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秋夜曲》古诗阅读及答案
《秋夜曲》古诗阅读及答案
秋夜曲 张仲素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3.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处?
4.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5.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6.“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7.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透过它可以推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主人公是个什么人,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4分)
8.“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4分)
9.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个什么身份的人?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0.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3分,每点1分)
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2分,“思念”“关心”各1分)
3.“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3分,大意对即可)
4.这首诗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画龙点睛,读者读至未句顿时明白:原来是思妇在漫漫秋凉的夜晚,担忧着远征的爱人尚无御寒的衣物。诗人在诗中所要弹奏的,正是思妇心上那根幽思绵绵的情弦。(3分,言之有理即可。)
5.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6.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7.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2分)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2分)
8.照应诗题(1分);表现秋虫呜叫时间之长(1分);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1分);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1分)。
9.诗中的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1分)诗歌表现她因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她对丈夫的关心、思念之情。(1分)
从“征衣莫寄”可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夜正长”、“通夕”表现了她一夜未眠,曲折的反映了夜的凄清,人的孤寂;而“莫飞霜”则表现她对“征人”的关心和惦念。(2分)
10.借助动景,以动衬静创造意境、表达情感。“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了夜的凄清;“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凄清孤寂。(或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分析合理,亦可得分。)(4分)。
参考译文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
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
突然想起还没有给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第2篇:秋夜曲古诗原文
秋夜曲古诗原文
《秋夜曲》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分类标签:描写秋天 思念诗 唐诗三百首
作品赏析
【注解】:
1、桂魄:月的别称。
【韵译】:
一轮秋月刚刚升起秋露初生,
丝绸已嫌太薄了却懒得更衣。
更深夜阑还在殷勤拨弄银筝,
原来是怕空房寂寞不忍回归。
【评析】:
这是写宫怨的诗。前两句写秋夜微凉,景物凄清;后两句写寂寞难寝,所以殷勤弄筝。所谓“心怯空房”,其实是无人临幸的.委婉说辞而已。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掩蔽得严严实实。一经点破,怨情即跃然眼前。
【简析】:
本题属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宛转含蓄的闺怨诗,结句尤其精妙。
第3篇:《秋夜曲》阅读理解及答案
10.(原创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有人说,诗中“逼”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2)概括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3分)
试题答案:
10.(1)“逼”字有“逼迫”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晚秋天凉,秋虫被逼无奈叫声的悲凉传神地显示出来(1分),衬托主人公的寂寞难耐,夜不成眠(1分)。
(2)本诗塑造了一个秋夜之中独守空房(1分),思念、关爱远征的丈夫的女子形象(2分)。
第4篇:诗歌《秋夜曲》鉴赏及答案
诗歌《秋夜曲》鉴赏及答案
《秋夜曲》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阅读
1.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处?
2.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3.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4.“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3分,大意对即可)
2.这首诗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画龙点睛,读者读至未句顿时明白:原来是思妇在漫漫秋凉的夜晚,担忧着远征的爱人尚无御寒的衣物。诗人在诗中所要弹奏的,正是思妇心上那根幽思绵绵的'情弦。(3分,言之有理即可。)
3.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深秋时
第5篇:《秋夜曲》诗词分析及答案
《秋夜曲》诗词分析及答案
秋夜曲 张仲素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3.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处?
4.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5.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6.“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7.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透过它可以推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主人公是个什么人,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4分)
8.“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4分)
9.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个什么身份的人?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0.这
第6篇:《秋夜曲》阅读理解及答案
《秋夜曲》阅读理解及答案
10.(原创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有人说,诗中“逼”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2)概括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3分)
试题答案:
10.(1)“逼”字有“逼迫”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晚秋天凉,秋虫被逼无奈叫声的悲凉传神地显示出来(1分), 衬托主人公的.寂寞难耐,夜不成眠(1分)。
(2)本诗塑造了一个秋夜之中独守空房(1分),思念、关爱远征的丈夫的女子形象(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