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婴宁》教案设计
《婴宁》教案设计
《婴宁》教案设计
《婴宁》教案设计
★一、作家作品简介:
(一)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一生刻苦好学,自幼聪慧,跟学识渊博的父亲读书学习。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夺得第一名,取中秀才。主考官是清初有名的文学家施闰章,他赞赏蒲松龄的文章,夸他“首艺如空中闻香,百年如有神,??观书如月,运笔如风”。但是蒲松龄追求功名前程,却没能如愿,屡次参加乡试,均没考中。
【先参加院试考秀才,成为秀才后参加乡试考举人,考上举人参加会试成为贡士,成为贡士后参加殿试。明、清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且看蒲松龄应试的记录:
顺治十七年(1660年)蒲松龄21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二年(1663年)蒲松龄24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一年(1672年)蒲松龄32岁。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四年(1675年)蒲松龄35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龄48岁。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蒲松林51岁。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蒲松龄63岁。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
康熙五十年(1711年)蒲松龄72岁。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
蒲松龄一生参加了8次科举考试,到72岁才得了一个贡生,始终没能通过乡试,当上举人。清代开国后,在顺治二年开始用八股文取士来笼络读书人,其制大致与明相同。清代科举有常科、特科和武科、翻译科。特科由皇帝下令征求,通常针对明末的一些名流或学养很高的遗老,比如钱谦益就应过“博学鸿词科”。
蒲松龄一生没通过举人考试,始终是个贡生。其中两次,因为考试“越幅”犯规没考上,“越幅”——超过答题纸,写太多了,由此也可见蒲松龄笃厚热诚的一面。蒲松龄科举失败的一生,可以说有科举制度不合理的一面,但也不全是。因为有通过科举实现自己目标和价值的人。至于科举是否合理,我们暂且不论。蒲松龄本人,科举的艰辛路途,能否说明蒲松龄本人的一些个性问题呢?
一个没有获得世俗考核标准的人,写出一部不朽的著作,而那些获得功名的人,又给我们留下什么呢?《红楼梦》的大成就,其实与曹雪芹“无才补天”,失去科举入仕的机会有关。自古文章欺富贵,由此可见。
蒲松龄除了《聊斋志异》,还有其他很多文学成就。比如《聊斋俚曲集》、《聊斋戏》、《聊斋词集》、《聊斋文集》、《聊斋杂著》等。
(二)《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作者书斋名;志,纪录;异,怪异的事情。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是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等最有代表性;二是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三是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四是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青凤,娇娜,莲香等。
今天我们就是要学习其中的一个爱情名篇——《婴宁》。
★二.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莒县 入泮 拈轻怕重 笑容可掬 怏怏不乐 痊瘳 恚怒 悒悒 ..........
格磔 日昃 讹误 作揖 气馁 改醮 贫窭 女红 绐哄 .........
老媪 鳏居 瞋目 葭莩 祟于狐 觇其异 怨恫 合........
卺 舆榇舁归 曩言 姝丽 .....
