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清华妈妈教育心得: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编者按:本文作者洪霞,中国日报社21世纪英文报发稿室主任,她的儿子去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四中考入清华大学。从小学到大学,儿子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在学校德智体全面发展。她总结了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心得,在此和家长们分享一下:如今的很多家长更多地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了能让孩子上名校,家长大多希望孩子上奥数班、英语班等。似乎只要学习好,其他都可以不顾。我认为从长远来看,孩子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才会走得更好、更远。
1、培养良好品德,让孩子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一直认为品德比分数更重要,从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跟他说只是学习好还不够,还要诚实,要懂得尊重他人,要有爱心,还要乐于助人。
在他稍微懂事的时候,我就把我和他爸爸的生日告诉他,让他记住。并且提示他:“你过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会搞一些活动让你开心,那我们生日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应该做点什么呢?”他就会画一幅画,写几句祝福的话语,或者做点其他的小礼物,虽然显得有些稚嫩,但一片爱心融于其中。一开始需要提醒,慢慢地他就主动去做了。
儿子由于性格阳光,乐于助人,不少同学愿意和他交朋友,有些朋友还把自己心里的烦恼向他倾诉,他会很热心地帮朋友出主意、想办法。他因为学习成绩好,经常有同学打电话向他请教难题怎么做,他也会耐心地向同学讲解。这当然会牺牲他的学习时间,尤其是初高中学习压力不断加大以后,要这么做更不容易。我知道后依然鼓励他在关键的时候向朋友伸出援助之手。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他也收获了友谊和快乐,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2、在学习中,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学校才是最好的。
我认为在学习中方法要比知识更重要,从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鼓励他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学得轻松一些,效果还会更好。我还会抽空从网上找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儿子,如果他觉得好,就会融入到自己的方法体系中。重要的学科儿子几乎每一科都会花不少时间进行思考和总结,将书本上和老师讲的东西融会贯通。他考上清华以后,他的母校两次请他回校给下一届高三学生介绍经验。
在报学科培训班的问题上我一直比较慎重,小学五年级时,只让他考了一个区奥数学校的培训班,虽然学习难度很大,但是孩子比较喜欢,进步也快,而且对进入重点学校有较大的帮助。初中时由于孩子学习压力不是很大,有一定富裕时间去多学一点东西,就在初二下学期报了一个师资力量比较强的全科培训班。儿子高中考进了北京四中之后,由于这是一所很棒的学校,我认为按照他自己学校老师的要求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让课外培训班分散精力,保证课堂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儿子上了高中之后就没有报过课外培训班。
在选择学校的问题上,我一直认为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在选择高中的时候我就纠结了一下:儿子在初中虽然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但是如果进了北京四中,那里集中了北京各区非常优秀的学生,万一儿子的成绩垫底,他能否接受?儿子进行了一些咨询,并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给我的回答是:“我可以接受。”我发现儿子抗压能力较好,自主学习能力强,又乐观向上,再加上四中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从来不补课,每天一节体育课或体育活动课,这些都是我和儿子喜欢的,因此,我就鼓励他就选择了北京四中,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3、体育锻炼能强健体魄,让孩子乐观自信。
我和孩子的爸爸都喜欢体育,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带他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我还根据孩子的兴趣给他报过各种体育培训班,包括游泳、轮滑、乒乓球等,他不仅锻炼了身体、丰富了生活,还培养了不怕挫折、乐观自信的性格。
由于儿子性格阳光,经常有同学找他玩。有一次,他开玩笑地跟我说:“我放学后得赶紧跑,要不然好几个同学会找我打球,我做作业的时间恐怕就不够了。”
虽然高中学习很紧张,但我还是鼓励他多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承受住不断加大的学习压力。高中时,他参加了学校武术队,在北京市2011年中小学(微博)武术比赛中获得了高中男子组三路长拳项目的冠军和初级剑项目的第三名。虽然锻炼花了他一些时间,但这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他的思维更加敏捷,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第2篇:健全人格的培养
健全人格的培养
现代意识中人的意义的崛起促使人们对教育价值观进行深刻的反思。人们通过对人类发展的历史性分析并对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横向对比研究认识到,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格的成长。教育正在由单一的社会发展功能向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功能相结合转型。基于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对人的本质和意义的认识,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人格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及其成因
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兴趣、爱好、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这里,我们把人格作为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它是个体的人所应具有的几种基本要素。个性的发展是人格发展的体现。然而现实社会中仍存在着个性扭曲的状况:一方面是个性的压抑状态;另一方面是个性的放纵现象。这两个特征实际是个性不平衡状态在不同或同一个体人格内部的两种极端表现,并且导致人格的分裂、紧张和不协调:情感上的极端封闭、淡漠或放纵;智能与道德的分离;创新意识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个人主义的滋生与泛滥;等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
(一)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形成的大一统思想对人的控制和影响是很严重的。在强权之下,人们往往“安于现状”“自我压抑”“与集体保持一致”,进而形成中庸之道、知足常乐、无为、依赖、求稳、从众等心理趋向。在个性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个人内在丰富潜
