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优秀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12 06:16:0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优秀

编者按:大胆的构想,高超的教艺,从容的教学是每一个老师都渴盼拥有的独特气质。亲爱的老师们,怎样才能不断实现改变与超越,在教学之路上愈走愈坦荡,愈走愈精彩呢?就让我们跟随善思者的脚步前行吧!

一、了解背景

三个要点:

1、时代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

2、作者姓名与身份: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青年作家。

3、写作时间:“九一八”十周年。

——可以老师讲解,可以学生介绍。

——此处设计:让学生根据此两点内容评述作者:作者生活在那个时代,应该是怎么一个人?

二、感知文情

1、听朗读录音,学生跟随默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

——此处设计:提问——你听到了作者心中怎样的声音?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教师协助:范读关键语句)

2、学生自由选择朗读片断(关键句子),互相评价,并任选角度说明为什么选这样的文字来朗读。

3、老师对学生朗读进行点评,提示朗读要领。

三、分析课文

1、板书课题、讲解:土地的誓言

教师提问引导:

(1)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提到“土地”的?找出语句,读一读;再想一想,这里的“土地”指什么?(“广大的关东原野——故乡”)

(2)作者在这“土地”上有哪些行为?从这些行为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土地”(故乡)怎样的情感?读一读;找到具体的语句(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再想一想。

2、老师分析讲解作者这些行为表达的情感与当时时代背景的关系。

再提本文“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讲解:作者热爱“土地”,热爱故乡,是因为“土地”被敌寇侵占,家乡的人遭受苦痛,期盼“土地”焕发生机,人民重获自由。(关键语句:“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此处设计:可以播放有关“九一八”的歌曲,让学生想像、口述东北人民的生活状况。

3、教师讲解课文第二部分。

提问引导一:在上文作者说“土地”是“广大的关东原野”,是“故乡”,文章第二段作者又说“土地”是什么?让学生读出句子“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老师板书:

关东原野——故乡

土地

我的母亲——祖国

提问引导二:第二段作者是如何描写“土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讨论回答。教师讲解:对家乡的感恩、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满怀必胜的信念,引导出对“誓言”的讲解。

1、讲解“誓言”。

提问引导一:“誓言”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后,追问:本文中作者没有提到“誓言”一词,那什么是作者的“誓言”呢?(关键词:热爱、保卫、战斗)这里老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上讲解中所了解的“土地”的意义和作者对“土地”的情感来理解“誓言”的含义。

提问引导二:作者为什么说是“土地的誓言”呢?学生讨论,自由回答,老师讲解:为土地(家乡、祖国)发出的誓言;家乡人民以及国人的“誓言”。

——此处设计:教师要把用“土地”一词把“我”——“家乡”——“祖国”三者联系起来讲解,让学生理解“誓言”即是一种“热爱家乡,保卫国家,勇敢战斗”的坚定信念与决心。“土地的誓言”,即是作者与全国人民共同发的“誓言”。

板书:

关东原野——故乡

土地

我的母亲——祖国

热爱家乡

誓言——志愿、决心 保卫国家

勇敢战斗

四、总结写法

修辞手法:排比、拟人、呼告。讲解作用:增加语言的气势、突出情感。

五、拓展

提问:我们的“誓言”是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有感情的说出自己的“誓言”(志愿、决心)。

第2篇:《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河北围场县第二中学 赵速臻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2.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法指导:欣赏景物,体会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活情感

课前播放歌曲《生我养我的土地》

激情导引: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

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漂泊谋生的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蛰居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人们不会忘记,“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土地的誓言》,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播放视频:《土地的誓言》视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思考: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学生交流:作者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4.学生朗读:进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和段落。5.学生活动:你觉得文中那些地方最能打动你?用波浪线画出来。

6.学生讨论: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说一说?(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或语段,要读出自己所领悟到的情感)

7.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找句子谈感受,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学生交流:“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9.教师提问: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为什么这样描绘?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为了展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切怀念。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学生讨论后回答: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三、欣赏品析学生探究

学生找出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欣赏

教师示例: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要知道,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龚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2.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

教师点拨明确:

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赏析

四、质疑研讨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筛选后在班上研讨: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教师点拨: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2.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五、拓展延伸创新写作

1.学生交流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你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的?

