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8 08:02:0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

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1

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浙江省残疾人艺术团、北京体育大学的90名演员,身着雪白的服装,跟随圆舞曲,在“鸟巢”幻化成一朵朵闪亮的雪花,舞动出流动的冰雪世界。最后呈现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火种的雪花的图案,伴随《冬奥之花多美丽》的音乐,火种缓缓升起到“鸟巢”上空。

最初想了100组雪花造型

2月13日凌晨1点,距离北京2022年冬残奥开幕还有19天,位于顺义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的排练场地依然灯火通明,临时搭建的十米高台上,编导裴云用麦克不断喊着指令,90名演员在手语老师帮助下调整着自己的位置。“我们这个舞蹈俯瞰才是最好看的,只有在裴导那个位置才能看到整个雪花的造型。”编导李文倩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这次借调参与《圆舞曲》的编创。谈起《圆舞曲》的编创,她立刻一路小跑到场边的空地,在地上用一根根牙签摆出了各式各样的雪花造型,表示每根牙签就代表了一名演员,“我们最初想了100组雪花造型。”

墙上的时钟还在滴答地走着,艺术团舞蹈一队聋人演员魏菁阳打着手语:“我们通常早上9点练到晚上11点,如果是在这个模拟场地排练就会排练得晚些。”每天工作人员会在群里发各节目第二天的排练时间和场地,《圆舞曲》的结束时间总是出现“拉晚”两个字,“拉晚就是没有点儿,直到完成当天的排练任务,最晚一次是到(半夜)2点。”

磨破的舞鞋是她们的勋章

“她们又来擦地板了,鞋都磨破了。”夜里十点半,刚转场来到模拟场地,看着躺在地上的演员,工作人员不经意地说。模拟场地是三个训练场馆中最大也是最冷的一个,演员穿着长羽绒服,舞蹈中有很多翻滚动作,要演员躺地上完成,一晚练下来,地面都干净了。

两个多月的排练下来,大部分演员的舞蹈鞋都磨破了,魏菁阳用黄色胶布把红色棉舞蹈鞋缠住继续排练。“你可以看看刘巧的舞蹈鞋。”艺术团三队演员徐可心捂住脚趾头调皮地说。刘巧的舞蹈鞋已经可以开口“说话”了,她和她的队友都是艺术团附属学校2015级学生,现在就读于长春大学舞蹈专业,“我们出发的时候,学校举行了欢送仪式,春节还寄来了零食大礼包。”学校的关心让她们备感温暖。艺术团新买的舞蹈鞋早早就到了基地,没人去换新鞋,“都不想换,磨损得太快,这样节约一些。”

没有一名演员退出

腿上、胳膊上、腰上到处都是淤青,魏菁阳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我们刚开始练,身上被椅子硌得到处是淤青,感觉身体都不是自己的,睡觉都能疼醒。”《圆舞曲》需要演员通过旋转椅子完成舞蹈动作,椅子和人的协调一致,控制好旋转,就成了舞蹈成功展示的关键,也是训练难度最大的地方,这需要长时间不断的练习和磨合,才能做到“人椅合一”。

高强度的训练,让演员的精神状态都高度紧张,尤其是还没经历过重大演出的四队学员。一天半夜,正在睡觉的郭京乐突然坐了起来,嘴里说着梦话“好累啊”,学员刘嘉星梦里坐起来打着节拍,嘴里说着“一二三四,错了错了”。同住的老师都被吓了一跳,开心一笑后转而又心疼这些刚读初三的学员。四队是艺术团2019年面向全国招收的附属学校学员,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参加重大演出。

艰苦的训练,身体的疼痛,很多演员都曾有过怨言,最后大家都坚持了下来。“为了祖国、为了冬残奥的信念,李文倩老师的暖心鼓励,大家的互相打气,最终让我们都坚持了下来。”魏菁阳坚定地说。