能不可能充分释放。
(二)在当前开放的社会中,一些人由在原来封闭的、压抑的环境中对自由的渴望转向对自由选择思想的盲目接受,促动了个体的自我膨胀,形成以我为核心、一切为了我、我就是一切的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而这种个人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人的一盘散沙式的个人主义的结合,则导致人格分裂现象的发生。
(三)人的需要结构包括物质需要、秩序需要和意义需要三种。它们的平衡发展是人格完善的保证。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物质的匮乏,人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的急剧膨胀,且又存在着对秩序的需求与秩序的不健全之间的矛盾,社会保障功能不稳定,以致于出现不正当竞争和对利益的不正当追求。另外,西方人学由传统的理性主义走向现代人本主义,对感情、自然性的极端强调导致一些人感性欲望压倒理性精神、自然本能压倒社会责任现象的产生。目前社会对多样性、变化性、不可重复性的强调也促动了中国人思想行为从单一僵化到多样化的巨大转变。但其负面影响是,许多人不再相信有什么统一的价值标准、伦理原则,不再追求统一的思想和永恒的目标。这几种因素共同造成一些人只
关注物质生活享受,一味追求金钱和感官刺激,从而形成“物化人格”。
(四)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带来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危机”。高度的工业化使多数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人的自我意识及精神意义成为冗余。伴
随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的是人性异化的日益加剧。可见,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健全人格的内涵与培养
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人格发展不平衡现象给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同时也使人认识到人格培养作为教育目标的必要性。人格内部各个因素内在的、和谐的统一构成一个完善的人格。它包括体质、智力、情意(情感意志)及道德四个要素。人的发展实质上是构成健全人格内部诸要素充分而和谐发展的整合过程。
体质即身体素质。这是人的生命和人格的物质载体。个体人格在体质方面的完善表现于人对健康体魄和运动技能的不断追求、发展过程。同时,健康的体质也有益于其它人格品质的增强。我国中小学曾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体育。在升学指挥棒的诱导下,本来就少的体育课被作为“副课”而敷衍过去。从更广的范围来看,我国现阶段城镇体育运动场所在数量、面积上与国外相比皆偏少,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农村的情况更严重。民族体质是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体现,人格的健全发展需要以健康的体质为依托。发展体育运动不只是对少数运动员的培育,而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体质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健康保健和运动知识的传播;运动技能的训练;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学校教育对此担负着基础性的责任。
这是当代教育对个体体质发展的真正要求。
智力即认知能力。它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六种基本因素组成的整体综合能力,它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其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而创造力则来源于人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对事物的换位思维、求异思维能力。美国心理学家B.S.布鲁姆在他的《认知领域分类学》中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并把从理解到评价的五个层次归为一类,称为理智的能力和技能。他认为,理智和智能是借助知识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知识也只有上升到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时才有意义。知识的简单组合并不需要较高智力,而重新建构知识,则需要高度的智力。这种智力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是智力内部各要素协调发展的结果,也是智力发展的最高表现。因此,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培养智力是人格完善和成功的基本保证。
另外,当前社会对人的智力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和多样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应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而应变能力本质上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创新意识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以求改变自己和改变环境的心理取向。它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方面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个性的发展问题;个性发展是人性解放的过程。“个性的多元化,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可以说,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是创新的前提。二是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统一问题。它们是认知能力发展的三个层次。从学生的“学会学习”到“学会创造”贯穿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而“知识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则过分强调基础性学力,注重知
识积累和记忆考核。因此,从“记忆模仿”走向“思考创造”仍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
和艰巨任务。
情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情意指情感和意志,它是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情意指情绪,属心理意向活动范畴,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因素。通过对各种成功者的长期研究,人们发现智力并不是决定人成功的惟一因素:情感和意志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葛尔曼出版《情感智商》一书,提出情商(EQ)的重要性绝不逊于智商(IQ),人的情感智商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了解自我的情绪状态;恰当地管理自身情绪;善于进行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之后,一部分心理学者又提出一个新的概念:逆境商数(Adversity Quotient),指人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境的心理能力。其核心是意志力。笔者认为,情感和意志是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的关键性品质要素。尽管将情感和意志作为“商数”的提法欠妥,但情商的提出者强调情感的丰富与和谐发展,逆境商数的提出者则强调意志力的作用,两者作为非智力因素却为人格的完善所必备。一个人格高度完善的人应具备健康的情感。它一方面表现在具有丰富的情感并能稳定地展示:情感体验保持开放的姿态,有生活的激情和热爱,对美的追求、对丑的憎恶、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精神,等等;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所追求目标的执著力和身处逆境时的意志力:具有情感自我控制力和更大的内部适应性、选择和改变能力,善于克制;把生活看成是愉快的探险,尽管也遇到常人所遇到的挫折和失望,但仍能感受到激动、希望、爱和同情,从而很快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更为重要。当代教育旨在发展学生人格内部的各种创造性潜能,而“个体创造潜能的释放需要对经验的开放,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对概念处延的灵活性,对评价的内源性;需要坚持某一认定方面的意志力。”因此,只有将智能培养与情意品质的培养统一
