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空谷幽兰》有感1000字
读《空谷幽兰》有感1000字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空谷幽兰》有感10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落雁修竹,月升日暮,行到水穷之处,隐于深云之中,不与人沟通交流,执着于寻找自己的“道”。他们,是当代中国人熟悉又陌生的隐士。
《空谷幽兰》这本书便是美国作家比尔·彼特来到终南山寻找隐士的故事。书中的隐士们,在自己仅有的一方天地里静静地冥想,有时,他们甚至可以几个月不吃东西,一直静坐,好似皎然笔下那句诗“醉卧白云闲入梦,不知何物是吾身”,只是,他们醉的不是酒,而是醉于道,醉于回归自我,回归自然。
《老子》中有一句话:“大曰远,远曰逝,逝曰反。”大概意思就是世间万物有其运行规则,他们都在循环反复,包括我们的生命。懂得把握,才能知道何处是归途。
想起陶渊明《连雨独饮》中:“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心与形,是两个存在,“心”是真正的自我,而“形”,是外在的名利。万物有性,所谓“人性”,就是率真纯粹,一颗不刻意、不雕琢、不做作的心,这样,才永不泯灭。
《庄子·天地》中有一个抱瓮灌畦的故事。传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在游楚返晋过汉阴时,见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着瓮去浇菜,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并且说:这样做,为人就会有机心。也许你会觉得故事里的老人愚蠢又可笑,可是它体现了庄子那种“道法自然”的思想。
可是,正如学者智效民在《民国旧梦》中所描述:“在一个以权谋私甚嚣尘上,金钱铺路不足为奇的社会,人们纷纷放弃普通平凡的生活,而是把出人头地、高人一等当做自己的梦想,就造成了一个病态的社会。”如今,谁没有“机心”呢?
当然,并不是要让每个人都像终南山的隐士们那样,放弃舒适方便的生活,决意归隐于深山中,与鸟兽同眠,花草为友,而是要有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的'“自由之学术,独立之精神”。自由,是人人都渴望的;独立,是人人必须要做到的。但是,我们要问自己,我们足够自由,足够独立吗?自由,就不会被诱惑所绑;独立,就不会被欲望所左右。说到底,人们都有一颗“机心”。而隐士们能够自由、独立,正是因为他们能守住心中的一方净土,他们“守拙”,懂得舍弃,像弗兰茨·卡夫卡说:“我不想要什么东西,只想从深渊伸出双手就出自己”。
回归自然,回归自我,会使人感觉到纯净、美好。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它教会人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到村舍炊烟袅袅升起,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田园、山林并不独属于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归隐的地方,能够领悟到庄子所言的“法天贵真”。懂得舍弃。懂得回归,才能再一次出发,走得更远。读比尔的《空谷幽兰》,你的心灵将会得到一次沐浴,一次升华。
第2篇:空谷幽兰
空谷幽兰
最近读完了《空谷幽兰:寻访中国当代隐士》,作者是美国人比尔·波特,美国摄影家史蒂夫跟随比尔··波特一同寻访了中国的现代隐士,时年始于1989年,之后的90年代又去了几次。在寻访中国现代隐士的外国友人视野中,隐士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精神的升华与信念的坚守。隐逸的生活之所以让人向往,是因为那种令人羡慕的出尘自我修行的人生,也是通过隐居远离尘嚣和烦尤,透视隐士的过去与将来,可以从中汲取很多人生的经验,更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古有“寻隐士不遇”的诗词曲赋,更有许由洗耳逃禅让、接舆狂歌笑孔丘、伯齐叔夷采薇不食周栗、范蠡隐退洞庭、张良从赤松子游、田畴逃赏辞封甘于隐逸、竹林七贤的旷逸达观、陶潜明归隐田园等的前尘旧事令人怀想……中国的隐逸文化是有传统的,居庙堂之高则高处不胜寒,处江湖之远则遁迹于玄远,邦无道,则求隐,世事浮沉,乘桴浮于海在今日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奢望,但终南山的隐士给人的感受是令人钦佩的。读完这本《空谷幽兰:寻访中国当代隐士》,虽然作者是美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误解和另类诠释,可能让人有点无法接受,但他们对隐士的寻访和探幽的历程,却不是寻常的人可以做到的,在此我也想对他们的执着认真的精神表示由衷的敬意和万分的感谢。因为没有他们的艰苦跋涉,没有他们的执着求索和探访的过程,我们也许看不到这样一本精彩纷呈的书籍。
他通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引出了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将其与他正在采访的现状相对照,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怀恋,并写岀了他所看到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虽然是“寻隐之旅”,但这本书的风格并不凝重。比尔就是在描写被摧残的老树时,也要同时让读者看到老树残干上的嫩芽。书中的语言像白描一样优美,富有生机和感染力,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美国式的幽默,常常会令读者会心一笑。因此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之旅”。《空谷幽兰》是一本好书。是我最钟爱的。它有三美:
一、文字美。作者赤松居士年轻的时候住在台湾,隐居在寺院和山村里,认真研读中国古代典籍,也背诵王维和李白等大诗人的诗,所以他的传统文化功底,相当于一个中国古代的书生。他的文字,简洁、洗练、干净、清雅、不染俗尘。
二、人物美。这里的人物,是指书中的隐士,是那么纯粹、善良,而每一个人又是那样特立独行、性格鲜明。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
