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浅析赵三娃诗歌中的思想美与意境美
浅析赵三娃诗歌中的思想美与意境美
诗歌是源于生活, 最终高于生活的神圣高贵艺术,赵三娃的诗歌表现在诗歌精神上, 歌颂真善美, 鞭挞丑恶假。从小我到大我,敲击宇宙和人类进步的靶心。有爱,有情,有理,创意高;他的诗歌作品不是花篮,不是无病呻吟的华丽文字。是一幅画,一幅活生生的画。会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把人带到美妙的万花筒中。他坚持着真理和正义的捍卫者,而不是权势的走卒。他总是用底层心理破解一切,去歌颂阳光,歌颂真情和友善。
一、 富有张力的思想美
当今许多诗歌读者只通过诗歌的内容是否感人,是否能产生共鸣来判定诗歌。赵三娃的诗歌作品,在取材上远远高于生活,他的诗歌将佛陀的空灵与现实生活的繁杂进行对比,看似平铺直叙,其实则蕴含着大爱的思想,在纷杂的社会里始终在寻找真爱与和谐,他的诗歌意象是将纯洁的思想意识再次升华,是在安静的创作里引吭高歌,《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在这首诗歌里他这样说:“人性中最真实的本性/是不变的/因此/唯有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才是成功”。这样的诗句,读出之后,总能让人思考点什么.特别是去思考自己的生活与目标,给自己定位,给自己的心灵深处一击。超越自己还是安守现实。努力不一定有满意的结果,找到自我,才是心灵的慰藉。特别是对一个高贵的艺术创作者来说,赵三娃做都很好。
“悲凉的神经/麻木了整个躯体/天地间/只觉内心隐隐作痛”(《失落》)当生活中的美遭到破坏,或者,思想的制高点遭遇低俗的冲击,作者的心里,在作痛,他说天地间,只觉得内心隐隐作痛,当美破坏后,不只是作者的心,还有宇宙间超越自我的心也在作痛。作者在为美而呐喊,在维护美,在建筑美。作者就是美和美的.眼睛。《梦》“我曾用心地去触摸/天堂的云彩/多渴望乘它而去/和它融化在一起/从容地/鸟瞰大地/将一切彻底释放”作者在梦里释放着各种压力,面对挑战和云彩融化,超越梦想,释放一切,寻找着真实的自我,这让我想起了庄周梦蝴蝶的故事。境界是这样的高远,另外,让我沉思的是作者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 语言凝炼、自然、流畅
诗歌的语言是需要十分的凝练,自然与流畅,赵三娃做到了,并且做的很好。他的诗歌,没有太多的修饰,看似简单的语言组合,其实蕴含着很深的韵味,那就是佛陀的思想贯穿着整个句子,当吧他的句子延伸一哈,换个角度去思考,是那样的朴实,充满诗意,好的诗歌是不需要太多的华丽词汇,作者表达的是人类更深层次蕴含的文化意识。
作者的诗歌言:“将生命的根/默默地插入大海/让它/在波涛汹涌中飘荡/最终/释放出灿烂的光芒!”(《回 归》)简单的几句话,没有修饰的几句话,谁都可以看懂的文字,但是,蕴含的是,迫切回归自然,再次绽放光芒,照亮别人,照亮世界。流畅的语言,一口气就可以读完,留下的是这样的博大精深,这恰恰就是诗歌的意境,有人言“意像是诗歌迷人的眼睛,会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作者做到了,做的很好。
另外,作者在诗歌节奏和韵律上也把我的很好,“一阵阵微风/一缕缕花香/一阵阵细雨/一片片新绿/一串串脚印/一步步人生”(《舞动人生》),这个节奏,我们看来很一般,但是这些句子之间的联系是很有延伸的地方,不是简单的话语表达而是诗歌精辟的语言建筑,拥有音乐的视觉美。一层层升华,直到花香、新绿、人生。联系的很紧密。全篇看来作者的语言在跳舞,延伸为作者的思想意识在跳舞。
诗歌,重在歌,而不在诗。没有美就没有诗歌的韵味。没有跳跃就没有诗歌的意境,诗歌韵味与美是在跳跃里展现的。诗歌不是简单的文字分行,诗歌是诗人与文字的和谐构建。诗歌没有思想美与意境美的结合,那就是“云里雾里捉梦影,海阔天空捞月亮,”。
让诗歌是一首歌,让诗歌是一幅画,让高贵的艺术在每一个虔诚的佛陀笔下抑扬頓挫、琅琅上口。
第2篇:诗歌的意境美
中国诗歌中审美意象对意境美的决定作用
12中本3 冯怡 2012014332 摘要: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对意境的探讨显然要重于对具体意象的分析,特别的白话文推广以来,意境的捕捉与语言表达更开放了。很多诗词,几乎无意境不成诗,而对意境的营造显然又受制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追求天人合一,这就决定了意象不可能是独立于意境之外的一个概念,它需要和意境互相阐释,另一方面,意境却是可以单独进行审美的,它非常符合汉语的整体思维。本文从美学角度分析审美意象对意境美的作用及其美学价值。
关键词:意境意象现代诗歌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和青年作家谈话》,《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可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也必有它自己的语言或艺术的表现行为。诗歌是渴望情感、感受和想象,是一种“摆脱散文的现实情况,凭主体的独立想象,去创造一种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性世界。”(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中国近现代诗歌与中国古典传统诗词的形式有了一定的差别,但诗本身所特有的意境还是一样的。
什么是意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一、意境就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融贯。
