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1204班 钱磊 2120122983 之前我读了《货币战争》,此书中讲明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发行权由私人财团掌控。国家的开支通过抵押国家税收和信用发行政府债券获得,私人财团买入债权后按比例确定货币量,或者由他国购买。因此,西方国家在有效对抗通胀方面有一定欠缺。《货币战争》实际上在讲“阴谋论”,这种论调是否真实到现在也无定论,但这本书令我初步了解了美国的金融业,也令我对美国的体制产生了好奇。为什么负债累累的国家的经济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呢?譬如美国就是世界最大的负债国。后来我接触到了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令我获益匪浅,解释了看似违背常理的靠借债发展的美国体制,及中国一些传统思想中透露出的金融思想。
按中国传统的思维来看,负债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现代金融市场中,由于投资回报率的因素,债务即负资产不一定不好。但是如果这笔债务投资回报大于债务本身,那么它这个负资产就增值了,社会总资产就增加了。例如,美国政府虽然负债累累,但赤字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如果通过发行债券融到了资本,用于各种投资和开销,同时投资的那部分的回报率高于政府债务总额,政府的正确融资行为将使债券资产增值,社会的资产总额随之增长。社会资产总额在正面增长的同时,整体社会财富增加的同时,人民要求生活水平同比增长,面对舆论压力,政府选择只能是减税,人民富裕生活水平上涨。
因此,一个国家负债累累未必是坏事,发行债券只是在花未来的收入,只要不发生大的灾难致使国家还不起国债,这个国家就会越来越富强,并且国家负债累累会促进民主化的发展,因为穷国绝对不会也不敢做令大多数民众不高兴的事,而富国就不同了,就拿朱棣时期的明朝来说,国库充盈、深藏万宝,别说民众敢反抗就连周边国家都不敢惹明朝。由此可见,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太大了。
在中国,金融发展也是这几十年的事,但我从书中了解到虽然中国金融业尚不成熟,但在古代就已经有了金融的思想。人们通常说的“养子防老”就是一种无形的金融工具,与现在的养老保险类似,而相应的产生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又是“三纲五常”、孝道等。由此可以看出,人们的需求产生相应的制度,文化又为制度巩固的需要相应而生,逐渐成熟并深入人心。
读完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我获益匪浅:我明白看似不好的制度并不一定产生坏的结果,并不能总以中国传统的眼光看问题。同时正如陈教授指出的,在近4年中,中国的GDP总量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而不断前移,至2010年中国已经跃升为GDP总量全球第二。中国经济的每一次超越,都引起了全球舆论的高度关注,也激发了中国民众的自豪感。但是在中国日益强大,民众自豪感油然而生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另一个事实: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0.36万美元,美国4.224万美元,日本3.87万美元。即中国人均收入不及美国、日本的1/10。中国的人均收入世界排名第106位。面对中国13亿的人口,再大的经济总量平分到每个人身上都显得微不足道到底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财富如何在国与民之间分配,是一个古老的政治问题。荀子对国富民弱这种状况做过结论:“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国蹶。”意思是这种国家是要溃败的。为何把财富集中在政府手中,无法成为头等强国,反而充满社会危机呢?战国时代的尉缭子很早就指出:“亡国富仓府,谓上满下漏,患无所救。”意思是要想亡国就把财富集中到政府的库房中,因为政府能控制的财富越多,各种腐败行为会愈多,社会矛盾便越激烈,贫富分化也会越厉害,社会秩序反而处在了一触即发的祸患之中。比如曾辉煌一时的秦与隋朝都是这样,虽留下了万里长城、大运河等宏大工程,但都崩溃于一时。这对现代中国的发展是一种警示。
中国正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曲折前进,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困难在等着我们。由于清朝的闭关、日本的侵略等,中国很多方面多落后于世界,比如金融,但正因如此,我们可以从金融业高度发达的美国陷于金融危机得到启示,以免重蹈覆辙。况且中国有团结起来办大事的优势,比如中国的航天事业已达世界领先水平,所以中国一定会越来越繁荣富强。
第2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读《金融的逻辑》有感
这几周我阅读了管理学老师推荐的书目中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说实话曾经我并不喜欢阅读财经类的书目,枯燥乏味而专业名词繁多的语言使得这一类的文章都索然无味,然而陈志武教授的这本《金融的逻辑》却是开始改变了我的看法。首先它所讲述的有关问题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譬如他所解释的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为什么中国人的钱多了反而不安之类的,甚至提出了“养儿防老”是不道德的说法,颠覆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其次,书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与思想是我们金融类专业学的学生应该形成的思维方式,更是必须具备的一些职业素养。最后,书中的观点很容易引起我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使得我们对金融危机拐点乍现的背景下所出现的热点问题能够有更深刻的了解。
书中共讲述了一下一些核心的理念:
