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内蒙访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感情。
2、继续复习巩固夹叙夹议的写法。
3、学习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复习检查。
(略)
(二)讲授内容。
1、导语赵长城、汉城堡在历史的烽烟中有的已经面目全非了,然而那些由残酷战争孕育出的和平美好的象征却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被呼为青冢的昭君墓。
2、阅读课文画出记叙昭君墓的段落,分析记叙了哪些内容昭君墓的位置、周围环境、青冢的传说画出议论昭君墓的段落,分析作者的观点肯定昭君出塞、肯定和亲政策。
(三)知识迁移。
给学生适当材料,让学生运用作者所使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分析历史事件。
材料1: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的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祖国疆土。这高耸云天的坚固的城墙……那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这遭到玷污的雄关,至今还蒙着耻辱的灰尘……(出自学生刚学过的峻青的《雄关赋》)。
(1)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运用作者所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站在民族大家庭的角度上辩证分析这段文字有什么不足?
(2)启发、思考我们所用的所有课本(不仅仅语文课本)中是否还存在着这种现象?
材料2: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东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王昭君》《游昭君墓》六首清·彦德翦伯赞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
(一)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鸣驼铁马列长亭,万里毡车赴北亭。若以功名论,几于卫霍同。从此长安无梦到,未央宫殿月空明。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
(二)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旗亭历历路茫茫,风雪关山道路长。至今青冢在,决胜赋秋风。莫道娥眉无志气,不将颜色媚君王。
(三)(四)黑河青冢两悠悠,千古诗人泪不收。千首哀词万首诗,不信汉宫花万树,昭君一去便成秋。同声歌哭说妍媸。
(五)和亲本事汉家策,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出塞如何怨画师。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六)悠悠今古换人间,地覆翻天十二年。死去有灵应一笑,红旗飘荡大青山。
(1)分析、讨论:三位诗人对昭君远嫁这一历史事件各自发表了怎样的看法?那位诗人的观点是辩证的、客观的?
(2)启发、思考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
(四)作业。
附板书:
内蒙访古
翦伯赞
一段最古的长城战争
大青山下
城堡
民族团结
昭君墓
和平
第2篇:《内蒙访古》(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者:杨进红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物组织材料的写法。
2、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在读读议议中理解要点,把握主旨,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围绕一定中心和段意安排好层次的写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课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作者无比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引导学生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了解全文是怎样按线索布局的。
(2)掌握叙和议之间的关系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文献资料来阐发自己的观点服务的。
2、难点本文是一篇独具风格、富于特色的访古散文,文中牵涉到许多地理和历史的知识,它们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其作为教学难点加以突破,帮助学生理解。
3、解决办法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者的思路,弄清作者访问的路线,从而体会文章观今溯古、夹叙夹议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有关段落。
2、学生就思考题进行讨论交流。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从释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哪个字又是这个标题的眼睛呢?--“古”字。(“内蒙”指明地点,“访”指名体裁,“古”指明内容(或者说范围)。(“古”字加着重号板书)(启发学生思考本文主要是写什么的。)标题中的“古”虽然指明了本文的范围,但这个“古”的范围还很大,让学生思考:是写惊心动魄的传说故事?还是写硝烟弥漫的古战场?是写价值连城的文物,还是写举世无双的文献?主要写什么?并让学生从课文中去找它的“文眼”。
明确:课文第二节开头的“现在让我们离开赵长城谈一谈阴山一带的汉代城堡”一句是全文的文眼。抓住这一句,全文就迎刃而解了。(在阅读过程中,有的学生指出主要写“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大青山下”,学生能有这样的知识,说明他知道“小标题”是各段文章的眼睛,但还要进一步启发学生“一段最古的长城”是哪一段?“大青山下”指的是大青山下的什么?如能抓住文眼,全文就活了,是培养学生“能够很快抓住全文和各段要点理解全文前后关系”的重要方法,我们要有意识地训练。)
2、点拨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课文第一部分写“一段最古的长城”--赵长城,涉及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人物--赵武灵王,对修长城的赵武灵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呢?(此时学生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回答的心理准备,教师接下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8--12段,给学生铺路架桥)作者是怎样评价赵武灵王的?--英雄。作者称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理由是什么?(如无反应,可进行点拨:赵武灵王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明确:修筑了长城,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
教师继续启发: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少数民族,胡服骑射是为了向少数民族学习,这不是矛盾的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为什么说修长城和胡服骑射都是英雄行为?
