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作品赏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12 06:28:4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木兰诗》作品赏析

《木兰诗》作品赏析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深受民众的喜爱。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木兰诗》作品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释】

唧唧〔jī jī〕── 此处为织布机操作时声响。有人译作叹息声,大谬。

当户织 ── 当:正值,正在。 户:自家门户,家中;有人将在此具体译作“门”或“窗”,均谬。此两句,乃诗之引式,表明:正值木兰在家中织布。

机杼〔jī zhù 〕── 织布机上的梭子。此句指木兰因心中有事,停下手中操作,连连发出叹息。

何所 ── 因为什么而…… 此句强调的是问,何人而问,不重要,为诗中“略句”手法。

军帖 ── 发下来的征兵通知帖。

可汗(hán) ──又称大汗,亦可简称为汗,古代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统治政权首领,即指皇帝。古代北亚游牧民族柔然、突厥、吐谷浑、铁勒回纥、高昌回鹘、铁勒、契丹、蒙古等建立的汗国,其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最初,这个称呼是部落里一般部众对首领的尊称,鲜卑语称“可寒”,原意是“神灵”、“上天”之意。可汗作为一国之主的称号最早始于 402年柔然首领社崘统一漠北自称丘豆伐可汗。唐杜佑谓:其“犹言皇帝”.

爷 ── 古代北方民族对父亲的称谓。

市鞍马 ── 市,此为动词,指“买”“购置”,下句“市”为名词。

鞍鞯〔ān jiān〕 ── 意同“鞍韂”,指马鞍子和马鞍子下面的垫背。

辔头 ── 指马笼头。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辔头,即嚼子和笼头的合称。

赴戎机 ── 赴,赶赴。戎机,指军情、战机、紧急军情。

关山 ── 指边塞关隘、关隘山川。另指家乡。

朔气 ── 朔气,北方之寒气。

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夜间报更用器。一说金为刁斗,柝为木柝。《文选·颜延之<阳给事诔>》:“金柝夜击,和门昼扃。”李善注:“金,谓刁斗也。卫宏《汉旧仪》曰:昼漏尽,夜漏起,城门击刁斗,周庐击木柝。”

寒光照铁衣 ── 寒光,指寒冷的月光。铁衣,此指铁甲衣。

策勋 ── 对建功将士册封勋官。古代凡有军功的,授以勋官。勋官最高一阶称为“上柱国”,正二品,需要经“十二转”才能达到。《木兰辞》里“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十二转”就是说:花木兰立了最大的军功。

附“古代武官勋官”列表:

十二转:上柱国,视正二品;十一转:柱国,视从二品;十转:上护军,视正三品;九转:护军,视从三品;八转:上轻车都尉,视正四品;七转:轻车都尉,视从四品;六转:上骑都尉,视正五品; 五转:骑都尉,视从五品; 四转:骁骑尉,视正六品;三转:飞骑尉,视从六品;二转:云骑尉,视正七品;一转:武骑尉,视从七品。

百千强 ── 强,有余。此指赏赐很多财物。

尚书郎 ── 古官名。最初东汉始置,选拔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魏晋以后,尚书省分曹,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综理政务,通称为尚书郎。晋时为清要之职,号为大臣之副。

明驼 ── 善走的骆驼

出郭相扶将 ── 郭,城郭。 扶将,扶持。

当户理红妆 ── 当户,与首二句“当户”意同,指在门户之内,即在家中。

扑朔 ── 在此意为腿脚扑腾。表示雄兔腿脚好扑腾、抖动。

迷离 ── 在此意为眼睛眯合。表示雌兔闲逸时眼睛好眯合。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语言浮华,用词细腻,风格委婉。北歌,即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木兰诗》与南朝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合称长篇叙事诗双壁。

【推荐译解】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 备 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引用辨析文章】

木兰诗略考

一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的是千百年前闺门女子木兰的故事,她女扮男装,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展现了中华民族古朴、忠孝、坚贞、凛然大义等优秀品质。它是千古以来民谣民歌中的优秀杰作。

而今这篇中国“俗文学”作品的魅力,在海外又掀起一股“木兰热”.在国内,一些学者也纷纷为木兰和《木兰诗》而撰文,很多人认为木兰氏起于隋唐,所言《木兰诗》出自唐人之手。今究该说,不难辨识他们是步南宋章樵和左克明的后尘。樵着《古文苑》,克明着《古乐府》,二人并言“木兰诗”为唐人作。现究章、左二说,实源于北宋的官方丛书《文苑英华》,就在该书的卷三三三[部]已载《木兰歌》,并题作者为唐人韦元甫,于是,在南北朝时代未署作者姓名的《木兰诗》,到了宋代始被韦氏盗名,对此,该书编者也知有弊,不得不笔端搪塞,另借含糊之意,随于其下自注小字“韦元甫续、附入”,尚不灭该诗为前人所作之迹。载入《文苑英华》的《木兰诗》,从此剽为韦氏所作,而且,开头第一句就改写成“唧唧何力力”,其错中错,移花接木之术,以及附于韦氏之荣,都导致后人嘲笑。再看宋初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五题名《木兰诗二首》,郭氏将未署名的古诗排列在前,韦氏新作排于后,新老分明,同时在题下,标明唐人韦元甫续与“附入”二字,由此,可以断定唐以前即有《木兰诗》。

