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忆玩儿散文
忆玩儿散文
1
读王世襄老先生《秋虫六忆》读的是没黑没白废寝忘食的。
“立秋刚一过”,思绪就随着少年的王老走出北京的朝阳门,顺着城墙根往东,行三里路,过水塔,至李家菜园身后的水沟子。接下来随他就着身子、弯着腰,伏在沟旁的坡上、或高粱地里,静静地等蛐蛐出现,好捉它。日头当午,秋阳如火,庄家地土湿叶密,蒸笼一般。不一会儿,人就热了。脚下踩着露珠子,头上流着汗珠子,顷刻间,帽子湿了、褂子湿了、裤子湿了,鞋子也湿了。奇怪,蛐蛐怎么还不出现……
意念得了这个空,倒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来。
我虽是个女孩子,可自小淘劣,实像个男娃儿,也常约些小伙伴,干这种捉虫欺蚁的事。记得那时常逮来玩儿的,除了蝴蝶、蜻蜓、蚂蚱、拉拉蛄、摇头娘娘外,也逮蛐蛐。我们那时逮虫,不像王世襄老先生那么专业,用什么钎子、罩子、芭蕉扇之类,我们就只徒手捉逮,倒也少不得弯腰哈背蹑手蹑脚。逮住蝴蝶、蜻蜓类的,就圈在旧玻璃洋瓶里,撒些菜叶子在里面,算做“圈养”。逮住蚂蚱,就用小手捏紧其双腿,嘴里念叨着:“簸簸箕,簸簸箕,簸上三年我放你。”那蚂蚱果真就头一点一点,屁股一撅一撅的动起来,像极了场院里人们用簸箕簸物的样子,很有意思。那些簸的好看的,能逗我们开怀大笑的,我们一高兴,就将它们放生了。反之,如果遇到懒惰的,呆头呆脑不听指挥的,我们就会将其碎尸万段毁尸灭迹。逮住树身子栖在茧子里的摇头娘娘,也是捏着其尾端,也是口里念念着“摇头娘娘摇头娘娘摇一摇”的话。若摇,就大赦,若不摇,便斩立决。如今想来,人之暴虐心性,原是与身就有的。
2
秋虫,是农村小孩子们几乎都玩儿过的一种“玩具”。
玩儿秋虫的年纪,已然是八九岁的时候了。这往前了数,作为农村的娃儿,经事第一眼认识的,概就是泥土。遂,“泥巴”算是人生之初第一个玩具。
家乡所在的大后套,是典型的红泥土地。每到春来,万物复苏,一些渠畔,水沟,小海子的水就融化了,随之,旁边的冻土也消了,在太阳渐暖的光照下,散发着袅袅的热气。孩童们就会寻上前去,抓上几把,和成面状。红泥土有粘性,一经揉搓,就光溜溜地了,柔软而筋道。三五小伙伴捧着这些泥块儿,坐在一个墙角的阳窝窝里,玩儿起了“补窟窿”的游戏。有一个“庄家”,把泥巴用小手圈成一个玉米面钵钵样儿,再把“钵”底部的泥面捏的薄薄的,卧在一只手掌心里,大声喊“瓷牛板片儿补不补?”其它的几位就和声说到“补”或“不补”,像现在赌场里下注一样。话罢了,那个小“庄家”就立时会扬起手中的泥钵,用力倒扣在地下,只听见“啪”的一声响,那钵底原被捏成薄薄的部位,就瞬间炸开一个窟窿,看上去像朵无蕊之花。这样的窟窿有时大,有时小,有时也没有,这就要看那“庄家”捏泥钵的技巧与摔泥钵的力度了。当没有窟窿的时候,“庄家”就得赔给那个先前回答说“不补”者一块儿泥巴,反之,若是有窟窿,那个原本喊“补”的人,就会把自己泥巴揪扯一块儿,捏成片儿,给补在那个窟窿上;原本回答“不补”的人,就会补上双分的泥巴。接下来,就由另外一个人坐庄家。如此这样,一圈一圈的轮流着。最后,谁的泥巴赢的多,谁就是胜利家。
泥巴还有别的玩儿法。将泥巴分成若干小份儿,捏个糖果了,盘碗了,桌凳什么的,总之,那小小心眼里凡能见着的东西,能捏来就捏,捏不来的,就胡邹着乱捏。将捏好的物件摆在太阳下晒干了,也会拿出去比赛。这样,一个春天下来,娃儿们皆把个小手皴的糙糙的,涩涩的,就那样,也玩儿的顾不得。
泥巴,是很小时候的玩具。再大些,就跟在老爷屁股后头,编草人儿玩儿。
玉米秸,或高粱秸,是编制草人儿的主要原料。把玉米秸秆掰成小段儿,用嘴咬着秸秆的皮儿,顺势撕扯,一条儿一条儿地剥干净了,再把剥下的皮断成若干长长短短的小扁棍儿,随后是组装。用白白的软软的杆心做小人儿的头,身子,用坚硬的皮做脖子,胳膊,腿,再找些高粱穗子做头发,高粱米粒做眼睛,鼻子,嘴巴。眨眼功夫,一个小人儿就成型了。做的好的话,还能站立呢!