3月4日晚,她们舞出了一副流动的冰雪美景,冬残奥之花在“鸟巢”盛开,火种在洁白的冰雪仙子中点燃。

3月4日晚,当视障运动员李端登上北京冬残奥会主火炬台,或许连他自己也想不到,他将迎来自己人生中“最漫长”,或许也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分钟。

他右手高擎火炬,左手摸索着雪花,终于找到了火炬的卡槽。但几次尝试想要将火炬嵌入主火炬台,都因为火炬的角度不对而未能完成。

他试着旋转火炬,双手一起往下按,但依旧没有成功。那几秒,感觉时间都在等待他、陪伴他、鼓励他。突然,现场一位观众大声喊出了“加油”。随后,声声加油,全场掌声,毫不吝啬地给了他。

这次,李端双手举着火炬,差一点就嵌入了主火炬台,但还是没成功。

“加油!加油!”在全场观众的助威声中,李端又经过了几次尝试,终于把火炬稳稳嵌入主火炬台内。

成功了!李端奋力挥舞着左拳,但右手依旧不敢离开火炬。当他听到现场雷鸣般的掌声,才将紧握火炬的右手松开,高举双臂欢呼。

短短的一分钟,李端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刚从主火炬台走下来,这位曾经入选国家青年男篮的东北硬汉,声音依旧有些颤抖。

“盲人点火,肯定会有困难,但只要你坚持不懈,把困难挺过去,没有咱中国人,包括咱中国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做不成的事!”李端说。

李端特别感谢在那一分钟里,为他加油鼓劲的人们。

“我们盲人感觉不到光亮,但是能感觉到声音,能感觉到那些帮助过我和一直支持我的人们,就像残奥火种在我的右上方,温暖着我右边的脸和我的心,那种感觉特别好!”

李端曾是篮球运动员,18岁时,他在备战CBA新赛季时意外失明。此后,机缘巧合中,李端再次踏上竞技场。出众的运动天赋,让他在2004年雅典、2008年北京残奥会跳远、三级跳远比赛中夺得冠军。

“我现在的心情和我当年在‘鸟巢’打破世界纪录夺冠的心情是一样的!”李端说,“感谢‘双奥之城’,感谢这么好的时代,让我有机会两次来到‘鸟巢’。第一次是参赛,9万名观众和我一起唱国歌,第二次是点火炬,虽然我看不见,但我要让全世界看到,我们中国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虽然看不到光,但李端在冬残奥会开幕式的这个夜晚,为我们点亮了夜空。

3月4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开幕式上,伴随着残奥会会旗冉冉升起,国际残奥委会会歌庄严磅礴的旋律回荡在国家体育场上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残疾人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传递着自强不息的中国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奏国际残奥委会会歌的乐手是47名来自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的盲人孩子。

层层选拔,5天内完成“首次排练”

据了解,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是一支由盲人组成的管乐团,成立于2011年,最初由34名老师、36名盲人孩子组成。历经10余年的发展,乐团现有老师32人,盲人孩子70余人,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盲人管乐团。而本次参加演出的成员由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孩子组成,年龄最小的仅有10岁,绝大部分孩子都出生于农村,其中不少孩子还是第一次乘坐飞机,第一次来北京。

2021年11月,扬帆管乐团接到演出任务,根据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工作安排,从100余名团员中选拔出47名音准、节奏感都比较好的团员参演。从拿到乐谱到参加正式演出,只有49天时间,管乐团师生们放弃了寒假休息,进行了高强度集训,一遍又一遍地记谱、演奏、排练。师生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在5天内完成了国际残奥委会会歌《未来赞美诗》的首次排练。

严格要求,低温下保持“声行合一”

2月8日,师生一行63人启程赴京,进入封闭管理,开始集训。天气寒冷、气候干燥加上饮食上的不习惯,更大的困难也接踵而来。

对于这些盲人学生们来说,因为没有视觉经验,普通人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动作,比如出场时持乐器的姿势、预备演奏时拿乐器的动作......都要经过老师们手把手的指导和纠正。

除了排练,寒冷的气温也是乐团面临的一大考验,孩子们不仅要在寒冷的环境中长时间站立,还要克服铜管乐器被冻住后,吹不响或者跑调的问题。

为了完美地展现这1分58秒的“声行合一”。孩子们每天冒着严寒在室外训练半个小时以上。通过不断练习,孩子们逐渐适应了演奏环境,联排表现也一次比一次好。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观看了扬帆管乐团的演奏之后,感动地称赞;“音准特别好,演奏得特别棒,你们都太棒了!”