要把诗歌写得好,就必须把诗人所蕴蓄在心中的意境传达于语言文字,使一般人可以听到看到懂得。现代诗人海子的《亚洲铜》中写着“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它能让读者仿佛海子对于生活的无奈,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感受到海子对这地方所倾注的特殊情感。海子把他自己的感情和眼前的物象交融在一起,将他心中所蕴蓄的意境传达于文字表达出来,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他的悲伤,这就是诗歌的意境的情趣与意象的契合融贯。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上半期关于创建新体格律诗的诗学思考,应该说是具有重要诗学意义的。其中,有关新诗意象的探讨,是他自觉建构新体格律诗的重要诗学内容。他批判《女神》中所用的典故(实际上也是物象类意义与比喻性意象),西方的比中国的多多了。“《女神》中底西洋的事物名词出处都是,数都不知从哪里数起。《凤凰涅槃》底凤凰是天方国低‘菲尼克司’,并非中华的凤凰。诗人观画观的是Millet低Shepherde,赞像赞的是beethoven低像。他所羡慕的工人是炭坑里的工人,又不是人力车夫。他听到鸡声,不想到笙簧的律吕而想着orchestra低音乐。地球底自传公转,在他看来,‘就好象一个跳舞的女郎’,太阳又‘同那月桂冠儿一样’。他的心思分驰时,他又‘好象个受着磔刑的耶稣’。”闻一多所表达的,便是西方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感情不够契合融贯,所产生的比喻不恰当的现象。朱光潜先生说过,在情与景的关系中,情景相生,景随情变。“以‘景’为天生自在,俯拾即得,对于人人都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常识的错误。”由此可见,决定每首诗歌能否做到情景融贯,决定与诗人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一首好的诗,它必须要情景交融,才会有意境,或者说意境才能表现出来。任何一首好诗,它的出色之处都在于其意象的神奇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桥”“流水”等等,都是他的意象,他把感情与物象交融在一起,就成了一幅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再别康桥》就是一幅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康河边被夕阳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艳影,就构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图。这就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融贯的表现。
二、意象在诗歌的意境中充当载体的角色。
有情感不一定可以写出优美的诗,它必须要有优美的语言承托,做它的情感载体,它才能够显现出来,没有意象的诗歌的意境无从表达。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从哲学的角度看,它是思维对存在、主观对客观能动反映的结果,是主观之“意”(意识)对客观之“境”(存在)的辨证统一;从美学角度来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所谓“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的统一。比如诗人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歌有形象:我在黑夜里用黑色的眼睛寻求着光明;还有其思想: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社会处在一个极端迷茫的时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何在?诗人呼唤着人们要觉醒,要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里,要用我们的奋斗与努力,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光明。这首诗的“意”是虚隐的,境却是实显的。诗歌的“意”是主观的、想到的、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境”是客观的、看到的、浮动于诗歌表面的。但它们之间却是和谐的,像水与乳融为一体;是统一的,像血与肉不可游离。诗人把感情寄托在所选择的意象里,意象又把全诗的感情化为意境。有了意象才会有意境,如果一首诗里只空谈感情,空谈思想,没有物象,那么,那会是一首空洞的诗歌。每一首好诗都是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者是读者,他们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他们的内心都必定有一幅画境或者是有一幕意境,很新鲜并且及其动感地突现于他们的眼前,这些都需要意象来发挥作用的,用到恰到好处的意象能让读者头脑快速地构成一幅画。所谓“诗意”,根本就是一个很含糊的名词,其实真正的诗人没有一个会是哑巴,一般人的“诗意”只是幻觉和虚荣心的产品。诗不能自然流露,只能通过意象表达出来。
三、意象赋予了诗歌的生命,而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没有生命的灵魂没有什么意义。
