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作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12 08:27:3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前些日子我的右眼一直跳个不停,俗话说:左跳财,右跳灾,虽然我不迷信这些,但近年来母亲一直卧病在床靠人照料,又加之离家路程太远及工作的原因自己又很少回家,所以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便一天到晚老往家里打电话询问情况。电话打多了,每天都守护在母亲身边的小妹终于忍不住了,她说:姐,老是打电话回来问有什么用,你问什么爸妈都只

会说好他们拍你担心呀,你还是回家看看吧,妈妈的情况真的不是很好,如果真有什么事你会后悔一辈子的。听完小妹的话,仔细算算真的又有好些日子没有回家了,没想到这些日母亲的病情会加重的如此之快,忽然间我心里萌生着一种不祥的预感有种生离死别的感觉,从头到脚阵阵发凉。回想起妈妈躺在病床痛苦的样子和父亲那憔悴的面容,那刻以前所有的托辞、借口显得那么苍白那么的无力甚至沦为谎言,我责问自己为什么在父母面前那么自私,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能回家去看看他们。以前每次打电话回家,父母在那头嘱咐的话语依旧不断,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说自己一切很好,不要挂念,总是报喜不报忧,原来二老一直善意的欺骗着我,我却天真的相信着他们,总以为多打几个电话回家问问就能求得心安了,没想到自己竟然这么混蛋。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想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一样,都怕自己会给子女添麻烦,怕儿女在外替自己担忧,怕影响孩子的工作和家庭,然而我们这些做子女的却总是拿工作和孩子当挡将牌,心安理得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甚至用各种理由推脱说不能常回家。扪心自问,其实每个人都有孩子,每个人也有父母,可在感情的天平上我们的法码是不是总是偏向孩子,总把孩子看成是我们生命的全部,而对父母我们只会去享用他们对我们无私的爱而没想到去回报呢?身为父母我们陪孩子的日子还有大半辈子,而做为子女我们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日又还有多少,为什么我们就不明白呢?俗话说:娘心里藏着千个儿,可儿心里又几时惦着娘呢?想着举步维艰的母亲,想着满头白发的父亲,想着日渐苍老的父母,想着自己如此的“孝顺”, 泪水已不再受自己控制了肆意的从眼眶涌出,那是愧疚的泪是不安的泪我这个不孝的女儿忏悔的泪。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最悲痛的事情,而“亲不待,子方知欲养”无疑才是真正的悲哀!如今子女“常回家看看”拟入老年法,身为子女的我们是否该好好反省反省了。常回家看看吧,父母健在的朋友们,就如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词中所写,其实我们的父母很容易满足,他们不图你为家做多大贡献,只盼望着你常常来到他们的身边,让他们随时能看到你是胖了还是瘦了,想问问你生活得好不好,工作累不累;也希望你能陪他们拉拉家常,听听他们讲讲你小时候的趣事和过去生活的艰辛不易,讲讲你不在时家里发生的大事小事以及他们往后生活上的一些安排。如果我们能耐心的聆听,偶尔说上几句心里话,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会感到很幸福的;常回家看看吧,虽然我们每个人在外都十分的不容易,还是多抽些时间带上孩子和爱人回家温暖一下老人们那颗孤独和牵挂的心,让自己年迈的父母好好享受那份儿孙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感受你那片至真至诚的孝心情怀,孝心不能等待,不要让我们在内心对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第2篇: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弟子规》心得体会

16学前教育颜丽萍 中国有一句古话:百善孝为先。

要说我是否懂得孝,我懂得的只是浅浅的皮毛。我以为“孝”就是不跟父母顶嘴,按照他们说的,认真完成就好。小时候,我是这样过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把这些浅浅的“孝”给抛弃掉了,自私的,一心只为自己好。

