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学案(5)(人教版高二选修)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13 08:28:2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求谏》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

《求谏》学案(2)

第二部分:随堂巩固

一、 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肃谏诤匡正女工

鲠议刍荛不讳狂瞽

夙夜怨滞嗔责诋诃

勖勉俎豆纂组愆过

二、 解释以下词语古今不同的意思:

1、举措古义:今义:

2、颜色古义:今义:

3、相遇古义:今义:

三、 对下列加点的词语加以解释,注意它们的特殊含义

1、知政教得失

2、臣下钳口

3、陛下开圣虑,纳刍荛

4、实愿罄其狂瞽

5、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

6、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7、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8、必当畏犯逆鳞

9、纂组伤女工

10、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四、 解释下列重点实词(关注课后重点实词寻、理、信、遇)

1、比:

①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求谏》)

②比及三年(《侍坐》)

③比得软脚病(《祭十二郎文》)

④比翼齐飞

⑤朋比为奸

⑥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⑦比去,以手阖门。(《向脊轩记》)

⑧与天地兮比寿其可也(《屈原列传》)

2、假:

①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求谏》)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黄生借书说》)

④乃悟前狼假寐(《狼》)

⑤大臣犯法,无所宽假(《魏世祖记》)

⑥乃以吴叔(吴广)为假王(《陈涉世家》)

⑦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

3、属

①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求谏》)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③举酒嘱客(《赤壁赋》)

④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⑥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⑦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4、藉:

①主欲知过,必藉忠臣(《求谏》)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③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陈涉世家》)

④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赤壁赋》)

5、致:

①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求谏》)

②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求谏》)

③言语致失次第(《求谏》)

④乃能衔哀致诚(《祭十二郎文》)

⑤致中和,天地位焉(《中庸》)

⑥言语致失次第

6、下列四组实词中加点实词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幸诸公数相匡救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后从谏则圣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C.危亡之渐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D.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五、虚词:

1、则:

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求谏》)

②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求谏》)

③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求谏》)

④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求谏》)

⑤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辜(《求谏》)

⑥此则危亡之祸(《求谏》)

2、而:

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求谏》)

②可反手而待也(《求谏》)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则》)

④就有道而正(《<论语>十则》)

⑤同出而异名(《<老子>五章》)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更:

①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求谏》)

②莫辞更坐弹一曲(《琵琶行》)

③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战国策韩策》)

④少不更事

六、请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意思:

①冀闻谏诤

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③喜则滥赏无功

④欲令耳目外通

⑤常念魏征随事谏正

⑥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⑦护短不纳

七、请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

①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②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③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④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⑤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

⑥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一、yǎnzhèngkuānggōnggěngráohuìgǔsūzhìchēnhēxüzǚzuǎnqiān

二、

1、举措古义:举手投足,举止。今义:举动,措施。

2、颜色古义:脸色。今义:色彩。

3、相遇古义:相互对待。今义:相互遇见。

三、

1、治理和教化。

2、闭口不言喻指没有进言的机会。

3、割草打柴,借指粗野之人。

4、愚妄无知,多用作谦辞。

5、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

6、这里是商量处理的意思。唐中期以后,地方高级长官也称”平章”,或者”平章事”。

7、进言、陈述。

8、倒生的鳞片。喻指君主的威严。

9、指女子从事的纺织、制绣、缝制等工作

10、繁多的政务;审查、决断、处理

四、

1、①近来。②等到。③近来。④并着,挨着。⑤勾结。⑥并着。⑦等到。⑧齐等,同等。

2、①改换②借助③借来④假装⑤宽容⑥代理的,非正式的⑦借给,赐给

3、①连缀,写作②通”嘱”,嘱咐③劝酒④相连,接连不断。此项以前读”zhǚ”⑤属于⑥类⑦隶属、归属。此项以前读”shǚ”