★三、故事梗慨
王子服,莒县罗店人,聪明有才华,14岁入学,深受母亲宠爱。这年上元节,王子服
出外游览,游人如织,见一拈花少女,容华绝代,笑容可掬。他看得呆了,竟忘了男女大防。那少女从他身边走过,对婢女说:“这人目光灼灼,像贼一样!”说完遗花地上,笑语而去。王子服拾起花枝,如丧魂魄,怏快返家,不食不言,很快便形容枯槁。母亲非常担忧,找舅舅吴来询问,这时王子服才吐露真情。舅舅同意替他打听,他才稍觉开心,只是仍然把玩那枝枯花,聊以度日。吴探访许久,毫无头绪,只得骗他说,那姑娘原是你姨妹,还未聘娶,住在距此30里的西南山中。王子服托舅舅去提亲,久无回音,转念一想何必仰仗他人呢?于是自己出门寻觅。行30余里,果见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村落,北边的一家,墙内桃杏繁茂。王子服在门前小憩,听得墙内有言语笑声,只见前所遇少女手执杏花正欲自簪,举头见王子服,就含笑走入房内。王子服不敢贸然相认,在门边徘徊至晚。一老妇人出门询问王子服,说起家谱,原来是姨母,那姑娘名叫婴宁,果是姨妹。当下兄妹相见,婴宁忍笑而立。王子服拿出袖中枯花,婴宁惊奇花已枯了,他还留着。王子服表示爱拈花之人。婴宁又笑:“都是亲戚,相爱哪还用说?”王子服辩解道:“我说的是夫妻之爱,可以夜共枕席。”婴宁低头想了半天,才说:“我不习惯和陌生人共枕一席呢!”王子服只觉婴宁痴绝,却又无计可施。次日,家中派人来找王子服,老妇人高兴地让他带婴宁去认姨母。
母亲详问婴宁家世后惊奇不已,说:“我有一个妹妹嫁给秦氏,但已死了很久。”疑虑间,舅舅来访,婴宁回避人内室。吴生闻后惘然良久,忽然记起妹妹去世后,秦氏鳏居,听说被狐狸精迷了性而病死。狐生一女名婴宁,却不知后事如何。两人面面相觑,只听得外面笑声不断,婴宁的笑声尤为粲然。母亲询问婴宁,婴宁只是孜孜憨笑;母亲偷偷在正午观察婴宁身影,也和常人无异。众人莫测,择吉日为二人完婚。婴宁的女红精巧绝伦,整日笑声不断,痴狂而又不减娇媚,人人都喜欢她。母亲生气时,只要婴宁一笑,烦恼便化解了。
婴宁爱花成癖,不数月房前屋后种满了花。后院有一架木香,婴宁常常爬上去摘花簪发,邻家儿子见了她,为之倾倒。婴宁不避而笑,那少年却以为婴宁对自己有意,言语更加放荡。婴宁手指墙根笑着跑开。少年以为婴宁约会自己,夜晚来到墙边,果见婴宁,于是上前亲热。忽觉身上巨痛,仔细一看,原来搂的是一根枯木,上有一只毒蝎。少年半夜就死了,邻家告官说婴宁是妖异。县宰深知王子服品行端庄,就责备邻居诬告。母亲对婴宁说:“幸亏县宰神明,这事没有牵累。你总这样憨憨狂狂,出了事怎么办?”婴宁发誓不再笑。母亲叹气说:“没有人能不笑,但要分地点场合。”但婴宁终究不肯笑,故意逗她,也不笑。
一天,婴宁哭着对王子服说:“母亲和你都很宠我,我才敢实言相告。我本狐女,母亲把我托给你死去的姨母,姨母不嫌我不是亲生,相依为命十几年。可姨母的尸骨现在岑寂山中,不能和父亲秦氏合葬。”王子服怜爱婴宁,就取来姨母遗骸,合葬到秦氏墓中,岁末、清明,夫妻俩常常前去祭奠。一年后婴宁生一男婴,婴儿见人就笑,颇有乃母风范。
★四、带领翻译课文,勾画人物、勾画婴宁“笑的句子”,指出重点字词
★五、《婴宁》分析
1、小说中的人物,及彼此关系:
婴宁、王子服、鬼母秦氏、婴宁的狐狸精母亲、吴生、婢女小荣、鬼母秦氏,姓吴,嫁给秦姓男人,也是王子服母亲的姐姐,吴生称他们为姑姑,婴宁为秦姓男人和狐狸精所生。婴宁是王子服大姨家的女儿,但不是秦氏所生,只是秦氏所养。
2、小说的几条线索
鬼母:养婴宁、教婴宁、嫁婴宁(鬼母乃小说情节的枢机)
王子服:遇婴宁、寻婴宁、娶婴宁
婴宁:笑容可掬——笑辄不辍——矢复不笑——对生零涕
3.婴宁的笑:
小说主要表现的是婴宁的憨痴可爱。而这一性格的传达,作家主要就通过人物的一个典型的行为而达到的。这个典型的行为就是“笑”。 王子服初见婴宁,婴宁“笑容可掬”,又“遗花地上,笑语自去”。二见婴宁,婴宁“含笑拈花而入”;等到鬼姨向王子服引见婴宁,婴宁则更笑得突出:“闻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女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然后又在小园,“见生来,狂笑欲堕”,“女笑之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然后便是与王子服同归王家之后,更是笑得惊世骇俗:“但闻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母入室,女犹浓笑不顾”,“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至日,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 纵观全篇,作家描绘婴宁,别笔不多,惟一“笑”。这一“笑”贯穿全篇。而也就是这浓墨绘就的一“笑”,却使人物形神兼备,可说是一笑生神。
4.婴宁的形象:
