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边城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8 08:06:4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寻找边城散文

寻找边城散文

早就听说,过度的商业开发已经毁掉了凤凰古城,然而,我还是执拗地要去,要去寻找我心中的边城,不为沈从文,也不为天保大老,不为翠翠,不为傩送,我要寻找我心中的边城,寻找我心中早已深植的那一份淳朴、宁静。

一,客栈就在沱江边上,匆匆吃罢晚饭,顺着一个店铺接着一个店铺,一个摊位连着一个摊位的小街下行,也就百米有余。小雨淅沥,湿漉漉的石板路映闪着霓虹灯的光辉,将人流一直送到江边,送到热闹的河街上,送到满世界的霓虹闪烁之中,送到满眼的人头攒动之中,送到满耳朵的嘈杂音响之中。

沱江似一条阴沟,默默流泻,没有水声,不见颜色;两岸如两条泄河,交错往复,人声鼎沸。熟悉的河街,要比当年端午时节赛龙船、抓鸭子的场面,不知道热闹多少倍。

风桥、雨桥、雾桥、虹桥让各色灯光映射得金碧辉煌,吊脚楼楼上、楼下被各种招牌装扮得五彩缤纷,古老的城墙,斑驳的河街,悠远的沱江,都一律淹没在灯光、音乐与嘈杂的人声汇成的海洋里。

古老的凤凰,犹如夜上海十里洋场一般极尽繁华。我不需要这样的繁华,这不是我的边城,我在人声鼎沸中睡去,等待那个静悄悄的黎明。

凌晨5时许,一切都在睡梦中,连客栈的大门都没开,我悄悄打开门,出去。

晨光熹微,关了店铺,撤了摊点,熄了霓虹,没了游人,河街一下子开阔了许多,沱江也展露出她阔达敞亮的胸襟。江水汤汤,悠悠流淌,尚在多雨季节,潦水未尽,虽略显浑浊,但江水接纳了远山的深青,近树的碧绿,也趁着清晨袅袅的青雾,氤氲出一派浓郁的翡翠色彩。江水并不深,油油的水草随着流水在江面上招摇;河街异常静,润湿的石板路迎着晨光从峭拔的吊脚楼下向远处蜿蜒;风桥、雨桥、雾桥、虹桥在水汽中静默,江水尽头的山峦,在白练般的雾霭里若隐若现。

河畔洗衣的少妇来了。她端着木盆,提着塑料水桶,径直走下江岸的石阶,在靠近江面的石板上,撩起裙摆,赤脚踏进江水里,俯下身去,将各色衣物在江水中浸泡以后,拎到石板上,挥动木杵,怕啪啪啪,送来阵阵捣衣声。

桥上过江的阿妈来了。老阿妈身背竹篓,头戴斗笠,左手提兜,右手挎篮,由江的对岸,从容地走过窄窄的木板桥,古老的水车就在身边,宏伟的大桥就在头顶,潺潺的水声就在脚下,她居然都没有去多看一眼。是去赶场,还是给城里的姑娘送去坐月子的鸡蛋?蓝底白花的衣衫,在清幽的江水上,分外显眼。

河里捞虾的奶奶来了。老奶奶估计年逾花甲,站在没过膝盖的江水里,侍弄早就放好的虾筐。昨晚饵料投放充足,后半夜又有小雨落下,气候清凉适宜,提起的密网里,满是活蹦乱跳的小虾子。这会子捞起来,洗净了,中午远方客人的餐桌上,就会摆上一盘油炸小河虾,金黄的虾子配上青绿的小韭菜,脆香合口,新鲜无比。

河街挑担的菜农来了。一条竹板扁担挑起两个箩筐,一头是绿油油的西瓜,一头是黄橙橙的柑橘,颤颤悠悠,你还没有留意,他已经走到石桥的尽头去了。轻快的脚步和昂首挺胸的姿态,一定不会遮掩斗笠下飞扬着的笑脸。

桥头驾骡的汉子来了。一头棕色驯骡,驮着装满石块树根的两个大口袋,嗒嗒踏过河街的石板路,埋首踏上新整的小石桥。赤裸脊背的汉子,手攥缰绳,吆喝着行人,喊着号子,那坚毅的眼神里充满阳刚之气,晨光为他涂上一抹辉煌的金色。