每当询问孩子苦不苦,累不累?他们都会回答:“苦,累,但是值得!”因为他们认为能够亲身参与到残奥盛会中的这份荣耀,值得他们全力以赴。

3月4日晚的开幕式上,孩子们挥洒激情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台下,老师们屏息观看眼中闪耀着点点泪光。孩子们虽然看不见世界,但他们的努力,世界看见了!

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2

3月4日晚,五彩斑斓的北京2022冬残奥会开幕式在鸟巢盛大上演。而在近一个半小时的开幕式直播中,来自北京市健翔学校的`教师刘丹用流畅的手势和温暖的笑容,为电视机前的听障人士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解说”。在接下来的冬残奥会比赛中,她将和学校手语翻译团队的其他4名老师继续投入到体育新闻的“无声播报”中。

“留给我的准备时间其实不多。”刘丹回忆,在接到北京2022冬残奥会开幕式的手语翻译重任时,距离开幕只有十几天的时间。虽然曾多次参与过大型活动、重要会议,也在2021年承担了东京残奥会开幕式的手语翻译工作,刘丹还是有点儿紧张。当时,冬残奥会开幕式内容保密,刘丹能获得的信息有限。此外,各个代表团名称的翻译也有不小的难度,“在平时的翻译中,很多国家我从来都没有遇到过。”为此,她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出场的各代表团为模板,对照国家通用手语词典将每个国家的译法反复练习。

真正拿到开幕式解说词已经是开幕当天的傍晚了。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刘丹迅速熟悉着解说词,梳理着流程,并重点翻看了中国代表团的信息,紧张的心情安定了不少。晚上8时,她精神饱满地坐在了演播室中,以双手言心声,将开幕式上的精彩瞬间一一“讲”给听障人士。她还不时用余光瞥一下屏幕,调整着自己的坐姿和状态。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在视障运动员李端摸索着点燃主火炬时,刘丹本有些安定的心情又紧张了起来。那漫长的一分钟里,刘丹内心也在做着挣扎。“对于手语翻译来说,我们的原则是如实传达说话者的语意,是不能表达自己个人想法的。”刘丹说,那段空白里,解说员虽然一直没有说话,但现场确实是有声音的,观众都在为李端加油。这个声音要不要翻译出来?没有绝对的原则。刘丹几经考虑,还是缓缓伸出手,握拳,比出了“加油”的手语。“现场的氛围让我觉得,我应该把‘加油’的动作打出来。”

“在这一刻,从这一刻,我们一起守护这心中的一团微火,一起守护这触手可及的一片光明。”伴随着最后一句解说词,刘丹的开幕式翻译工作也告一段落。不是业内人士可能注意不到,在翻译“守护”这个词时,刘丹特意将手向胸口紧紧贴了贴。“没有技巧上的思考,完全是情感上的本能反应。”刘丹说,手语通常可以根据实际场景做一些微调,这也让手上的动作有了更多的温度。接下来,刘丹还将和同事继续投入到体育赛事的新闻报道中去。“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将听障人士和健听人之间的隔阂打破,为听障人士架起一座桥梁,让他们也能更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接收对等的信息,同享运动盛会。”

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3

冰雪相约,激情无限。当五星红旗、残奥会会旗在国家体育场迎风飘扬,升腾起残疾人运动的光荣和梦想;当冬残奥会主火炬在北京的夜空熊熊燃烧,点亮了全世界残疾人的期许与希望。万众瞩目中,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正式开幕,这是全世界残疾人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全世界残疾人的盛会,更是全世界人民的盛会!