婴宁的形象,蒲松龄自指有两特点,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既天真又狡猾,是蒲松龄对婴宁的认识、对婴宁的设计。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正是婴宁的真处和美处。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嫁入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美人。人狐交配而生的婴宁如此,完狐所生的小翠(《小翠》)也如此。小翠几乎与婴宁一样美貌绝伦、天真绝俗,然而不是也毫无怨言地听凭母亲之命送给了一个连人事也不知的痴儿么?这难道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糟粕?蒲松龄只能根据生活,根据生活给予的理想来塑造人物。他的杰出才能正表现在婴宁的复杂性上。婴宁形象的复杂性正是作家忠实于生活的创作方法的胜利。说婴宁的“缺陷”应去除,不但不但是求全之毁,更是脱离历史实际的要求。
婴宁除了这件“缺德事”外,更有一次值得注意的悲啼——哭求丈夫为母迁葬的。这悲啼是我们了解婴宁性格复杂的原因,认识婴宁天真狡黠之间关系的钥匙。我们容易被婴宁的笑声所迷惑,但她其实不仅是个天真娇憨的姑娘,只把生活看成是欢乐,更是深沉早熟的姑娘。笑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她自己解释由笑转为零涕时说:
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直告恐无妨乎?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她对至亲又兼阿婆的老人,甚至对同床共枕的情人尚如此不肯轻易袒露,尚必待仔细审查后方倾诉内心的愿望,婴宁的心灵是何等的深沉,何等的细致,又何等的善于控制啊!蒲松龄说:“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婴宁是位岁月雕成的“笑面人”。她独居幽谷,披萝带荔,仍然拂不去社会中尔虞我诈的尘埃,不得不罩上“笑”的面纱。这可见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无孔不入,多么强大。这正是其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婴宁天真狡黠的出发点。
尽管封建社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是婴宁以一介弱女仍然获得了胜利,这当然是由于蒲松龄热爱她的原故。蒲松龄为什么偏爱她,赋予她最长的篇幅?是由于她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前人久已指出一部《聊斋》可以概括为“惩恶扬善”四个字,然而《聊斋》中惩恶更是为了扬善。一部《聊斋》中的善最主要的正是“孝”。孝是贯串于《聊斋》始终的,是至高无上的。这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第2篇:婴宁教案
婴宁教案
一作家作品:
1.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一生刻苦好学,在科举场中却不得志,满腹才学,屡试不第,到了71岁,才援例为贡生。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于是把满腔愤气和一生心血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当中。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90余篇。“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是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等最有代表性;二是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三是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四是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青凤,娇娜,莲香等。
今天我们就是要学习其中的一个爱情名篇——《婴宁》。
二、讲述《婴宁》的故事梗概。