4、①借助、凭借②垫、靠③借给、供给。前几项读音为”jiè”④”jí”,狼藉是凌乱、纵横杂乱的样子。

5、①达到;②使得、达到;③以至于;④表达、转达;⑤达到,⑥致使。

6、B(A,幸好,幸亏;宠幸。B,都是皇帝。C,事物的开端,苗头;浸染。D,放任;任用。)

五、

1、①连词,用在假设关系中,相当于”就”;②连词,用在条件关系中,相当于”才”;③连词,表承接,”就”;④连词,用在假设关系中,”那么,就”;⑤连词,用在对比句中,表并列;⑥副词,表示肯定,相当于”乃”

2、①连词,表假设;②连词,表修饰;③连词,表并列;④连词,表承接;⑤连词,表转折;⑥连词,表递进

3、①副词,再;②副词,再;③副词,更加;④动词,经历。

六、

①动词用作名词,直言进谏的言论;②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得以保全;③活用作名词,没有功劳的人;④名词作状语,与外面;⑤形容词做动词,匡正、纠正;⑥名词作状语,用金子。⑦形容词作名词,短处,缺点

七、

翻译略。

①②③被动句。④⑤定语后置句。⑥介词结构后置句

邓仲达

第2篇:《求谏》学案(4)(人教版高二选修)

第四部分,拓展迁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於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贞观政要君道》

(1)下列四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且夫我尝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B.善始者实繁

 春华秋实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不腐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2)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克终者盖寡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则思知止以安人

C.德不厚而思国之安D.善始者实繁

 塞源而欲流长也 勇者竭其力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

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里”以”和”而”在相对位置出现,意思是接近的,”却”,都表示意思的转折。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这里的三个”则”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这里的两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二、阅读后面文章,完成练习: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9.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4分)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的《史记》。

20.“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4分)

答:提升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根骨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结合上文,举例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理

解。(5分)

答:

第四部分参考答案:

一、1.D(应为bō)

2.D(应为百官)

3.A(都是”因为”)

4.B(都是”有信用的、可信的”)

5.(1)A(分别是”听说”“懂得(引申义)”“见识”);

 (2)A(都表示”大概”);

 (3)B(是指能开始的人很多,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4)A(根本,今做副词,或名词,表示基础的东西、重要的东西。元首,今比喻引申为一个国家最高领导。骨肉,今义是”骨头和肉”,但今天也有”亲骨肉”之说,乃是其比喻引申。);

 (5)C(第一个”则”是”就”的意思,不包含假设语气。)

 二、19.CE(4分)

20.提升精神:司马迁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2分)

一根骨头:在对理想与事业的执着追求中挺立起来的独立人格。(2分)

21.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专制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而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心的人,他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因此遭遇灾祸就是必然的。

(强权社会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1分;骨气、血性,良心1分;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2分;表述1分)

22.(5分)答题要点:

①应写出“中国脊梁”的意思。“脊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人,在国家民族处于危急时刻挺身而起的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气节、操守、人格、品质。(3分)

②应举出恰当的例子。(2分)

邓仲达

第3篇:《求谏》学案(5)(人教版高二选修)

第五部分:相关链接

一、相关材料

朱元璋--朱升: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极具雄才伟略、目光高远的皇帝,他以工于心计、深谙统御用人之术而著称。当时,起义军各自为战、各自称帝,而他却韬光养晦,听从儒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潜心壮大自己的地盘和队伍,避免“枪打出头鸟”,等到其他起义军与元朝大军相互撕杀得两败俱伤时,他才脱颖而出,将二者一并歼灭,称雄于天下。

刘邦--樊哙张良:进咸阳后,刘邦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求谏》学案(1)(人教版高二选修)

《求谏》学案(1)

第一部分:课前热身

一、下面一段文字同样出自《贞观政要求谏》,阅读后回答后面问题: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1、 用”/”给划线处断句

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

2、翻译文中句子--”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译文:

二、下面一段文字出自《资治通鉴唐纪》,阅读后回答后面问题: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求谏》学案(5)(人教版高二选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求谏》学案(5)(人教版高二选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