“改变始于体育。”开幕式上,洁白的冰面渐渐幻化成闪烁的星海,浮现过往12届冬残奥会的光辉历史;现场听力残疾人们以手语演“唱”旋律,表达埋藏心间的拳拳深情;不同残疾人家庭的故事真情演绎,传递着绵绵不绝的爱和温暖;盲人运动员在坚持不懈地摸索中点燃火炬,燃起了所有人的梦想和希望……从真挚的情感、浪漫的色彩,到动情的氛围、无障碍的环境,无不饱含着残疾人群体对更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更包容世界的无尽向往。

自古以来,奥林匹克运动承载着人类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这种哲学思想同样突出地体现在残疾人体育之中,体现在残奥运动之中。从1976年在瑞典举行第一届冬残奥会至今,无数残疾人运动员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展现人生的昂扬和顽强,展现体育的精神与魅力,奏响了一曲生生不息的生命赞歌。

雪花纷飞,不会因翅膀受伤停下。开幕式的舞台上,800多名参演人员中约有30%是残疾人;志愿服务岗位上,19名代表性强、有专业能力、具有奉献精神的残疾人默默坚守。自不用说,在追求梦想的竞技场上,一段段百折不挠的人生故事、一个个奋勇拼搏的顽强身影、一次次锲而不舍的艰难突破,用饱满的精神和不屈的品格照亮梦想之美、精神之美、生命之美,诠释人生的价值和奋斗的意义。

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残疾人体育是残疾人增强体质、康复身心、参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人们认识残疾人潜能与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共进的独特渠道。我们相信,北京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向世界展示残疾人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风貌,必将把和平、友谊、关爱的种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中,为残疾人赢得更多真诚、理解与尊重。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冬残奥会的筹办也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的缩影。从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到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的全面建设;从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普遍展开,到从对残疾人人性关怀的不断提高;从帮助残疾人口摆脱贫困,到残疾人教育就业工作有效推进,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中国残疾人事业整体发展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以北京冬残奥会为起点,中国残疾人事业一定能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为更多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一刻,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运动员手相牵、心相连,分享体育运动的激情、欢乐与友谊;这一刻,全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满怀美好未来的憧憬、梦想和希望——

让我们携手奋进,让我们相约未来!

第2篇:看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通用7篇)

看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通用7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看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通用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看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1

从3月4日一早开始,北京就大风呼啸,还伴着沙尘。眼看2022年冬残奥会晚上就要开幕了,大风沙尘天气会影响开幕式活动吗?冬残奥会开幕式的气象预报工作,再次通过精准无误的预报,给大家吃了一刻定心丸。

当天早上6时开始,气象部门已经开始逐小时更新预报信息,保障频次跟冬奥会一样,力求确保冬残奥会开幕式气象预报准确无误。

由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翟亮牵头组建的针对开幕式期间的气象条件研究团队,早在一周前就对此次大风和沙尘天气做了预报和服务提示。

在开幕式举行的头3天,北京市气象台、中央气象台、国家卫星中心、周边省区市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的首席专家等,每天都开展多次不同形式的天气会商,做到多轮次、多样化跟踪滚动预报会商。

看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2

3月4日冬残奥开幕式,朱颖佳早早就来到鸟巢,迎接观众的到来。不久之前,也是在这里,她圆满完成了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观众进退场引导工作。但这一次,迎接的观众有所不同——她所负责的8位观众都是残障人士。

朱颖佳是北京工业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此时是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服务保障指挥部工作人员。她要与30多家观众归口单位联络,确定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了解是否有陪同人员、是否需要提供轮椅或其他特殊服务,从而规划好残疾人观众座席安排、进退场预案,准备器械与陪护工作。

