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蜡烛(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三《蜡烛》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二、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第三课《蜡烛》。你们应该都有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提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简介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识记词语(正音、解词):
鞠躬(jūgōng):弯身行礼.瓦砾(wlì):破碎的砖头瓦片.
鞠躬(jūgōng):弯身行礼.地窖(jià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jié):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
名副其实(fù):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副:相称,符合。
永垂不朽(chuí):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垂:流传。
颤巍巍(chànwēi):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四)整体感知:
1、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同学们请看下这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当看完这些图片时,也许你们就会对这篇课文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2、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自由谈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4、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5、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五)教师小结
(六)巩固提高:
① 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二、三题
② 辨词练习(例句见课文)
烧毁、烧焦、 珍藏、珍爱、耸立、肃立、
(七)作业练习
1、巩固字词
2、进一步品味课文
第2篇:八年级《蜡烛》教学设计
八年级《蜡烛》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蜡烛》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蜡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2、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理解老妇人的形象。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炸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里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匍匐(pú fú) 揣(chuāi)在怀里 衰(shuāi)老 烧灼(zhuó) 瓦砾(lì)
淹没(mò) 鞠躬(jū gōng) 肃穆(mù) 腋(yè)窝 地窖(jiào)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3、了解作者
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文学创作。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4、了解文体
(一)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3、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读完全文,说说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情景是什么?
【交流点拨】甲生:最令我感动的清醒时当老妇人看到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五个红军时,决定从地窖里爬出来招呼他们隐蔽。当她受伤醒来后,发现一位红军战士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便不顾敌人的炮火在自己周围爆炸,毅然来到烈士的身边。
乙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年老体衰的老妇人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掩埋烈士的情景。首先寻找弹坑,然后用双手一捧一捧地往外舀水。最困难的是搬动烈士的尸体,虽然距离不到十步,却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三次,最后总算把烈士拖到了炮坑里,虽然已是筋疲力尽了,却仍然虔诚地掩埋了烈士。没有坚定的决心,坚强的毅力,是无法做到的。
丙生:最令我感动的是老杜人掩埋苏联红军时的情景,她像是掩埋自己的'儿子一样动情。掩埋前,她跪在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多么真诚。最能体现老妇人对烈士崇高的爱的,是她把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年轻战士的坟头,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表达内心的情感呢?为了这位苏联红军,老人尽心尽力,无私无我。
(二)再读课文,分析人物,体会情感
1、这篇通讯主要人物是谁?
【交流点拨】老妇人
2、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段,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试举例加以说明,体会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交流点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
(1)外貌描写如“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这种神情表现了老人深切的悲痛,这哪里是对一位战士,一位来自苏联的战士,俨然是对自己的儿子表现出来的哀伤。
文中多次提到老人的围巾,并强调了颜色是黑色的。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对烈士的哀悼之情。
(2)本文对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动词的恰当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①动词放大了愿望与现实的反差,表现了老妇人的无所畏惧。老妇人看到已经牺牲了的苏联红军战士“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决心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去掩埋他,文章写道:“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她在“想”什么呢?一定要保护好红军烈士的遗体,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让他安息在南斯拉夫土地上!于是老妇人“摸”蜡烛,“揣”蜡烛,毅然决然地将“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的“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拿了出来,表示对红军烈士的沉痛哀悼!紧接着的一个“爬”字意蕴极为丰富,说明老妇人居住条件之差,而居住条件差是法西斯强盗造成的。还有老妇人走向方场时,“干脆直着身子”,一个“直”字令读者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
②动词凸显出老妇人的年迈体衰,表现了老妇人对红军的敬爱之情。文章这样写道:“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这些描述,怎不令人百生情愫,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她敢于花数小时的时间“坐”在地上“休息”,说明她忘记了自己的安危,说明老妇人力不从心。“天气很冷”,老妇人却“跪”在“积了些水”的坑里“用手掌舀水”,“跪”字说明弹坑之大,也表明老妇人体力不支、行动吃力。她对所敬爱的烈士也只能“拖”了,盖坟是“一捧又一捧”地盖土。
3、谈谈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①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③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三)探究蜡烛寓意,把握文章主旨
1、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这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点明文章主旨。
2、品味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
【交流点拨】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3、结合全文说说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交流点拨】①红军烈士生命之光;②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③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四)感受艺术魅力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交流点拨】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课后小结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课后习题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八年级《蜡烛》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蜡烛的特殊意义。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了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学习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他们有一个儿子上初中三年级。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思路就会被打乱,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作业刚做完,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这是一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但令我们感动。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给我们震撼。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2、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3、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4、投影思考题:
1、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5、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达到:
⑴跨越国界,情同母子,战斗的友谊。
⑵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研读赏析
教师导学:这篇文章非常感人,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么,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投影思考题:
1、找出令你感动的情节、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动的原因。
2、试分析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
学生默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预期达到:
1、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蜡烛的珍贵意义:
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结婚的喜烛一直舍不得用,现在,把它们拿出来点在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的环境里,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
投影思考题: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齐读或分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推想。只要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理解就深刻了。
五、教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并且用上研读与练习中的字词,300字左右即可。
第3篇:仿佛(沪教版八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等方式,感受小诗中诗人丰厚的念母、爱母、颂母的情怀。
2、学会一种“美读”(从欣赏的角度去读)诗歌的方法。
说明:
《仿佛》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众多歌颂母爱的诗歌中的一首,于1926年写成,最早由我国著名文学家谢冰心翻译给中国读者。
这首诗语言极为质朴,如话家常,所以,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不巧妙引导,是很难一下子于平淡中感受到母爱的深厚的。况且,这首诗仅有12行、文字极为简略、用词极为朴实,会让学生感到寡淡无味。所以,老师要在引导品读上下功夫,通过反复诵读、仔细体味来感悟、体会、理解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另外,作者写这首诗时已经65岁,诗中反复说“我不记得我的母亲”,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实际的情形是:诗人是家中第14个孩子,而母亲每天要操持近100口人的家庭的
第4篇:咬文嚼字 教案人教选修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wx.jtyjy.com
3.4 咬文嚼字 教案(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二、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
第5篇:蜡烛 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
2.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背景介绍: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
第6篇:《蜡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白板。
课时:1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
第7篇:《蜡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
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 教学课时1课时
四、 教学方法点拨、自读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
第8篇:蜡烛(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首页)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授课教师:李宏艳授课时间:10.13
教学
内容 3、蜡烛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德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
重点
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
准备 多媒体
课时
安排 2
附
:
板
书
设
计
母亲的眼泪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儿子的英勇用结婚的喜烛
红军战士体现血肉情深
电子教案(副页)
第课时数课时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