三、风物美。在作者奇妙的笔下,那些平凡的山川草木、生灵动物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一一灵动起来。终南山,有人将它解释为『月亮山』。传说中,那里是太阳和月亮睡觉的地方,在它神秘的群峰中,坐落着天帝在尘世的都城,还有月亮女神的家。于是这里就成为某些人前来试图接近月亮的神德和它的力量根源的地方,因而也就成了隐士的天堂。
就像沈从文的《边城》,“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各自的人物美、风景美和风俗美无不令人震撼。
对于置身滚滚红尘城市中的人来说,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读读《空谷幽兰》,获得心灵感悟,若能因此保持自持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这也应是此书最为普及的意义。
读书笔记
第3篇:空谷幽兰经典语录
空谷幽兰经典语录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在中国寻找隐士的记录书籍,主要围绕他在终南山寻找隐居的隐士而作,并对中国的隐士文化做了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空谷幽兰经典语录,仅供大家参考。
空谷幽兰经典语录
1、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2、在净土宗的修行里,我们只是念佛号,再也没有什么了。我们用心去念。我们不出声念,可是声音却完全是清晰的。当我们听到那个声音的时候,就再开始念。如此周而往复。念没有停止,心也没有动。声音升起来,我们听着这个声音,但是我们的心没有动。我们的心不动,妄想就消失了。一旦妄想没有了,就是一
第4篇:《空谷幽兰》经典语录
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比尔·波特《空谷幽兰》
在净土宗的修行里,我们只是念佛号,再也没有什么了。我们用心去念。我们不出声念,可是声音却完全是清晰的。当我们听到那个声音的时候,就再开始念。如此周而往复。念没有停止,心也没有动。声音升起来,我们听着这个声音,但是我们的心没有动。我们的心不动,妄想就消失了。一旦妄想没有了,就是一心在念,结果与禅是一样的。禅意味着无分别。
——比尔·波特《空谷幽兰》
而有趣的是,只有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才会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与万物同在。
——比尔·波特《空谷
第5篇:《空谷幽兰》读后感
《空谷幽兰》读后感
《空谷幽兰》读后感1
本书某些内容虽并不十分“严谨”,不过反而提升了“趣味”,毕竟只是本游记。纵观历史有无对错呢?不好说!何说道、儒、释、佛?不说好!寻隐士不是说隐士?不能说!追寻作者的一路上,总感觉谈话刚刚开始,就因为种种因素不得不“离开”,这种让我欲罢不能的感觉,硬生生的戳破了蛰伏在我内心深处那一道道片面、肤浅和有限的知识观念、和了解,血淋淋、赤裸裸、有点过瘾!
什么是隐士,各人理解不同,所谓隐士,既有内心之隐,又指涉一种生活方式。修佛与修道虽是修心,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心之历练,最艰难之处在于排除环境的干扰。藏之名山的修行之道对于断除杂念,与天地共鸣,无疑有着一点点“绝妙”的功效?待思考定论!
虽然那么多了不起的人好像都有过做隐士的经历,相对于做不成或也没打算做隐士的我,却也
第6篇:空谷幽兰读后感
空谷幽兰读后感
读这本书之前,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究竟该如何理解。我以前的理解是那些所谓的“大隐隐”是不是没有原则的人,因为没有原则所以没有坚持,这样才可以在混沌复杂的红尘之中和任何人、事都和谐相处;进而又倾向于“小隐隐”比“大隐隐”更让我钦佩,原因是:我以自身的局限性出发考虑,在我浅薄的认知内觉得还没有贤者能做到大隐隐,而做到小隐隐的人是真实存在而且可敬的,比如陶渊明。就在这自身局限的思维下,我开始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作者的记录真实所以亲近人,译者的国文水平也是超一流的,在这赞一个!在两者的融合下,从这部作品中我能体会到作者上下而求索的艰辛;坐观庭前观花落的自在;山中隐士们的超脱与面对人生的智慧;以及我自己心灵的净化和静思;等等。
在独罢此书,我对“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有
第7篇:空谷幽兰经典语录
空谷幽兰经典语录(整理10篇)由网友 “曹妞儿”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空谷幽兰经典语录,欢迎参阅。
篇1:《空谷幽兰》读书笔记
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就象是长在深山幽谷中的兰花,与世无争,过着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清淡生活。怀着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看淡了浮名利碌,意短情长,愿意与青山流云同住,与溪涧谷风同眠。这些人就住在美国人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这本书中。
通篇读下来,跟随一个美国人的脚步,涉过黑夜的险滩,攀越骇人的崖壁,爬上朱雀山,走过销魂桥。却寻找隐居在大山深处的修行者。
关于隐士,书中记载在很久以前中原的大地上就诞生了,那些人相传为是走着禹步的:萨满。即中国古代的巫师,在旧时器时代,萨满佛占据着宗教的统治地位,他们聚集在昆仑山一带,收集配料炼制长生不老药。后来随着社会阶级的分
第8篇:《空谷幽兰》读后感
《空谷幽兰》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空谷幽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空谷幽兰》读后感1
此片段节选自庆山《清醒纪》之“空谷幽兰”
随着这个美国男人足迹的深入和切身的交往,他会发现他所寻找的那些隐士,并不是他理想意念中的那些人:在云中,在松下,在尘世外,靠着月光,芋头和大麻生活。所需的只是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暝之时的片刻小憩。
相反,他们或者承担深重的孤独与贫寒,栖息在僻静无人抵达之处,或者在寺庙里忍受着游客喧嚣,琐碎杂务,无所事事,或者疾病缠身,平静等待死亡降临。他们生活里并不是没有任何缺陷。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拥有灵魂深处纯粹而坚定的