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爱与欲望散文
爱与欲望散文
1
一爱一与欲一望是相伴而生的。欲一望的血脉里,奔涌着动物一性一,也流淌着人一性一。欲一望本身,并无卑鄙和高尚之分。美好的欲一望,只是表现在分寸上的一种得体和合适。
剥离了欲一望的一爱一,首先是剥离了一爱一的动物一性一,其次是剥离了一爱一的人一性一。一爱一的动物一性一是一爱一的原本属一性一,而一爱一的人一性一,升华了这种动物一性一,彰显着人类自身一爱一的华美和尊贵。
要说明的一点是,一爱一的动物一性一,不是兽一性一。兽一性一是对这种属一性一的玷污和颠覆。当然了,在欲一望上只表现为兽一性一的人,是不配说一爱一的。
2
欲一望是帮助一爱一燃一烧的。
一根火柴燃一烧不出一爱一的绝美光焰来。余烬荡然无存的一爱一,一爱一的动静不会大。九死一生的一爱一,不是死得彻底,就是燃一烧得充分。一爱一完了,也就燃一烧完了。
一爱一有多壮观,余烬就会有多绵延。那是一寸一寸的灵魂在燃一烧。一爱一融在灵魂里,灵魂死在灰烬里,灰烬飞在尘世里。漫天蝶舞,不是一爱一在消散,而是一爱一在狂欢。
没有被欲一望燃一烧过的一爱一,温吞,内敛,不过是一场喜欢。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喜欢都会变成一爱一,就像有一种抵达,叫永难抵达。
3
欲一望的沧海里,渡尽劫波。
多少一爱一死在这沧海里。不是一浪一太大,不是舟太小,而是心先倾斜了,舟才沉覆了。最后,把恨记在一浪一大上,把怨撒在舟小上。回首处,风也不是,雨也不是。然后,春也萧瑟,秋也萧瑟。
欲一望的对称一性一,体现在渴求的对称上,以及获得的对称上。最好的对称,其实就是彼此都主动,然后,在感应上心有灵犀,在一爱一的神秘和激一情上和谐呼应。
4
如果一爱一简单到只有一爱一,没有欲一望,那是圣人。不,也要把人字去掉,是圣。
圣没有七情六欲,于是就只剩下了简单。而人不一样,人的完美和幸福,需要通过七情六欲的满足来实现。
一爱一的丰富与细腻,有时候,是欲一望的迷一离展开,层层叠叠,是蝶恋花,是雨霖铃,是声声慢。最后,是念奴娇!
有的一爱一很纯净,看起来,里边没有任何欲一望的.参与。实际上,欲一望也在其中,只不过,欲一望化成了一爱一的双方对彼此的尊重和仰望。
然后,才清澈见底,才风烟俱静。
5
真正让一爱一贬值的,是世俗层面的欲一望。
譬如,俘虏于金钱,献媚于权力。一爱一陷于金钱和权力,不用别人说不清,自己就说不清了。任何心底里,有形无形的,似有若无的,以换取和占有为目的的一爱一,从本质上讲,都是将一爱一卖身于欲一望。
是的,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当欲一望先于一爱一出现,当欲一望大过了一爱一,这样的一爱一太过物质,太过世俗,太过虚华。最终,不靠谱,不安全,甚至还会不干净。
最显著的特征是,这样的一爱一,只要有身一体和色相投入其中就够了,可以没有灵魂的参与。
当然了,没有灵魂参与的一爱一,始于色相,也终于色相。
6
所谓一见钟情,最初都是奔着容貌去的。这就是欲一望先导的结果。
也就是说,欲一望首先是被美吸引的。如果接着走下去,就是对所一爱一之人的得到与拥有。这是换一种方式去占有这种美。
一爱一到两情相悦,任何欲一望的产生,都是水到渠成,都不是邪恶的。
但生活的法则是,吸引你,诱一惑你,但并不是样样都满足你。一桌子盛宴,不可能每一样都吃到嘴里。生活以此彰显一爱一的冷与热,亲切与陌生,一目了然与扑朔迷一离。
7
贪婪,永远是人生的死敌。
在一爱一的欲一望尺度上,过分贪婪,就会表现为纵一情和滥情。纵是没有边际,滥是没有选择。这样的人,久在风花雪月,为欲一望而周旋,假得很真,虚得很实,终成情场高手。
狡猾的猎手,伪装得总是完美。他们很会逢场作戏,不恼,不怒,不恨,不怨,不嗔,不怪,文质彬彬,雅意充盈,可以好到没有一丝缺憾,可以把一爱一经营到没有一点瑕疵。
假装很丰盛地一爱一上你,然后,很甜蜜地占有你,最后,很无情地抛弃你。一转身,消失掉。
只剩下,一地千秋雪,一窗月下霜,一段了无痕。
第2篇:欲望旅行散文
欲望旅行散文
坐在巴士上,耳边是MP4传来的激烈说唱,看着窗外快速后退的风景,大脑里的图景运转更快。
我看到了什么?人类亘古不变的欲望追求,还是自己的狭隘梦想?
什么是欲望?金钱?财富?女人?房子?车子?权势?名望?这一切到底怎么了?人们为什么臣服于无尽的欲望?