首先,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的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研究的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么发展等等。其次则是价值问题,中国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看重物质价值,认为人劳动所产出的现实的物质产品才具有价值,如此说来虚拟的金融产品并不具有价值,但是它相对人的效用而言是存在价值的,因此陈志武认为,是效用决定价值,而非劳动成本决定价值。再次,书中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各个时期金融的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不仅从历史的角度来解读了金融交易的发展,同时针对“养儿防老”“礼尚往来”等现象阐述不同于传统观念的见解。最后,作者提出发展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金融是使一个国家在政治制度上、权力制度上、经济制度上、文化环境上不断蜕变的主要推动力。
针对书中所述的“养儿防老”的问题有这样的描述:“养子防老就是一个投资的概念,而且不仅仅是一个投资的概念,还是一个保险、信贷的概念”,“我们从小吸收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为了确保隐形金融合约的执行而来的。”陈志武教授认为孝敬应该是一种自愿的选择,是一种美德,但不应该是老年人的唯一养老途径。我觉得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在如今开放的时代环境下,我们没有必要将孝敬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规定,更没有必要将违背长辈的意见作为一种内疚。但是在我看来,首先“百善孝为先”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对于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我们应当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取之精华去其糟粕,而非摒弃。另外,“养儿防老”这一观念在中国盛行的原因是与传统文化分不开的,将这种思想视为不道德似乎显得过于偏激,如果在没有后代对长辈养老保障的基础上,则需要非常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和养老服务体系,而基于当今中国的现状,养老体制还不能完全等同于子女为长辈养老所提供的保险、信贷作用,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养儿防老”仍然是更合适的选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如今独生子女生活压力过大等问题促进了养老制度的完善,同时也促进了金融领域养老相关产品的创新与发展,在发展成熟的阶段“养儿防老”的观念也许会渐渐被改变。因此,对于书中所提到的该问题我认为应当以辩证的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除此之外,书中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例如: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如果在金融方面的创新不显著,那么其他行业也不可能实现创新,打个比方,把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让他去学游泳,他当然不用担心被水呛住,但他也学不会游泳,等他下次掉进水里,他就会淹死。生动幽默的语言使得专业而枯燥的问题显得更加有趣易懂。
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告诉我们:金融作为现代社会、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危机而中断或者消失,恰恰相反,危机有时甚至是金融业必要的清毒、消毒过程,为其接下来更健康、更深入的发展奠定基础。退一步讲,金融业伴随各发达经济体存在并深化发展了多个世纪,这一事实本身就证明了金融对社会的正面价值。在看到并认同这个结论的同时,我们还有必要认清金融背后的逻辑。可谓是使人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具有很强的理论影响力和知识普及性。
通过管理学课程学习,我们观看了很多视频,一些新颖先进的观点能够引领思想,振奋人心的演讲能够传播正能量,幽默诙谐的访谈能够引发思考„„同时这些视频使得课堂更加有趣,希望后面的课程中还能够看到更多有意义的视频和文章。同时,作为学习委员我有幸得到了老师赠送的《吃饭哲学》一书,使得课下能够有机会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老师的思想,但由于时间不够充裕所以还未仔细阅读,假期一定拜读从而能够接受老师更多独到的见解。
第3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最近有幸拜读了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让我这么一个对金融方面实属外行的人了解了金融,在此,我就这本书谈谈我的感想。
首先,这本书介绍了金融的概念:金融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任何东西或者证券不存在“固有价值”,之存在相对价值;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我明白了借贷交易就是这样,把未来的收入流移到现在来用,把未来的价值放到今天,即是解决价值时间空间分配的不合理性,同时用价值来创造价值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我的理解,简言之,花未来的钱解决当前想要解决的事。
其次,此书谈到了为何“中国钱多而百姓不幸福”的原因。
中国的钱多的原因是因为市场化改革,它大大缩短了财富与资本和钱之间的距离。来源有以下:1)活跃的买卖对钱的需求大大提高,同时也促进了钱的提供;2)土地,资源
第4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中国的股市该何去何从
陈志武先生所著的《金融的逻辑》中提到:股市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国家政策加以规范才能避免沦为赌博的命运。可以说政策决定着股市的命运。
在中国,股市最大的特点是国有股、法人股上市时承诺不流通,因此各股票只有流通股在市场中按照股价进行交易,然而指数却是依照总股本加权计算,从而形成操盘上的“以少控多”的特点。面对这一特点,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如在2005年出台的股权分置改革,但最终收效甚微。在2011年,中国股市走入大熊市,可以列为冠为全球最熊,一路的下跌,跌倒十年前的原点2228点。
为什么改革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呢?