明确:两者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又是统一的。因为都是属于民族关系方面的问题,并且都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作法。修长城(此时可插问:赵武灵王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看起来是一种战备手段,但这种战备不是为了侵略和掠夺,而是为了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和平环境,为了保护各民族的友好交往。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认为为值得称赞的。“胡服骑射”则是克服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能够看到少数民族的长处并虚心学习,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作者说:“我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筑了一条长城,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从而体现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辨证观点。正是因为二者有着一致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所以作者才把这两件事并列起来,用以赞扬赵武灵王,
(2)“修长城”和“胡服骑射”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吗?哪一个更重要?为什么?
明确:(此时可启发学生:作者是用一个什么句式来说明“胡服骑射”更重要的?)作者用一个递进复句来说明“胡服骑射”比“修长城”更重要,且用了两段文字来强调这一点,因为这种敢于破除根深蒂固的强大习惯势力,向异族学习新事物的改革精神不仅当时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长远有历史意义。
进一步提问:所以作者充分肯定了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这一点,作者还在哪里用什么句式予以强调?
明确:课文最后一段最后两句,反问句式加上反复的修辞方法,加强语气并予以强调。
继续启发学生:作者如此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其用意仅仅在于对一个历史人物作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吗?仅仅在于宣传民族关系的辩证观点吗?作者实际上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民族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应该互相学习。同时作者还着重告诉我们,两千多年前的赵武灵王尚且能“胡服骑射”,今天,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我们,更应该提倡向兄弟民族的长处学习。而这,对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是很有利的,对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
(3)“赵长城”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赵长城”地址选在大青山南麓?(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题区间。)
明确:第七自然段。①学生齐读这一段,并找出关联词语,分析这四个句子分别是什么类型的句子。
明确:第一句是递进复句(不仅……也……);第二句是条件复句(只要……就……);第三句是假设复句(如果……就……);第四句是假设复句(如果……否则……就……)。②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并分层。(这段文字的主旨是什么?如果我们要分层次的话,分为几层是最合适的?)
明确: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意义。分两层,第一层,对匈奴的战略意义。运用比喻(可提问:作者是运用什么方式来说明其重要性的?),指出不仅是“苑囿”,具有经济意义(可提问:“苑囿”指哪方面的重要性?);而且是“跳板”,是军事要地(提问:“跳板”比喻哪方面的重要性?)。第二层,对汉族的战略意义。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守住这个沃野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赵赵武灵王在此地建筑了最古的长城。
③如果要给这段文字加一个合适的标题,你觉得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或句子最恰当?
明确:兵家必争之地。
(4)启发学生思考,看写“赵长城”是从哪几段开始的,学生如果答出了是从第8段开始,那就再问学生:第八段前七段写的是什么?这样写是不是离开了中心?
明确:前七段以作者游踪为线索,叙述了大青山的环境、大青山的古代情形以及大青山在古代的重要地位。长城出现以前的这几段描写,只是一个远距离、多角度的铺垫,这个铺垫写出了当时紧张的民族关系,揭示出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重地,为下文进一步写赵长城作了铺垫,反映出修筑赵长城的地理历史背景,这样,后一段对汉王朝战略部署的分析也就获得了更充分的依据,这个铺垫也对写赵武灵王的改革精神起了映衬作用。
(5)下面我们就以抒情色彩最浓的两段为例,理解上述内容。
(指名学生朗读第2、第5段)
明确:富有抒情色彩的描绘,使课文具体生动,耐人寻味。文章写到:“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小麦、荞麦、谷子、高梁、山药、甜菜等等。……”这些眼前景物的描绘都包含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又如:“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他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在这里,作者用饱含深情的彩笔,画出了一幅祖国山河壮丽图案。用“一座青铜的屏风”来形容阴山的屏障作用恰到好处,既有厚厚实实、巍然屹立的感觉,又有古老、庄重的意味,具有鲜明的色彩。同时又用“拖”、“躺”、“沐”等动词把阴山写活了,富有生机,但又动中见静,显示了内蒙西部呈现着和平宁静的环境。现在的塞外平原是肥沃、静美、富饶,但是历史上呢?这一带却上演着战争与冲突、一幕幕兵戎相见的民族悲剧。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当代民族团结、建设幸福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3、练习与作业。
作者邮箱:yjh1840893@sina.com
第3篇:《内蒙访古》教学设计范文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感情。
2、继续复习巩固夹叙夹议的写法。
3、学习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复习检查。
