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余立华
余立华 76年生于江西鄱阳,毕业于南昌大学艺术系,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书画院画家,自幼受父亲余祖德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国家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熏陶,酷爱书画篆刻及陶瓷艺术;在校期间深得徐林义教授、张鉴瑞教授的教导。多年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研究并创建“家铭陶瓷”,着力于书画陶瓷艺术创作,艺术造诣深得家父的精心培育教导,陶瓷作品颇得王锡良、李菊生等多名艺术大师的点拨和赞同。其作品具有写实性和现代审美情趣;青花、釉下五彩、高温颜色釉技法色泽自然,线描功力扎实,粉彩山水、人物意境深远;美术作品《保护环境》入选99年江西省美术作品展,《共创新世纪》获江西省第五届美术展三等奖,2011年《童趣》获第三届“百花杯”铜奖,《江山如画》获江西工艺美术2013迎新展银奖,《深山居隐》2015年获中国书画院收藏。其作品深受业内人士及国内外,港、澳、台收藏者的好评和青睐。
第2篇:余华经典语录
余华经典语录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活着》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在细雨中呼喊》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活着》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活着》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在细雨中呼喊》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活着》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在于喊叫,也不在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只是走出了时间。——《活着》
他们说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相信。——《第七天》
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活着》
无论多么美好的体验都会成为过去,无论多么深切的悲痛也会落在昨天,一如时光的流逝毫不留情。生命就像是一个疗伤的过程,我们受伤,痊愈,再受伤,再痊愈。每一次的痊愈好像都是为了迎接下一次的受伤。或许总要彻彻底底的绝望一次,才能重新再活一次。——《第七天》
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活着》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在细雨中呼喊》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
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下去了。——《活着》
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活着》
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活着》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活着》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活着》
如果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富贵的贫贱,没有暖寒的交替,没有外貌的困扰,没有男女的区别,没有你我之分,没有生死顾虑,你才会离“真正的活着”越来越近。——《第七天》
我的悲伤还来不及出发,就已经到站下车。——《第七天》
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在细雨中呼喊》
第3篇:余华作品
余华作品
一、短篇小说
十八岁出门远行《北京文学》(1987-1)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北京文学》(1987-5)死亡叙述《上海文学》(1988-11)
爱情故事《作家》(1989-7)
往事与刑罚《北京文学》(1989-2)鲜血梅花《人民文学》(1989-3)
两个人的历史《河北文学》(1989-10)祖先《江南》(1993-1)
命中注定《人民文学》(1993-7)
二、中篇小说
四月三日事件《收获》
一九八六年《收获》
河边的错误《钟山》
现实一种《北京文学》
世事如烟《收获》
难逃劫数《收获》
古典爱情《北京文学》
此文献给少女杨柳《钟山》
偶然事件《长城》
夏季台风《钟山》
一个地主的死《钟山》
战栗《花城》
三、长篇小说
《呼喊与细雨》(《在细雨中呼喊》)《收获》 《活着》《收获》
《许三观卖血记》
《兄弟》
《第七天》
四、散文
虚伪
第4篇:余华《活着》
余华《活着》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我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有人说余华的《活着》,自始至终都是悲剧,但我并不完全认同。这部小说确实95%都是悲剧,但剩下5%让我觉得充满温情。这5%就是二喜和凤霞的爱情。
喜欢一个人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家世、样貌、文采、性格等等方面。
可二喜和凤霞的姻缘却刷新了我的爱情观:爱就是爱了,无需考虑太多其他因素。
二喜踏实能干,家在城里,有点小钱,可惜却是个偏头。凤霞心地善良,样貌端正,有才有貌,可叹却是个哑巴。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却因为队长的牵线成了一家人。
初次见面二喜的表现可谓十分冷淡,全程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嗯’,甚至连凤霞的脸都没看便急匆匆回城。正当我觉得这门亲事注定无果,情节又有了戏剧性的变化。
二喜带着一大帮人到未来岳父家粉刷房子,前一天上门提亲时并非是
第5篇:解读余华
荒诞与荒凉
——浅析余华小说中的“虚幻”世界
系别:文法学院
班级:098511班
学号:085109030
姓名:杜纷纷
指导老师:刘书营
摘要:余华是80年代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作为先锋派文学的领军人物,他早期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古典爱情》等无不充满了荒诞、冷酷甚至血腥的色彩。作者借助这种类似于抽象的表述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另一种解读。
关键词:《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荒诞笔法、荒凉世界、现实的虚妄
余华曾坦言:“当我发现以往那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只能导致表面的真实以后,我就必须去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寻找的结果使我不再忠实所描绘事物的形态,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
第6篇:余华评传
《余华评传》洪志刚
郑州大学出版社
目录:
一、从杭州到海盐(出生、举家之迁、胆小的男孩、医院里的风景)
二、无序的成长(阅读是如此的温暖、墙上的风景、快乐的写作、高考)
三、川端康成的启蒙(牙医生涯、川端康成的魅力、雄心出展、闪烁的《星星》、幸福的文化馆)
四、刀锋上的行走(从“小偷”到“大盗”、先锋出击、暴力与死亡、人性悲歌)
五、内心的真实(北京:另一种现实、虚伪的写作、在细雨中绝望的呼喊、寻找突围)
六、悲悯的力量(人物开始了奔跑、《活着》意味着什么、《许三观买血记》、无边的悲悯)
七、我能否相信自己(写作是为了回家、他没有自己的名字、往事并不如烟)
八、阅读与交流(音乐的魅力、寻找大师的智慧、网络与文学、与世界对话)
九、继续远行(艰难的自我超越、伟大的梦想是一部杰作、喧哗中的远行)可以读的论文:叶廷芳《
第7篇:余华经典语录
余华经典语录
1、一个人对世界基本的图像就是在童年时建立起来的,以后长大成人和历经生活后逐渐老去,所能做的只是对这基本图像做一些局部修改,而它的根本是无法改动的。当然有些人修改的多一些,另一些人会修改的少一些。
2、作为一名作家,我对那些故事没有统治权,即便是我自己写下的故事,一旦写完,它就不再属于我,我只是被它们选中来完成这样的工作。因此,我作为一个作者,你作为一个读者,都是偶然。
3、女人都是一个心眼,她认准的事谁也不能让她变。
4、人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
5、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6、音乐的叙述和文学的叙述有时候是如此的一致,他们都暗示了时间漫长的衰老和时间漫长的新生,暗示了空间的转瞬即逝:它们都经历了段落的'开始,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