除了做小人儿,用秸秆还可做小车,石磨,笊篱。记得有次老爷给做了一个双套辕的马车,就是由两匹马拉的大车,光车轱辘就四个,车轴还打着花样。那马更是好看,个儿大,腿粗,脖子昂着,十分威武,不逊徐悲鸿的八骏。那套马车我曾玩儿很久,宝贝似得,谁都不准碰。
高粱的秸秆,还能做风车用。找来年下写春联用过的旧红纸,老爷用剪刀给剪成四扇,中间留一个窟窿眼,扎在高粱秸秆上,再用秸秆里的软芯掰成小块儿,塞子一样压死中心。风车是逆风玩儿的。风力很关键,风小,转的就不欢,风大了,容易扯烂纸瓣儿。
3
再大些,有了力气,便不捏泥人、扎草人了,就开始玩儿扇纸盒。
纸盒,也叫三角,是用大人抽罢了的纸烟盒,拆了,叠成的三角形,或四角形的片儿片儿,三角的就叫三角,四角的叫四宝。记得自己最初的烟盒三角,总是父亲搜罗积攒起来他抽过的烟盒纸,或他一同教书的同事抽过的烟盒纸,一页一页撸平了,放在热炕底下压压,再帮我一个一个叠成三角。那时我很笨,力气也不大,又没有巧宗,一沓子烟盒三角不出两日全都输给别人了,气的两眼发红急的两眼掉泪,再返回身去找父亲。父亲从不觉厌烦,他不仅会源源不断的供给我“战资”,还曾手把手教我煽烟盒三角的技巧,我当然是巴不得,他更似乐此不疲。
扇纸盒的年纪,还玩儿一种玩具,叫陀螺。我们村儿的人称其为抽毛猴儿(儿音,去声)。也有地方叫“打牛”。
陀螺最早出现在后魏时期的史籍,当时称为“独乐”。据闻,从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掘了石制的陀螺。可见,陀螺在我国最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我们玩儿陀螺,可不是石头做的,是木头做的。上半部分成圆柱形,下半部分是圆锥形,于柱体上面刻画一些个图案,染成七彩色;于锥底部掏一小洞,按一颗铁滚珠进去。另外还需要一条鞭子。木棍削的光溜溜的,梢头绑一麻绳子。长短要适中。玩儿的时候,自鞭稍头开始,将陀螺柱体部分一圈一圈紧紧缠绕好了,寻找一处平整无碍的土地,将陀螺的锥底及地,一甩,陀螺便如小兽打滚的转起来,旋即,就用手中的鞭子瞅准了陀螺的锥体上半部分,用力抽打,得了力,它就会越转越欢实。那柱体顶端原本刻画好的图案,便会随着陀螺的转动而转动起来,好看的要命。抽陀螺最关键两点是,一要有平整的地面,二要会抽。地面不平整,容易绊倒陀螺。而不会抽,也会抽死陀螺。这其中的奥妙,我是最清楚的了。估计现在叫我玩儿,我定亦不逊色。
4
与玩陀螺一样的年纪里,还玩儿风筝。
风筝是个极优雅好玩儿的玩具,现在的孩子们也常玩儿。社会进步了,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就像风筝一样,时下随便花几个钱,小卖部里买几个,方便、快捷。我小的时候,人们生活还贫困,谁家也不会给孩子们花钱买玩具的,所以,只能自己动手做。而做风筝又是件很巧妙的事,如果没有大人帮忙,孩子们是做不来的。记得我玩儿风筝的年龄要比同龄的孩子们早些,因为有哥哥姐姐们帮着做。
做风筝需要有纸,有葵花杆子或玉米杆子,还要有长长的尼龙线。我小时候玩儿的风筝都是水墨色的.。因为也没有其它什么好看的纸张,哥哥就会找来普通的旧报纸,用粗粗细细的秸秆扎成各种形状,一般多是三角形,四方形,或长方形的。再用黑毛笔在那上面画出些个图案,什么人面了,西瓜了,燕子了的。那时放风筝最佳的去处就是打麦场。那里空阔无阻,跑起来不用担心被绊倒了。有风的时候,我就会跟在哥哥屁股后头,跌跌地跑去看。没有风,哥哥还会用口哨引风,我那时觉着他极有本事。现在想起来,我们做的那些风筝,真正能飞的高,飞的远,飞的久的很少,几乎没有。但在那时,就是觉得快乐。那水墨色的风筝在未起飞时,还可辨别其上图案,然一旦飞起来,就什么图案也看不见了,就见一团白花花的纸。但在那时,就是觉得好看。
