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春节放鞭炮的由来故事
你知道春节放鞭炮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吗?下面是由*****小编为你精心编辑的春节放鞭炮的由来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春节放鞭炮的由来故事一: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拍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批符。
春节放鞭炮的由来故事二:
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了宋代,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沿用这个方法,只不过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在花样上有所翻新罢了。在宋代,还有人用麻茎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因为成串的爆竹放起来声音持续时间长,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发出的响声,因此也就称它为“鞭炮”。
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贵贱均要放爆竹,www.3lian.com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引《壶天录》说:“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富家鄣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家即谋食维艰,索逋孔丞,亦必爆响数声,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此习沿类然也。”清朝谢文翘《教门新年词》中的:“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反映了当时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近年来,作为春节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很多地方陆续改变了春节城市禁止放炮的规定,给广大市民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春节的机会。城市春节因为有了鞭炮而热闹非凡。当除夕午夜零时新年钟声敲响时,举国进入沸腾状态,烟花飞舞,鞭炮齐鸣,一向矜持的中国人融入狂欢的世界。国人在满天灿烂的烟花与满地红红的纸屑中,度过一个红火的中国年。
春节放鞭炮的由来故事三:
俗称“大年初一”。人们很早就起来放鞭炮,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
第2篇:春节放鞭炮的由来作文
春节放鞭炮的由来作文
我盼望已久的春节终于到了。因为在这几天里,我可以尽情地放鞭炮,可过瘾了!
大年初一上午,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找我的好朋友陈俊恒在院子里放炮。我们玩得正起劲时,陈俊恒看到一个废旧铁罐子。他对我说:“不如咱们炸那个罐子吧!”,“好啊!”我说。我们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开始炸那个无坚不催的铁罐子。我们用了几十个威力最大的炮都炸不烂。正当我们心灰意冷时,这一颗炮是最“懂事”的一个。只听,“呯”的一声巨响,那个罐子立刻分成了两半儿。我和陈俊恒欣喜若狂。炸完铁罐子,我们又来到了一片松软的土地上,我埋了一个“小地雷”。在地里“呯”一声,只见土飞地两米,像炸开了花似的。在我再放第二个炮时,不幸的.事发生了。我点了炮,转身就跑,一块石头正好绊住了我的脚,我一边捂着耳朵,一边站起来,幸运的是,那个炮没点着,真是虚惊一场,有惊无险啊!
最精彩的一幕在晚上,夜空中满是五颜六色的烟花。我和爸爸抱着一小箱各式各样的礼花来到院里。先点燃一颗小礼花,随着“嗵”的一声爆炸声,只见有一颗流星模样的火星由下而上笔直地升上夜空,当这颗小火星升到顶端正要落下的时候,突然小火星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花朵,它开出的花瓣铺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花瓣在落下来的时候,又开出了一朵朵小花朵,有红的、有紫的、有黄的……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转眼间,寒假过完了,我盼望着明年春节快快到来,我可以痛痛快快地放响炮。俗话说“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放鞭炮,一年更比一年好!”
第3篇:春节的由来故事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富有特色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下面是瑞文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的由来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春节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传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节日的时间相信和农业劳作影响有关,因为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头上顶着谷物。现在,春节是我国人民
第4篇:放鞭炮习俗的由来
放鞭炮习俗的由来
1.夏历腊月除夕,人们喜欢贴红对联,放鞭炮,这也有个来历。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