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麦哨
麦哨》教学设计
李智
主题词:模仿
品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优美的语言中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乡村生活的欢快。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提、了解麦哨
二、初读课文、吹凑麦哨
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2、读后交流:
⑴ 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呜卟,呜卟,呜„„”指导读,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作用。
⑵ 刚才只是说了麦哨的声音,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的说说麦哨发出的声音的特点吗?
理解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忽高忽低[此起彼落]两组词语的意思。比较首尾两段的相同之处,体会作者语言的优美。在朗读中体会两段间的不同之处,念好最后一句“传得很远、很远„„”体会那悠扬的麦哨声由近及远的在田野中荡漾开去。
三、品读课文、感受麦哨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2、课件出示句子:
⑴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⑵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⑶ 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3、老师指导朗读。
4、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四、谈感受 1、学完课文,麦哨和吹麦哨的孩子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话对他们说吗?
2、点名谈谈感受。
板书:
24麦哨
欢快
柔美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麦哨》教学案例
文本分析:新课程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探究,学习语文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是这一节课里所要努力达到的。教学时,应该:
一、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以探究问题带动朗读;
二、让学生运用学习前面三篇文章的方法自读全文,品味语言,积累运用;
三、让学生结合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在生活中去实践,去感悟。
一、揭题,了解麦哨
1、同学们,在《乡下人家》我们欣赏了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在《牧场之国》我们见识了一个自由宁静的牧场王国,今天我们随着作者陈益一起去领略美好的田园风光,一起感受舒畅惬意的田园生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麦哨(板题)
2、麦哨是用麦杆做成的哨子,吹起来能发出“鸣卟鸣卟”的声音,乡村孩子都擅长用麦哨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我们来聆听麦哨声吧!
二、初读课文,吹奏麦哨
1、这是一篇阅读文,而且是这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回顾一下我们前面的学习方法,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学?(生回答)我们来看看阅读提示向我们提了哪些要求?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看看文中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
3、汇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我要看看你们是不是做到了字字入目,看这些生字词(课件2)多音字(课件3)看来大家确实把课文读通顺了,那通过刚才的阅读你感觉文中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课件4)
4、这篇课文的题目是麦哨,课文有几处写到麦哨?一处在文章的开头,一处在结尾这样的写法叫-----首尾相呼应。用横线画出描写麦哨的句子,多读几遍。1)这麦哨带给你什么感觉?(欢快、柔美)
2)课文中是用哪些词来形容麦哨声的呢?(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此起彼落)
3)来,我们一起来吹奏这欢快优美的麦哨,根据老师打手势来吹。
4)吹着麦哨,心情怎样?能用声音把这种美妙的感觉读出来吗?(点名读,齐读)
三、品读课文,感受麦哨
1、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吹得这么欢快,这么柔美?让我们去田野湖畔欣赏一番,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用铅笔在旁边写上喜欢的原因。
2、交流初步感受
(一)哪儿都让人喜欢,那就先去欣赏那儿的田野吧
1、指名读田野那部分
2、读着读着,哪些色彩映入了你的眼帘,请圈出来。
3、有了这些色彩的点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这仅仅是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吗?它还是一首丰收的赞歌呢!你从哪些地方看到了丰收的景象?(课件5)这里作者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的喜悦,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读。
5、看这一望无际的麦田(课件6)风儿轻轻拂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6、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麦子的欢快吧,生齐读(课件6上的字)
(二)1、在这美丽的田野里,怎么能少了孩子的身影呢?瞧,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生接读------
2、湖边的草又软又密------采完草的孩子们,生接------
3、在这样的草地上孩子们还做着哪些好玩的游戏呢?男孩最会玩了,请男孩子说说,摔得疼吗?扎脚吗?(课件7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4、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一群孩子,先给他们起个名字,打打招呼吧(课件8)
5、仔细观察孩子们的动作、神情、发挥你的想象,把孩子们怎样快乐玩耍的场面描写下来,让这幅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
6、生练笔,师巡视,交流,点评
7、孩子们玩得多起劲,多快乐啊,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蛋上---生接
(三)1、玩累了,喊渴了-----直沁肺腑。
2、如果你玩累了,喊渴了,你都喝什么?