玩儿风筝的年纪还玩儿冰车。
所谓冰车,就是冬天在冰面上滑行的车。这种车一般都是用干透的木板子做的。将木板锯成方形或长形,板子下面两侧钉两根约两指宽与板等长的木棍儿,木棍儿下方在抠出细细的槽,再将等长的锯条齿状向内嵌进去。另外再找两根木棍,削的光滑些,做撑子用。玩儿的时候,把冰车放在冰面上,人盘腿坐其上,一手握一撑子,像撑筏子一样,冰车吱遛一下跑起来。在大大的冰面上,真有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感觉,很有意思。
5
孩童年代过的很快,一晃就上了学。
上学之后玩儿的最多的,是跳方方,抓骨子。
跳方方,即用木棍在平地上划出一块阵营来,有方的,有长的。把自己手里圆圆的铁盒(一般多是手油盒)放置于第一个方格里,一腿曲起,一腿独立,用直立的那只脚的脚尖尖,或脚侧,或脚后跟去踢那个盒子,像上台阶似的,一级一级的进级,谁先踢完了所有的格子,谁就算赢。这跳方方是最讲究耐力与轻巧劲儿的。因为跳方方时人是单腿直立的,你若没有足够的耐力,一条腿翘立不了多久就会累极,就踢不了盒子了。二来因那盒子是圆形的,你踢的力度不够,它就不行进,若踢的太过,又会翻转,甚至会像滚环一样溜溜地溜走了。我们踢方方时,一般就不带那些个笨手笨脚的,谁一旦与其是同个阵营的,势必会输的惨不忍睹。
骨子,就是羊骨头关节处的纽带骨,人们啃骨头时将它啃的干干净净的,再用小磨石打磨光滑了,用红红的指甲油涂抹上色彩,配以上面踢方方的铁盒子,或是小皮球,坐在地上抓着玩儿。不过,那个年月里,人们很少大鱼大肉的吃,所以羊骨子搜集起来特别费事。我有一副,约二十几颗,都是家姐好些年积攒下来的。她玩儿过的,就传给我玩儿,就像她穿过的衣服,也传给我穿一样。那个年月的孩子们,几乎都是这样接力赛一样成长起来的。
与如上年龄相仿时,还玩儿沙包、皮筋。
沙包做起来是很快的。找来旧花布,剪成片儿,缝纫机上噔噔噔噔一会儿就做成个漂亮的沙包皮。拿着沙包皮往梁仓里抓一把麸子或小米装里去,缝住口子,即可。也有孩子会往沙包里装玉米粒和小麦粒,那样的沙包打到人,会很疼的。我少时所玩过的所有沙包,全都是父亲帮做的,都很漂亮。而且,我还是玩儿沙包的高手。记得那时常玩儿的一种游戏叫“跑千米”,回回我都能跑好几个千米,是同伴里最机灵最有耐力的一个。因为玩儿丢沙包,我还摔折了自己的左臂,至今还“残疾”着。
相比沙包,皮筋做起来就费时费事些。要先搜罗几个旧自行车的红色里带,顺着纹路,用剪刀细细剪开,接头处或用挽成小小结,或用针线密密缝合。做成的皮筋要宽窄匀称,接口牢靠才行,要不,等你正玩儿的起兴时,啪嗒断了,就不好了。我曾拥有过一条全村、乃至全校最长最好的皮筋。为了跳我的皮筋,有不少小伙伴都争抢着跟我要好,我骄傲的不得了。那也是父亲给予我的。
6
再大些,就是踢毽子。
毽子的踢法有很多种。有单踢个儿的,有翻毽子股的,有打绦的,还有一种是绦、翘、跪、战、毽子股、懒汉一套的。我那时最会踢毽子了,从来不玩儿什么简单的踢个子,只要毽子一上脚,一气能打几整套。即使如今想来,也觉得佩服自己。
