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儿科学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儿科学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医学教育的方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客体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我们对儿科学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理论教学质量
1.1引入课堂设计概念,精心安排授课内容
上好一堂课,备课是前提,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谨安排。为此,在备课时,引入课堂设计概念,即对每堂课的授课内容,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对教学环节、讲授内容、时间安排、媒体运用、引导启发学生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时间、方式等精心设计,以明确授课内容,使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其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1.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往“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已不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的应用,使教学手段得到极大拓展,使课堂教学向着更具深度和广度的领域延伸,使以往的教学难点变得容易理解。如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教学中,血液动力学改变一直是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掌握。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将心脏的发育、畸形改变、血液动力学改变、杂音的形成机理等,通过图片、动画、声音等,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之变得容易理解。另外,通过幻灯片、录像可以再现患儿的实际情况,解决因患儿病情变化快,学生难以观察到典型症状及体征的难题。
1.3强调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以往理论课的讲授以教师为中心,每种疾病均从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按部就班地讲授,学生以应付考试为主,在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得不够。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理论课讲授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在讲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首先给学生一个实际病例,由教师强调窒息在发病中的重要性,然后从病例分析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因素。讲到辅助检查时,提问学生哪些手段可用于脑损伤的检查,引导学生用已学的诊断学、放射学、脑电图等知识进行临床诊断,再根据实际检查结果,讲解不同检查手段的意义、临床应用价值及选择适用检查手段的方法,将知识纵横贯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
1.4加强英语教学,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
当今,医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内外医学信息及交流日益增多,迫切需要提高医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应向学生介绍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及常用语,并适当安排一定课时的英语教学。如在查体与病例书写时,由教师扮演患儿家长,学生用英语问诊,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2注重实践,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将理论课所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中,对具体临床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最后作出符合实际判断的能力。它是解决临床问题的基本保证,是临床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在儿科学实践教学中,要将重点放在临床技能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2.1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以病例讨论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见习过程中,侧重常见病、多发病的实习,如小儿肺炎、腹泻等。由教师选择病例,学生分组讨论,归纳病例特点,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并由每组代表进行分析、总结,再由教师对其发言作出评述,着重论述具体病例的临床思维和推理过程,并通过启发式提问,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适当安排专题讲座,以扩大学生视野、开阔思路。
2.2加强临床技能训练
在儿科学实践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临床技能。可先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见习,通过与儿童实际接触,对儿童生长发育指标进行实际测量及评价,加强学生对正常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的了解。通过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新生儿的特点、母乳喂养与婴儿生长发育规律等,完成由儿科基础学习向临床实习的.过渡。为培养学生收集病史、体格检查、病例书写的能力,安排模拟训练,由带教教师扮演患儿家长,对学生进行问诊训练。体格检查前,通过看录像、带教教师示教等,训练学生掌握与患儿及其家长交流、查体的技巧。之后通过实际病例,完成从问诊、查体到病例书写的全过程,并经带教教师的审阅,评选优秀病历,供学生交流、学习。小儿液体疗法中制订腹泻患儿的补液计划,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儿科医生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之一。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每组就一病例进行讨论、确定诊断、制订相应的补液计划;各组派出代表讲解诊断依据及补液计划,教师进行总结及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及作出医疗决策的能力。
总之,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儿科学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是教师的职责。在儿科学教学中,通过引进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第2篇:高职高专儿科学课程改革探索论文
高职高专儿科学课程改革探索论文
儿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临床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成为实用型人才。我校在儿科学课程体系,采用一突出、二优化、三注重的大胆改革:突出儿科学教学特点;优化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及服务意识的培养,注重儿科专业技能训练和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1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学生能动性
既往教学只注重理论教学,使学生毕业后难以从事正常医疗工作。医学是一个实践为主的学科,依据其特点,将技能考试紧密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为改变这一局面,我们调整课程结构,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训操作和临床见习,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统编教材与辅助教材有机结合:首先,编写儿科技能实训指导、儿科操作技能考核大纲及评分标准,其次,学生实习前岗前培训时增加儿科实训项目,为缩短临床实习的适应期奠定基础。
2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现用的儿科学教材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大量正常值和计算公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打破原有教材格局,以小儿生长发育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新生儿)开始讲授,启发学生思考,引出下一知识点,如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发现和探索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对各系统疾病的章节,以症状为主线,根据大纲要求将理论课内容按临床常见症状归类,即按症状的主要概念一常见病因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一主要疾病”的框架设计课程内容和结构。突破以往理论课按系统、按疾病逐个讲述的秩序,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临床实际,更符合患者看病主诉症状而不是疾病的临床实际情景。