早起的游人来了。不必再去回避攒动的人头,不必再去顺从涌动的人流,沱江处处都是美景,尽情摆出各种姿态,享受着边城清静的晨风。用心的导游带领自己的团队来到江边,面对一尊腾跃而起的雕像,娓娓讲述一位为救儿童而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的故事。

游人逐渐多起来,赶早的船工划动翘尖的小船,从吊脚楼下,从万民塔边,从风雨桥头,缓缓而来。江面平整明亮如镜,倒映着远山的青黛,近树的翠绿,还有小船上灯笼的艳红,不远处石塔的青灰。船过江心,没有桨声,不起波澜,似北国冰上雪橇划过冰面。

一切都那么娴静,祥和,这才是我要寻找的边城。

二,从凤凰古镇出来,再向南120余公里,来到怀化洪江黔阳古城。这是贵州好友力荐的一座古镇。

古镇不大,游人稀少,大街小巷虽然也是店铺相连,但并不见那些闪烁的灯光、醒目的招牌以及刺耳的乐音,也没有大呼小叫的叫卖声,更不见滔滔不绝兜售商品的卖家。走在青石砌成的街道上,两旁几乎是一色的杉木小屋,一层的小瓦房,小巧低矮,有的伸手可及晾晒在灰瓦上竹扁箩里的红红的辣椒。木屋当街开门,随你走进哪一家,都能见土特产品随意摆放,稀稀拉拉的几种,没人与给你打招呼、给你介绍,甚至连主人都不见。穿过小屋可见小院,屋舍俨然。几乎家家小院里都植花种草,阔叶的芋头和玫红的三角梅最多。有一家种了龙虾花,没见过,长穗花朵,鳞片一样的花瓣,红黄渐变,与龙虾神似。

家家门前也种花,也是三角梅居多,灯笼花也有。这种被唤作灯笼的金铃花,木本灌木,我原先只在花市上见过,这里却随处可见。小花用一根长长细细的.花柄挑起,花瓣橙黄,清晰可见殷红的脉络,像极了皱褶纸扎的小灯笼。

青石的街巷稍宽阔处,就有人家晾晒的红红的辣椒。有盛在圆的、方的竹扁箩里的,有晾在蓝的、白的土布上的,有的干脆就晾在青石板上,与两旁翠绿的树木相映衬,自成一道靓丽风景,而生活的气息也就此浓郁起来。——这哪里是景区,分明就是生活着的民居。

说景点,有的,除了一色的明清古建筑以外,还有一处大名鼎鼎的去处——芙蓉楼。如果你不记得《芙蓉楼送辛渐》,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定不会不知晓。据说,这里,就是盛唐时期赫赫有名的边塞大诗人、那位“七绝圣手”王昌龄被贬谪的地方,这里就是古时的龙标。清晰地记得,大诗人李白在扬州听说好友被贬,援笔而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那也是耳熟能详:“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五溪我不敢猜测,但这黔阳古城西门外,就是沅江与潕溪的汇合处,却也证据确凿。可巧的是,后来李白也被贬夜郎,只是中途遇赦,没有去成,不然怕真要跟王昌龄做了天涯比邻。

彼时的古城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是“滇黔门户”、“湘西第一古镇”,多做贬官流放之所,真正的荒凉所在,好事之徒是绝对难耐那份寂寞的。而如今,历尽喧嚣,却难得一份清静,即使是不远千里的寻觅,也最终落得怅然若失,如昨夜的凤凰。而这黔阳古城,却远离喧嚣与奢华,独得一份清净与安宁,不得不说,我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边城。

凤凰、黔阳同在湘西,相距120公里,据说,黔阳古城比凤凰还要早出900年。没有灯光,没有人流,没有喧嚣,没有商业化,要有的便是淳朴的民风,在黔阳,我找到了那个“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地方”,我内心真正的边城。

第2篇:边城散文

边城散文

滇南屏边的冬季,天空灰朦朦的,笼罩着一片寂静。地平线上,除了建筑物和路,所有的山还有山谷全都是黛青色的了。街道上匆匆地有几个人影,很精壮。偶尔有车辆驰过,噪音很大,久久地还能听到。