《木兰诗》始于南北朝的见证:

首先从该诗全文来鉴别:诗内曾提到的“可汗”一辞,这在《旧唐书·音乐志二》:“后魏所谓《簸逻》也,其曲多‘可汗’辞”.又在《乐府诗集》卷二十一载:“后魏之世,有《簸逻歌》,其曲多‘可汗’之辞”.二书所证,《木兰诗》实存南北朝迹象。另外,诗中描述木兰女“对镜帖花黄”一句,它正是北朝人所沿用的民间风土习俗,那时妇女的化妆方式,往往浓饰“额黄”以求其美,这在《北齐校书图》里,已绘有当时女子的额黄像,流传于今日尚存,该图像的所施“额黄”那时相当流行,古人所遗此图,堪称力证。

其次,南朝陈后主时,由释智匠在光大二年(568年)所编成的《古今乐录》相继问世,其中就有《木兰诗》一首。除此,郭氏《乐府诗集》“木兰诗”里,首引《古今乐录》“木兰不知名”,已证古有未署作者名字的木兰诗。但是近年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一条南北朝的孤证,不免有疑。故另举他例:南朝《梁鼓角横吹曲》其中即有《木兰曲》一折,并言木兰女代父从军事。从《辞通》和一些姓氏书里,又皆言有南朝宋何承天的《姓苑》载其“花姓;木兰氏,任成人”.还有《中国姓氏辞典》花姓条:引述“《姓苑》始见花姓,《述异记》载北朝有女英雄花木兰”.所以笔者认为,将这篇描写巾帼英雄的简明史诗,归于南北朝,是无可置疑的。

第2篇:《木兰诗》赏析

《木兰诗》赏析

《木兰诗》赏析1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翻译

长空中,寒风翻卷朝云滚滚而去。朝行暮宿,千里途程,大地上,金兵驱载妇女迢迢而去。莽莽黄沙,一片白草,月光清冷地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孤零零地,没有一点活气。

大雁南飞,却不能为词人寄书信倍加女主人公失去自由和国家之创痛。这种种愁思,郁结难解,使得愁肠寸断,简直达到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那在燕山脚下的燕京(即中都,北京市)已经不远了, 回头遥望那难舍难忘的故国乡土,可要顺着此路回去就比登天还难了。

注释

辘辘:车行声。

白草黄沙:象征北方凄凉的景色。

无昼夜:不分昼夜。

燕山:府名。

赏析

这是北宋灭亡之际一位被金人虏去的弱女子写的词,描述被虏北行之经历,抒发国破家亡之巨痛。作者之父本是阳武(河南原阳)县令,在金兵南侵围城时,奋勇抵抗,壮烈殉国,妻、子一同遇难。“其女为贼虏去,题字于雄州驿中,叙其本末”(韦居安《梅磵诗话》)。由此可以想见作者写作此词时揪心泣血的情景。雄州,河北省雄县。

开头两句,写被金人用车载向北方出发时的情景。“朝”,点明出发的时间是在早上;“云”,点明出发时的环境气氛是那么惨淡,阴云密布;“横度”,形容阴云突如其来地漫过来。首句看似写景,渲染自然气候之恶劣;实是暗喻当时政治风云的突然变化,形势险恶。一个“横”字,把作者那种祸从天降的特殊感受强调了出来。因此,次句“辘辘车声如水去”就直道其事了。“辘辘”,象声词,形容车轮声。杜牧《阿房宫赋》有“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句,那是描写六国宫妃被虏秦宫之后的可悲生活,这里是写作者被虏北上、乘敌囚车、不知所往的惨痛情景。“如水去”,既写出被虏妇女之众多,又表达了将一去不返的痛苦心境,比喻生动,含意深长,道尽了国势危亡、一蹶不振,身为俘虏、前途茫茫的深哀大痛。

紧承“去”字,作者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再描写沿途之所见。“白草”,我国西北地区所产之草,干枯时成白色,故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有“北风卷地白草折”、“平沙莽莽黄入天”之句,那是描写天山一带苦寒荒凉的景象;作者在此借用字面,渲染出河北秋季枯草遍地、一片不毛的`气氛。在这惨淡萧索的背景之下,只见月光清冷地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孤零零地,没有一点活气。作者描述敌占区是这样地衰败不堪,凄凉已极,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虏掠造成的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虏离乡、身临异地那种无比悲苦的心境。上句侧重写白天之所见,下句侧重写夜晚之所见,而又互文见义,彼此映衬,合成一幅北国荒寒图,作者的满眼血泪、一腔悲哀也正涂染其上了。

