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百里负米读后感
百里负米读后感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趁着一切都在,就赶快孝顺父母,把你对父母的爱说出来、做出来。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百里负米读后感,欢迎参考!
百里负米读后感一
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养,父母对儿女,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爱,为了儿女,他们愿意付出千辛万苦,愿意付出生命,但《二十四孝》讲的`是儿女怎样孝顺父母,我最为感动的就是《百里负米》这个故事了。
《百里负米》讲的是周朝鲁国卞邑子路性格直率、勇敢、孝顺,早年家贫,自食野菜充饥,却自百里外背着米侍奉父母。父母去世后,他离开家乡到南方游历。在路经楚国时,楚王发现他的学问和人品非同一般,就让子路做了官,做官之后,地位、待遇就不同了,出门有车马相随,还有大量食物。但子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日日夜夜长吁短叹,想念过世的父母,每当这时他便说:“子欲养而亲不待啊!”孔子夸子路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啊!”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趁着一切都在,就赶快孝顺父母,把你对父母的爱说出来、做出来,我们从小就要知道孝敬父母,长大以后才可能成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感的人,成为道德高尚、能够成就大事的人。
百里负米读后感二
今天,阳光灿烂,胜是春朝。可谁又知道我内心的秋悲呢?我上午和妈妈发生了口角,两人呈现出互不理睬的局面。
下午,我在网上看到了“子路负米孝母”的故事: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从小就对父母照顾的无微不至,父母爱吃什么,他都不辞劳苦千方百计地买回来。一次他背回一袋稻米,煮成饭后父母赞不绝口,从今以后父母就爱吃这种米了。就连拜孔子为师也是如此。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觉十分惭愧。中中国有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人的第一品德,可我不仅没有孝敬父母,反而让她生气,真是不应该。
小学时,只要妈妈给她自己买衣服而不给我买衣服,我就会发脾气或是不高兴。可我哪有注意,妈妈的鞋子早已断底或是开胶。妈妈的衣服早已褪了色,老气了。
我哪有发现妈妈那普普通通的爱美的心,她不是和我一样吗?为什么我只想给自己买衣服呢?我真是太自私了! 父母慰问品付出如此之多,我缺看见他们买衣服都不高兴,诶…… 中国是礼仪之邦,大家都要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这样就能营造出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我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我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但—— 我们没有真正想过等我们长大了父母渐渐老时,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做到“孝顺”,甚至,有时面对父母的教导都不耐烦,真是觉得汗颜!
第2篇:百里负米
百里负米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那今天呢,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里的名字就叫做百里负米。古时候有个人叫仲由,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孝敬父母。因为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日子过得十分艰辛,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就决定要去买米,但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那可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那就极其不易了。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一点也没有不耐烦,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呵口气,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休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的,让我觉得十分钦佩。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了,他就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对他很是礼遇。俸禄非常优厚。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过着十分富足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感叹,哀伤父母早早过世。他是多么希望父母仍然在世,和他一起过这样的好生活呀!可是即使他想再负米往返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地递减。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你想要来报答他们的时候,那就为时已晚。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孝敬父母,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最后,希望我们新时代的学生都可以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珍惜与父母相处的好时光!
第3篇:百里负米的故事
百里负米的故事
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百里负米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仲由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路,师从孔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在仲由少年时,遇到一场大旱,当地粮食价格飞涨。他家里比较穷,实在买不起高价粮,只好吃野菜度日。
这样过了几天,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年纪大的父母长此下去怕是吃不消,很是担心。这时恰巧有消息传来,说百里以外沂河的粮价比较便宜,仲由就辞别父母,带上家里所有的钱拿着粮袋子奔沂河了。
仲由家没有车和马,他只能徒步而行。为了省钱,自然就没有住店,反正是累了就睡,歇过乏来就走,这样走了三四天才到。到了沂河粮店一看,时间太晚了,粮店都关门了
第4篇:《子路负米》读后感
《子路负米》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子路负米》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子路负米》读后感1
《子路负米孝母》这个故事很感人。故事讲的是子路家很穷,家里连饭都吃不上了。
我读了这个《子路负米孝母》的故事心里想:子路的家里这么穷,平常吃的是粗劣的饭菜,有的'时候甚至连饭也吃不上,只能用野菜充饥。他还非常孝顺,有时常常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也要让他的妈妈爸爸吃上饭。这种孝心多么感人啊!
有时候,子路还得走到一百里外的大山去砍柴,卖完了柴,用那些钱去卖米的地方买一袋米,背回家给母亲吃,因为子路的妈妈从来过大米。哪知子路的母亲吃了大米以后一直对大米饭念念不忘。子路就不怕辛苦坚持到很远的地方去买米给母亲吃,他真有孝心
第5篇:负米养亲读后感范文
负米养亲读后感范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负米养亲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负米养亲读后感1
《负米养亲》讲的是仲由孝顺父母的故事,当听到仲由时,我们不禁会想到他伉直鲁莽,性格爽直,为人勇武,却不知他有事亲至孝的一面。今天讲的就是仲由尽孝的事迹。
这个短片讲的是由于生活困窘,米价昂贵,仲由只得每天给父母吃野菜。一天,他听说有个地方米很便宜,便千里迢迢赶到那里。走到时,天色已晚,米已售完了。仲由为了保证第二天买到米,便坐在了米店门前,等着明天米店开门。晚上,他又冷又饿,但一想到,过了今晚,父母便有米吃了,便又坚持了下来。第二天,他买了米高兴地往家赶。不料途中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仲由本
第6篇:历史典故:负米养亲
历史典故:负米养亲
负米养亲,是一个成语典故,选自《二十四孝》,讲述了一个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的故事。不妨看看历史典故。以下仅供参考!
【出处】 《孔子家语·致思》。
【释义】 借米以赡养父母,形容人非常孝顺。
【历史典故】
子路,春秋末年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
第7篇:负米养亲的历史典故
负米养亲的历史典故
负米养亲,借米以赡养父母,形容人非常孝顺。出自《孔子家语·致思》。
【历史典故】
子路,春秋末年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石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子路常常怀念双亲,感叹说:
第8篇:文言文犬负米救主及翻译
犬负米救主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是否有阅读过的呢。文言文犬负米救主及翻译,我们来看看下文。
原文
杨光远之叛青州也,有孙某居围城中,其田庄在青州西。城闭既久,内外隔绝,食且尽,举族愁叹。有犬徬徨于侧,似有忧思。孙某曰:“家无粮,人且死,奈何?尔能为吾至田庄取米耶?”犬摇尾应之。是夜,置一布囊,并简,系于犬背。犬即由水窦出,至田庄吠。庄人启门,识其犬,取简视之,令负米还,未晓入城。如此数月,孙某举族得不馁。后杨光远败,城开。(据《渑水燕谈录》改写)
译文
杨光远在青州发动了反叛,有一个姓孙的人居住在被围的城中,他的田庄在青州外西侧。城门已经关闭了很久,把城内和城外分隔开了,食物将要没有了,全族人都愁苦叹息。有一只狗在旁边走来走去,似乎有忧愁的意思。孙某说:“家里没有粮食,人就要死了,怎么办?你能为我去田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