即使对于鸟巢观众席和走廊已烂熟于心,但开幕式前,朱颖佳仍不厌其烦地确认所有流线,还亲身体验残疾人观众的进撤场流线。从下车开始,一直走到鸟巢的看台就坐,观察整个流程是否顺畅。每次踏勘下来,要走3万多步。

3月4日刚过6点,朱颖佳就提前守候在11号电梯前。随着电梯数字的变化,电梯门缓缓打开,她迎接到了第一位残疾人观众。从电梯到看台,一路上她和陪同人员确认流线及时间,确认观众的身体情况,指引观众和陪同人员到指定位置,然后再返回迎接下一位残疾人观众。开幕式当晚,她将自己所负责的8位肢体残疾人观众顺利送达看台,临走时还反复嘱咐每位观众及其陪同人员,如果需要提供帮助,可以随时联系她。

中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一个看台多了一位残疾人观众,朱颖佳沟通得知,原来他们是好朋友,想坐在一起观看,于是朱颖佳及时协调座椅,不仅满足了两位观众的需要,还让陪同人员也有地方可坐。

一直忙到5日凌晨1点,朱颖佳才回到办公室。开幕式观众进撤场保障工作圆满完成,朱颖佳和伙伴们又立即投入到闭幕式的准备工作当中。朱颖佳说:“我很幸运能在现场见证,并且参与其中、奉献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3

前不久落幕的北京冬奥会,其开、闭幕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科技的加持下,两场盛典将中国的浪漫与文化底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此前的采访中,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导演沈晨表示,将延续“简约、安全、精彩”的理念,让残疾人和健全人携手参与,把文艺演出融入仪式流程中,呈现一场温暖、感人、精美的开幕式。

沈晨还“剧透”称,倒计时环节值得期待,同时会徽展示环节将出乎所有人意料,会用一个不同且感人的方式呈现。

“通过残奥运动,构建包容性世界”,这是残疾人运动的愿景,也将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北京冬残奥会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从冬残奥村一个又一个的暖心细节中便可见一斑。

而通过举办冬残奥会,对政府决策和公众观念产生积极影响,使残疾人更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推动保障残疾人在体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平等权益,共享积极社会发展成果,也是北京冬残奥会的一大意义所在。

在开幕式以及后续比赛的场上与场下,这些人文关怀将如何更深入、更生动地呈现,也将是北京冬残奥会的一大看点。

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中国轮椅冰壶队6:5战胜挪威,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历史首枚金牌。北京冬残奥会,曾创造荣耀的他们能否卫冕成功,将是一大看点。

在位于北京顺义的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冰壶馆中,“平昌夺冠已成历史,从零开始奔向北京”这句高悬的标语格外醒目。此前的采访中,中国轮椅冰壶队队员表示,要把压力变成动力,打好自己的比赛。

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决赛,中国队通过加时赛6-5击败挪威,夺得中国代表团历史上第一枚冬残奥金牌。

近年来,中国残疾人冬季运动发展迅速,全国冬残奥运动员由原来不足50人发展到近千人,技术官员从无到有,发展到100多人。

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由217人组成,其中运动员96人,是中国参加冬残奥会以来,代表团规模最大、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全的一届。

虽然其中有85名运动员为首次参加冬残奥会,占比88.5%,但多个项目展现出不错态势。例如2017年从零起步的中国残奥冰球队,仅用不到4年的时间,就达到世界A组水平,同时获得北京冬残奥会参赛资格。

平均年龄只有21.8岁的中国残奥单板滑雪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中最年轻的队伍。领队张国生表示,这一年多下来训练效果很不错。“我们有信心在本届冬残奥会中展现出残疾人自尊、自强、自信的精神风貌。”

看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4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于3月4日晚在国家体育场举行,温泉县各族干部群众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直播等途径,收听收看开幕式直播盛况。大家纷纷表示,开幕式万众瞩目、精彩绝伦,亮点纷呈、美轮美奂,为全世界送上了一场视觉盛宴,在温暖、感动的氛围中展现了“生命的绽放”,展示着残疾人对“更美好的生活、更包容的世界”的不懈追求。

