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两则新闻再显教育缺失
光明日报2003-07-11王国斌
高考刚刚结束,给我印象最深的新闻莫过于两个:一则是合肥市一学生家长打电话到市招办说:“飞机影响到我孩子考试了,能不能让它们别飞了。”还有家长要求火车停开、反映公交车报站名的声音太大。另一则是浙江温岭市某校女学生赵慧慧,只因语文没有考好,当晚从楼顶跳下,结束了年仅21岁的生命。
读罢这两则新闻,第一感觉就是荒唐和痛心。表面上看来,这两则新闻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然而细细一分析便知,它们之间蕴藏着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前者,表现出家长由于对学生过高的期望,过分的溺爱,只顾自己的孩子考试,不要他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后者,说明学生由于升学压力过大,性格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而最终导致产生了轻生念头。
有识之士早就大声疾呼,要求重视研究现行的升学教育模式,要求切实加强挫折教育、心理教育等等。但教育部门也好,学生家长也好,社会各界也好,客观上把高考的地位看得越来越重。比如宣传重金奖励高考状元和任课老师。高考期间,大肆渲染高考气氛,除了政府领导视察考点,出台建筑工地停工、禁放鞭炮等规定外,还采取公安值勤、封闭道路等措施,人为地把高考放到了不恰当的重视位置,客观上加重了考生的心理负担。至于学生家长,更是殚精竭虑地将孩子往“独木桥”上推。新闻媒介隔三差五就有学生因不堪学习负担而跳楼自杀的消息,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尽快反思吗?我想,这应该是反思教育缺失的时候了。
作为学校,不但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作为家长,不但要望子成龙,更要望子成人。舍不得让孩子受半点委屈,不让学生经受任何风雨,将来何以成才,何以成人,何以成就大业?作为社会,不能只看文凭,不重才干。唯第一学历的用人标准,既不科学也不求实,更与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不相符合。
第2篇:分组抢答再显风采作文
分组抢答再显风采作文
——《自然之道》教后杂感
在《鹬蚌相争》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分组探究,抢答得分”的方法,的确做到了活跃课堂气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的目的,更让我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变革,在于老师的大胆放手与实践。
于是,在《自然之道》一课,我准备继续采用分组抢答的方法学习。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旅行的同伴、向导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观察绿龟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看到有只海龟有危险,便央求向导好心救助,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传递给巢内幼龟们一个错误的信息——外面很安全。大量幼龟鱼贯而出。尽管我们奋力抢救,可绝大多数幼龟还是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物。
课文在讲述这个真实的故事时,也在告诉我们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
本文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文义的能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通过对班内学生的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类型的事例了解的较多,对于文本给予的道理,也能自我把握。为此,我认为,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肢解文本,就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看来“分组探究,抢答得分”的方法屡试不爽。
我把班级内的学生按自然座位分成五大组,每组学生各自为政。大家根据老师平常上课的经验,给自己寻找得分的机会。
通过我的提示,各组成员分别对文本进行圈点勾画,寻找问题,思索答案。
比赛正式开始,先从对文本的理解开始。
本文主要讲什么?
谁先举手谁来答。看来每组都有机会。大家在回答的过程中,已经十分注意以前的不当之处,尽量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有一个组很是厉害,就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了全文的事件:我们好心救助了第一只出巢的幼龟,却让众龟成了食肉鸟口中之物的故事。
下面的比赛内容为:一组提问题,其他四组进行激烈抢答,对于没有意义的问题,可以选择替代问题。通过大家对于文本中词语的理解、文段的意义,以及文本写作方法的.探讨,大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组内加分。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期中考试成绩不及格,而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努力,竟然在本次活动中,为自己的小组争得了三分的荣誉。虽然在课堂上我没有来得及表扬,但是我完全从他那成功后的一个甩胳膊的动作中,感受到他学习的愉快!
也许,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的学习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凌乱,但是只要老师在引导的时候,能够时刻把握住大的方向,还是可以很顺理成章的完成教学任务的。
本次学习就是从中心段的理解开始着手学习文本的。
大家在学习文本之后,还从原来的阅读训练中找到了《狼未必是害兽》《生物食物链》等文本的链接。
一节课在激烈的争执、不休的探讨中结束啦!孩子们恋恋不舍地下了课。
第3篇:新闻报道中新闻伦理缺失的具体表现
新闻报道中新闻伦理缺失的具体表现:
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 有偿新闻是指新闻从业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其实质就是将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是非法的权钱交易。
降低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大众传媒判断信息的取舍在于新闻价值,有偿新闻选择标准是为了其报道对象需要达到的宣传效益,从而影响了新闻宣传报道的质量。
虚假新闻报道 虚假新闻就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发布假信息欺骗受众的一种舆论行为。但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背离客观事实,仅凭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而报道新闻.
第4篇:教育新闻
雷锋歌曲口中唱雷锋精神我传扬
3月,雷锋活动月。为了纪念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近期,马家店小学在校长陈正水的领导和少先队辅导员王炎的组织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学雷锋活动。
3月18日,利用中午活动时间,我校组织全体师生在操场进行了“雷锋知识”专题讲座。辅导员全面地向大家讲述了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并号召全体师生向雷锋同志学习,继承并弘扬雷锋精神。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立场坚定斗志强„„”讲座后,在辅导员的带领下,操场上空回荡着嘹亮的歌声。口中唱着雷锋歌曲,温暖的笑容在每一个学生的脸上漾开„„
3月19日,各班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办起了以“学雷锋、做雷锋”为主题的学习园地。学生个个都热情满怀,积极地献计献策、搜集材料、分工合作。尤其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不仅有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