,像一个外国人理解不了中国诗词的意境一样,我又恰巧觉得我很能理解那种意境,以至于只能意会,我觉得很多中国诗词美在那种无法言表之上,是一种感觉。
其实诗词写得好的人很多,但是总有那么一两个是你觉得是和你有缘的,你会觉得他想表达的你懂,至于是真懂假懂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以为你懂,以至于你会不相信权威,你对他有自己的理解。
我承认我对很多人的喜欢是有局限的,但是我喜欢苏轼,并不只是局限于他的词,我喜欢苏轼的性格,喜欢他的真我。我觉得他有才华,但才华并不是他的亮点。并不是谁受到诽谤时,都有人挺身而出的,特别是那样一个有等级有专治的社会里,并不是谁都有荣幸被太后和皇帝都看好的。不向权威低头,在朝堂之上敢于表达真实的自己,不与别人同流合污,被贬谪了,既没有人生在世不称意,也没有明朝散发弄扁舟,永远积极着,懂得享受生活,不争不抢,在趋之若鹜的时代里不依附任何人,永远为百姓着想,勤政爱民,留下了今天的苏堤,造福百姓。
他幽默风趣,他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故事让我们捧腹,但是笑过之后,我们不仅能看出他的幽默,更能看出他对妹妹的关心,对朋友的真实,对妻子的责任和爱。
其实苏轼的故事很多很多,他的东坡肘子、东坡鱼让多少人垂涎,他留下的苏堤给了多少人安逸,他的品性值得多少人敬仰、学习。如果说他的词是时代赐予我们的财富,他本人更是上天对人民的眷顾。
参考文献
【1】《最时文》—苏东坡篇
【2】百度http://iask.sina.com.cn/
第2篇:我眼中的苏轼
我眼中的苏轼(精选6篇)由网友“草莓西瓜瓜”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我眼中的苏轼,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我眼中的苏轼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读《赤壁赋》,读到“叹吾生只须臾”两句,忍不住启唇轻诵。当时呈现在东坡面前的应是怎样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着千年贯穿古今的线索而来,在我面前停格,打动的是自古而来千万的文人墨客。在《后赤壁赋》中上下颉颃翻飞的?雁,不仅入了苏轼的梦,更是让我心头一悸。若不是苏东坡,北飞的雁儿又怎会名垂千古?苏轼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犷野豪放与荡气回肠,苏轼这千年前的男子并不会倾了我的心。你不会不知那悲怆凄痛的《江城子》。这深情的悼亡词,是东坡为亡妻王弗所作。那描绘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毛笔,写起旧人描眉的动作,竟如此深入骨髓。且看那“小轩窗,正梳妆”,那“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是无法离世的痛楚与哀愁。遒劲的风吹过荒山野岭,吹过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听到苏轼哽咽中念诵的词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苏轼的一生中,乌台诗案是他征途日渐消沉,文技每况愈上的转折点。黄州,一个凄凉的城,囚住了苏轼的形,却囚不住他的神。他自比孤鹏,在梧桐树枝头飞过,哀鸣,愤懑不平。“谁见幽人独往来”,东坡不忧亦不恼,甘做幽人,独来独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不攀高枝,不附权贵,气节让他不肯择木而栖。“缺月挂梳桐”他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明月松间照”时,他把酒临风。任长廊上的清风贯穿春秋,苏轼不觉苦闷,有词足矣。
苏轼,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有一往情深和高洁的气节。千年后的我懂得他,在他的笔锋间如痴如醉。哪怕今后阅文无数,苏东坡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是无可取代的,我坚定!
篇2:我眼中的苏轼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乃是千古流传的佳句,而苏轼也是被贬至此——杭州。然而他没有悲伤,没有愤愤不平,没有妄自菲薄。只应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
谁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谁说“杨柳岸,晓风残月”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谁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为李后主吟唱?
谁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为李后主吟唱?