我开始学会顶嘴,会和妈妈吵架,会和爸爸冷战······这些让我的父母对我很失望,而我却不以为然。中考落榜,我梦想着上大学成为一名作家的心愿落空,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家一百多公里的城市上学。初中的时候,我读过《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段,我不知道有多么的熟悉,道理意思却只懂得了一点点。在大家的眼里,我是一个什么都不敢做的乖乖女。我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我其实是一个很坏的女孩。前两天,聆听刘永梅老师来学校开讲“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刘老师讲了一个她家里人的故事:爷爷某一天过世了,爸爸给她打了一个电话,说了一句话“我的爸爸没了”。听到这,我的内心是多么的震撼,我或许要很久以后才能懂得这一句话的意思。如果有一天,我的爸爸、妈妈没了。我会生不如死,恨不得跟随他们一起走向天堂。“亲爱我,孝何难。”,我这才明白,他们深爱着我,所以我的孝顺并不难。我在远方孤独地上学,他们在家里默默做我坚强的后盾。朋友再多再好,也始终比不过血浓于水的父母。三十多岁的母亲眼角被岁月无情刻出了痕迹,四十多岁的父亲头发里藏着白发。他们开始老了,开始慢慢不年轻了;而我,在慢慢长大,在慢慢离他们远去。无论多忙,记得常回家看看。他们多么需要我们的陪伴和关爱啊。

第3篇: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外面华灯初上,夕阳被夜淹没,吃完晚饭后坐在电脑旁不知道要做什么,春节临近,连睡梦里挤进梦乡的都是回家过年的畅想。

当年的味道越来越浓的时候回家成了春节的关键词,春节也是每年一度的人口大迁徙。购票难、路途艰辛也挡不住游子回家的热情。已经有好些春节没有回家陪父母了,今年定要回家陪陪年迈的父母,提早就给母亲打去电话告知今年要回家过年,便问问想要带点什么特产给她,母亲在电话那头激动不已回答道:“你们带孩子回来就好,家里什么也不缺„„。” 听着母亲的话我心涌上一股酸流,如在孩童时,我很难体会母亲的心思,然而时光如梭,岁月长逝,为人妻母之后,才能懂得在这逝去的光阴中,父母已逐渐成为生命中的永恒。想起每次出门母亲总会凝望到车子已经没了影儿才肯转身。每次要回家母亲总会早早地站在村口等待我回家,我看到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常回家看看》让我们体会回到了亲情。

能够用《常回家看看》的曲调创编歌词。

自学指导:自己把歌词念一遍,然后说说歌词里讲了些什么内容。教学过程:

1、看、议 教师播放一段春运的的资料片段,然后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这些人愿意高价买回家的车票呢?

2、听、唱

教师播放《常回家看看》,请一些同学起来说歌词内容反映了主人翁是怎样孝敬父母的。也可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你对歌曲的内容的体会,并举些自己亲身体验的人间真情事例与大家分享

在演唱方面不做过高的要求,主要以欣赏体验为主。在跟随音乐学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感受音乐中所体现的亲情。在反复演唱中探索音乐风格与演唱家对音乐的处理。

为了让学生用声准确的表达心中的感情,在处理情感上课范唱。

3、动、创

结合教材“参与.探索的要求,进行歌曲处理.在《常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在网上看了一段视频——让生命充满爱。很震撼,很感慨。

爱父母,怎么爱?给他们空荡荡的大房子;给他们足够多的人民币;雇个保姆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这些是父母要的吗?不,这些对于我们的父母都不重要。没钱没房无所谓,只要我们的心中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就足够了。

我们的一点一滴都牢牢印在父母的心里,讲起我们儿时的事,他们绘声绘色,即便是闯的祸,在他们今天看来都是美好的回忆。当他们孤独寂寞时拾起,以作为慰藉心灵的良药。而当我们有了些许成绩,他们会夸大在他们向邻居炫耀的喜悦的表情上和那爽朗的笑声里。所以没事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是啊,老人不图我们给家里做多大贡献,一辈子就奔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父母。人间的苦涩有三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

“男儿膝下有黄金,只拜苍天和娘亲。”北大校长周其凤因给母亲祝90大寿而泪流满面,长跪不起。这一跪看着很是感人,引得当场很多人落泪,而也正是这一跪引得网友们对其褒贬不一,议论纷纷。

我认为周其凤这一跪着实体现了孝道,但为免有些高调夸张。中国自古以来表达情感的方式都很含蓄,不同于西方人脱口而出的“ILoveYou”。因此,周其凤这种用夸张的肢体语言——跪来体现孝道不免让众多网友嗔目结舌,不能理解。

