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底片》(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 解读诗中深刻的哲理性和思辨性。
二、 教学重难点:目标2
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以现实中的底片导入,或者提问学生一些有关底片的问题。
二、 解题:
1、 作者:希姆博尔斯卡,生于1925年,波兰女诗人。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为什么活着》《一百种乐趣》《各种情况》《大数字》和《结束和开始》等。
2、 写作风格:以1956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的残暴和罪行,热情歌颂了祖国波兰的复兴和建设。
后期:诗歌主题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与历史的关系,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重要问题。《底片》属于后期作品。
三、 朗读感知: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中是如何描写“底片”的?
四、 分析诗歌:
1、 作者对底片的影像做了准确的描述,指出了底片中的景物,有哪些景物?
明确:她写到了天空、乌云、太阳、樱桃树、花和底片上的人。其中天空、乌云、太阳是底片的背景颜色(黑色)
2、 那么,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对比,把底片与底片所反映的真实的事物进行了哪几方面的对比?
(1)第一:黑白色的对比。真实的世界是五颜六色的,反映到底片中却只有黑白两种颜色,这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既显得真实又不真实,模糊了真实与虚假的界线。(真实与虚假)
(2)第二:左右位置的互换。底片从正面和反面看,它所反映的影像是一样的,但是左右刚好相反,而看底片的人很难分清哪一面是正确的,这样就把内心的感觉与真实的世界融为一体了。(感觉与世界)
(3)活人与鬼魂的对比。真实的世界中,生动的人到了底片中,感觉就像鬼魂一样,作者此时进入了心灵的自我沉思。(问候与沉思)
3、既然“不能期望他的回答”,为什么还有问候与提问?
明确:对着底片,“我”感悟到底片上的像鬼魂一样的影像实际上就是活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正是这种与自我相关的感悟引发了“我”对“鬼魂”的问候和提问,其实这都可看作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自言自语是不需要回答的。
五、 小结:
本诗采用白描和独白的方式,通过对比,模糊了真实与虚假的界线,将内心感觉与真实世界融为一体,因而有了提问和问候,这也可以看作是作者自己向自己的问候与提问。心灵的自我沉思借底片这一独特的客体找到了一种表达方式。
六、 艺术特色:
这首诗借助“底片”表达出内心对世界的疑问和感受。
1、以小见大。这首诗从生活中常见的底片写起,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令人回味无穷。
2、在表现方法上,本诗采用了白描、独白的方式。
七、作业:本诗的语言明白如话却含义深奥,令人回味无穷。《山民》也有这个特点,请予比较,加深对此类诗歌的理解。
第2篇:《华罗庚》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按时间顺序来组织结构的写法。
2、能够提取最主要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学会删繁取简,提炼关键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始终补语的爱国情操、献身科学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传主其人其事,学习华罗庚分离拼搏、自学成材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知道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的杰出成就。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华罗庚的人物传记,作者是顾迈南。他是新华社记者,著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象《华罗庚传》、《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众所周知,华罗庚是举世闻名的数学家,除此之外,同学们对华罗庚的了解还有哪些呢?(学生回答)比如,将统筹方法运用于工农业生产就是他的一项重要成就。什么叫统筹方法呢?比如,煮饭、烧水、洗菜、炒菜,你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完这几件事情,并且把保证高效性呢?(煮饭的同时烧水,在煮饭、烧水的时候洗菜、炒菜,这就是统筹方法。)这只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同学们预习过这篇课文,那么熊庆来、华罗庚、陈景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回答)华罗庚的成名与熊庆来密不可分,熊庆来对华罗庚的悉心栽培栽培成就了华罗庚。这种知遇之恩,华罗庚从未忘怀。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他慧眼独具,为中国的数学事业选拔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陈景润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陈景润突破了哥德巴赫猜想,在数论方面卓有建树。那么,华罗庚有什么样曲折的人生经历,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呢?
二、总体感知,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二组负责梳理华罗庚的生活经历,三、四组负责梳理华罗庚一生的主要成就。
主要生活经历: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1925年,进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后因贫困而失学;
18岁时,与吴筱元结婚,后染病而导致终身残疾;
1932年秋季,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助理员,并研究数论;
1936年夏天,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1937年夏天,由英国回国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的数学教授;
1945年下半年,应苏联科学院的邀请,到苏联旅行;
1946年秋天,应邀访问美国;
1950年2月,从美国动身回国,同年3月16日到达北京,回到北京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1979年,再次访问英国;
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
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第二期刊登华罗庚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1936年夏天,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后得出著名的“华氏定理”,其间他写了18篇论文,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
1941年,完成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的手稿;
1946年4月,苏联科学院出版了他的成名代表作《堆垒素数论》一书;
1946年秋天,访问美国,其间研究范围扩大到多复变数函数论、自守函数和矩阵几何;
1955年国家建立科学奖励制度,1957年1月华罗庚获得一等奖,得奖的论文题目是《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
1953年,《堆垒素数论》中文版出版;
1957年,《数论导引》出版;
1958年以后,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统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后出版《优选法平话》和《统筹法平话》;
1963年,华罗庚与万哲先合著出版《典型群》一书。
三、局部分析:
问题一:“伯乐识马”是人所共知的经典故事,作者在一开头就写这个故事,用意何在?