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性。
道德是保障社会顺利发展或社会秩序的润滑剂。道德的核心可以归结为责任感。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社会主
义道德思想的集中体现。
当代社会对科技的功利性追求导致人格内部智能与道德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人被“物化”了,落入商品拜物教的泥潭中,有识之士发出了“人不见了”的疾呼。这种“人品人格的失落”现象实质上是由于现代社会教育把人作为生产工具,而未把“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而造成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人向善,也能助纣为虐。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批评传统的科技教育是忘记了“教育的另一半”。在我国,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一味追求物质利益,忽视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一些领域道德失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这为
我国当前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当注重科技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即智能培养、个性发展和人格陶冶的统一,科学真理与价值选择教育的统一,使我国教育走向和谐的、平衡的与全面发展的道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应
当是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创造性的智慧的结合。教师在强调科技意识的同时,还应进行美德教育。美国教育家贺拉·曼在谈到此问题时指出,公立学校应当帮助学生养成理智与良心。美
德教育应当先于知识教育,尽管不应当无视知识,但不伴有美德的知识是危险的。我国现在更加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然而传统教学中只是把它作为道德理论说教的德意课却并不成功。笔者认为,道德教育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德育课应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把德育融入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学实践的动感过程之中;二是教育过程(包括教育教学管理)的民主化、公开化;三是建立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结合的、开放的道德
教育体系。学生道德意识不是被灌输的,而是在活动中、社会中养成的。
三、师生关系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健全人格的培养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这里只就教育内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方面加以探讨。师生关系问题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智力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个性、人格的健康发展。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在几千年来儒学教育思想笼罩下的古代教育以及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学校教育中,知识一直是由老师传授
给学生的,因而形成了严格的、权威的师生关系。
中国文化历史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正是这种关系的典型再现。在这种情况下,根本谈不上学生个性的自由,而只是在培养
顺从、保守、封闭意识。
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他们都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的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将更多地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特别是师生关系之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种开放的、充满人情体验的师生关系的最大作用是能够对学生主体人格充分尊重和发展,在最大程度上扩大了个体人格发展的自由度,而这正是个体创新意识萌芽、养成以及创造性潜能释放所需要的温床和动力,也为他们情感意志、道德思想的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建立平等的、充满人性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是至
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发展人的健全人格,一方面基于个体身心各方面的广度而言,另一方面是基于个体人性的深度而言,它是指人的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和谐的发展,并非意味着所有品格一样的均质发展。健全人格的培养不是学校教育的独属阶段,而是伴随着一个人终生的过程。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个性培养与责任
感培养的统一,以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的人。
《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
第3篇:培养健全人格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培养健全人格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单位:潞河中学
姓名:王福
学科:语文
会员证号:
培养健全人格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看最近一个多月的报道:
1、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文力从校内行政办公楼楼顶跳下,当场身亡。
2、人大女博士跳楼自杀。
3、博士后用菜刀砍死妻子,事发甘肃农业大学家属楼。
4、浙江一考生高考失利自杀 专家呼吁正确对待挫折。
5、温州市第七中学初二(5)班的学生吴雯雯未扎头发遭拒考跳湖自杀。
这些都是信手拈来的报道,大到博导,小到初中的学生,都怎么了?从这些事件的发生,难道我们不该思考很多问题吗?