3改进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3.1采用“症状为主线,问题为中心”的问题导向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教学时先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可以是一种症状或体征)或提供一份简要病历,这就相当于患者带着健康问题来求诊。然后,让学生按照全科医生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4个基本步骤,即先获取主观资料,客观资料,再对问题进行分析,作出评估,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2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相结合: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一个传授和传递知识的过程,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服从者。教师操纵、控制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将教师由知识的“给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监督者”,使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式变为主动参与式,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和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讲各系统常见疾病章节,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设置问题和创造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3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在儿科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复杂的生理过程,如胎儿血循环和生后血循环的变化、先天性心脏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心脏杂音的响度和性质等,用传统教学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的授课方式增加了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4课堂教学与临床见习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使学生缺乏对临床的感性认识,不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增加临床见习和社会实践活动,选择不同年龄段儿童人体模型,加大实训操作课改革。采用课堂教学、实训操作练习与临床见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
3.5社区卫生为基础的教育:教师组织学生到农村、社区等地进行义诊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理论联系实践的社会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可以使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真知,同时对社区儿童健康因素,初步有主动的感性认识,体会到儿童疾病的发生不仅涉及生物因素,还与家长的文化教育水平、生活环境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学生现代医学模式观念的建立将有益于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更深入地研究理解儿童问题。
第3篇:高职高专儿科学课程改革探索论文
高职高专儿科学课程改革探索论文(整理11篇)由网友 “普通朋友”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高职高专儿科学课程改革探索论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高职高专儿科学课程改革探索论文
高职高专儿科学课程改革探索论文
儿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临床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成为实用型人才。我校在儿科学课程体系,采用一突出、二优化、三注重的大胆改革:突出儿科学教学特点;优化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及服务意识的培养,注重儿科专业技能训练和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1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学生能动性
既往教学只注重理论教学,使学生毕业后难以从事正常医疗工作。医学是一个实践为主的学科,依据其特点,将技能考试紧密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为改变这一局面,我们调整课程结构,压
第4篇:留学生儿科学见习课教学方法探索论文
留学生儿科学见习课教学方法探索论文((整理14篇))由网友 “叽松刨冰店” 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留学生儿科学见习课教学方法探索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留学生儿科学见习课教学方法探索论文
留学生儿科学见习课教学方法探索论文
儿科学作为留学生临床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临床课程不同的是:儿科病人有年龄小,体征变化快,患儿以及家长不易合作的特点,加之留学生人数从最初的14人逐年增加到50多人,从而在儿科学见习课中学生人数和患儿数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影响了床边见习效果。根据我们在5年制儿科学见习课的经验11],今年我们尝试了对留学生开展模拟临床病例讨论的见习课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参与性,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受到留学生的欢迎。
现以‘病毒性心肌
第5篇:留学生儿科学见习课教学方法探索论文
留学生儿科学见习课教学方法探索论文
儿科学作为留学生临床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临床课程不同的是:儿科病人有年龄小,体征变化快,患儿以及家长不易合作的特点,加之留学生人数从最初的14人逐年增加到50多人,从而在儿科学见习课中学生人数和患儿数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影响了床边见习效果。根据我们在5年制儿科学见习课的经验11],今年我们尝试了对留学生开展模拟临床病例讨论的见习课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参与性,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受到留学生的欢迎。
现以‘病毒性心肌炎”为例介绍具体的实施过程:
1选择病例和课前准备
选择的病例可以是目前正在住院的病例,也可选择己经出院的病例,但是,必须保证所选择的病例是真实的典型病例,能反映课堂所讲授的理论课内容,并且实验室检查比较
第6篇:KWL教学模式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KWL教学模式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1世纪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着 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医学教育中的传统教学法和世 界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儿科学是高等医 学教育的一门重点课程,通常被设置在本科学习的第 四年,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临床重点课程同 期进行教授。这四门课程被医学生戏称为“四大名 捕”,以示其重要且难以掌握。儿科学与内科学内容设 置相似,都是按照系统的原则进行疾病的分类,讲授疾 病数量较多,且儿科学课程学时设置明显不足,因此讲 授难度更大。采用传统的、单向式的教学方式,将极大 地影响教学效果。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求知者, 从而获取更加实用且记忆深刻的知识体系,作者所在 科室在广州医科大学2009级影像医学
第7篇:新医疗环境下儿科学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新医疗环境下儿科学教学模式探究论文(精选16篇)由网友 “你是不是有病”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新医疗环境下儿科学教学模式探究论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新医疗环境下儿科学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新医疗环境下儿科学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摘要】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又有自身的特殊之处。儿科学所面对的患者是非成年人,其语言表达往往不准确或不能表达,因而其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就较以成人为服务对象的其他科室更为棘手。鉴于此,儿科的教学及儿科医生的培养也就较其他学科更为困难。探究能有效提高儿科学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儿科教学质量及医学生儿科学理论及实践水平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儿科学临床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43-0221-
第8篇:新医疗环境下儿科学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新医疗环境下儿科学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摘要】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又有自身的特殊之处。儿科学所面对的患者是非成年人,其语言表达往往不准确或不能表达,因而其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就较以成人为服务对象的其他科室更为棘手。鉴于此,儿科的教学及儿科医生的培养也就较其他学科更为困难。探究能有效提高儿科学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儿科教学质量及医学生儿科学理论及实践水平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儿科学临床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221-01
1.儿科学教学的特点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与其他学科相比,又有明显的特殊性,即:儿科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是儿童,年龄分布跨度大,从出生到14岁,期间经历身体及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