豪放的苏轼,多情的苏轼,放达的苏轼,爱民的苏轼,我眼中的苏轼。
篇3: 我眼中的苏轼
我眼中的苏轼
古代的文人中,我最欣赏的一直是苏轼。苏轼,他多才多艺,才华横溢,深厚广博,诙谐幽默;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亲切热情,慷慨厚道;他清高孤傲,飘逸不群,又谦虚谨慎,率真自信;他热爱生命,关怀百姓,又享受生命,善待百姓。他就是这样一个真实充满人格魅力的人。
在众多的文学家中,有谁能像苏东坡一样诗、词、文、赋无一不会,无一不精?书法,丰腴遒润,名列宋四家之首。绘画,高洁空灵,尤精于墨竹写意。甚至在今天,当我们与朋友推杯换盏之际,也能从“东坡肘子”、“东坡肉”中感受到他的生活意趣。
苏轼最自由最真实的性格应该是展示在他的弟弟苏辙面前的。有时候常常觉得苏辙才像哥哥,沉稳成熟,包容着苏轼的纵情性格,孩童心性,还时不时地帮忙收拾苏轼闯祸留下的烂摊子。这般手足之情,又能举出几例呢?他们一同考试、做官,苏轼可以缺了任何一人,却不能离了苏辙。苏轼二十六岁时去凤翔当官,苏辙留在京城史官修书,这是两人人生中面临的第一次分离,苏辙把苏轼一直送到郑州。分别时,苏轼怅然而语:“今我何以慰寂寞?”苏轼在《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其一》中写道:“此外知心更谁是,梦魂相觅苦参差。”表达了对苏辙的思念之情。知兄莫若弟,苏轼看似和谁都能相处,但唯一的知己却是苏辙。
我想,最能体现苏轼豪放性情的`应该是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吧:
当时苏轼正为密州太守,时年四十,本是老成持重的不惑之年,不料在他那里没有严谨,只有随性。人生难能可贵的是年轻之心,时时能对周遭之事感到新鲜、激动,即使曾是莽撞不计后果,相信那些年华已逝的人们也会遥忆当年轻狂之事。东坡却不必遥忆,他本就是如此:度过岁月,心性却留下。词中提到“酒酣”,而我认为东坡的性格恰如醇酒,挥洒于世。
苏东坡平生的灾难无过于“乌台诗案”的迫害。他踉踉跄跄,伤痕累累,从京城逃到黄州。经历了一场从死到生的突围,也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反省。正是在黄州,这个穷苦的小镇,他开始自称“东坡居士”,开始走向成熟,走向更广阔的人生空间。
苏轼达生,源于他内心之纯,他的诗多有讽刺时弊之意,有人颇不以为然,友人也常劝慰他改变,文同给他寄诗道:“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然而苏轼一生没有易性。没人会乐意降官外迁,他的固执出于那种人之初的认定。他的直言,真可谓豪壮。有真性情者应当有洒脱之意,嫉恶如仇而宁死不屈。苏轼对官场的讥讽与他对常人的真诚的对比,正是他的善良的写照。在江西时,他常背着一药囊,遇到有病的人便给人写药方、发药。时人狂爱他书法,在他行游之地放上上好的纸,以求一书。东坡看到微微一笑,挥毫洒墨,随纸送人,直至等候众人皆雀跃而归。
东坡人生跌宕起伏,晚年更被远放。若是没有豁达的性子,只怕也要抑郁半生。他曾说,世上的事大多不能全美。好砚台会费笔,草书无章法,苦茶不美,美酒不辣。“万事无不然,可以付之大笑也。”
这就是我最眼中的,可亲又可爱的,豪放率真的苏轼。
篇4:我眼中的苏轼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不然他的文章怎样会如此受人喜爱?我眼中的苏东坡是一个大爱无疆的人,不然为什么他能够辅佐皇帝,也能够陪农民谈天说地?我眼中的苏东坡是一个成就巨大的人,不然他的作品怎样会流传海外?
苏东坡在东城会考时,主审官时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时被苏东坡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终评了第三。一向到发榜时,欧阳修才明白这篇文章的作者其实是苏东坡。在明白真实情景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苏东坡却没有一点儿与他计较的意思。苏东坡大方的气度和出众的才华让欧阳修赞叹极了。他说:“三十年以后,就没有人明白欧阳修了,人们只会明白苏子瞻。”这正体现了苏东坡的才华横溢。
那一年,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一点点摆脱了内心的困惑,开始了自我的农民生涯。有时候,苏东坡干脆跑到田间、水畔、山野、集市追着农民、渔夫、樵夫、商贩谈天说地。在他眼里,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而无论当多么小的官,苏东坡总不会忘记对人奉献自我的大爱,他灭蝗、抗洪、救孤儿,本事所及之事他从未错过。这正体现了苏东坡的大爱无疆、体贴平民。
苏东坡,他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他用摧枯拉朽的青春气息横扫北宋文坛。以气势恢弘的豪放词与花娇柳媚的婉约风一争雌雄,成为豪放派的一代宗师。这正体现了苏东坡的成就巨大。
苏东坡的一生,波澜起伏不定,既有高居庙堂的辉煌,也有被贬的流离岁月,但他从未泄气,反而在被贬期间创作了许多为人们广为流传的诗词。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有才华的,是有爱心的,也是不屈服于命运的。就像落到石缝里的一颗种子,再恶劣的环境,也阻挡不了他的茁壮成长。
篇5:我眼中的苏轼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大文豪,是一个有着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宋代诗人,是一个心胸宽广的田间农夫,是一个觉悟高,知难勇进的沙场战士。
苏东坡是个学识渊博的大文豪。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进京赶考,遇上了主考官欧阳修。考完后,欧阳修批改卷子,他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他拍案叫好,本以为是自我的学生曾巩所写,却不想是一个无名悴苏东坡的作品。他还说,三十年以名,没有人明白欧阳修了,人们只会明白苏东坡。可见苏东坡的学识有多高,才能让欧阳修给予这样的评价。
苏东坡也是一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的宋代诗人。当时的朝政,表面的太平之下,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王朝。宋神宗的急切,王安石的独断使苏东坡陷入了忧虑。明知是以卵击石,苏东坡却还是忍不住提出自已的见解。苏东坡走访民间,听到了百姓的哀号,但上奏不成,只能用文章来表达其悲愤之情。