毽子的踢法多,做法却很简单,但做一个很好踢的却很难。首先要选做毽子的底座,也或叫做毽托。有的孩子会从家里的工具箱里,搜罗一些个自行车或马车上用剩下的有眼儿螺母铁片儿,那种铁片儿要么很轻,扎的毽子会栽头;要么很沉,踢的时候砸脚。而且,那铁片儿彼此大小形状不一样,组合在一块儿也不服帖,做出毽子来十分的不好踢。我做的毽子那是最讲究的。家姐很疼我,总会从她的同学那里弄来一二铜钱,也叫字钱,也叫麻钱(清朝用币)。这种钱币薄薄的,中间有一方型孔,四周上刻“顺治通宝”,“宣统通宝”,“光绪通宝”等字样。选好这些字钱,两枚合叠在一起,放在一约寸宽、三寸长、中间预先取好孔的布条上,将布条两端从字钱的孔处穿出,翻成两瓣儿。再取鸡毛短羽一撮,长羽四五根或五六根不等。长羽围簇短羽成一束花状,栽于原来准备好的基座上,用线扎紧,即成。
毽子不仅要好踢,而且还要漂亮,这样人玩儿起来才悦目才尽意。毽子的好看与否,关键是在毽羽上。毽子的大羽,一般都用公鸡屁股后面的尾羽,因那个部位的羽毛宽而柔软,光泽性及垂坠性很强,栽成的毽子踢起来,悠忽上下,丽羽灵动,光芒闪烁,像鸟雀与空中曼舞,好的不能说。少时,自己为了制作这样好看的毽子,曾没少摸过鸡屁股,没少薅过鸡屁股上的毛。
有一次,前院邻居家的一只五彩大公鸡,钻出他家的篱笆墙,跑到我家的粪堆上刨食,被我贼一样的发觉,且惦记上了。那只公鸡十分肥硕,通身羽毛暗红色,脖颈及额头呈亮红,尾羽则格外漂亮,纯墨色,油亮油亮的,稍头有些许红色,高高翘起在肉肉地屁股顶端,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架势。一日,我约了个小伙伴,还叫上她的哥哥,手里拿着棍棒及玉米粒,一番威逼利诱与围追堵截后,将其困在我家的柴火垛里。我与小伙伴做外围防御,她的哥哥做突击手,乘其挪动身体周旋着欲以张翅飞起时,一个箭步朴过去,稳稳地将其拿住,像生擒鬼子的英勇战士。那公鸡心有不甘,还在抵死顽抗,并发出虚张声势的大叫。我们怕被人发现了,抱着公鸡一溜烟跑进柴火垛旁边的小房里,从其屁股上生生揪下五根尾羽来。那羽毛还带着鸡的温度与血迹。之后,我于小房外鬼猫六眼的巡视一圈,见四下无人,便将它放了。公鸡逃脱缚手,一阵嘎嘎地跑远了。我们各自拍拍身上的土,拿着强抢豪夺来的战利品,相互诡秘的笑着。
那五根羽毛扎成的毽子,像一种荣耀,在小伙伴的中间可羡慕了好一阵。我用那只毽子,还在学校组织的比赛中拿过奖呢,那也让同学们赞叹了好些天。
再往大些,就开始玩儿学校里的大绳,滚环,排球,足球,乒乓球之类的。
再往大些,关于玩儿的记忆,似乎就断篇儿了。
再往后了数,人越长越大,需要背负与面对的也就越来越多,似就渐次把孩提时代那些个玩儿的劲头丢在脑后,丢在生活之外了。然,不论多大多老,人之内里总还是会潜藏一些好(四声)玩儿的心思,随着岁月的积淀日子的安稳,尤其是在睡足了,吃饱了,穿暖了以后,就会想着找些乐子来玩儿。说的雅些,是精神享受,说的俗些,就是乐子。比如打麻将、斗扑克、跳舞、钓鱼,及电子时代的QQ、微信、微博、网络游戏,乃至笔者现下噼噼啪啪所敲写的这些个文字。想来也是,人活着,就该时时保有一颗纯善无忧的童心,活到老,玩儿到老。毕竟,像有玩意儿的童年方是快乐的童年一样,有玩意儿的生活才是有意思的生活。