在我看来,这与我国的经济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经济仍是以公有制为基础,所以国家对股市中资金的导向必然的偏向国有企业。这样就造成了
第5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经过了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后,时至今日,金融风暴的尾巴仍旧在我们上空盘旋持久不去。如今我已经成为了一名学经济的大学生,经过阅读《金融的逻辑》这本书,他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告诉了我应当在危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认清发展之道。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曾经阅读了《货币战争》这本有宋鸿兵撰写的书,虽然其中阴谋论的论调有待商榷,但是他却给我的学习增加了兴趣以及动力。《货币战争》向我们介绍了欧洲乃至美国金融的发展史,尤其让我对美国这个现如今的超级大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美国从一个英殖民地蜕变,成为现在这样经济繁荣昌盛的庞大金融帝国。当然,从电视报道等渠道我也了解到,即便美国现在经济如此昌盛,但是它的负债却也是世界最高的,这就让我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负债额巨大的
第6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这几天读了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觉得书中的观点很新颖,浮躁现象的背后,自然规律起内在的作用,控制世间万物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科学的作用就是去了解、揭示表象之后的规律,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不同的学科,对同一问题的解释可能截然不同,但是经济学解释人类行为则有着独到的优势,因为,人是一个经济动物,被物欲吸引的人们的一切行为都隐藏其经济利益。
本书的作者是陈志武教授,他跟金融结上缘,完全是巧合。或者说,整个人生都是一系列巧合,随机亊件组成在一起,形成系列,就构成了你我的人生。1986年1月,他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拿到系统工程硕士学位。由于那时他的英文较好,学校不让离校,于是,毕业即留校。只是到那时,他已对工程没有兴趣。作为权衡之际,就要求分到政治教研室工作,这样,至少能名正言顺地看些社会科学
第7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读《金融的逻辑》有感
近来有幸拜读了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先生《金融的逻辑》一书,对于一个金融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感触良多,收获亦丰。在赞叹陈志武先生对于金融理解所达到的的深度和广度,从多种角度分析金融对历史、文化乃至一国发展影响的精辟剖析之余,我也对此书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并也将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想法。
纵观全书,此书的写作思路我理解为两条线:一条则是由古至今,从历史发展角度来分析金融(包括债券、股票等)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从纯金融技术发展史的角度分析资本化对于国家财富和资本的积累的作用,得出金融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提出资本化是美国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第二条则主要将美国和中国两国进行对比,其中对美国的金融危机进行了剖析,论证充分,逻辑严谨。作者还从两国的制度和文化的角度
第8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赵婷婷
国贸0班
20114010255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是什么,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这一系列问题都在读完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最具有影响力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所著的《金融的逻辑》一书后有了答案。
陈志武教授在《金融的逻辑》一书中就资本化的逻辑、金融的逻辑、金融危机的逻辑、股市的逻辑、文化的金融学逻辑五部分详尽的阐述让我更加了解金融,了解其功能及重要性,最后又指出发展证劵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引人深思。
中国人是有钱,也有很多财富,但却远比不上资本化的美国。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而西方国家却是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