王子服,莒县罗店人,聪明有才华,14岁就考取秀才,深受母亲宠爱。这年上元节,王子服出外游览,游人如织,见一拈花少女,容华绝代,笑容可掬。他看得呆了,竟忘了男女大防。那少女从他身边走过,对婢女说:“这人目光灼灼,像贼一样!”说完遗花地上,笑语而去。王子服拾起花枝,如丧魂魄,怏快返家,不食不言,很快便形容枯槁。母亲非常担忧,找舅舅吴生来询问,这时王子服才吐露真情。舅舅同意替他打听,他才稍觉开心,只是仍然把玩那枝枯花,聊以度日。吴生探访许久,毫无头绪,只得骗他说,那姑娘原是你姨妹,还未聘娶,住在距此30里的西南山中。王子服托舅舅去提亲,久无回音,转念一想何必仰仗他人呢?于是自己出门寻觅。行30余里,果见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村落,北边的一家,墙内桃杏繁茂。王子服在门前小憩,听得墙内有言语笑声,只见前所遇少女手执杏花正欲自簪,举头见王子服,就含笑走入房内。王子服不敢贸然相认,在门边徘徊至晚。一老妇人出门询问王子服,说起家谱,原来是姨母,那姑娘名叫婴宁,果是姨妹。当下兄妹相见,婴宁忍笑而立。王子服拿出袖中枯花,婴宁惊奇花已枯了,他还留着。王子服表示爱拈花之人。婴宁又笑:“都是亲戚,相爱哪还用说?”王子服辩解道:“我说的是夫妻之爱,可以夜共枕席。”婴宁低头想了半天,才说:“我不习惯和陌生人共枕一席呢!”王子服只觉婴宁痴绝,却又无计可施。次日,家中派人来找王子服,老妇人高兴地让他带婴宁去认姨母。
母亲详问婴宁家世后惊奇不已,说:“我有一个妹妹嫁给秦氏,但已死了很久。”疑虑间,舅舅来访,婴宁回避人内室。吴生闻后惘然良久,忽然记起妹妹去世后,秦氏鳏居,听说被狐狸精迷了性而病死。狐生一女名婴宁,却不知后事如何。两人面面相觑,只听得外面笑声不断,婴宁的笑声尤为粲然。母亲询问婴宁,婴宁只是孜孜憨笑;母亲偷偷在正午观察婴宁身影,也和常人无异。众人莫测,择吉日为二人完婚。婴宁的女红精巧绝伦,整日笑声不断,痴狂而又不减娇媚,人人都喜欢她。母亲生气时,只要婴宁一笑,烦恼便化解了。
婴宁爱花成癖,不数月房前屋后种满了花。后院有一架木香,婴宁常常爬上去摘花簪发,邻家儿子见了她,为之倾倒。婴宁不避而笑,那少年却以为婴宁对自己有意,言语更加放荡。婴宁手指墙根笑着跑开。少年以为婴宁约会自己,夜晚来到墙边,果见婴宁,于是上前亲热。忽觉身上巨痛,仔细一看,原来搂的是一根枯木,上有一只毒蝎。少年半夜就死了,邻家告官说婴宁是妖异。县宰深知王子服品行端庄,就责备邻居诬告。母亲对婴宁说:“幸亏县宰神明,这事没有牵累。你总这样憨憨狂狂,出了事怎么办?”婴宁发誓不再笑。母亲叹气说:“没有人能不笑,但要分地点场合。”但婴宁终究不肯笑,故意逗她,也不笑。
一天,婴宁哭着对王子服说:“母亲和你都很宠我,我才敢实言相告。我本狐女,母亲把我托给你死去的姨母,姨母不嫌我不是亲生,相依为命十几年。可姨母的尸骨现在岑寂山中,不能和父亲秦氏合葬。”王子服怜爱婴宁,就取来姨母遗骸,合葬到秦氏墓中,岁末、清明,夫妻俩常常前去祭奠。一年后婴宁生一男婴,婴儿见人就笑,颇有乃母风范。
三、《婴宁》分析
1、小说中的人物,及彼此关系:
婴宁、王子服、鬼母秦氏、婴宁的狐狸精母亲、吴生、婢女小荣、鬼母秦氏,姓吴,嫁给秦姓男人,也是王子服母亲的姐姐,吴生称他们为姑姑,婴宁为秦姓男人和狐狸精所生。婴宁是王子服大姨家的女儿,但不是秦氏所生,只是秦氏所养。
2、小说的几条线索
鬼母:养婴宁、教婴宁、嫁婴宁(鬼母乃小说情节的枢机)王子服:遇婴宁、寻婴宁、娶婴宁
婴宁:笑容可掬——笑辄不辍——矢复不笑——对生零涕 3.婴宁的笑: 小说主要表现的是婴宁的憨痴可爱。而这一性格的传达,作家主要就通过人物的一个典型的行为而达到的。这个典型的行为就是“笑”。王子服初见婴宁,婴宁“笑容可掬”,又“遗花地上,笑语自去”。二见婴宁,婴宁“含笑拈花而入”;等到鬼姨向王子服引见婴宁,婴宁则更笑得突出:“闻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女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然后又在小园,“见生来,狂笑欲堕”,“女笑之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然后便是与王子服同归王家之后,更是笑得惊世骇俗:“但闻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母入室,女犹浓笑不顾”,“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至日,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纵观全篇,作家描绘婴宁,别笔不多,惟一“笑”。这一“笑”贯穿全篇。而也就是这浓墨绘就的一“笑”,却使人物形神兼备,可说是一笑生神。4.婴宁的形象:
婴宁的形象,蒲松龄自指有两特点,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既天真又狡猾,是蒲松龄对婴宁的认识、对婴宁的设计。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正是婴宁的真处和美处。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嫁入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美人。人狐交配而生的婴宁如此,完狐所生的小翠(《小翠》)也如此。小翠几乎与婴宁一样美貌绝伦、天真绝俗,然而不是也毫无怨言地听凭母亲之命送给了一个连人事也不知的痴儿么?这难道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糟粕?蒲松龄只能根据生活,根据生活给予的理想来塑造人物。他的杰出才能正表现在婴宁的复杂性上。婴宁形象的复杂性正是作家忠实于生活的创作方法的胜利。说婴宁的“缺陷”应去除,不但不但是求全之毁,更是脱离历史实际的要求。