到了傍晚,浓雾顿时从四周涌出来,渐渐地什么也看不见了。天真的黑了,雾遮盖了天空和大地。人家屋里几团桔红的灯光亮了起来,不刺眼,不闪烁,倒象画中的点缀渲染。

你走在街上,在浓雾中偶尔会毫无防备的碰上一两个人,相互看一眼,仍各自走各自的路。在这红土地上生活了这么多年,屏边的浓雾也就变得平常了。乍一想还真不明白这雾是从那儿来的呢?是山吐出来的吗?自打掉出娘胎,就见到了雾,一定是与生俱来的了。

入夜以后人们都睡了,不知发生过什么,大约也不会发生什么的。只是每天早晨天空就绵绵地下起细雨,这细雨淋不湿衣服的,但总有人喜欢打着把花伞,很富诗意的。却不知什么时候,又没了细雨。这时天空亮亮的,以为太阳出来了,抬眼望望,并没太阳,只是这般亮亮的一片天空。

在屏边,所有看得见的山皆呈深浅不同的绿色,或黛青,或苍翠,或嫩绿,叫你难以想象山的光秃。山都很美,路都崎岖蜿蜒。

休闲时去山中玩,乘同伙在山坡草地上野炊,我独自溜进山林。一会就见不到了阳光,听不到了人声。周围全是无尽的树和盘串于树间的筋藤,没有路,也许也无人来过,就往高处爬。手抓住树干或藤条,脚下全都是松软的腐烂的落叶,潮湿的空气移动着,到处可闻树梢上鸟的叫声和飞动声。

这好象都没有什么奇怪的,唯惊叹竟有如此厚软的落叶,象山的被子,又是树的养料。冬季树枝上的绿叶仍很茂盛,却不断有枯黄的叶子飘落下来,絮絮嗦嗦周而复始。此景此情,我才真正悟到新陈代谢的力量,和自然界的永恒,生命无始无终。

待爬到一处平地,阳光从树顶斜射下来,才知到了山顶。选一棵粗壮的树,爬上树顶朝前看,那边还是山峰,比这儿高。我于是纳闷起来,上山的时候,本是选好最高峰的。

连续的阴郁天气,连续的霏霏淫雨。今晨,路已凉干,天空蓦然开朗。

一会,就证实了人们的意料:天晴了。赤黄的太阳跃出山峦,几日不见,若羞涩般颤微微的。阳光温和清新,稍感刺眼。东方的山梁披挂着褐色的云彩,苍苍茫茫。远处群山青黛,由远移近渐渐地由黛变青,由青转翠,由翠换绿。路旁的草及树枝皆湿淋淋的,茂盛拥挤,在晨曦下争相泛起金色的草绿,神韵丰润。

鸟儿顿时欢愉起来,悦耳的歌唱,让这绿色山群中所有的生灵都感到心旷神怡。高山峻岭,巍峨雄峙,横亘连绵,重峦叠蟑,展现出衰牢山系的气魄和风格。而这些,都是时时可见的。

瞧这会所有的纵横沟谷,都填满了云爱云逮的白云。沟中的如河带,谷里的似玉湖,露出座座山巅象海中礁岛,晨霭是迷离的裙纱,轻盈飘抚欢欣的脸。见过黄山云海的人,就知道这也叫云海;不知道黄山云海的人,也明白这是云的最佳美丽。于是有人会去考证屏边“白云乡”的名称来历了,于是还会有人去考证苗族“踩花山”的意韵。他们踩的是如野花一样美丽动情的山,而非普通的山。

太阳缓缓地升高,云层渐渐地散离,待不到正午,已是完完全全的好晴天。这时候,山全是翠绿,除了山的翠绿,世界就只有另一种颜色,即天的瓦蓝。

【守望山脉】

再没有什么,比山脉更让我熟悉和执着的了。我的祖先们扎根在红土高原的山脉上,年复年代传代地耕耘山脉放牧山脉,把子孙和民族铸成黝黑的山民,祖祖辈辈无休无止地守望着脚下和眼前的山脉,延续如山的人生。

山脉从亘古的地平线上奋力隆起,眺望着山脚下碧绿的平原和蔚蓝的海洋,孤傲地繁衍森林、野兽和山民。山脉让自己的生命神秘得令平原畏惧,坚强得叫海洋咆哮,却给弱小而执着的山民带来厚实的温暖与沉醉。我于是如山鹰一样为山脉感到震撼和骄傲,纵有离开山脉的短暂盘旋,也还是要将如树的命运扎进山脉中,静静地呼吸吹过山岗的风儿。