3、是呀,这茅茅针就是天然的饮料,可以让你解渴,还能消除疲劳,你想尝尝吗?闭上眼睛嚼嚼吮吮,这滋味怎样?读出来好滋味要和大家一同分享,不能独自享受,齐读。
4、在这悠闲的时刻,孩子们又吹起了那欢乐柔美的麦哨抒发心灵的快乐。
四、回归麦哨
1、这欢快、柔美仅仅指麦哨吗?它还象征着什么?(欢乐、柔美的乡村生活)乡村生活为什么欢快柔美呢,仅仅因为乡村景色宜人吗?(老人健康,孩子聪明可爱,人们纯朴,邻居和睦友好。)
2、看来大家的收获不少,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说说你的收获。
3、这篇文章确实有许多优美词句值得我们收藏,收藏到优美词句集,(最后一个课件)
总结,这是一方沃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孕育着你们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放眼看看我们周围的世界吧,你会发现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上这堂课前,布置学生结合综合学习的任务,收集田园风光的资料,便于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快乐。
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多读是品位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
“麦哨”的声音是课文的线索,紧扣文题初读课文,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呜卟呜卟”的麦哨声展开想象,能有效把握学习语言的本质性目标。同时,那欢快而柔美的麦哨声在课堂里吹起一股清新的风,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田园之中。
以“欢快、柔美”为重点,让学生自主读悟,能有效地延续第一层面对“麦哨”的解读,把握课文的主旨,寻找到解读感悟的突破口,并搭建起一个有效的学习空间。在学习中抓重点词句品词想象,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而真正品味到文本语言所流淌着的浓浓的情趣。
22、牧场之国
主题词:欣赏 品析 仿写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3、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初步阅读感受牧场之美
1、自读提示,明白要求
2、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看看荷兰的牧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汇报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作者所介绍的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处,细细地读,看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学生自读欣赏、体会。
3、交流汇报。
五、拓展
依照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句式用自己的话来赞美牧场之国吧!
板书:
22、牧场之国
牛
马
羊
多、美、和谐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牧场之国》教学案例
文本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重视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牧场之国》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描写了荷兰美丽的田园风光,全文紧紧围绕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来写,展现了荷兰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因此我根据文本特点,在教学中实施了美的教育,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一同走进欧洲的一个美丽国家----荷兰。(图片欣赏、课件1)
这是荷兰的国花郁金香,有200多种,每年3---9月,郁金香开了,水仙花了,风信子开了,------整个荷兰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大花园,所以便有了花之国的美誉,荷兰境内的运河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风车随处可见,于是又有了水之国、风车之国的雅称。荷兰的牧场辽阔无垠,占全国领土的三分之一,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牧场之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荷兰的牧场。(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步阅读,感受牧场之美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我们应该怎么样学呢?(学生回答)我们来看看阅读提示向我们提了哪些要求?(学生读提示,并回答,出示课件2)
2、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荷兰的牧场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汇报
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我要看看你们是不是做到了字字入目,看这些生字生词。(出示生字卡片、课件3)
看来大家确实把课文读通顺了,那通过刚才的阅读,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板书:牛
马
羊------多 美
和谐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中四次写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子的呢?请选择你最欣赏的部分,美美地读,并用笔画出你喜欢的词句,边读边想把你想到的用笔写在书上。(学生自由朗读)一起来分享你们的收获吧!想好的同学请举手。
2、指导朗读:(读出牛的多、专注)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拟人)
3、牛儿在辽阔的草原上吃草,草儿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好美呀!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丝绒般的感觉就是柔柔的软软的,好想在上面去躺一躺。”在这里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比喻)女生柔柔的,咱们来读这部分,男生想象一下,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老师也想到一幅画面,请看,看着这幅图,我们再读读。是呀,这牛的家园就是真正的荷兰,所以我们说真正的荷兰就是。
4、牛儿悠闲自得,牧场上的马儿呢?谁来展示一下马的这部分。指导读出马儿壮、多、自由......马儿是这自由王国的主人,公爵,这马儿的王国就是真正的荷兰。所以作者再次发出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5、第一次写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具体写了牛,第二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具体写了马,那第三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又是写谁呢?假如小猪会说话,他会说什么?