王世襄老先生所写之《秋虫六忆》,讲的就是其童年关于玩儿的一些旧事,篇篇读来都极有趣。王老先生还深谙生之意义,他将这样一颗好玩儿的童心一直保存着,从未丢弃。他小的时候玩儿蛐蛐,玩儿獾狗,玩儿鸽子。长大了,就玩儿漆器,玩儿铜器,玩儿竹器。别人玩物丧志,他玩物不仅怡情而且养性,他玩物不仅玩物还研物,如此,生生就玩儿出了名堂,玩儿出了一部惊世大作——《锦灰堆》。想来,这概是“玩儿”之一事上的最高境界了。
第2篇:玩儿是青春的主题散文
登录上QQ,又看到心怡的照片发挂满了整个空间,在照片下面还附有一大串同学玩伴儿们的聊天回复,看来这丫头玩得正欢。记不准确是哪天和心怡认识的,只是在记忆里依稀看到一个充满青春的气息的小女孩向自己走来,她靠近了我,用甜甜的声音叫了声:“阿姨!”我听了很受用,于是从那天开始,我们结伴去南湾生态园互相拍摄人像照片,偶尔也顺手拍摄下生态园沟里的花花草草,拍摄的过程中我们相当投入,彼此忘记了自已。
做为一个摄影的入门者,不甚娴熟的动作看上去使自己的技术越发显得笨拙,但我仍然很开心,因为整个拍摄过程都被这个散发青春的女孩子感染了。她躺在草坪上,将一头瀑布般的细发摊开,面朝天空,露出淡淡的笑容,我不断的变幻着姿势,按动快门;心怡是个表现力相当不错的模特,没有摄影技术的我靠着这个给力的模特居然也能拍出些象样的作品。
中途休息的时候,看到远处有一对拍婚纱的年轻小夫妻,我凑过去,硬是抢拍了几张,新娘子窈窕的身段和化过妆的容貌,显现在我的相机中;这次短短的拍摄活动,对我而言收获蛮大的。
“阿姨,咱们去室内拍几张照片吧。”心怡的声音始终是软软的细细的,我顺从的跟着她,步入生态园的室内大餐厅,顺着一个螺旋上升式的楼梯,心怡大方的在台阶上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我很努力的按着快门,当照片在相机的浏览中被翻放时,感觉自己的技术真的是埋没了这个青春的女孩子那美妙的姿态。
于是,顿时有些垂头丧气起来,“阿姨,快来,你换上这件民间女生的服装,我想拍照了,给你拍几张民间女生的照片。“这话听起来暖暖的,我象一个听话的小猫一样,没有任何的反抗力量,在一个吧台工作间里换上她带来的那套民间女生服装。换好衣服出来的时候,我四处的瞄了瞄,这个时间段,几乎没有顾客来光临餐厅,于是我更大胆的做出不同的姿势,但换上服装的我始终夹带着一些沮丧,略微想发福的身段中似乎有些肉肉将要从这套民间女生服里挤出来,这状况真是有些影响了自己的情绪。
心怡歪歪头,没有介意我不合身的服装带来的负面情绪,她象个有经验的拍摄老手,替我纠正一些姿势。拍了十来张的时候,我将头凑向相机,迫不及待的看了看相机里的照片;为了展现更多的自我,我将民间女生的服装换下,穿上了那件长摆无袖的碎花裙子,在一头卷发的衬托下,看见相机里出现一个妩媚艳丽的女子,心怡年轻虽小,但摄影技术却在我之上,她将我拍的有些象过去上海杂志上的封面女郎,一丝丝的妖艳,一丝丝的精致;心怡放下相机,走了过来,用双手轻轻的按住我的肩膀:”阿姨,你坐下,将裙摆摊开。“我坐在地面上,将裙子摆弄开来,象孔雀开屏般的姿势被相机摄了去。照片在相机里,象放幻灯片一样的回放,我满意的望着这些千姿百态,心想:这一次真是没有白来。
时间很快的过去很久,我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五点多钟了,便招呼心怡收起了相机,有些意犹未尽的离开了生态园,夕阳淡淡的洒落在我们的身上;心怡,欢快的和我交流着摄影知识,年近不惑的我面对这个青春聪明的女孩子,便放下了以往的戒备心,畅谈理想和摄影。