我的村庄和我所走过的很多村庄都在山里,山民的一生就在山脉上劳作,爬过这坡翻过那岩,两条青筋暴起的细腿永远被移动着钉在山上。对于咱们山里人,人生的路只有两条,不是上坡就是下坡。无论上坡跌倒还是下坡摔倒,你都得爬起来前行,因为你面对山脉只有山脉别无选择。山里人生下来就把自己整个儿交给了山脉,从祖先的基因里即学会了挚爱山脉与山共舞。直至死后,也还要找一块风水好的山坡安葬,陪其他活着和死去的山里人一起守望神圣的山脉。

山脉因有山民而不寂寞,山民因有山脉而不饥饿。山脉爱跟山民和牛羊说说话,比较昼夜的长短和庄稼的好坏,甚至也说到上次腹泻而拉下的泥石流,这时暴雨却躲在乌云屁股后偷偷奸笑。山脉还爱咀嚼山民成行的脚印和成滴的汗珠,吃饱了就让山民播下的那些种籽在名叫田地的皮肤上发芽、开花、结果,长出些金灿灿的稻谷、包谷、荞麦和高梁,还有一些丰满羞涩的瓜果豆菜,以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笑容挂满田野和山村。

在那些真实如笑容的庄稼地里,我看到父母及乡亲顶日躬耕,把一座座山脉梳理成季节的作品,不断重复和翻新。山脉还是那些山脉,田地还是那些田地,父母和乡亲却越来越苍老了。而下一代年轻的山民又沿着祖辈的足迹继续用脚印和汗珠喂养山脉,一如喂养自己,在群山中周而复始不断轮回。在惯了的山坡不嫌陡,所有的山民都会对自己的山脉产生执着的依恋,虔诚地用单薄的人生拥抱厚实的山脉。谁也不会抱怨不会挎问自己该不该走出山脉,只知如森林一样在山脉中生长。倘若没有山民守望山脉,我想那连绵的山脉定会孤独得象烈日下的石头一样难受。

山里人没见过多少平地,家在山上,田地在山上,牛羊马骡和猪鸡猫狗全在山上。山脉就是我们的人生、事业、爱情和幸福,离开山脉我们一无所有。不同的山脉造就了共同的山民,无论是哪种民族的山里人,他们都老实巴交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顽强生存,打落牙齿往肚里咽,铸就了一样的山魂,演绎着同样的悲欢疾苦和醉人山歌。其实山脉不但养育了我们山里人,养育了居住在群山中的众多少数民族,还影响着山外的世界。看看乡土文学、山水国画描写的无不是山脉的故事和风采,哲学、美学、历史、军事、经济无不受山脉的至深影响,宗教更是以山脉为最佳场所,以至有了山鬼、山神、山都、山精等无数神话传说,使山脉充满了强悍的生命力和浓厚的文化色彩。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要跟着父母乡亲爬山劳作。山民总是挑着肥料挑着种籽上山,然后又挑着粮食挑着收获下山,活计多得遍山都是,总也无法停息。山脉和太阳让我们山里人有了流不尽的汗水,常常晒出满身的盐粒簌簌直落。粗茶淡饭让我们山里人有了使不完的力气,常常累倒了睡一觉起来又力壮如牛。离开山村到城里工作后,我也经常下乡到各种山寨,被细如鞭子的山路牵引着,走过了无数的山脉,体会了无数山民的劳苦,总也无法停止山脉对灵魂的拷问。高原上绵延的`山系一座连一座,除了山还是山,苍莽得无法呼吸,让人对平原毫无奢望。山民时不时在山路边摘片叶子吹吹口哨,扯个话题唱唱山歌,就能把凝滞的山脉兴奋得抖落身上的露水,和星月一起彻夜不眠。

山民们大多没有离开过山脉,也没有试图离开山脉。无论山脉森林茂密溪水潺湲,还是植被光秃水土流失,山民们都会留守山脉永不放弃,因为山脉是我们的家园。山民们也向往山外的世界,也会重新打扮媳妇和山村,但绝不会梦想把山脉变为平地,只会踏踏实实走宽山路,让子孙后代更好地守望山脉,守望我们沧桑的家园。