6、听你们这么说,我也忍不住想读读,去感受小动物们的悠闲自在(引读,师读动物名称,学生跟读下面的,合: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7、好一个悠闲自在的快乐王国,动物们就像生活在天堂里,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么美妙的环境是谁为它们提供的?(人类)也是荷兰独特的地貌形成的,荷兰人环保意识很强,注意保护环境,才给动物们创设了这么好的场所,是人与自然环境以及动物的和谐统一,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孩子们,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保护环境,爱护自己的家园,让无们的祖国变得更美丽。
8、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是荷兰白天的情景,那傍晚和夜晚又是怎样的呢?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听听(课件朗读),想象画面,说说感受。
9、你是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这一部分应该怎样读?
指导朗读轻、低、缓。
10、是呀!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荷兰牧场夜晚静谧的美,这是一幅多么优美、和谐的画卷呀!(课件欣赏)
边欣赏边说:欣赏着异国的美景,听着腾格尔的《天堂》让我们想到了我们的自己美丽的草原,美丽的祖国,美丽的家,不同的只是风景,相同的是闲情逸志,和安祥和谐的生活情调。我们要让这种和谐的美万古长存。
11、荷兰的牧场确实很美,作者也沉醉其中,虽然有千言万语,却只汇成一句话,哪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板书)
12、讲到这里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你明白了吗?既介绍了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美景发出的赞叹,这句话我们应该怎样读。(读出赞叹之情)
13、你们的赞美声就是对荷兰最好的赞美,让我们也像作者一样拿起笔来写一写,用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句式,用自己的话来赞美牧场之国吧。(可以借鉴文后的阅读链接,也可以借用文中的内容。)
14、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许许多多花牛的家园就是——真正的荷兰!成群的骏马的王国就是——真正的荷兰。鸡、猪---的天堂就是——真正的荷兰,牧场的静谧就是——真正的荷兰,好一幅优美动人的和谐画卷,此时,我们和作者一样发出由衷地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好一个牧场之国!课后反思:
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模式,起初我用郁金香,风车等激趣导入,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能回答出荷兰,然后自然而然的想了解荷兰,所以这时汇报资料,在学生对荷兰有一个初步印象,心里想了解荷兰时再读课本。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难点是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从而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
为了能解决这两点,我以读为主,使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最终;圆满的完成的教学任务。本节课的缺点是评价语言太单一,部分学生平翘舌音不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这方面多训练学生。
第2篇:麦哨
《麦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在反复朗读、深入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单元训练的要求,设计适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倡导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探究,学习语文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是这一节课里所要努力达到的。教学时,力求做到引导学生明确阅读的要求,在目标的引领下朗读;让学生运用学习前面三篇文章的方法自读全文,品味语言,积累运用;让学生结合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在生活中去实践,去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3、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乡村生活的欢快。【教学准备】
《牧童短笛》的音乐,课件。【教学过程】
一、回顾本单元学习,导入本课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课文,你学到了在阅读方面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内容,更重要是方法方面去总结)
2、这节课我们来读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麦哨》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质疑,理解“麦哨”,麦哨——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意识和习惯。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生。】
二、阅读提示,明确目标
1、学生自读阅读提示。
2、总结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阅读要求。
3、交流阅读思路。
【设计意图:明确了阅读的要求,自己设计挑选一个大的学习框架,这样阅读可以事倍功半。同时,这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2、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3、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初步阅读中,初步感受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们的情感热烈活跃。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总结、语言表达能力。】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2、交流喜欢的部分