坐上了公交车,我和心怡,一前一后的坐在座位上,她笑的时候很好看,露出的牙齿象珍珠一样晶莹;想一想我儿子和她的年龄差不多,但此时,儿子在玩儿什么呢,我忽然强烈的想起了儿子,有一种想知道儿子是不是也处于这么个玩儿的季节,那一刻我产生了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很急切的想要见到儿子,想知道他在这个五彩缤纷的季节,玩的开心不开心。
和心怡分手已经一个多星期,由于有QQ,我仍然可以关注到这个青春少女的生活痕迹。但儿子的QQ空间却对自己上了一把锁,我茫然了很久,始终没有从嘴里蹦出要求儿子打开空间的话,因为我懂得尊重青春的秘密。
这样被封锁的日子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也没有那种去打破这种局面的想法,因为我真的不想把自己的好奇变成破坏孩子独立性的工具,相反,我不断的看书,找资料,从一些能人传阅的经验中去了解儿子这个年龄段所处的思想奥妙。有时想想,也有些奇怪,别人的孩子反倒容易向自己敞开心怀,而自己的孩子却象个谜一样摆在面前。
时间就象一坛久经酝酿的老酒,不时的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来,有时不经意的打开了这老坛子,翻翻过去与儿子相伴生活的日子,却突然发现,这些记忆逐渐的被模糊了,只剩下一个轮廓;这是因为时间过得太快了的缘故吗,我努力的寻找答案,终于总结出来:幸福快乐的时光总是让时间匆匆渡过,而现在生活里的深刻已经替代了过去那种懵懂的时光。眼前的儿子,我仔细的观察:一堆毛绒绒的小胡须,象雨后的春笋在他的嘴上沿悄然的冒了出来,一副深沉的小男人模样。他每天在想什么呢,又想做什么呢,我根本就不想整天尾随其后去捕捉他的任何一点踪迹,只要他每天出去玩耍后,带着一种满足感回到家里就好。允许他有自己的秘密,也支持他的任何社交活动,我想有些事情根本就不需要我去了解,给他一个独立的空间,尊重他的思想和爱好。
就在我小心翼翼的观察儿子的时候,有一天傍晚,儿子突然带回一堆的传单:妈妈,我的同学都在打假期短工,他们有好多都在挣钱了,我也想找一些事情去做。这件小事情对我而言来得有些突然,一时间惊讶、高兴涌上了心头,这种想尝试创业的想法难能可贵,看来这孩子在玩儿的同时也交到了对他起到促进影响的同学和朋友。我连忙点头许可,并为他积极的创造一些帮助的条件。过了一个月,我们一家三口在就餐时,儿子冷不丁的感慨:“妈妈,挣钱可真难啊。”再以后,他找我们要零花钱时,再也没有一种嚣张和不体恤心情的话出现,零花钱的数目也是逐渐的在降低。等他上了大学后,几乎每个假期都被他安排的满满的,先是在一个西餐厅打短工,经过两个月的努力,获得工资三千元钱;我们为他办的存折上有了第一笔属于自己的存款。然后他在大二的时候又选择一家广告公司上班,又积攒了一笔不多不少的工资,为了鼓励他我们又添了一些钱,帮他置办了一件神往已久的电子产品。
紧接着时光匆匆的过去,儿子还在玩儿,并在玩儿的过程中结识新的朋友,我断断续续的从他的嘴里听到有的同学开始赚钱了,有的同学想考研究生。他不断的忙碌着,在这个玩儿和季节中收获着,我也在期待着,期待一个全新的他。心怡是我的忘年交小朋友,望着她也在玩儿的季节中忙碌,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她就想起儿子,这些在都市中生活成长的少男少女,在玩儿中开发自己的智慧。心怡,是最喜欢玩摄影的,微信上QQ空间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她的摄影作品,她是在玩儿的过程中熟练了一门技术。儿子在玩儿的过程中是有一份神秘的,因为我无法全面的去了解他的思想,只能从他匆匆的身影中捕捉出一种玩儿的味道。他们都在玩儿,我呢,却在用手指头数着他们的日子,这是一段平静而又快乐等待开发的日子。