【狼出人没】

我没有见过狼,也不想见到狼,因为狼实在让我惧怖。所有的天灾人祸中,唯一对我的乡亲造成致命伤害的动物就是狼,它给我们留下了丑陋的记忆和疤痕。

在我的家乡凤尾村的历史上,狼是伴着饥荒而来的。1959年,当乡村遭受着罕见的饥饿与死亡时,狼莫名地从山林涌向瘦弱的村庄,与饥饿一道袭击那些皮包骨头的村民。于是,灾难羁绊的村民除了纷纷饿死外,还有不少被狼凶残地咬死,甚至连尸首都不留。这样的悲惨经历透彻得让我颤栗不止,甚至能感受到那滚烫的鲜血从被撕裂的皮肉中滑落而出。

那时狼出奇的多,胆子也出奇的大,我们村里三天两头常发生狼吃人的事。天还没黑,狼就从四周进入村子,到处乱串,咬伤咬死过不少人。狼吃人的真实故事多得比比皆是,至今村里的老人们都记忆犹新。刘家一个五、六岁的女孩改弟出屋门撒尿,爹妈听到一声尖叫后跨出屋门就见女儿被狼拖走,怎么追也追不上,第二天家人才在村后山上找到孩子穿的红衣裳,可人已被狼吃得尸骨不剩。倪家的小儿子山冲头两天还抱着贡桌上的香炉玩,大人不在家时被狼乘虚而入串进大门再进堂屋门拖走了,真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王家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去蹲茅厕,被狼从后面蹿来咬掉两块肉,头发撕掉一大簇,大声喊人后才把狼吓走。徐家的姑娘小三,晚上参加生产队开会,坐在齐人高的墙头上竞被狼拖下地来咬伤,开会的几十人喊叫后才把狼撵走。廖家的小伙子三忠在家里被狼拖走,到路上遇到村民友德抬着扁担大喊打狼后,狼才放口逃走,救得一命,至今三忠脖子上都还留着一大块褐红的疤痕。从狼口逃生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每个村寨都会有几个。我们村里名叫老四的人多,其中有一人曾被狼咬过,为便于区别大家就叫他“狼咬老四”,直到现在儿孙满堂了也还这样叫。

长辈们大都见过狼,总有一些亲身经历的事,家里人常常谈起。母亲有一次看见一匹狼竟然站在公路上,汽车过来都不跑还抬头望望,干活的人一齐喊叫后它才朝旁边一个村子跑去,一会工夫就听说狼咬着人了。又一次,母亲和另一小孩跟树生阿爷到七号山倒地找胡萝卜,见一匹雄壮的大灰狼张着大嘴巴拖着长尾巴站在对面,吓得两个小孩拉住大人的衣角直发抖,树生挥舞着锄头大喊大叫才把狼赶走。三舅家住四合院,狼偷偷溜进房间里,看见人多才吓跑出去。有一家人煮得半筲箕马豆坐在天井里围着吃,狼悄悄地伸嘴到筲箕里,全家人惊得大叫,把狼也吓跑了。

嚣张的野狼就这样肆无忌惮,频繁出入村头巷尾房前屋后,并不怕人尤其不怕妇女,弄得全村老少都人心惶惶的。村里的猪鸡猫狗放着养,狼转出转进却从来不吃,光想吃人。饥饿的人们被饥饿的狼群威吓得避退三尺,怕到不等太阳落山就关门闭户,不敢出门,整个村庄都见不到人影,只听得到狼在凄厉地嚎叫。白天大人出工干活,就把孩子锁在家里,或放到土库屋顶,以防狼来偷袭。单个人见着狼,就只有撒腿逃跑,跑不快就会被狼吃掉。起码得有两三个人,才能壮胆赶走野狼。也有一些会打猎的民族,时不时能打死匹狼抬来县城交公,而大多数人就只有任狼欺负了。谁也不明白,这么多的狼是从何而来?据说有的村子发动群众撵狼,撵着赶着的前边的狼就变成一个老奶奶,还说你们把老娘裹脚带都撵散了,吓得撵的人目瞪口呆。

1960年后,我们村里的狼群自然消失了。狼就这样神秘地疯狂而来,又神秘地迅速消失,令人纳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这只是我的乡村周围发生的事,后来才知道那段时间全国很多地方都是野狼成群,就如饥饿一样普遍。如今狼是越来越少了,少得只有探险家才得见到,真是应了那句“狼众食人,人众食狼”的谚语。于是很多人又开始怀念起狼来,品牌称狼,唱歌唱狼,网站名叫狼,电影电视书籍都讲狼,张口闭口都会提到狼,把平静的生活弄得到处是“狼”。我却以为这不过是“叶公好狼”而已,因为这些人大都没见过狼更没受过狼的伤害,只不过是寻求刺激罢了。