(略)
(二)讲授内容。
1、导语赵长城、汉城堡在历史的烽烟中有的已经面目全非了,然而那些由残酷战争孕育出的和平美好的象征却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被呼为青冢的昭君墓。
2、阅读课文画出记叙昭君墓的段落,分析记叙了哪些内容昭君墓的位置、周围环境、青冢的传说画出议论昭君墓的段落,分析作者的观点肯定昭君出塞、肯定和亲政策。
(三)知识迁移。
给学生适当材料,让学生运用作者所使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分析历史事件。
材料1: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的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
第4篇:《内蒙访古》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任课教师 刘惠萍 班级 高二一班
课型 讲读课 课时 第四课时 时间 1996.12.12
教学目的 1、 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感情。2、 继续复习巩固夹叙夹议的写法。3、 学习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3
教学内容 一、 复习检查(略)二、 讲授内容1、 导语赵长城、汉城堡在历史的烽烟中有的已经面目全非了,然而那些由残酷战争孕育出的和平美好的象征却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被呼为青冢的昭君墓。2、 阅读课文画出记叙昭君墓的段落,分析记叙了哪些内容昭君墓的位置、周围环境、青冢的传说画出议论昭君墓的段落,分析作者的观点肯定昭君出塞、肯定和亲政策三、 知识迁移给学生适当材料,让学生运用作者所使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分析历史事件。材料1、这雄关,
第5篇:内蒙访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宋发旺
教学目标
1.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用简要的语言进行概括,通过把握关键词句概括文章的层次结构。
2.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掌握比喻、通感、反问、衬托修辞格和复习层次划分要领。
3.了解翦伯赞及“访古散文”的特点,培养学生鉴赏访古散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体会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加强民族团结、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文章内涵,概括语段的内容要点。
2.正确理解“胡服骑射”和“昭君出塞”的有关历史意义。
3.从对叙、议的分析中初步形成自己正确的历史观。
教具准备
《内蒙访古》示意图、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为分析课文必要的材料,然后研习课文第一部分,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对本部分的内容要点进行概括
第6篇:内蒙访古方法主线导析 教案教学设计
学法建议
本文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游记式散文。学习重点有三:一、严谨的行文结构;
二、文献资料的自然穿插;三、生动而准确的语言。
学习本文,在整体感知全文丰富材料的基础上。把握住作者叙述的重点,再
由重点而生发,各个击破,深入领会作者在行文中把丰富历史知识和旅游中的见
闻感受自然融为一体的技巧和全文中洋溢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及珍视民族团结的
感情。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可运用评点法即对文中相关重要信息如句、段的内
容、语言、表达等进行简要分析,把自己阅读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重难点提示
1在“一段最古的长城”这一章,作者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去写“赵长城”,而用了
七节文字去写塞外凤光和大青山呢?
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翦伯赞是我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研究我国
历史的老一辈史学家之一,他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民族关系做了回顾。写塞
第7篇:《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
陈栎旬
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3.学习在把握课文文意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有关语句正确而熟练的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4.引导学生在读读议议中理解要点,把握主旨,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了解全文是怎样按线索布局的。2.掌握叙和议之间的关系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文献资料来为阐发自己的观点服
三:教学难点:通过逻辑推理,准确理解作者本意和课文主旨。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讲析《一段最古的长城》理清这部分文章思路,把握结构层次。3)理解夹叙夹议,继续为议论服务的写法。二
第8篇: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2.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考据与文采兼备的写法,掌握夹叙夹议的写法。3.情感目标:并理解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情感--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访古中的评议)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法、点拨法、讨论法、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互动法。教学设想: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出示内蒙风光图]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多么令人神往!听着这首熟悉的歌曲,令人豪气顿生。人们都说“内蒙是中国的正北方--一片吉祥赤诚的疆土”,今天这堂课我们就随历史学家翦伯赞一起来看看内蒙,领略内蒙的风光、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