曾记得母亲多次给我要求,莫让孩子玩儿了,要多督促他学习,可我始终下不了狠心,掐断他的友谊圈,相反,还希望他多与同龄伙伴交往。朦胧中感觉这样的交往会令儿子的身心更加健康,我一向不赞成埋头死学,总认为会玩儿的孩子更聪明。儿子的童年时光大多在玩耍中度过,搭积木,玩填字游戏,弹玻璃球、拍卡片、丢沙包,家里一大堆的玩具被拆得七零八落,可我从不没有小看这玩,因为我发现儿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都是通过游戏玩出来的。不知道多少年夏日午后,蝉鸣阵阵,儿子静静地蹲在院子里,细心地观察“蚂蚁阵营”,还不时用小树枝轻轻地拦住蚂蚁的路,观察蚂蚁的路线变化。他一蹲蹲好长时间,那份耐心,让一旁的我不忍心打搅,只是提醒他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导他在观察中学会思考。于是逐渐长大的儿子学会了独立思考问题,思考人生,上了高中后,一切面临的选择我们都交给他自己去面对去解决,交给他一个自由的人生。
上了大学后,我不想急躁的督促他去学这学那,而是任他在玩儿的季节里去丰富自己的成长道路。
终于有一天,在校园的他通过微信向我发来消息:妈妈,赶快和爸爸给我找考研班。触摸到他渴求上进的内心世界,我满心喜悦,是的,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玩儿充满了他的世界,但玩儿是为了更好的接触丰富的世界,并不是扼杀他青春的梦想。如果我当初听了老人的话,将他圈禁在学习的封闭环境里,他还会象现在有这么丰富的思想吗。我感觉让孩子在玩儿的过程中观察生活了解社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历程。
我也在这些少男少女们的身上感受到了阳光般的灿烂,心怡的摄影作品公开的展现在她的QQ空间里,我至今都可以感受到她的阳光和朝气,当初我是想了解少男少女们的内心,才去靠近她,了解了青春年代的梦想和愿望。所以我才会更加的理解儿子的青春神秘,望着他她们的朝气向上的脸庞,我高兴,快乐,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青春感染。
在玩儿的季节,我捕捉孩子们的梦想,就象捕蝉一样,带着一张精细的网,却收获了整个美丽的青春的世界。
第3篇:玩儿雪
玩儿雪
玩儿雪1
一片一片世界变得银装素裹,那是什么?是冬天的使者——雪花。它迈着优雅的步伐一步一步一点点的降落在世界的角落,那仿若永恒不老的松树也被它的晶莹所打动披上了一层层的银白,那地上白胖胖的雪人,疑惑地睁着它的小眼睛盯着树梢上那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光的冰花,整个世界仿若进入了无声的世界,因为谁也不愿打破这如此神圣的时刻,是冬天啊!这如此令人痴迷的冬天!