“不久前我观看了冬奥会的开幕式,4号晚上也特意蹲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了冬残奥会开幕式,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又回来了,除了震撼,让我感触更深的是运动员们身残志坚的精神,特别是最后一位盲人运动员点火的时刻,当听见台下的观众为他加油助威时,我感觉到了体育精神的博大。我告诉身边的孩子,虽然他们有这样那样的身体残缺,但并不会成为他们追求体育快乐的'障碍,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哈日布呼镇机关干部李文婷说。

安格里格镇宣传办干部古丽毕亚激动地说:“今日收听收看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开幕式场面恢弘壮大,令人感动。以‘生命的绽放’为主题,展现了残疾人的故事。延续‘简约、安全、精彩’的理念,突出残健融合理念,把文艺演出融入仪式流程中,呈现一场温暖、感人、精美的开幕式。”

查干屯格乡呼斯塔村村民阿丽说:“我全程了观看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深刻的感受到此次盛会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和重大意义。相信今后残疾人体育运动将进入社会大众舆论视野,从而有效地提升公众对残疾人竞技体育事业在后奥运时代发展的关注度,以及残疾人群众投身体育运动的热情。”

温泉县聋哑残疾运动员阿依开吾沙尔·地力木拉提虽然说不了话,听不到声音,但是看到冬残奥会的开幕式也是激动不已,用手语和书写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内心的喜悦和对冬残奥会的祝福:“我听不到,也不能说话,但我会写,冬残奥会开幕了,我非常喜欢运动,高位截瘫11年邵阳城步女孩杨淑婷走着传递冬残奥会火炬。盲人火炬手李端点燃冬残奥主火炬,全场观众高喊加油,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与绽放。残奥会的意义应该就是用榜样的力量教会我们怎样打败生活,战胜困难,中国冬残会健儿加油。也希望我能登上冬残奥会的舞台,为祖国争光!”

看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5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将于3月4日晚8时开幕。

中国体育代表团3月3日宣布,郭雨洁、汪之栋将担任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郭雨洁为越野滑雪兼冬季两项运动员,曾获得2021年芬兰欧洲杯冬季两项女子站姿组短距离第三名。汪之栋为残奥冰球运动员,作为主力队员参加2018年残奥冰球世锦赛C组、2021年残奥冰球世锦赛B组,为国家队获得冠军作出突出贡献,并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得最佳球员称号。

郭雨洁,女,2004年3月出生,河北籍越野滑雪兼冬季两项运动员,上肢残疾,曾获得2021年芬兰欧洲杯冬季两项女子站姿组短距离第三名,在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比赛中获得3金3银。本届冬残奥会她将报名参加冬季两项女子站姿组6公里、10公里、12.5公里,以及越野滑雪女子站姿组短距离项目的比赛。

汪之栋,男,2000年7月出生,山东籍残奥冰球运动员,下肢残疾,作为主力队员参加2018年残奥冰球世锦赛C组、2021年残奥冰球世锦赛B组,为国家队获得冠军做出突出贡献,并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得最佳球员称号。

看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6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将于4日晚上演,在浪漫、唯美、富有诗意的冬奥会开幕式之后,冬残奥会将呈现一场怎样的开幕式?近日,冬残奥会开幕式导演沈晨在接受采访时进行了介绍。

据悉,本次开幕式的名称与核心内容为《生命的绽放》,通过质朴的情感、简约的编排,表达“自强不息、突破自我、残健融合”的理念,展现残疾人生命绽放的动人时刻。参演人员中有30%是残疾人、70%是健全人,将以残疾人表演者为主要角色。

与冬奥会开闭幕式一样,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也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进行。虽然是同一个场地,而且同样运用了超大地面屏幕,但沈晨介绍说,冬残奥会开幕式与冬奥会还是有所不同。

在色彩方面,沈晨说:“冬奥会开幕式讲述了冰雪的故事,闭幕式是蔚蓝色浪漫和红色的激情碰撞,而在冬残奥会开幕式中,我们将用大家能够看到的所有颜色来融化和兼并。”

