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理会考课件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12 06:22:0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深圳地理会考课件

深圳地理会考课件

导语:深圳地理会考课件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深圳地理会考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深圳地理会考课件

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描述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

2. 地球仪掌握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读出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地图

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知道常用地图。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知道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世界地理

(一)海洋和陆地

1.海陆分布知道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海陆分布特点。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海陆变迁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知道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气候

1.天气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知道天气符号,会看简单的天气图。知道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特点。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掌握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主要气候类型

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知道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知道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居民

1.人口与人种

了解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知道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了解三大人种的特点, 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地区。 知道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知道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2.聚落

知道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地域发展差异

了解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知道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五)认识区域

1.认识大洲

描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描述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描述某地区的位置、范围、该地区地理位置特点。

知道该地区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描述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了解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描述归纳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了解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了解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了解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知道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知道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了解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懂得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知道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描述归纳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描述归纳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知道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知道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知道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描述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描述归纳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知道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知道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中国地理

(一)疆域与人口

1.疆域与行政区划

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知道 34 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描述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描述归纳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描述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了解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知道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2.自然资源

知道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了解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三)经济与文化

  1.经济发展

了解我国农业分布特点,知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特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知道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了解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知道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知道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四)地域差异

知道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知道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范围,了解它们自然地理差异。 了解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认识区域

1.位置与分布描述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描述归纳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地形特征。 描述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描述归纳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描述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了解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知道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了解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知道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知道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知道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

3.环境与发展

知道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知道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了解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知道其城市建设成就。

知道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描述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了解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2篇:地理会考考前辅导课件

地理会考考前辅导课件

相对高考而言,会考的难度不算太大,大家都不要太担心。地理作为文科中的“理科”,相较其他学科,在答题方面也更侧重逻辑性,所以小编建议大家平常学习地理的时候,就要多加思考,多加记忆地理书上的各种图,加油,会考必过!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

(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自转、公转的特点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

——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

(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 (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8.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9.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的三大类

(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3)变质岩(变质作用)。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u型)、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冰川侵蚀(冰斗,角峰)、冰川地貌(冰碛地貌)

3.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3)大气垂直运动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直接原因)

(4)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

5.气压带和风带

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干湿冷热),地图册)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7)北半球受影响的气压中心

冬季一月,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阿留申低压。

夏季七月,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6.常见的天气系统

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

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反气旋,中心高,四周低。多晴朗干燥天气。

7.水循环(循环示意图)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维持全球热量平衡;更新陆地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8.常见的自然灾害

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环境治理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2.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

(1) 环境污染:水、大气(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酸雨、气候变化)、土、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物质、海洋污染

(2) 生态破坏: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湿地)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循环经济——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遥感: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资源普查:矿产、生物、水资源。

环境灾害监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

特点和优点

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2.在定位导航中,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作用

3.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

处理地理空间数据,地理空间信息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城市环境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规划。

4.数字地球的基本含义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1)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2)地理信息系统

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人文地理

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三低(发达国家,欧洲美国,中国)、“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长

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3篇:地理会考

2018年地理会考

考试时间6月27日下午三点,地理会考学科属于考查科目,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但会作为中考招生参考依据。

考试成绩:成绩等级根据考试成绩从高到低以考生所在市县(单位)当年考生人数按A等级10%、B等级20%、C等级30%、D等级20%、E等级15%、F等级5%依次确定;

2016年海南省地理会考,海口市根据考生排名划出的ABC分数分别是:89分,78分,54分。

2017年海南省地理会考,海口市根据考生排名划出的ABC分数分别是:92.5分,81分,58分。

地理组本学期也将第一次月考和期中考试成绩进行了年级排名,并参考学校往届的地理会考成绩,确定并划分出AB等级分数:

第一次月考地理A等级分为86分,B等级分为74分 期中考试地理A等级分为82分,B等级分为70分

(各班需要两次考试考取A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深圳地理会考复习试题1(含答案)

山东莱芜地理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北京时间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在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为尼泊尔著名旅游城市博卡拉。读南亚及尼泊尔地震震中图,回答1~3小题。

1.震中博卡拉的经纬度是A.84.7°W, 28.2°N

B.84.7°E, 28.2°S

C.28.2°E, 84.7°N

D.84.7°E, 28.2°N 2. 南亚多国地震频发的原因是

A.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处

B.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

C.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处

D.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张裂处 3.下列对图中黑实线经过地区的地势的描述正确的是

A.南髙北低

B.北高南低

C.南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地理会考答案

地理会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并用铅笔在答卷I上将该选项所对应的字母涂黑。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太阳光球层中比周围平均温度低的高速气体旋涡是指(A)

(A)黑子(B)耀斑(C)台风(D)太阳风

2、华山西峰的地质构造属于(C)

(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

3、秘鲁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A)

(A)降温减湿(B)降温增湿(C)增温增湿(D)增温减湿

4、下列行为属于人口迁移的是(D)

(A)进城看病(B)上街购物(C)外出旅游(D)移居国外

5、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反映出人口容量具有的特点是(B)

(A)临界性(B)警戒性(C)相对性(D)合理性

6、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类型是(D)

(A)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地理会考范围

2014年地理会考范围

中国地理只删除了第十章,世界地理删除了绪言、海陆的变迁、第五章;第七章保留日本,第八章保留欧洲西部,第九章保留美国,保留第十章极地地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地理会考复习计划

八年级地理会考复习计划

周超

今年6月份,八年级地理将进行毕业会考,考试成绩将记入九年级毕业升学考试中。初中地理会考的复习,是初二地理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考复习具有时间紧、头绪多、难度大等特点,要在短短的一百天里搞好四册地理书的复习,还要取得较好的效果,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认真钻研考试标准,以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复习中去。为了迎接2012年初中地理毕业会考,让学生考出较好的成绩,特制定八年级地理复习计划。

一、时间安排:2周到20周共19周。

二、复习方式:专题复习与滚动训练相结合。

三、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2月—4月中旬)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这一阶段主要是立足课本,夯实基础。从去年会考试卷看,命题覆盖考查是所有章节,且试题凸现异常的灵活性,与社会结合,与时政结合,与生活结合。但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深圳地理会考课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圳地理会考课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