上片写开始被押北行途中的情景;下片写继续北行直至雄州的情景。上片侧重写所见,以写景为主;下片侧重写所思,以抒情为主。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这是继续被押北行途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作者眼看敌占区荒凉凄冷的景象,心头充满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忽然看到鸿雁从北往南地飞去,不禁更撩起了对故乡的怀念、对亲人的追思。然而父母兄弟均死于敌手,即使鸿雁能够传书,自己又不知道投书给谁,何况自己身为俘虏,失去自由,不仅不能象鸿雁那样飞向南方故土,恐怕连投书的自由也没有。这种种愁思,郁结难解,使得愁肠寸断,简直达到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不知如何是好了。

就在这种度日如年的愁境中,“渐近燕山”,来到雄州,离金邦的京城——那在燕山脚下的燕京(即中都,北京市)已经不远了。这句既照应词题,又开启下句“回首乡关归路难”。空见飞鸿南去,自己身陷异域,只能回头遥望那难舍难忘的故国乡土,可要顺着此路回去就比登天还难了。作者强烈的怀国思乡之情,深沉的亡国丧家之恨,无可奈何的身为敌俘之悲,已经绝望的永别家园之痛,在此一齐倾诉出来,字字饱含着血泪。全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的家国之恨,被虏之痛,怀乡之情,仔细体味,真是撼人肺腑、感人涕下。

虽然全词写的为个人的不幸,却反映出当时广大人民的普遍遭遇。

《木兰诗》赏析2

减字木兰花·冬至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

绮窗寒浅。尽道朝来添一线。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

翻译

早晨云雾散去,在寒冷的阳光照耀下,周围事物长长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从此以后,白天渐长。也望这日给长辈“拜冬”,进献履袜的习俗代代相传。

冬至以后,天气转暖,寒意渐少。影长渐短,量日影的红线也慢慢变短。从今天开始,夜间秉烛赏游时所携带的记时铜漏壶也将减少筹码。

注释

寒影初回:从冬至日起,太阳从南回归线北移,日影渐短,故称“初回”。

长日至:指白天开始渐长。

罗袜新成:冬至日晚辈要给长辈“拜冬”,进献履袜。称“履长之贺”。

添一线:添加量日影的线长。

秉烛:拿着点着的.蜡烛(用来照明)。

赏析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两句,描写早晨云雾散去,寒冷的阳光照耀下,周围事物长长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这一天是一年当中影子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我国传统的阴阳观以阴阳来解释冬至,冬至又称“长至节”,冬至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此后开始逐渐变为昼长夜短的物候变化特征。“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两句主要描写冬至的习俗。“罗袜新成”,三国魏曹植有《冬至献袜履表》开头便是“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 南朝宋沈约《宋书》亦记:“冬至朝贺,皆如元旦之仪,又进履袜。”后魏崔浩《女仪》载:“近古妇人,常以冬至进履于舅姑。”冬至日,从日照角度看,自是从此以后,白天渐长,光照渐多。然从实际感受言,则冬至之后进入数九寒天,这是因为大地万物皆已冷透,虽日照渐长,此时依然最冷,正如夜间凉在半夜后,午间热在正午后的道理一样。冬至对长辈进履袜,保暖祈福,是节日祝福又有实际用处。

下片进一步写冬至日前后的天气变化。“绮意寒浅”,冬至以后,天气渐渐转暖,寒意渐渐减少。“尽道朝来添一线”,据《岁时记》载:“魏晋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添长一线”,按气候变化规律,冬至后影长渐短,量日影的红线也应该慢慢变短才恰当。“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从今天开始,黑夜变短,夜间秉烛赏游时所携带的记时铜漏壶也将减少筹码,表现出作者对白日渐长的欣喜,对冬日寒意渐去的雀跃。

这首词虽然是变现节气时令规律变化的作品,语言平实而不平淡。“晓”、“瑞”、“绮”等形容词以及“回”、“浅”、“添”、“减”等字眼有效消减了寒日的凛冽之气,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此外,全词语言典雅得体,表现手法娴熟老道,善于借用文章典故,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语言技巧。

第3篇:赏析《木兰诗》

赏析《木兰诗》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写的是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然而其着眼点并不在于设计出什么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在于通过朴素的叙述突出木兰这个英雄人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赏析《木兰诗》,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郭茂木兰诗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里收录了两首《木兰诗》,一首是古辞,一首是韦元甫的诗。我们这里要谈的是《木兰诗》古辞。

这首《古辞》是经过后代文人润饰的,比如“万里赴戎机”六句,对仗精工、词语遒丽,纯属律调,当是文人的手笔。又如“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制度。《乐府诗集》和《诗纪》还引到陈朝和尚智匠《古今乐录》的话,说“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韦元甫是唐朝人,死于大历六年,《古今乐录》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木兰诗》赏析

《木兰诗》赏析

说起《木兰诗》应该算家喻户晓的吧?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分享《木兰诗》赏析。一起来品味吧。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oac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木兰诗赏析

木兰诗赏析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木兰诗「赏析」

木兰诗「赏析」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惟 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惟 闻 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木兰诗》作品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木兰诗》作品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