苏东坡还是一个心胸宽广的田间农夫,他被贬黄洲,遭人冤枉,却依然能够泰然处之,正常耕作。没有去抱怨任何人。也不知,他的一句“我这一生没有遇见过一个坏人。”感动了多少人。
苏东坡更是一个觉悟高的非凡人才。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会笑对人生,笑看一切,领悟到了别人从未触及过的境界。若不是他的思想独特,怕也难悟到这个境界。可,他就是做到了。
这就是我眼中的苏东坡,学识渊博、悲天悯人、心胸宽广、大仁大爱,一个与常人不一样的大文豪。
篇6:我眼中的苏轼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我盯着墙上那段字,喃喃道,夹一口东坡肉,放入嘴中,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我陶醉地吧唧着嘴,忍不住又把筷子伸向了那盘令人垂涎的东坡肉。
“东坡先生真是个全才!”我不禁赞叹道,不仅仅精通诗词,竟连这美味的东坡肘子也有研究,那么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听姥爷说,在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在仕途上被贬,有的为此一蹶不振,有的却看破社会的世态炎凉,辞官隐退。苏轼呢?
他也未幸免于其中,纵然不幸,却也从容地应对,乐观的生活。在我眼中,苏轼不一样于他人,他是敢于应对风雨,勇于理解挑战的勇者,人生再多不顺,也笑看一切,坦然以待。我忍不住再次赞叹到他那不一样流合污的定力,他的定力让世人震惊,再艰难的坎坷也因他的豪放而变成不值一提。
他也曾绝望,多少个月夜,他独自黯然神伤,但他却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穿越古今,激励着那些痛苦的人们,让他们从绝望中走出来,获得幸福。他也因着悲凉看破了世间的无常,有着对世界独特的见解。
诚然,他失去了很多,贬谪数次,官位有名无实…他却也造福一方百姓,他的诗脍炙人口,流传于世,耐人寻味。所以他是成功的,是伟大的。
人生纵然有艰难险阻,可是只要你有像苏子一样旷达的胸襟,超脱世俗的淡然,就会看到—期望就在前方。
第3篇: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轻轻拨开历史朦胧的薄纱,穿过岁月的长河,我看到的却是这样一位诗人。他正坐在茂盛的大树下,仰天长吟着一首又一首诗,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苦恼。而他的双眼中,更是浸满了充满沧桑岁月的'泪珠,正一滴一滴地砸在地上。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出生于一个家境富裕的家庭。
苏轼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诗人。苏轼自幼聪明好学,对文学书法颇感兴趣,也因此使得他精通各种文学书法。苏轼初入京城赶考时凭借着自己的才华,竟使得当时的考官——欧阳修赞叹不己,苏轼也因此一举成名。
苏轼是一位爱国情感超强的诗人。苏轼在抨击王安石的变法后,自请出京,被调至到富饶的杭州做通判。而初到杭州的苏轼倾底被杭州的美景征服,由景而生创作了许多名诗,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但好景不长,不久后,又被调至到贫瘠的密州任职。不过苏轼并未
第4篇: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苏轼,字子瞻,宋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之一。在这份感情基调平淡,拥有者众多头衔的履历是后人对大文豪苏东坡的评价,可在这寥寥数字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苏轼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他是否也曾雄姿英发豪气冲天?是否有过报效祖国的壮志凌云?是否也会因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而黯然神伤?这一切的一切,我们已无从得知,那些记载着悲欢离合、承载喜怒哀乐的文字已随大江流水东逝去,不过,我眼中的苏轼,是这样的……
苏轼一生写就诗词无数,其中为后人所传颂的也不在少数,从他的名篇绝句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不同的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午夜梦回,身旁人早已生死两相隔,泪湿满襟,却又无可奈何空悲切。这是一个有情有意、重情重义、思念亡妻的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第5篇: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眼中的苏轼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语文课上,谢老师给我们评讲了苏轼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也不知是出于钦佩他的`文笔,还是出于对他的好奇,我竟慢慢对他产生了兴趣。
放学后一回到家,我顾不上吃饭,把所有人的话都当成了耳旁风,径直飞奔到楼上,开始查阅关于苏轼的所有资料,在“艰苦奋战”了半个小时以后,我眼中苏轼的形象慢慢浮现了出来。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曾官至知州、礼部尚书,也曾被贬儋州。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在一个又一个的低谷中得到了复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第6篇: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轻轻拨开历史朦胧的薄纱,穿过岁月的长河,我看到的却是这样一位诗人。他正坐在茂盛的大树下,仰天长吟着一首又一首诗,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苦恼。而他的双眼中,更是浸满了充满沧桑岁月的泪珠,正一滴一滴地砸在地上。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出生于一个家境富裕的家庭。
