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短文教案
3、《短文两篇》
《蝉》《贝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课文品读、欣赏中,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
2、在两文的对比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以物喻人的写法,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体悟生命的意义;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手法。【教学难点】对比阅读的探究;
【教学策略】启发式引导,对比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感悟。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我们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就会从它们身上汲取上许多的精神养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精美的短文,看看作者在他们所关注的小生物身上汲取到了怎样的精神食粮。
二、检查预习,听写字词。结合顶尖P8页1、3小题 收敛
聒聒 颤动 宽恕 卑微 一丝不苟 零落
断续
脆弱 2.交流关于两位作家的情况。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luán),另有笔名明川、卢颿(fān)。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小思是出色的散文家,她的作品短小精练,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又往往流露出家国情怀,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文题(作):《蝉》
《贝壳》 作者(名):小思(本名:卢玮銮)
席慕容 评价(评):香港作家
台湾画家、作家
三、合作学习《蝉》一文
(一)整体感知
结合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主人公是谁?
蝉 2.这只蝉在文中有哪些特点?
鸣得早;知知不休;病(翅收敛、微微颤动);小;响。
(二)细读文章并讨论
1.作者对这只蝉的态度如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说说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很烦”,----疑惑“何必”“为什么呢”-----“宽恕”。
最初蝉儿知知不休的鸣叫,使人心烦意乱。后来发现小小的病蝉,并听朋友讲了蝉一生轨迹,想不通蝉儿执著鸣叫的原因。直到朋友点出“生活历程”“生命意义”,恍然大悟,理解了,于是宽恕它。
2、作者从蝉这一细小生物的举动中联想到了什么?这篇散文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文章在行文上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由蝉的举动,联想到了我们人应该怎么做: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着。表现手法:先抑后扬、借物喻人。
(三)中心意义引申。你觉得人的一生该怎样渡过? 奥斯特洛夫斯基有这样一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四、速读第二篇文章《贝壳》,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贝壳》的中心: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生命更为光彩夺目。。。。内容:由贝壳外表的坚硬、精致想到曾经生活在这里面的卑微、脆弱而短暂、细小的生命,由此引发出上苍如此厚待世间的生命,那么我们作为人,更应该好好地善待自己的生命,要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我们更有理由让自己给世间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我们要用我们的能力把我们所能做到的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写法同样是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主题上都是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语言上对于“物”的描写也比较细致人微,笔触也是清柔而自然。不同的是《贝壳》则是直入主题,并且夹叙夹议。
五、语句点拨
找出你最喜欢的,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妙在何处,并有感情地朗读。(1)“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这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这句话是说,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就像文中的蝉一样,虽然弱小,病弱,虽然要在地下呆17年,在阳光下只有一个夏季,但它仍让自己的生命在这夏季绽放出光彩,竟能发出那么响亮的声响。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秋天既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落叶飘零的时节。所以本句中“秋风颜色”代表着生命的精彩。这句话的意识是说生命虽短暂,蝉却执着地等待,由此作者对蝉有了好感甚至心生敬意。
(3)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甚至不起眼,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贝壳,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事情。作者想到,自己也应该坚韧、执着、目标专一地追求,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固执”是表明生活中的自强不息、执着追求;“简单”是对社会、对人类要有所作为和贡献的人生态度。
七、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顶尖P9的第8题中《生命
生命》一文,思考该如何对待我们的人生?并完成顶尖第三课。
2、预习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完成导学案的预习导读部分。【板书设计】
3.短文两篇
蝉
很烦 何必、为什么呢 宽恕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着。
贝壳
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生命更为光彩夺目
第2篇:《短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
语文备组
谈读书
教学目的:、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
培根(1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指导学生朗读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人新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竽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第3篇:《短文》教案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在积累巩固古文言文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设计理念: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个人的认知体验阐发阅读体悟,汲取精神营养。
研究主旨:
“建构式”文言文阅读(指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语言规律,归类建构并强化文言认知体系;在文本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文本的整体认识;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中建构起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了解“兴”的特点。
3、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发表自己的感悟。
过程与
第4篇:短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 备课人:郑惠君 王正旭 序号:
教学目标: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教学重点:
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
第5篇:短文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以背诵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
第6篇:短文教案
18、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3、教学方法:朗读,对比探究阅读。
4、课型及教学思路: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第7篇:《短文》教案
《短文三篇》教案
教案
2009-04-15 10:48
短文三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注意学习课文语言,摘抄名言警句。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2.要在阅读过程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三、德育渗透目标
读懂这三篇短文,领悟文章哲理美和语言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要在阅读过程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入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博士介绍:在中国
第8篇:《短文》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实词和虚词
2.翻译重要语句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要实词和虚词
2.翻译重要语句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老师适当疏导,学生以练代讲;注重朗读,读中见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黄鹤楼》
一、导入:
历史上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1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黄鹤楼》节选自《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