有时候冷静下来想想,无论我和我的乡亲们怎样惧怕狼,但狼毕竟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物种之一。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空间里,人与狼到底能否共同相处呢?我真是不得而知。狼多了,人们害怕;狼少了,人们又怀念。其实生活中很多事物就是这样,多的时候叫人厌恨,少的时候又叫人怀恋,好了伤疤忘了痛,人对世间事的心态大多如此。

第3篇:寻找散文

寻找散文

当你从江涛海浪中艰难爬上岸时,你会突然发现,原来简单的生活真好。高大的椰子树挺拔的瞭望者波光粼粼的海绵,而你,躺在软软的沙滩上,阳光暖暖的照耀,海风轻柔的吹拂,让你突然觉得,这才是你想要的简单温暖的生活。

我曾十分庆幸自己能有这样的生活。暖暖的阳光一直照在我的身上,那是爱情的味道。生活露出了他最平静安详的一面,如同远处静谧的大山,厚重的手掌永远安抚着曾那刻躁动激动的心。

然后,日子过了一日又一日,阳光依旧暖暖的洒下,我在大山的怀抱里变的更加的安详。仿佛那里有一个古老而长久的梦,只要闭上眼睛,就会绵延不绝的延续下去;仿佛阳光永远照耀着,照着人懒洋洋的,仿佛那是温暖的安静的梦,然后变的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平静,越来越……寂寞。

你忽然惊醒,那温暖的阳光似乎亘古不变,那寂静的声音绵绵悠长,你忽然觉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边城风情散文

边城风情散文

一个偶然的机会,海韵有幸走进神秘的湘西,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凤凰小城,一睹古城美丽的胜景,倘佯在充满古朴、神秘、人文的边城风情之中忘了归期,留下了永恒的回忆——题记

这里不是江南,尽管也是流水人家;这里不是徽州,尽管也是深巷陋弄。但她却因一江陀水,一排吊脚楼,和沈从文书中的风雨边城,向往着众多怀着一睹她古朴神秘的游客,不远千里辗转而来,只为寻觅书中的某一角色,续一段故事,或刻骨铭心,或终生难忘……

凤凰小城的古朴典雅或许正是因沈老笔下所描绘,一本《边城》让这里名声大噪,让这个不曾被瞩目的古城,像是刹那间突然被意外发掘的千年古宝,一下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

山清水秀的小城,以她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征服了世人。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将她赞为中国最美的南方小城,沱江穿城而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边城寻梦散文

边城寻梦散文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翻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以上的一段话首先映入眼帘,出生在风凰古城的沈从文先生从小就生活这样一个氛围里,才能把边城写得细致入微,详尽铭心。打开《边城》其实是打开了一种心情,一种向往,一种梦幻,每当从书页中收回目光,思绪总会变得纯静婉转、柔肠百结,梦想有朝一日能踏上那幽静的土地,领略有酒更醉人的边城,体验湘西动人的风光和迷人的风情。这个愿望终于在秋未时分实现了。

从湖南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洲首府吉首市向南,沿209国道大约80公里就到了湘西著名的县城风凰,说是国道其实并不好走,沿途山连山岭连岭,路随山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路过边城散文

路过边城散文

一直想去看看沈从文笔下民风淳朴的边城,想去看看那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渡口带着斗笠的摆渡人,想看看抬头看去满坡的虎耳草,以及带着娇羞的姑娘。

去了,人很多,除了那条小河一如既往的静静的淌着,除了小河两边翠翠的青山能够让我想起一个男青年在夜晚时分给自己心爱的姑娘唱着求爱歌之外,边城,更多带着浓厚的商业气息,人,实在是太多……

青石小巷两旁的小店很有意思,特别是店名。“做一个有故事的女人”……“逃往乌托邦”……“边客”……“彼岸”……“时光,如初见”……“足迹”……游了一圈回来之后,走在喧闹的巷子里,突然传来罗大佑的“你的样子”,顺着声音走过去,“西风瘦马清吧”,一个清秀的男孩子弹着吉他,唱着:

“不变的你,伫立在茫茫的人海中,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潇洒的`你,将心事化尽尘缘中,孤独的孩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寻找边城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寻找边城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