其实,人与人所处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不同,表达情感的方式自然也就会有所不同,但孝道总是值得称颂的。古人有云:“羊有跪乳之义,乌鸦有反哺之恩,况乎人?”从人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便是恩重如山,而“孝”则是我们回报父母的最好方式。当我们评论别人的孝是否为真情流露时,是否也应先思考自己有无尽孝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常回家看看作文

常回家看看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回家看看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常回家看看作文1

除夕晚上,我端了一碗饺子来到陈大爷家。陈大爷是空巢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他家有两间低矮的平房,屋里的摆设十分简陋,一个用砖块砌成的灶台,一张碗柜,一张桌子,两把椅子,里屋是卧室。

陈大爷穿着一件早已褪色的棉衣,他正在吃饭,看见我端着的饺子,嗔怪道:“你来就来了,还端那么多饺子干啥!”

“我奶奶包了好多饺子呢!您快趁热吃吧!”

陈大爷高兴地说:“孩子,你可真好!有啥好吃的,总想到我这糟老头。”

陈大爷拿出一大盆各式各样的糖果招待我,随后,他夹起一只饺子放进嘴里,一边吃一边连声说:“嗯,是芹菜馅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美文:常回家看看

美文:常回家看看

在外求学或是打拼,常常会对有关家乡的词汇极为敏感,无论是听到一首抒情而略带一点伤感的歌曲,还是无意中看到类似于“月圆人盼圆”这种风格的诗句,抑或是逢年过节,落叶飘零,都是会衍生出“倍思亲”的感慨。但终究异国他乡的特殊人文风情、人心冷暖会使你耳濡目染到身体与心灵都无坚不摧的地步,只怕曾经你最怕听到的那个字眼——“家”,也变得不过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音节罢了。

还记得小的时候,无比羡慕那些可以全家一起出去旅游的家庭。在印象中,往往是幸福而甜蜜的三口之家开着私家车留恋于一个又一个著名的景点,拍下一张张珍贵的照片留作日后怀念。小孩子总是特别喜欢全家人在一起,这样也许会令他有被呵护,被宠爱的感觉。再大一些的时候,有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常常困顿于条条框框的束缚,于是便希望来一场有关于青春的旅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9篇:常回家看看 (孝敬父母)

法律强制探望 亲情何处安放?

据新华社电 7月1日起,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随着新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列入法规,“常回家看看”的老话题再一次被炒得热气腾腾。

赞成者说,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给老人一份法律权利,给儿女一份法律义务,更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的需求;反对者则认为,“常回家看看”入法好是好,但法律难以约束感情,执行起来很难,什么叫“常回家”,谁来监督执行,父母会控告子女吗?违法了最后又能如何处置?靠法律强制的探望能有什么亲情?

如今,我国老龄化的速度节节攀升,因“空巢”而衍生的家庭悲剧、社会悲剧越来越多。对于客观条件具备却不看望老人的不肖子孙,我们应该谴责。但实际上,大多数在外的儿女往往是不能“两全”。在外拼搏发展的人,怎么能“常回家看看”?要想解决这一难题

未完,继续阅读 >

第10篇:常回家看看议论文

常回家看看议论文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爸妈捶捶后背揉揉肩…”当年陈红的一首《常回家看看》红遍大江南北,销售量居高不下。因为它深切地呼唤着离家的游子,牵动着诗子而归的父母的心。而今,又有几个父母能实现这单纯又奢侈的愿望呢?

转身望去,回家的路“困难”重重。

李白将回家的路化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将对家的想念幻作“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纵观历史痕迹,似乎在呈现一种“古来游子多忆家,而今家在忆游子”的发展趋势。一个会议,一份合同,就可以成为放弃与家人团聚的借口;一个留言,一通电话,自以为彼此心照不宣;一栋房,一沓钱,便以为涵盖整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雄心壮志,也正因为父母理解你的抱负、你的忙碌,假意满足过着孤灯相伴的日子。

忙碌的儿孙们也在不停地抱怨着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常回家看看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常回家看看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