由中国艺术审美范畴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从“形”、“象”、古典“意象”到“意境”的发展一直在强化着中国传统审美心理重意轻形的偏好,在强调“意”的基础上对主体的内在心理再作更深层的挖掘,进行更进一步的抽象、综合与内在超越。但是,从“形”、“象”、古典意象到“意境”再到“形象”的艺术审美范畴都只描绘了艺术审美心理的一个侧面,无法体现艺术审美心理的全貌,要考察文艺的审美特征就需要寻找一种能够完整论述艺术审美心理原貌的范畴。这一范畴被历史地选择为当代理论语境下产生的意象概念。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或条件。但意境与意象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二者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象”是经过诗人思想、情感和想象重新把握与处理过的感觉,它是感觉材料的主观处理,是诗篇中最具体、最细小的形象单位。毛翰教授认为,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比如海子的《麦地》诗歌包含了由“麦地”这个词延伸开去的村庄、人民、阳光、月光、镰刀、树木、河流、汗水等的意象。麦地之于海子,已不是一般的栖居之地,而是他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他在《麦地》中这样写到:“吃麦子长大的/在月亮下端着大碗/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起没有声响” “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金子/月亮下/有十二只鸟/飞过麦田”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家乡的风/家乡的云/收聚翅膀/睡在我的双肩” “收割的季节/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 这里的麦地已不是一片具体的麦地,它其实是一方梦土,一方经诗人理想醇化了的古老农业文明的生活图景,它纯净、质朴、祥和、美丽,洋溢着醉人的浪漫气息。海子对承载他希望的麦地充满了感激之情,称它为“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他诗中的麦子就是诗的灵魂,贯穿全诗,用麦子写出他对这土地的不一般的感情,给了这首诗浓郁的思念、忧愁的意境。由于意境是分为主客统一和情景交融的,主客一致是意境最基本的内涵,而情景交融是由意境的主客统一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从根本上说,人的审美活动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其他活动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情感在审美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时空转换包含着虚实相生,而虚实相生、动静相生的根本实际是有无相生。而意象的有无相生这个哲学问题的思考,就回到了意象这个问题上。意象的产生和意境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四、“意象”本身进一步的抽象化和形而上化是随着“境”这个审美范畴的出现而开始的。
艺术审美范畴的历史由此进入了“境”与“意”合的阶段。诗歌的意境都是从混沌的、悠久的而且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个刹那,一个片段。这些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本只是一刹那,可由于艺术给它灌注了生命,它变成为终古常青的东西。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领神会的,便使得这些“刹那”和“片段”获得了一种超越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的后世人能不断地继续去心领神会。这些诗歌所写的本只是一个小片段,可经过艺术给以它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处独立自足的小天地。意境就是当时诗人眼睛所捕捉到的画面,所吸引他眼球的物象,从而赋予诗人当时的感情,成为或喜或悲的意境。一首诗歌的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嗨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意境。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将其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来看,那就肯定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中必须有一个“整一”的世界,实在有一个很深的道理隐藏在里面,那就是要使艺术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综上所述,跟艺术一样,诗歌也是对人生世相的观照,是对生活的写照,是感情的反映,因此诗歌当中所选取的意象就显得很重要了。诗歌当中的意象对意境的美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感情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意象的选取决定文字的优美,而意境的产生靠的是意象。我们常说某首诗的意境很美,其实是说它的意象选择的好,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记录诗人当时的感情,使读者能够“望诗生画”,是诗的意境得到升华。
参考书目:陈希《中国现代诗学范畴》、黑格尔《美学》、程帆《我听朱光潜讲美学》、谭好哲 程相占《现代文艺美学视野中的基本问题研究》、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朱立元《美学》
第3篇: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大班诗歌学习
梦来过了
我一睡觉,梦就来了。
我一醒来,梦就走了。
梦从哪里来?