3、教师随着学生的阅读,随机课件出示句子:
⑴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⑵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⑶ 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4、在阅读交流中谈体会,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深入对文字的理解——
(一)欣赏乐与美的画面
孩子们衣服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随机板书:碧湖,绿田,孩子,色彩斑斓的画)田野里花果美:“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圈划: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随机板书:油菜,蚕豆,稻花)田园里丰收乐:“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丰收的欢乐?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好一曲欢庆丰收的歌。随机板书:欢庆丰收的歌)
小伙伴游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看图想象说话,在这天然的草垫子上,孩子们会怎样快乐地游戏?(例:只见小牛来了个倒竖蜻蜓,还倒立着“走”起路来,两条腿在空中一颠一颠的,引得妞妞直拍手。哎哟,不好了,他手一软支撑不住,一头栽倒在草地上。不过,没事,那柔软的“垫子”让他乐得打起滚来。)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随机板书:翻跟头,竖蜻蜓,小伙伴们乐开花)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二)体会作者语言表达方式
一声呼,一声应 玩累了,喊渴了 密密的 鼓鼓的 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一张张 一朵朵 一蓬蓬 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重叠与对称)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排比句)【设计意图:在反复的朗读中指导学生摄入理解,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以及表达方式的美,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凸显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指导、交流、协作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五、总结全文,畅谈感受
1、学完课文,麦哨和吹麦哨的孩子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话对他们说吗? 2、自由谈谈感受。
六、为学生推荐田园诗篇,请学生积累背记
村夜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相关链接: 必做题: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脸蛋
()细汗
()月季花
()蚕豆花()萝卜花()油菜花
()哨声
()滋味
()土坡
二、读下面的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2、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市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选做题(能力迁移):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练习。
(乡村的童年总是那么多姿多彩,读一读,其乐无穷!)乡间记趣
小时候很会玩。跟着劳作的大人到了田间地头,就玩起了“官兵捉强盗”。满山遍野飞天老鼠般乱窜,大人们偶尔扯起嗓子大喊几声,可玩到兴头上的小东西们是扯着耳朵也听不进什么话的,而大人们喊那几嗓子,却似唱了几句田歌。
三四月份油菜花开时节,“小把戏”们偶尔也会勤快一把,钻进金黄灿灿的菜花垄里,扯几篮鲜碧水灵的嫩草,偷懒的小鬼会在田埂上呼呼睡上小半会儿,然后贼头贼脑地爬到伙伴们搁草篮的地方从这篮里抓一把,那篮里抓一把,又装腔作势往地里一钻扯几把,拼足了大半篮子,够了家中那三两只兔崽子三四顿的口粮,便又呼啦一下如鱼儿入海、小猴隐入丛林般失去了影踪。有的躲猫猫,田野里飘着“好了吗?”“好啦!”或是猫儿被揪出来时大伙的朗朗笑声。也有的赖在地头,拔下一个个油菜花蕊,吮着花根部的蜜水,虽然小伙伴们都晓得是丝丝甜的,但一个仍会打破另一个的沉醉:“嗨,甜吗?……”男孩子总是调皮的,用手指撸一下鼻涕提一下松紧裤腰,大喊一声“呀――”用肥墩墩的小手立刀状朝油菜花头斩下去,多有被活生生斩断了的,那小东西便会不可一世地昂头瘪嘴,不忘吸溜一下淌下来的鼻涕,用挑衅的眼角余光瞄着同伴。在一小片油菜花惨遭肆虐之后,“刀功”最好的男孩子便会被尊为“头儿”,左呼又拥而归了。
1、乡间孩子有些什么乐趣,请你简要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摘抄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认真品一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篇:麦哨
《麦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孩子们在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伙伴——土娃子,他要带我们去他生活的乡村世界逛一逛呢,瞧,他来了。土娃子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教室,跑进了我们的课本中了。让我们跟随着土娃子走进乡村生活,走进——《麦哨》,(板书课题)读课题。读了课题之后,谁知道麦哨是什么?(麦哨就是用麦秆做成的哨子,发出的声音清脆、优美)对呀,麦哨的声音是那样的清脆那样的优美,让我们读出它的清脆和优美。
二、初读,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中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第4篇:麦哨
《麦哨》教学设计
--葛湖小学 朱敏玲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等8个字。
2.自主读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学习重难点
1、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