再看看我们身边的某些学生,人格缺陷很严重。即使我们这样的重点中学的一些学生,也不能不令人担忧(选取几个人格缺陷较多的学生进行分析),他们的表现如下:
① 不能战胜各种诱惑。尤其是迷恋网络,交友聊天,早恋。其次是玩
第4篇:家长必读:清华学子妈妈教育心得
家长必读:清华学子妈妈教育心得
2013年09月16日17:45新浪教育 微博我有话说(2人参与)
编者按:作者洪霞[微博],中国日报社英文21世纪报发稿室主任,她的儿子去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四中考[微博]入清华[微博]大学[微博]。从小学到大学,儿子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在学校德智体全面发展。她总结了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心得,在此和家长[微博]们分享一下。
清华学子妈妈教育心得:如何引导孩子成长
2013年07月22日14:43新浪教育 微博我有话说(21人参与)
编者按:作者洪霞[微博],中国日报社英文21世纪报发稿室主任,她的儿子去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四中考[微博]入清华[微博]大学[微博]。从小学到大学,儿子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在学校德智体全面发展。她总结了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心得,在此和
第5篇:清华妈妈教育心得:做孩子的朋友和坚强后盾
清华妈妈教育心得:做孩子的朋友和坚强后盾
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既是他的妈妈和老师,也是他知心的好朋友。
1、理解和尊重孩子,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随着儿子慢慢长大,我逐渐意识到,家长[微博]尽量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用下命令的口吻和孩子说话,尽管我们的初衷是为孩子好。我和孩子的爸爸尽量创造一种平等,民主、轻松的家庭氛围,这样孩子就愿意和我们说心里话,在家里也感到心情舒畅。我和儿子是平等的,如果他觉得我有哪方面做得不好,也可以提出来,我会努力去改进。
我通常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不会强迫他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记得儿子小学的时候报了电子琴的培训班,学了三个月之后,他说自己不想学了,我看他确实失去了兴趣,也就没有强迫他学下去,就换成了他喜欢的乒乓球培训班。
我也会像朋友一样地去理解孩子,帮他出主意
第6篇:培养孩子阅读的教育心得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qaizhy”为你整理了“培养孩子阅读的教育心得”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培养兴趣的教育心得 推荐度: 家长培养孩子心得体会 推荐度:
第7篇:培养孩子心得
在家培养孩子的心得体会
子涵自从入学以来,在老师及家长的共同帮助下,渐渐地养成了一些较好的习惯,也很适应学校的生活。总结她在中心幼儿园这将近一年学习生活情况,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良好的学校、家庭环境造就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而一个人拥有一个好的习惯,它将使人终身受益。
一、教育孩子首先要从父母自我做起。
父母的行为习惯,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同时给她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待孩子的各个方面,不能光说不做。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好,发挥榜样的力量。现在孩子接触信息的途径很多,信息量也很大,有时她提的问题,不象是她们这个年龄段提出的问题。大人不学习是不行的,所以我们经常会买书、看书。当你看书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也会受到影响。有时带孩子出去运动出去玩,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无论是孩子提问还是你
第8篇: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 培养健全人格
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
培养健全人格
内容提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关注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管理心理学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儿童的内在心理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障碍 原因 心理疏导
论文: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也受大学生假期实践论文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形成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