明确:一方面表明19岁的华罗庚具有非同寻常的数学才能以及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突出了传主的基本特性,一方面为下文埋下伏笔。华罗庚的才华被熊庆来发现,命运发生转变。后来他自己成为“伯乐”,发现和扶持了陈景润等青年学者。此外,在时间叙述上,从华罗庚“出名”时起笔,是一个倒叙,并由此引出“他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这样的开头,避免了平铺直叙和波澜不兴。
问题二:在运用倒叙手法插入一个小故事以后,就进入了对华罗庚艰难曲折的求学、治学经历的追忆之中。请看第一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这一部分讲述了华罗庚的哪些经历?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明确:这个部分讲述了华罗庚的三个小故事:“物不知其数”的算题(卓越的数学天分)、“罗呆子”的绰号(刻苦自学的情形)、可怕的伤寒症(选择数学作为人生目标的过程)。
问题三:回顾一下,华罗庚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明确:解放前:堆垒素数论、多复变数函数论、自守函数、矩阵几何;解放后:《数论导引》、优选法、统筹法、培养数学人才。
问题四:除了在数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之外,华罗庚的身上还具有新旧交替时代科学家所特有的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国难当头,悲愤至极;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数学下乡,造福于民;光荣入党,欢欣鼓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问题四:文章有几处嵌入了华罗庚的诗词?这些诗词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诗词突显出华罗庚勤奋努力、拼搏进取、献身科学、爱国爱党的一面。
四、总结:
这篇传记在写法上的突出特色:
①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
②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③作者有意识地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五、作业:
1、完成《创新思维训练》中《华罗庚》这一课的练习。
2、整理生字词,收集成语。
3、预习《罗曼罗兰》,扫清字词障碍。
①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②《罗曼罗兰》在写法前面两篇人物传记有什么异同点?
第3篇:死水(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陆游在《观书有感》一诗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小小的池塘之所以清新可爱,全因为有源头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活力。活水即流动的水,流动的水不会腐败变质,因为它有生机活力,水中有水草生长、游鱼小虾生存。相反,不流动的水就会因为缺乏生机和活力而变成了一潭死水,时间一长,还会腐败变臭。就像原来的龙湖沟,水变成了一潭死水,臭气熏天。如果让你从它旁边路过,你会有什么反应或感觉?--避之惟恐不及。
但咱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诗却是以“死水”为题的。作者为何要写死水?他笔下的死水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
现代诗人,著名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我们要写闻
第4篇:《善良》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的观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
2.拓深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3.培养议论文的文体意识,学习理性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观点,抓住其中的逻辑思路。
教学设想:
学生对议论文的接触并不多,认识比较模糊,实际上还不太会读议论文,更别说写了,而本文又有很多地方不是一下能读懂的,所以,我想通过分步阅读的方式,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理解文中的观点;再以补充论据,提出新见解的方式,深化认识。而这同时也是一次对议论文思维过程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张图片:面对这种情境,你怎样做?为什么?
一种说法:“女人被称善良表示不够漂亮,没有特色;男人被称善良表示没男子气;主管被称善良表示管理不果决,部属被称善良表示冲劲不够。总之,
第5篇:《氓》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分析恋爱阶段,男女双方性格特点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一、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上节课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二、检查预习情况(投放生字词)
三、尝试让请同学讲述本首诗的内容:这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朝老,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抛弃了。
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恋爱(第一、二章)婚变(第三、四、五章)--决绝(第六章)板书
四、让我们再次感知全诗: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跟读。
五、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投放幻灯片)
提问教读:.
①氓初给女主人公的印
第6篇:《渐》(粤教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文中筛选有用的信息的能力,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在细碎的生活琐事中展现人生哲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筛选有用的信息,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和内容。
2、通过鉴赏与交流活动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的往事历历在目,宛如昨天的片断,在不知不觉中,时间如东去之水不复还,生命也如水般渐渐流逝!我们该如何对待时间的渐变,生命的渐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的《渐》,看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
二、探寻作家踪迹。
在浙江省桐乡市一个叫石门湾的小镇上,出了一个被外国学者誉为“最象艺术家的艺术家”。在故乡人的眼里,他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老者,但是随着亲眼见过他的人的越来越少,他留给后人的东西却愈来愈珍贵了。他就是一代艺术大师------丰子恺。
丰子恺:原名丰润、丰仁
第7篇:华罗庚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提要或综述的方法概括作品的内容要点。
2、加强对文章要点的深层理解,提高表述和概括水平。
3、结合单元要求,学习华罗庚先生的伟大人格和自强不息、艰苦拼搏,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层次,把握关键,进行正确的概括。
2、体味传主一生中无数闪光点中的几个,把握作者的主要写作目的。
教具准备
出示华罗庚先生的照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罗斯福坐在轮椅上依然左右着当时世界的格局,布伦克特虽然看不见什么东西,但靠着导盲犬坐上了英国教育大臣的位置,海伦凯勒眼前虽然一片黑暗,但用心灵的光明写出让世人为着震撼的《我的生命》┅┅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同样是一位身残志坚的伟人,他就是让中国数学走向世界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学习顾迈南所写的《华罗庚》这篇课文,
第8篇:华罗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2.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
3.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2)把握本篇传记在组织材料和语言上的特点,以便在写作中借鉴和运用
2.难点:
(1)本传记在组织材料上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中所引用到的华罗庚的一些话语特别是诗句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感受其高尚品格,汲取人生的教益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语:
同学们,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最大的兴趣又是什么呢?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