婴宁除了这件“缺德事”外,更有一次值得注意的悲啼——哭求丈夫为母迁葬的。这悲啼是我们了解婴宁性格复杂的原因,认识婴宁天真狡黠之间关系的钥匙。我们容易被婴宁的笑声所迷惑,但她其实不仅是个天真娇憨的姑娘,只把生活看成是欢乐,更是深沉早熟的姑娘。笑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她自己解释由笑转为零涕时说:
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直告恐无妨乎?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她对至亲又兼阿婆的老人,甚至对同床共枕的情人尚如此不肯轻易袒露,尚必待仔细审查后方倾诉内心的愿望,婴宁的心灵是何等的深沉,何等的细致,又何等的善于控制啊!蒲松龄说:“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婴宁是位岁月雕成的“笑面人”。她独居幽谷,披萝带荔,仍然拂不去社会中尔虞我诈的尘埃,不得不罩上“笑”的面纱。这可见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无孔不入,多么强大。这正是其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婴宁天真狡黠的出发点。
尽管封建社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是婴宁以一介弱女仍然获得了胜利,这当然是由于蒲松龄热爱她的原故。蒲松龄为什么偏爱她,赋予她最长的篇幅?是由于她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前人久已指出一部《聊斋》可以概括为“惩恶扬善”四个字,然而《聊斋》中惩恶更是为了扬善。一部《聊斋》中的善最主要的正是“孝”。孝是贯串于《聊斋》始终的,是至高无上的。这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第3篇:《婴宁》教案
《婴宁》教案
★
一、作家作品简介:
(一)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一生刻苦好学,自幼聪慧,跟学识渊博的父亲读书学习。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夺得第一名,取中秀才。主考官是清初有名的文学家施闰章,他赞赏蒲松龄的文章,夸他“首艺如空中闻香,百年如有神,„„观书如月,运笔如风”。但是蒲松龄追求功名前程,却没能如愿,屡次参加乡试,均没考中。
【先参加院试考秀才,成为秀才后参加乡试考举人,考上举人参加会试成为贡士,成为贡士后参加殿试。明、清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且看蒲松龄应试的记录:
顺治十七年(1660年)蒲松龄21岁。应乡试未中。康熙二年
第4篇:婴宁观后感
公事管1001 2401100115 李佩洁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婴宁》读后感
读完婴宁,有很多的感慨:更多的也许是无奈吧,既喜欢那种自然纯真的天然本性,又不能批评婴宁的转变,因为要想适应社会化的生存就不得不改变原始的性情,这种转变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文章的主人公—婴宁,那个荣华绝代的女子,曾是天真烂漫,不识愁滋味的可爱女孩,脸上始终是那明亮的笑容。她单纯、善良,对任何人都不吝啬那爽朗的笑容,同时她不谙世事也不通人情世故,不懂得害羞不知道男女之事不能在人前谈论。她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那是一个充满的欢乐的国度,没有纷争没有黑暗没有勾心斗角也不需要揣度别人的意思。那是一个我们都渴望但却无法到达的地方。她的转变可以说是从养育她的鬼母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安排好一切把她托付给王子服并进入
第5篇:大学语文婴宁原文翻译
大学语文婴宁原文翻译
《婴宁》是清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卷二,约康熙十八年(1679)初步成书。该篇小说写了书生王子服郊游遇到狐女婴宁,一见倾心、相思成疾,最终得谐鱼水的故事。作品借助婴宁这一天真烂漫、以笑著称的少女形象的刻画,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窒息女子天性的愤懑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大学语文婴宁原文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 :