他表示,冬奥会开闭幕式更多传达的是一种中国式浪漫的人文特色,比如折柳送别等。而冬残奥会开幕式则从创意阶段开始,就明确要讲述残疾人自己的故事。

“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想表达的是每一个残疾人内心最美丽、最精彩、最绚烂的绽放瞬间。每一个残疾人,都有自己内心的故事,每一个人都在改变着世界,也都在创造着世界。”他说。

与此同时,中国元素在冬残奥会开幕式中也必不可少。其中,象征团结、友谊、共融的“同心圆”概念将贯穿始终。沈晨介绍说,开幕式倒计时、国际残奥委会标志展示、文艺表演以及点火瞬间等等,都将有“同心圆”出现。“之所以是‘同心圆’,就是让大家不断聚焦、不断感受那份团结、友谊以及打破壁垒后的共融。”

看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7

距离北京冬残奥会开幕还有一天时间,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盛会的气氛更为浓厚。场馆内随处可见的残奥标识和无障碍设施、冬残奥村里无处不在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以及训练场上紧张备战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无不在向我们发出一个讯息——冬残奥会,我们准备好了!

兴奋剂检测站门前新增了无障碍通道,赛道结束区的雪地上搭起了木板路,运动员休息室旁边设置了轮椅假肢存放室……在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冬残奥会场馆转换工作已接近尾声。据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运行团队残奥整合经理刘杰介绍,场馆中共设置了永久、临时无障碍坡道11个,无障碍电梯23部,无障碍卫生间33个,赛事期间他们还将为坐姿运动员提供专用设施。

“从冬奥会到冬残奥会只有短短十几天的转换时间,这些天来同事们加班加点,进行了景观标识更换、雪场赛道调整、无障碍设施设置等多项工作,只为能在开幕前完成所有准备。”刘杰说,“我们有信心在赛事期间为各国(地区)残奥健儿提供最有力的保障和最细心的服务。”

在群山环绕的张家口赛区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供暖维保工作人员张荣彬和同事们像往常一样调试供暖机房,检修供暖管道。“虽然北京冬奥会已经闭幕,但我们还不能放松,现在正在为北京冬残奥会做准备。”张荣彬告诉记者,在不久前结束的北京冬奥会上,他所在的供暖维保团队全力保障了20万平方米涉奥区域的供、采暖设备稳定运行。冬残奥会上,他们会继续坚守岗位,以同样的高标准完成工作,为赛区人员送去温暖。

2月28日,张家口颁奖广场的志愿者在演练冬残奥会颁奖流程。

位于张家口赛区的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将承办残奥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的比赛,针对两项赛事中的视障组运动员,场馆准备了盲文阅读材料和可触摸式盲文地图,为视障人士提供信息无障碍服务。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残奥整合经理刘里里说:“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群中的视力障碍人士使用需求,我们准备的材料包含中英文和盲文的对照版,呈现形式包括海报版和手册版。”

完善的设施和贴心的服务让运动员赞不绝口。“延庆的高山滑雪中心条件非常棒,冬奥村的设施也很好。我已经期待着在这里比赛了!”来自挪威的残疾人高山滑雪运动员彼得森在“雪飞燕”训练后对记者说,“我有信心在北京滑得更快!”

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高山滑雪队领队王响平说:“队员们非常珍惜这次在家门口参赛的机会,我们已经做好准备,要从第一场比赛就开始拼。近年来中国残疾人高山滑雪队伍迎来跨越式发展,从平昌冬残奥会只有一人参赛到这次创历史的22人,我们将努力追求更大突破,充分展现中国运动员的精神风貌与赛场风采。”

第3篇:看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精选9篇)

看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精选9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看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精选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看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1