雪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洁白的、美丽的,下雪了,我们可以:堆雪人、打雪仗……雪就成了我们的好伙伴。
初下雪时,往往雪片并不大,也不太密,如柳絮随风轻飘,随着风越吹越猛,雪越下越密,雪花也越来越大,像织成了一面白网,丈把远就什么也看不见了。雪,盖满了屋顶,马路,压断了树枝,隐没了种种物体的外表,阻塞了道路与交通,漫天飞舞的雪片,使天地溶成了白色的一体。
第4篇:忆雪散文
清晨起来,像往常一样出门前拉开窗帘,准备给房间来个日光浴——大同自耿艳波后空气质量就很好——不想窗外白茫茫的,一时间我倒惊了一下没反应过来。
出了单元门,先拿出手机拍了第一张照片发给远在天涯海角的妻子。入冬以来莫说是我,就是儿子也已无数次的问。今天终于漂漂洒洒的下来了。
街外比往常安静的多,行人小心翼翼地走着,汽车不仅少也都小心翼翼地开着。店铺前有人在扫雪,几个女孩子甚至堆了个雪人(尽管有点灰)……天上飘着雪,我在雪中走着,莫明其妙的愉快,好像是因为雪,又好像不是,反正是愉快地走着,又拿出手机,一边愉快地走一边愉快地也是胡乱地拍着,准备把这轻松愉快的心情也一起发送给妻和子。
我走的很慢,方便雪花轻轻地落在身上,我轻轻的踩在地上,不忍将铺展在地上的雪踩碎……
周围很静,地上很柔软,和记忆中下雪时的情境已
第5篇:清明忆散文
清明忆散文
数年里尽管我写了许多文字, 却一直不敢落笔写你,你离开我们很多年了,我却从来就不敢不愿相信,你其实已经和我们阴阳相隔许久了,尽管每年的清明和过冬我们都去看你,我却宁愿告诉自己,那里住着的并不是你,你一直都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的身边。三月底,空气中开始吹送暖风,未至清明,母亲就催促着我们去给你扫墓,你在或是不在,母亲总是这般的牵挂着你,每年清明前就早早备下所需的物品,然后目送我们离去,我们知道,身后是母亲有些忧伤的眼神,从来,我不曾更不敢回头看母亲的眼睛。
你的一生是如此的平凡,甚至可以客观地说是平凡得有些市侩和俗气的,你爱喝酒,爱热闹,爱说话,爱开玩笑,有你在的地方就会有欢笑。那时的你,在一个城市的某个单位上着繁忙的班,每逢假期,儿时的我们便被母亲送到你生活和工作的那个城市,你总是高兴
第6篇:忆清明散文
忆清明散文
清明在即,不免又勾起人的一些回忆。
回溯自己对清明的印象,最初且清晰的,大约就是庄重的祭祖扫墓之事了。在我们那里的农村,似乎不兴建什么祠堂供奉、祭拜祖先,多见的,倒是上坟、摆供、烧纸钱等些简单仪式。记得每年清明节前几日,父亲就骑着他那辆破二八自行车,早早从镇子上买回一塌子粗砺粝白麻纸,扎成小捆子,别在小南房的房梁上。人出来进去,总不免能望见,所以印象很深刻。
这样,待到清明当日或前一日,父亲就会端端正正地将塌那白麻纸取出,搬个小凳子坐在屋檐下,一笔一划地铰起纸钱来。所谓铰纸钱,就是把白麻纸铰成铜钱的样子。父亲说,过去年间有人不会铰,就拿银元覆在纸上,用重物敲打,叫拓钱。父亲心灵手巧,厚厚一白塌麻纸分成若干小份儿,在他手上折折、叠叠、剪剪,只消片刻功夫,便铰成了铜钱套铜钱的花样子来。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