苏轼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诗人。苏轼自幼聪明好学,对文学书法颇感兴趣,也因此使得他精通各种文学书法。苏轼初入京城赶考时凭借着自己的才华,竟使得当时的考官——欧阳修赞叹不己,苏轼也因此一举成名。
苏轼是一位爱国情感超强的诗人。苏轼在抨击王安石的变法后,自请出京,被调至到富饶的`杭州做通判。而初到杭州的苏轼倾底被杭州的美景征服,由景而生创作了许多名诗,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但好景不长,不久后,又被调至到贫瘠的密州任职。不过苏轼并未
第7篇: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轻轻拨开历史朦胧的薄纱,穿过岁月的长河,我看到的却是这样一位诗人。他正坐在茂盛的大树下,仰天长吟着一首又一首诗,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苦恼。而他的双眼中,更是浸满了充满沧桑岁月的泪珠,正一滴一滴地砸在地上..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出生于一个家境富裕的家庭。
苏轼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诗人。苏轼自幼聪明好学,对文学书法颇感兴趣,也因此使得他精通各种文学书法。苏轼初入京城赶考时凭借着自己的才华,竟使得当时的考官--欧阳修赞叹不己,苏轼也因此一举成名。
苏轼是一位爱国情感超强的诗人。苏轼在抨击王安石的变法后,自请出京,被调至到富饶的杭州做通判。而初到杭州的苏轼倾底被杭州的美景征服,由景而生创作了许多名诗,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但好景不长,不久后,又被调至到贫瘠的密州任职。不过苏轼并未
第8篇: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大家对苏轼有了解吗?写一写你眼中的苏轼是怎么样的人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眼中的苏轼作文10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我眼中的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来自一千年前的吟唱穿越时空隧道,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边。我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天地茫茫,烟雨苍苍,滚滚长江向东一泻千里。惊涛拍岸,江边,一位高冠长髯的老者正在对江高歌。这就是苏轼,我眼中的苏轼。
在我看来,苏轼不仅仅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一颗光照千古的耀眼明星,他更代表着一种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乌台诗案后的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起大落,这对他的心灵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对此,他也有过“人生如梦”的迷惘,“早生华发”的惋惜,“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痛苦。但他更多的是以豁达平和的
第9篇: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我与他初相识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再相遇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少不更事的年代,只觉苏轼笔下的春天很美,有桃花笑,鸭子闹,萎蒿满地,河豚欲上。再相遇时,才知道原来他的一生坎坷飘摇,尝尽了人生的苦与悲。如此坎坷的他,为何能写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般热爱生活、积极乐观、豁达奋进的诗歌?
带着心中的疑惑,我踏上了解疑之路,心中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
年少时的他,才动京城,踏入官场后却因坚持己见,反对革新变法而被那些宵小断章取义,随后,他便踏上了这条被贬的“不归路”,被贬杭州时,他写下了“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比好湖山”,贬官到黄州时,他吟唱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来到惠州
第10篇:我眼中的苏轼的作文
我眼中的苏轼的作文
苏轼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其实他就是豪杰。
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书生,如今立于皇帝身旁。曾经稚嫩的脸上刻满时间的历练,只有那凌厉的眼神不曾改变,只是那跃于纸上的豪气化为一手的力量,为天下苍生造福,成为他唯一的信念。他铿锵有力的奏折,直言不讳的进谏,妙语连珠的回答,令皇帝耳目一新,令天下为之一振。苏轼,迎来皇帝的宠爱,百姓的爱戴,仕途的辉煌,是当之无愧的一代豪杰。他胸怀抱负,心似江涛澎湃,欲大有作为。于是,那时的他便成为“弄潮儿”,光环围绕。
苏轼说:“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再亮的光环也被“乌台诗案”吞噬,他被一贬再贬,经不起这般折腾,也经不起落差的打击,苏轼怕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当出言不逊遇上巧言令色,当苏轼遇到小人,苏轼被抛弃了,如离群的鸿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