一场残奥让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从他们的身上可以学到该怎样做人,怎样的人生才算精彩。约旦轮椅乒乓球运动员马哈·巴尔格提为参加北京残奥会做好了充分准备。她热爱运动,不断地努力,曾在2000年悉尼残奥会上为约旦夺得历史上第一枚金牌。她在接受采访时说:“投身体育让我重获亲生,让我感觉不再是别人的负担。”是啊,这样的人生多好啊!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呢?她没有被自己的缺陷所难倒,还是一样对自己的事业永不言弃。

美籍巴西人德梅罗已是第四次参加残奥会。一次事故,导致她右半身瘫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1

北京奥运会结束了。在这激情与梦想并存的盛会上,我被运动员精彩的表演所折服,被志愿者优质的服务所打动。不过紧接着向我们走来的是北京残奥会。虽残奥会声势远没有奥运会那样浩大,而且人们对残奥会颇有桎梏。但残奥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身残志不残”的精神,那种精神是无与伦比的。

你可知道残奥会上的每一枚金牌背后有着怎样的一个艰辛的故事,今日站在残奥会运动场上的每一个运动员,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他们有的眼睛失去了光明,有的耳朵失去了听觉,甚至有的缺了手臂或腿,但他们依然绽放笑容,因为他们知道,残疾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最新

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最新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最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最新1

经历过奥运会的辉煌和激烈竞争以及色彩纷呈的画面,有些人对残奥会或许会觉得比赛的观赏性要降低不少。残疾人和正常人的体育竞技自然有所区别,但是相同的是,他们也在追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崇高目标。

其实,你只要稍微了解一些残疾人运动员的经历,了解他们比正常人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泪水,你的心头就会不由自主地发颤,你的眼泪就会夺眶而出,你就会由衷的承认,他们,就是生活中的强者。

每一个参加残奥会的运动员,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坎坷。他们中有些人是先天残疾,有些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集锦

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集锦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集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集锦1

残奥会开幕式不但表演环节颇具特色,代表团入场也有惊喜。每有一个代表团入场,场地中央就拼上一块拼图,当东道主巴西拼上最后一块拼图后,各代表团的照片拼成了一个大心脏,心脏强有力地跳动,散发美好的事物,象征一切美好均来自内心:身体残疾不可怕,内心强大才是力量之源!

再经过国际残奥委会主席致辞、运动员代表宣誓等环节后,巴西总统特梅尔宣布里约残奥会开幕。随后残奥火炬进入马拉卡纳体育场,进行最后的传递。

倒数第三棒火炬手是一位老人马尔萨,他参加过1984年残奥会。他拄着拐杖,脚步踉跄地往前走,此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900字

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900字(共18篇)由网友 “Enoch”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900字,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

“鸟巢”深情依依,北京爱意融融。

熊熊燃烧了12天的圣火,在国家体育场缓缓熄灭,气势恢宏的北京残奥会落下帷幕。我们对本届残奥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向残奥会运动员、教练员和志愿者表示崇高敬意,向出色完成援奥任务的军队和武警部队官兵表示亲切慰问!

北京20残奥会,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打破纪录最多的一次残疾人体育盛会。147个国家和地区,4000多名运动员,数十万志愿者,凝聚在残奥会的旗帜下,用生命的激情共同奏响了“超越、融合、共享”的和谐乐章。精彩纷呈的竞技,绚丽多姿的文化,美轮美奂的表演,如沐春风的微笑,周到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

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1

今年的两届奥运会可谓是我们国家的盛事,赛场上体育健儿们的精彩表现,时刻感染着亿万人民为他们而欢呼,特别是残奥会上的残疾运动员们的表现更让我为他们而激动,虽然他们缺少着身体的某一部分,但他们身残志不残的顽强的拼搏精神令我在心灵的最深处涌起一股股激情与力量!

在残奥会结束后,我深深地感觉到,他们才是生活的真正强者。从组织者和志愿者热情的服务中,让我又感觉到在当今社会残疾人正在被浓浓地关爱所包围,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使他们成为赛场中最为闪亮的人物。

从48年前奥林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看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看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