王子服,莒之罗店人,早孤,绝慧,十四入泮。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方至村外,舅家仆来招吴去。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游。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女过去数武,顾婢子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至家
第6篇:婴宁读后感(精选8篇)
第1篇:婴宁观后感
公事管1001 2401100115 李佩洁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婴宁》读后感
读完婴宁,有很多的感慨:更多的也许是无奈吧,既喜欢那种自然纯真的天然本性,又不能批评婴宁的转变,因为要想适应社会化的生存就不得不改变原始的性情,这种转变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文章的主人公—婴宁,那个荣华绝代的女子,曾是天真烂漫,不识愁滋味的可爱女孩,脸上始终是那明亮的笑容。她单纯、善良,对任何人都不吝啬那爽朗的笑容,同时她不谙世事也不通人情世故,不懂得害羞不知道男女之事不能在人前谈论。她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那是一个充满的欢乐的国度,没有纷争没有黑暗没有勾心斗角也不需要揣度别人的意思。那是一个我们都渴望但却无法到达的地方。她的转变可以说是从养育她的鬼母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安排好一切把她
第7篇:婴宁原文及翻译
婴宁原文及翻译
《婴宁》是清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卷二,约康熙十八年(1679)初步成书。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婴宁原文及翻译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原文 :
王子服,莒之罗店人,早孤,绝慧,十四入泮。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方至村外,舅家仆来招吴去。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游。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女过去数武,顾婢子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母忧之,醮禳益剧,肌革锐减。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忽忽若迷。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适吴生来,嘱秘诘之。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吴就榻慰解,渐致
第8篇:婴宁的原文及翻译
婴宁的原文及翻译
《婴宁》是清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卷二,约康熙十八年(1679)初步成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婴宁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
王子服,莒之罗店人,早孤,绝慧,十四入泮。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方至村外,舅家仆来招吴去。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游。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女过去数武,顾婢子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母忧之,醮禳益剧,肌革锐减。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忽忽若迷。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适吴生来,嘱秘诘之。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