欲望从哪里来?欲望沟壑可能填满?
“欲望”的概念古已有之。基本上认为,欲望是一种“缺乏”。柏拉图认为,欲望是一种主体的缺乏,需要获得客体把缺乏充填。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Eros”的意思就是“缺乏”的意思,说明人们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大多数西方哲学家都追寻这一立场。例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欲望即欠缺,它只能被他人的欲望所满足。每个主体都想以他人的欲望作为自己的欲望对象。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自从脱离母体,就陷入了毕生回归原出所赋予的'而今却失去的安全的追求中,人生来惧怕孤独,天生寻求某种保护,而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者弗罗姆在弗洛伊德的启发下,提出了人类生来“逃避自由”的本性,借以解释法西斯主义何以流行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
欲望仿佛是贪婪的野兽,只有短暂的满足,满足后依然是无尽期的饥渴,继续追求,拼命只是为了满足那永远不能完全满足的欲望野兽。“拉康的欲望意在表明人对失去的幼儿天堂毕生无效追求的命运”,这个概括说明了人的欲望不懈而徒劳的奔突。欲望不可能有具体的对象,“或者说,主体经去势而失去了具体的对象。欲望干脆就是‘对象欠缺’的现象”,“其对象不是实在物而是一种幻想的关系”,是对无法达到的爱的无意义的追求。
第3篇:欲望与生存
欲望与生存
一个犯人被告知将执行死刑,行刑的方式是在他的手臂上割一个口子,让他流尽鲜血而亡。次日,犯人被带到一个房间里,墙上有个小孔。刽子手把他的一只手从孔中穿过。在墙的另一边,用刀子在他的手上割开一个口子,并在手下边放着一个瓦罐来盛血。
“滴嗒滴嗒……”犯人听着这液体的滴落声,双眼变得呆滞,茫然,意识逐渐薄弱,嘴巴一张一合地含糊着些什么。不久,死神便迎送他去了另一个世界。
在墙的那边,他手上的小口子早就不流血了,刽子手身边的桌子上放着一个大水瓶,水瓶中的水正通过一个特制的漏斗软管往下边的水罐中滴嗒。
很愚钝的犯人,想不到自己并不是流血而亡,而是被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所杀死。从一开始走进行刑房间,他便没有了生存的念头,满脑子都是“死亡”,他没有了求生的欲望,才会被一声接一声的滴水声所蒙惑了。
近年来,学生
第4篇:欲望与生存
欲望与生存
一个满脸愁苦的病人问安提丰:“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安提丰说:“我至今也没有弄清楚,所以我要活下去。”
其实,我们正因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因为有欲望。想知道更多关于这个世界上的风土人情,自然风景,想知道我们的生存之道等等。我们活着就是要追求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探讨我们的人生十字路口,知道我们还不知道的事情,寻找永不能满足自己乐趣的活动……也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吧。
有人问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亚里士多德回答:“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当今社会存在着许多好吃懒做的庸人:整天趴在或跪在地上伸手问路人要钱的假乞丐;整天把头塞在赌博中,害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整天在做着“周详的计划”,预谋着打家劫舍,不劳而获……这些只享口福之乐,只享物质
第5篇:哲理散文《欲望断想》
哲理散文《欲望断想》
如果要问:世界上最简单最复杂、最现实最虚幻、最容易理解最不可理喻、最能轻易满足最不易满足的是什么?恐怕是人的欲望吧!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欲望属于意识的范畴。不过,我倒觉得,它也可以被理解为物质的范畴,至少是一种物化了的意识。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终化于物。
为什么这样说呢?举例说明。孩童为得到一枚糖果而哭闹,而糖果就是欲望的载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欲望,那么宽裕的住房、足够多的金钱、充足的商品、优质的服务就是欲望的载体;农民打工、工人做工、商人经商目的都是想挣更多的钱,官员想更快地升职提拔,学生想考出好成绩、上更好的学校等等都是欲望,而金钱、官位、考分便是欲望的载体。
欲望具有难以想像的广泛性。它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不胜枚举,有物欲、金钱欲、工作欲,有情欲、、
第6篇:对时间的欲望的散文
对时间的欲望的散文
晴朗的天空,漂浮着午后淡淡的云,独自走在尽是落叶的小道。风吹来,打了个寒颤,把衣服裹紧了一下,在阳光下我居然感到寒冷。突然很想念夏天的味道,因为我曾惬意的走过这里。
也是独自的走过。
记得,绿柳浮动,阳光通过叶子的空缺,在小道上跃动。我心情开朗,独自的走过。
时间,粗心的人总看不见它的潜行和漂移。我亦未觉。
而寒冷却将我从昏噩中喊醒。我有些不情愿。而不情愿却始终是一种情绪,它代表不了事实和本质。
同样的路,同样的走过,却是不一样的感觉。
为什么?我想……
我想:那是时间的不同。
却不单纯是走过这条路不同时间的本身。
而是,我曾走过,今天再次走过,这之间的时间。
在这些时间,岁月历练我们一直想单纯的心。年轮篆刻我们不曾察觉的邹纹。爱情波动我们如镜的境地。
我们曾轻狂,我们伤怀。
我们曾真挚,也曾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