2.学生活动写一篇歌颂家乡的诗歌或短文,鼓励学生对家乡描写赞美。(播放艾青的《我爱的土地》配乐朗诵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再次感悟热爱之情,激发创作灵感)

3.课下搜集有关土地的诗歌或歌曲

六、师生反思课堂小结

1.学生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

2.学生口头交流自己写作体会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土地的誓言》,我们要热爱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因为土地以宽厚似海的胸怀哺养着华夏儿女,土地以丰腴肥厚的身躯滋养着炎黄子孙!我要为土地吟一首诗,那就是土地之诗;我要为土地谱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请允许我轻轻地拨动琴弦,为你歌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乐中结束)教师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的认识到: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并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很快的入情入境。我在课前安排播放了歌曲《生我养我的土地》,使学生很快对土地产生了热爱之情,接着在导入新课后我安排了课文视频《土地的誓言》。当我打开视频时,学生很快就被声、光、图片、动画、文字所震撼,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强化了学生的感受,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还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向高潮。尤其是那组日本飞机轰炸东北三生的照片,更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仇恨,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当学生在写作时,我把艾青《我爱的土地》当作背景音乐,音乐的旋律不仅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也使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这样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而且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怎样在课堂体现呢?首先要创设情境,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课堂上,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读,还要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去亲身朗读体验,特别是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让学生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我尽量多设计一些学生活动。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要鼓励学生说,哪怕学生说的是错误的,让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组内交流更体现了这一点。教师要讲到“点子”上,要让学生化被动学为主动地学,化“填鸭式”为主动索求。教师在这时要适当地作调拨。然后,让学生进行创新写作,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激发创作的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三、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爱国情感教育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情,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切己体察,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学生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为了让今天的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我还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当年日军轰炸东北三省的图片,那一幅幅悲惨的画面,增强了学生的形象感受,那一声声爆炸,更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心。还通过课外搜集一些关于土地的诗歌等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第3篇:土地的誓言 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南满铁路,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以此为借口,日军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日寇的铁蹄揭开了悲剧的序幕,他们残忍地屠杀东北抗日英雄,就连手无寸铁的人民也不放过。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从这一天起,沈阳、东北三省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苦难与抗争。作家端木蕻良他被迫流亡,背井离乡,身在异乡,却日日思念东北广袤的黑土,他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一篇抒情散文,那就是《土地的誓言》。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他铿锵激越的情感世界。

二、整体感知:

昨天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文章的写作背景。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文中了解到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地发言,教师板书小结。

第一段:故乡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蕴含于文章中深沉、饱满的爱国热情。2.揣摩、欣赏文中富有激情的精彩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 讲述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在亡命徒中与土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土地在中国人心中的意义。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的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由学生自查资料完成)

1.作者简介(2)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辽宁昌图县满族人。1912年9月25日出生,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土地的誓言 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松花江上》,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

2、导语

同学们,“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而关东的东北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作家端木蕻良再也遏制不住强烈的心情,写下了《土地的誓言》。

二、初读,感知誓言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扫除阅读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家乡的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教师归纳:作者发出了“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的誓言,表达了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

3、指导学生朗读“誓言”部分。可采取指名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执教:泰州实验学校 李坚

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关东原野的美丽、丰饶和曾经的污秽、耻辱。2. 感受作者对关东土地的炽热情感。3.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 教学重点和难点:领悟作者在特定背景中对关东土地的炽热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开场白:同学们,今天现场有多少人,你知道吗?数一数,或者猜一猜。不对,现场其实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你自己!当我们读书时,回答问题时,就要拿出“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气概,大家说好不好?好不好?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大家有没有信心?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静下心来,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课前播放音乐《多情的土地》)

一、初识美丽东北

1.走进东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创作背景。

2.积累有关思乡爱国的名言警句。

3.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4.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学习运用呼告、排比等修辞方法。

6.感受游子浓郁而炽痛的思乡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

1.领悟并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炽痛的感情。

【教学设想】

1.努力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反复朗读课文。

2.理解全文结构。品析文中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

3.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学生可随意发言,之后教师总结导入)是的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唐苇

编者按:大胆的构想,高超的教艺,从容的教学是每一个老师都渴盼拥有的独特气质。亲爱的老师们,怎样才能不断实现改变与超越,在教学之路上愈走愈坦荡,愈走愈精彩呢?就让我们跟随善思者的脚步前行吧!

一、了解背景

三个要点:

1、时代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

2、作者姓名与身份: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青年作家。

3、写作时间:“九一八”十周年。

——可以老师讲解,可以学生介绍。

——此处设计:让学生根据此两点内容评述作者:作者生活在那个时代,应该是怎么一个人?

二、感知文情

1、听朗读录音,学生跟随默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

——此处设计:提问——你听到了作者心中怎样的声音?你感受到作者怎样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优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优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