又到哪里去?
我多么想知道,想把它们找到!
在枕头里吗?
我看看——没有。
在被窝中吗?
我看看——没有。
关上门也好,关上窗也好,只要一合眼,梦就又来了。
这是一首意境优美、富于童趣的小诗。语言简洁、生活化,就像是随口说出的。很担心孩子会“笑场”。因为大班的孩子们从认知的角度清楚地知道梦“不存在”。因此进行了设计。
我的设计有效果。我拉上了窗帘,把教室的光线变暗了。一开始,用轻柔的语气导入。“夜晚来到了,大地一片漆黑,安安静静的。许多人进入了梦乡,做起了梦。”于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告诉孩子,今天我们教室的布置是因为我们一起要来说说梦。并要求幼儿用轻柔的声音来讲述自己的梦。孩子进入了这样的氛围,于是缓缓、轻轻的讲述着自己
第4篇:意境美是什么
江苏省东台中学第二十届红烛杯三轮会教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品味意境美
执教者:朱晓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意境的含义,感悟古代诗歌意境之美,掌握鉴赏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基本思路。能力目标:探讨归纳古诗鉴赏悟境、会神、炼情的方法,培养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美育目标:阅读优秀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感,提升审美境界。
教学重点:鉴赏古代诗歌意境美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感,提升审美境界。教学方法:诵读、讨论、鉴赏、归纳 教学媒体:PPT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高山流水》,营造情境
一、导入(配乐、课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初步感知古诗词的意境美)通过对一首熟悉诗歌——白居易《忆江南》的鉴赏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这首诗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体味诗境的
第5篇:李商隐诗歌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诗歌的悲美意境
政治追求和人生际遇的坎坷,情感的长期郁积和灵魂的无以聊赖,形成了李商隐悲叹感慨的心态。
李商隐的诗不受人、事、景、物之限,而是处处浸染着无端的悲思慨绪,隐含着一颗寥落、幽怨、缠绵悱恻而又似有某种追求的心理。他的诗是如同是艳丽抹上一层愁绪,于朦胧深处透出一丝光亮,感情的影子徘徊在诗行之中如烟似云,扑朔迷离,显露出他政治和人生追求上的失意和执意的矛盾心理。
(一)坎坷的人生经历
十岁那年,李商隐之父卒于幕府,孤儿寡母“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虽在故乡,却如同外来的逃荒者。家世的孤苦不幸,病弱的身体,形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来振兴家道。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不仅被聘入幕府,又帮他在开成二年(837)中进士。同年底,令狐楚病
第6篇:徐志摩诗歌意境的空灵美
徐志摩诗歌意境的空灵美
导语: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其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的色彩。在短暂的一生中创造出经典的、极赋美感的诗歌数篇。徐志摩善于诗歌意境的创造。徐志摩诗歌的意境渗透着绘画美,轻柔美,朦胧美。诗人在创造意境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情感与性灵的抒发,使诗歌的意境呈现出空灵美。
徐志摩是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一生短暂却辉煌,留给了我们一篇又一篇经典的创作。他生前创作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三部诗集构思都极其巧妙,充分展现了他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诗人的诗歌不仅文字美,而且还赋有绘画美、轻柔美、朦胧美。诗人在他的诗歌中呈现出清新脱俗的意境,有一种空灵之美。而这些与诗人的生活背景、个人经历、诗人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诗人丰富的情感不能分开。
一、诗人的生活背景与个人经历
1897 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